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清塘荷韵》正体现了这一特色。读罢这篇美文,轻轻闭上眼睛,我们便会遇见大师,遇见大师独创的艺术境界,流连忘返,不舍离去。
人们常说,大巧若拙,大技无痕。季老的散文是最好的例证。
物我两忘,情景交融。在季老的笔下,荷叶、荷花与观赏者之间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物我相容的共生体。作者为了弥补空荡荡的池塘的审美缺憾植下莲子,以满心的希望翘盼水面露出荷叶来,由“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的望眼欲穿,到发现“几个圆圆的绿叶”的惊喜,再到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及至“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的狂喜,及至“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作者为荷而忧喜,为荷而忘我,这不只是在盼荷赏荷,而是与荷产生了缠绵难解的情、心灵相交的意。文章还写到友人赐名“季荷”,以至让季老萌生“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的疑问,联系到文中议论“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这更让人感受到作者已将“荷”与“人”作为共生体了,作者的情与荷的情已难分彼此地交融在一起——荷即季老,季老即荷。
善调丹青,凸显荷韵。起初,“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到了第四年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时至今夏,“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作者不只是用细腻的笔法直接描摹出荷的韵致,还运用侧面描写来彰显荷塘,比如与燕园其它池塘的荷花对比,与杭州西湖的荷花比照,与“池花对影落”的境界比照,以小白波斯猫误扑水中的“白玉盘”、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数荷花等细节来渲染。读者透过这些极具画面感的文字,荷韵风姿,尽显眼前。最应值得一提的是,季老的这些巧妙的笔法,都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信手勾画,自然妙合,天衣无缝。
这就是艺术的美,这就是美的艺术!
大师驾鹤去,荷塘犹余香。在这荷叶田田、荷花飘香的时节,打开画荷经典,品味国学大师创造的绝美艺术品,驻足“清塘”边享受“荷韵”,幽香氤氲,袅袅不绝,不知你是否觉得自己也站成了一株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