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雅洁的头像

郭雅洁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05/16
分享
《东周演义》连载

第四十三章 孔夫子绝粮陈蔡 国老归鲁操旧业

这次回卫,卫国贤大夫蘧伯玉邀请孔子师徒住在他家。孔子在鲁时,蘧伯玉曾派使者拜访过孔子,孔子称赞蘧伯玉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纳谏。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辞官归隐。二人彼此互相欣赏,志同道合。孔子师徒于是就在蘧伯玉家住下。平日里,孔子和伯玉一起谈古道今,给弟子们操琴授课,充实快乐,无比惬意。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春,一日,卫灵公夫人南子约见孔子,让公孙余假来迎孔子进宫。公孙余假传话说:“凡与卫君结交的贤人志士,都会去拜见君夫人南子。君夫人也想见见四方的贤人志士。因此,特让我来请您进宫觐见。”

卫灵公夫人南子,号称“一代国色”。诗《硕人》中赞美南子美貌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但她名声不好。在母国宋国时,她先与美男子公子朝相好。嫁给卫灵公,生子蒯瞆后,仍恋旧情。为此,整天郁郁不乐。卫灵公惧内,知南子心事后,为取悦她,不惜抛弃一国之君的体面,派车到宋国把公子朝接来卫国……

孔子犹豫是否去见南子。去的话,会影响自己声誉;不去的话,又怕得罪她。他再三辞谢,无奈公孙余假反复催促,孔子只好唤来子路,驾车进宫了。

南子华冠丽服,穿金戴玉,坐在帏帐之中,美艳照人。隔着纱帐见南子,孔子低头垂手,目不斜视,跪拜行礼。“久仰夫子大名。今日得见,荣幸之至。”帐内,南子道。孔子说:“夫人召见,有何见教?”南子说:“听说夫子在鲁国,任中都宰时,三个月就把该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焕然一新。因夫子政绩卓著,破格连升为鲁国大司寇,兼摄相事,不久,鲁国大治,民阜物丰,国力倍增。真是佩服!”孔子说:“丘不才,夫人过奖了。”南子又向孔子请教了一些关于治国理政的问题,孔子都耐心一一予以解答。孔子的回答,令南子很满意,她更加佩服孔子了,称赞说:“都说夫子学识渊博,是治世奇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卫君如有夫子辅佐,卫国富强指日可待。我想为夫子谋一职位,不知夫子是否愿为卫国出力?”孔子施礼致谢。

知孔子独自去见风流夫人南子,且聊了很久,子路十分不悦,认为有失体面。孔子为表一己清白,对天发誓说:“我若错了,上天会惩罚我!”

南子见过孔子后,知孔子是圣人,对他倍加敬重。卫灵公夫妇盛情邀请孔子师徒在卫国长住。隔三差五,卫灵公还邀孔子一同外出游玩。

一个春日,帝丘城一角,街道打扫得格外洁净,路边两行绿柳在风日里飘飘起舞;路口,人山人海,个个翘首张望……远处,车声辘辘,三辆高大豪华的马车,绝尘而来。为首的马车上,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并坐着。第二辆车,也叫“次乘”,车上坐着孔子。第三辆车上是宦官雍渠。当车队经过街市时,孔子忽然听到有人在唱歌:“同车者色耶?从车者德耶?”意思是说,卫灵公与南子同车,却把孔子冷落在一旁,他好色远胜于好德。孔子叹道:“我未曾见过像喜好美色一样喜好美德的人。”于是萌生了离卫之念。

鲁哀公元年,一日,晋国中牟宰佛肸写信邀孔子到晋国一同治理中牟。孔子正要应召前往,子路劝阻孔子说:“老师曾说,‘干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曾占据中牟反叛执政。您若投奔佛肸,怎么说得过去?”孔子说:“我是这么说过。但最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薄;最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我难道是苦而不能吃的瓠瓜(葫芦)吗?怎么能只是悬挂着而不供人食用?”于是孔子决定还是西行到晋国会见与佛肸对抗的赵简子。

