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克明的头像

赵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1/02
分享
《悼念一条河》连载

第六十一章 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先生在谈到《边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此言在作品的哪些地方得到印证了呢?这部作品又通过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凸显了怎样的文化内涵?不妨就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5第三课节选的四章内容来品味一番。

从这四个章节我们就可看到,小说所描写的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丽,这里明净的山水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作品中的人物个个都淳朴、善良、正直、热情,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美好的道德情操仍在这里发扬光大着。例如:掌管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他让大儿子——大老天宝把端午节赛会捉来的肥鸭送给翠翠,还考虑到翠翠“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顺顺的儿子——二老傩送对人也极为热心,主动让逗留码头的翠翠到他家里等爷爷,即使被翠翠误会,他还是委托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在老船工的身上,更是体现了传统美德,为了让自己请来的替手能去看龙舟竞赛,他悄悄离开孙女,为了照料喝醉酒的替手,他放弃了去接自己的孙女,他坚持不收过渡商人多给的钱,最后只收下一个铜子,却搭了一把烟叶给商人;就是一笔带过的过渡商人也是一样的朴实,他非坚持给老船工钱不可,而且为此还发生了争持。像这样体现美好人性的情节在小说中几乎比比皆是,充分表现了边城人淳朴的民风,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不仅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而且相应地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例如边城的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边城人赛龙舟,“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划船人“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里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手调理下桨节拍”,两岸观看的人,一齐呐喊助威,“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这一切都把古老的风俗和古朴的民风联系在一起。更有趣的是捉鸭子比赛:“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目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这样的习俗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和睦安乐的风貌。文中还有中秋月下对歌、迎春舞狮子龙灯等描写,都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展示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一种“人生形式”。

小说所描写的人事物景氤氲着浓烈的乡土文化气息。翠翠、祖父、顺顺、傩送、天宝、城里的替手以及打火把送翠翠回家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淳朴友善的边城人;端午日赛龙舟、捉鸭子,迎春日舞龙耍狮的习俗,都是边城地域特有的民风民俗;还有那山水河滩、吊脚楼等带有地方特色的风物,也散发着浓浓的乡土味。

小说浓烈的乡土文化气息,还体现在语言上。作品的语言朴素、饱满,不晦涩、不雕饰,一切都如诗一般自然地流淌。这种朴实自然充满水分的语言,与边城人古朴、自然的生活图景和谐交融,透露出了浓郁的湘西田园诗情。

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作者在《边城》中所要表现的正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或者说所要讴歌的正是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作者所写的各种人物之间的浓烈的情感,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生人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品味《边城》,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们会油然萌生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精神追求。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