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克明的头像

赵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0/28
分享
《悼念一条河》连载

第四十章 禅意紫蓬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肥西紫蓬山,海拔不到200米,却招引着游客远道而来,以一种朝圣的心态,一种仰望的姿势。

紫蓬山由来,不同凡响。相传它最初名曰良余山。山上既无寺庙,也无绿竹茂林,是长满灌木蒿草的一座荒山。四周群山环绕,莽莽苍苍,良余山夹在中间顶端,远远望去就像五头雄狮拥抱一个绣球站在山顶,隆隆苍穹,雄浑奇劲,颇有令人向往的灵气。正因此,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伙强人,在山上扎寨,占山为王,众人共推李陵为大王,年复一年,世事变迁,良余山就更名叫李陵山。此为传说,无从考查。

有史可稽的是,紫蓬山又称李陵山,其得名有两种说法:其一,据《名胜志》记载,“三国魏将李典镇守庐州时。今山上有典墓,陵即墓也”,此山因李典陵墓建于此而得名;其二,据嘉庆《合肥县志》记载,“李陵庙在李陵山顶。相传为魏将李典屯兵处。陵,典之祖,典为之立庙于此”,此山因李典为祀其七世祖李陵建庙而得名,唐代时将李陵庙改名为西庐寺。清光绪年间,李恩绶编著《紫蓬山志》对此也曾有过详尽的记述。

此山改名“紫蓬”,与佛家不无渊源。据民间传说,“紫蓬山”之名是取和尚紫色袈裟及蓬莱仙岛的首字而得名的,寓其“迎紫气,赴蓬莱”之意。紫蓬山的山门上有一副楹联,上联是:紫气东来丛林千古毓锦绣;下联为:蓬山西去大众十方仰福像。上下联首字正好嵌有“紫蓬”二字。很显然,“紫蓬”一名为此山平添了浓厚的禅意。

自古名山多寺庙。有文字记述,紫蓬山早有小庙,至李唐间即赐额曰西庐寺,系唐代古刹,当时的西庐寺,有大山门五间,中供弥勒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间,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其外加上大佛殿、后殿、宫厅、神禅、观音堂、二八卦亭、钟鼓楼、藏经楼、通公塔、望湖楼等等,可谓殿宇恢宏,为佛教圣地。可惜的是,当年烽火纷起,战乱不迭,西庐寺屡遭毁坏,连同八卦亭、通公塔、钟鼓楼、望湖楼以及清皇钦赐的如意、古鼎,慈禧御赐的《龙藏全经》和大明宣德炉等稀世之宝均荡然无存。到了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解甲归田,入寺为僧,重修庙宇百余间。此时,殿阁雄丽,规模宏伟,为皖中地区遐迩闻名的古刹之一。距西庐寺不远的千子山上,另有一白云寺,原名青龙寺,为西汉初年所建,距今已逾千年。相传,苏东坡遭贬谪时曾来此避难,并在此留下一方长一尺二寸、宽七寸的巨型砚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为寻访东坡遗物,曾到此拜谒,并改“青龙寺”为“白云寺”。可以想见,当年鼎盛时期,两座寺院香烟袅袅,钟鼓之声空谷相应,那该是怎样超然世外的清静境界。

紫蓬山之名,还在于它荟萃人文景观。除了上面提及的,山上,还有抗金英雄葛升墓、吴国都督周公庙,以及文昌阁、真武庙、观音堂、藏经楼等胜迹遗址;山下,散布着大小数十个村落圩群,著名的有刘老圩、张老圩,分别是直隶提督、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和淮军大将、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故居。瞻顾遗迹,遥想英雄当年,会油然产生景仰之情。

我慕名游紫蓬山,时值仲秋,外面的暑气尚未消尽,驱车进入景区,顿觉清爽宜人,但见西庐寺周围松竹环抱,古木参天,环境幽静秀美。在松竹之间,立着一株株高大的落叶乔木,干约数围,高达几十米,冠如巨伞遮蔽天日,看树上挂的标牌,方知它叫麻栎,树龄少则百余年,多则数百年。这些老树如历史巨人,见证着这座古代名山的历史沧桑。在寺院的草地上,一簇簇紫红色的曼珠沙花正在开放,此花秋天长出花梗开花,花谢后长出叶子,春夏叶子渐渐枯萎,球根开始休眠,花开不见叶,出叶不见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有着永远无法相会的悲恋之意,所以又叫彼岸花。这花名的由来,也与佛法有关,《法华经》对此有描述:“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乱坠天花,有四花,分别为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珠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静观此花,恍如参禅。

由西庐寺下方森林步道折向东南,怪石嶙峋,石象、石狗、石牛,似真非真,引人遐想,据说这里是“仙人洞”,古人有诗赞道:“怪石嶙峋耸绿崖,天生石洞住仙家。蔷薇烂漫风吹落,洞口蒙蒙看雨花。”我们虽然无缘与仙人相见,甚至也没有见到“仙人洞”奇观,但是想象仙人们居住在这样的幽静之所,观山间阴晴变化,听林风徐疾幽韵,定然会修得清空安宁之心,亦或可以羽化而为空中的流云。

站在寺院僧舍旁的高台上,一山苍茫尽收眼底,四围清静,心里也清静,不禁触发思古之幽情。清人李恩绶《循李陵山脚上千字山示同游》诗云:“前峰接后峰,一重复两重。云容含骤雨,秋意绘疏钟。怪石解扶客,好山纯是松。余行苦踯躅,安得一携筇。”唐人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中,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如果说李恩绶描述的是游山实感,那么王维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虽然他写的不是紫蓬山,但是与此境天然妙合。想来摩诘居士已有了清空安宁之心,即所谓的禅心或禅意。今人汪维成也有一首《肥西紫蓬山》诗:“暮登紫蓬顶,俯瞰仙人湖。草掩李典墓,树隐周瑜书。佛塔号多宝,古寺名西庐。洗砚池水墨,孔雀松形殊。龙颈古榆老,石似龟与蜍。钟声和鸟语,山路行彳亍。”看来,禅境确是古今文人共同的追求了。

记起山门上有一副楹联:“娱目骋怀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凝神静气听杏雨松风梵呗钟声。”这应该是与远道来游者相通的感受吧。

秋山清静于暮色中,偶有橡子“梆梆”落在石阶上,又“梆梆,梆梆”跳动着滚落到石阶下,一如寺庙里传出的敲击木鱼声,带着几分禅意。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