孔子师徒赴晋,到了黄河边,正准备渡河,听说晋国鸣犊和窦犨被赵简子杀害。孔子摇叹道:“美哉水,洋洋乎!我孔丘不能渡河赴晋,这大概就是命运吧!”子贡问孔子,为何发此感叹。孔子说:“听说,杀害幼兽,麒麟就不来出没郊外;竭泽而渔,蛟龙就不来腾游降雨;覆巢毁卵,凤凰就不来盘旋翱翔。鸣犊、窦隼都是晋国贤人。赵简子不得志时,必须依靠他们。等他执政掌权了,便恩将仇报杀害他们。连鸟兽都知道憎恨伤害同类者,何况是人呢?!”孔子以贤自居,为自己同类被杀害而悲愤。于是他不去见赵简子了,回车重返卫都,仍住蘧伯玉家。

孔子在卫国不被重用,无实职,仅作为顾问。倒是他弟子子路、高柴等都受到赏识。子路任蒲邑宰,高柴任士师等。对管理好叛乱后蒲邑,孔子很关心,建议子路为官要恭谨清廉,处事宽正,这样才能得民心,使勇者折服。

不久,卫国宫廷内变。鲁定公十四年(前496 年)秋,一日,蒯聩假装向父母举荐家臣戏阳速,然后暗示他乘机行刺南子。

卫太子蒯聩自小听闻国人传言,其母南子的风流韵事。有人甚至还说,蒯聩是南子和旧情人公子朝所生的野种。蒯聩一直对母亲有失国体人伦的做法深恶痛绝,屡次劝谏母亲断绝与公子朝往来,都遭痛斥。后来他逐渐萌发了弑母之念,以堵众口。

不料,颇富心机的南子为防儿子谋反,早已在太子府安插了眼线。太子原以为胜券在握,却不知他的阴谋已被眼线泄露出去。南子大惊失色,连忙跑到卫灵公那里哭诉不肖之子弑母的企图。卫灵公大怒,即刻命人将蒯聩逮捕,然后将蒯聩及同党都逐出卫国,说永世不再相见。卫灵公改立蒯聩之子卫辄为太子。

卫太子蒯聩刺杀母亲南子未遂,逃往宋国,不久又逃到晋国。晋国知、赵、韩、魏四族与范、中行氏内斗。鲁哀公元年(前494年),赵简子讨伐范、中行氏,卫、齐、鲁等国联合救援范、中行氏。

一天,卫灵公召孔子进宫,说逆子蒯聩向晋国借兵企图夺取卫国君位,问孔子如何对付叛军。孔子不想介入卫灵公父子之间的争执,况晋强卫弱,讨伐晋国,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孔子说:“祭祀之事,丘曾学过;军旅之事,未曾学过。”卫灵公知道孔子精通兵法,只是不愿插手此事罢了,心中不悦。从此,卫灵公愈加冷落孔子。孔子不被重用,心中郁郁不乐,叹说:“如果有人用我,一年能使国家走上正轨,三年可使国家强盛!”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四月,在位42年的卫灵公薨。蒯聩之子辄继位,为卫出公。

两个月后,赵简子名为派阳虎率师护送蒯聩回卫奔丧,实为助他夺回王位。卫出公在齐军协助下,把父亲蒯聩围困在戚邑。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七月,孔子师生为逃避战乱,又离卫赴陈。此时,孔子59岁。

还没到陈,途径宋国时,一天,孔子师徒正在一棵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大樟树下演习礼仪。忽然,一声呼喊,南面杀出一队人马,将孔子师徒团团围住。孔子师徒感到纳闷,子贡上前问道:“来者何人?冤有头债有主,我们素昧平生,为何要为难我们?”为首的壮汉说:“我乃宋国司马桓魋。留下孔子,余人可走!”听说是司马桓魋,孔子想起,他曾与司马桓魋结了怨。桓魋本无权势,以男色得宠于宋景公。一次宫廷内讧中,桓魋趁乱把持了宋国大权,与宋景公分庭抗礼。自他把持政权后,骄横奢侈,为所欲为,欺凌百姓,残忍无比。他还不足40岁,却花巨资命工匠为自己雕一口石椁(棺材)。做了三年还未完工。百姓苦不堪言。孔子听说此事,颇为不满,批评司马桓魋说,如此奢侈浪费,倒不如死后快点烂掉的好。司马桓魋得知,十分恼火,从此对孔子怀恨在心。

子路、冉求等手持宝剑,分立孔子左右,保护孔子。子路跃步上前,拔剑对司马桓魋高声道:“不许伤害我老师!否则休怪我不客气!”孔子说:“仲由,休得莽撞。待我问明事由,再作计较。”说着,孔子转面和司马桓魋说:“我乃鲁国孔丘。这是我的弟子们……”司马桓魋粗声大气地说:“你们师徒擅闯我宋国,想干什么?”孔子说,我们师徒在一起演习礼仪。司马桓魋嘲弄孔子一番后,就叫手下砍树。然后再重拉包围圈。司马桓魋凶巴巴地说,不许孔子师徒日后再踏上宋土半步。

直到傍晚,孔子师生依然被困。子路请求冲杀出去。说,司马桓魋是不会轻易放了老师的。此处不是久留之地。大家饿了一天,人困马乏,不如乘敌军晚饭时,防守松懈,冲杀出去。孔子有点犹豫。子路不等孔子反应过来,就手脚麻利地与老师互换了衣服。

子路又和冉有、公良孺等其他弟子约好,待会以呐喊为号,众人随他一起冲杀出去。

孔子师徒奋勇冲出包围。司马桓魋本来只是想把孔子师徒赶出宋国。见他们冲出去了,也就主动闪出一条道来。孔子师生只顾逃跑,宋军在后虚张声势,假装追赶。

孔子师徒在逃难中走散了。孔子独自在郑都新郑东门外,等候弟子们前来会合。

子贡等到了郑国西门,逢人便询问孔子下落,有人告诉子贡:“在城东门外站着个人:额头像尧帝,脖子像皋陶(尧时有名的法官),肩膀像子产(郑国大政治家),腰以下像大禹。他虽生得一副福相,眼下却狼狈不堪,活像丧家犬。”子贡找到孔子,把这话告诉他。孔子听了,坦然笑道:“说我像丧家犬,的确如此啊!”

孔子师徒又累又饿,找了家饭馆吃饭。席间,子贡提议说:“老师,既然我们已到郑国,不如顺道拜访郑侯,暂住几天,如何?”孔子本没打算来郑国,子贡一劝,便同意了。他对子贡说:“赐,你能言善辩,那就请你代为师去向郑侯禀明吧!”

子贡整理好衣冠,乘马车来到郑宫求见郑声公。此刻,郑声公正在饮宴,欣赏歌舞。郑声公年方二十,年少气盛。他幻想跻身列强中去,但又沉湎于声色之娱,荒废朝政。听内侍来报:“鲁国孔丘的弟子端木赐求见!”孔子以崇尚周礼而闻名天下,郑声公则认为国家富强非靠武力不可,主张不一,故不想见孔子师徒。于是命内侍传话:“寡人无暇会见孔子。”

子贡如实回报孔子,师徒于是改道陈国。

数日后,孔子师徒来到陈国都城宛丘(今河南淮阳),投奔陈大夫司马贞子。经司马贞子推荐,陈缗公召请孔子进宫。陈缗公为孔子才德所折服,盛情款待他,并留他长期在陈国。有什么问题都向孔子请教。

一天,一只鹰死在陈缗公庭院里。鹰身上插着一支楛木箭,箭头是用尖石做的,箭杆有一尺八寸长。陈缗公派人带着这只鹰,去请教孔子。孔子说:“此箭乃北方肃慎氏所制。自周武王灭商后,打通了去南、北方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道路,命令他们各自进贡本地土特产,于是肃慎氏就向周武王进贡了楛矢和石砮,箭长一尺八寸。周武王为了彰显他使各族归附的威德,让后人代代相传,永远记住,便在箭尾扣弦处刻一行字:‘肃慎氏进贡之箭’。后来,周武王把此箭送给了长女,并把她嫁给了陈国开国之君陈胡公。从而楛矢就被带到了陈国。”陈缗公听得半懂不懂。孔子见陈缗公将信将疑的样子,继而又补充道:“或许,现在陈国国库里还能找到同样的石簇楛箭呢!”陈缗公于是即刻派人到府库查看,果然在一只用铜装饰的木盒里发现了楛矢。从此,陈缗公对孔子更加敬重。

陈缗公对孔子虽十分礼遇和敬重,但陈国只是个小国,夹在楚吴之间,苟延残喘,难以发展。加上陈缗公虽对孔子很尊重,却不接受他的仁政思想。孔子主张施行仁政,即为政以德,宽厚待民。为政以德,就限制了君主自由;这宽厚待民,就减少了君主利益。陈缗公不能接受,因此仁政没在陈国实行。孔子宏图难以施展,只能充当朝廷文化顾问,四处讲学,钻研学问,搜集资料,为以后整理文献做准备。

楚昭王听说他十分崇拜的孔子在陈国,想派人带着厚礼到陈国去聘请他,打算重用孔子,把一处方圆七百里的地方封给他。楚令尹子西劝阻说:“我们楚国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时,只有方圆五十里之地。孔丘遵循三皇五帝的遗规,效法周公、召公的德业,如果他来到楚国,楚国就不能堂而皇之地坐拥千里之地了。想当初文王在丰邑,武王在镐京,以百里小国的君主,经营两代就统一了天下。现在孔丘如果拥有了那七百里之地,又有颜回、子路、宰予等一班贤能的弟子辅佐,对楚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啊!”楚昭王于是改变了主意。

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吴军大举攻打陈国,楚昭王率师来援,驻扎在陈国东北部的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北)。不料,楚昭王在军中病了,占卜人建议昭王向神灵祈祷,把灾病转移到左右大臣身上,或祭祀河神以消灾免祸。楚昭王不嫁祸于他人,不迷信鬼神。听说他重贤用能,还能纳谏。孔子在陈听说后,对楚昭王此举大加赞赏。认为楚昭王是位有道明君。此时,孔子已在陈国三年了。为躲避战乱,孔子师徒准备离开陈国,投奔楚国。

孔子师徒一行走了三天,来到陈、蔡之间的野地里。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此时,孔子师徒快断粮了,只好沿途采点野菜煮粥喝。

山路崎岖,一路走来,人困马乏,眼看天快黑了,孔子师徒择一处平整的草地,搭上帐篷休息。

次早醒来,孔子师徒发现被人包围了。弟子们都感到惊慌。孔子慰藉他们说,别担心,这些人应该不会伤害咱们。弟子们愈发觉得奇怪了,问其原因。孔子指着不远处的兵卒说,你们看,这些兵卒虽个个手执兵器,但无旗号。或许是想阻拦我们去楚国,逼我们回陈国。子贡去向这支军兵打探详情,果然如孔子所料。原来,陈缗公听说孔子师徒应邀赴楚,担心楚国有了孔子会对陈国不利。君臣商议一番后,派出一队人马,不打旗号,不亮国名,围困但不伤害孔子师徒。企图等孔子师徒粮尽,再逼孔子改变主张,弃楚回陈。

孔子师徒被围困的第三天,粮尽,全靠野菜应付。弟子们个个饿得有气无力,情绪低落。孔子却无半句怨言,和往常一样,精神饱满地与弟子们讲学、诵诗和弹琴。

第四天,连野菜也没了。孔子从容地弹着琴。弦歌之声不绝……弟子们大多耐不住饥饿,纷纷叫饿,流露不满情绪。子路埋怨孔子说,我们在这里都快饿死了,老师却还有心思弹琴唱歌。难道君子啥也不在乎竟到此地步?……在一片喧闹中,孔子放下琴,摇叹道:“君子就算走投无路仍能坚持原则,小人穷困就不顾原则了。君子是有气节、操守的啊!”

孔子先把子路叫来,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不是猛虎,却似困兽徘徊旷野。是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何我落魄到此地步?”子路说:“我们在鲁国被驱逐,在陈国也没有发迹,在宋国遭到了伐树之难,现在又被困陈蔡边境……越来越惨,难道是我们仁德和智谋不够,人们才不信任我们,不愿推行我们的主张吗?”孔子长叹道:“仲由,怎么能这么说呢?不是每个有仁德、智慧的人都会得到重用,有好下场。不然,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上,殷朝王子比干就不会横遭剖心之祸。因此,一个有修养有仁德的人决不会因一时穷困而改变气节。”子路心服口服,无言以对,默默告退。

接着,孔子又把子贡叫来,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猛虎,却似困兽徘徊旷野。我主张没错,为何落此地步?”子贡说:“老师主张太好,曲高和寡,所以不被世人所容。老师何不降低标准,迁就一下呢?”孔子坚定地说:“端木赐(子贡),一个善于耕种的农夫,未必有好收成;一个能工巧匠,未必能尽合人意。同样,一个仁德的君子,未必能被人理解和接受。我们怎么能放弃远大理想,自甘堕落,迎合世俗?”子贡惭愧地告退了。

一会儿,孔子又把颜回召来。把刚才与子路、子贡所说的话,又问了一遍。颜回思虑片刻,说:“夫子理想远大,学问高深,故不被一般人所理解、采用。主张如不够完善,是我们之耻;主张完善而不被采用,是他人之耻。好主张虽不被采纳,却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和境界……”孔子听了,欣慰地笑了,打趣道:“回,只有你最理解为师。如果将来你富贵显耀了,我就做你的管家,替你管财。”

次日,天蒙蒙亮,子贡扛回来一袋米。孔子惊喜地问:“哪来的米?”子贡告诉孔子:“昨天半夜,弟子睡不着,就在外面转悠。天有点冷,两个守夜士兵冻得直发抖,我为他们送去两件夹衣,他们很感动,偷着设法帮我从山那边买来一袋米。”

众人欣喜若狂。颜回与子路一起在破屋墙下做饭。颜回正在添柴火,忽然,一阵风吹来,饭锅里落了些灰,颜回急忙用铲子把灰取出。颜回舍不得把锅铲上粘着灰土的饭粒扔掉,也不好给他人吃,就自己挑选着吃掉了。子贡在一旁看见,以为他在偷吃,便跑去问孔子:“仁人廉士也会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说: “真正的仁德之人是不会改变气节的。否则,还算什么仁人呢?”子贡说:“夫子常说颜回是仁人廉士,但方才我看见颜回偷吃米饭。难道这不是改变了气节?”孔子不信,说:“赐啊!颜回决不会做那样的事。这其中必定有缘故。”子贡不服气,认为孔子是在偏袒颜回。

颜回把做好的饭,先盛给孔子一碗,孔子说: “昨夜,我梦见祖先在跟我们一起挨饿。今天有饭,我想先祭祖再吃。”颜回说:“刚有灰掉进饭里,留在釜里不干净,丢掉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样还能否用来祭奠先人?”然后把锅端来,饭上面果然还残留着一些黑灰。众人看了,都说米饭不宜再祭祖用。孔子默默点头,说:“既然如此,我们就一起先吃饭吧!”子贡在旁,满脸通红,知自己误解了颜回。

等颜回出去盛饭时,孔子私下和子贡道:“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久。”从此,众人更信赖颜回。

孔子师徒被围第七日,因连日来吃不好,睡不好,担惊受怕,生病的弟子更多了。此时孔子也嗓子嘶哑得说不出话来,想再为弟子们授课,都只得作罢了。正当孔子师徒快坚持不下去之时,忽然,喊声震天,千军万马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先前围困孔子师徒的兵卒,一下慌了神,举足无措,被冲乱了阵脚。一番厮杀后,有的战死,有的逃走。原来,这是驻守在楚国边邑的大夫叶公,听说圣人孔子受困,派兵前来搭救。楚军杀退了围困孔子师徒的兵卒后,又护送他们到楚国负函 (今河南信阳县)。

楚大夫叶公,名叫沈诸梁,因他采邑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故称叶公。叶公除在他治下的负函居住外,还经常到他的采邑叶城去。孔子师徒在负函受到了叶公的热情款待。叶公还聘请孔子担任当地政治文化顾问。

一天,叶公问子路,孔子为人怎样。子路一时不知如何答,沉默不语。回去告诉了孔子。孔子说: “仲由,你为何不回答他说:‘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过如此而已。”

此时,楚昭王病逝于城父,楚昭王之子章继位,为楚惠王。孔子先后派子夏和冉求到楚都郢去见楚王,都未果。孔子只好放弃辅佐楚王实现仁政的愿望,打算去卫国。

到了卫国边界,孔子一行在郊外找了家客栈住下。他先派子路、高柴到卫都帝丘求见孔文子。

当时卫出公无实权,卫国由孔文子掌权。孔文子妻是卫灵公长女、蒯聩大姐。流亡在戚邑的蒯聩,随时可能借晋兵回国篡权。外有世子树敌,内无贤才相助,政局混乱,孔文子正为之犯愁,这天,听说孔子师徒要回卫国,欣喜万分。

孔文子欣赏子路的直爽能干,向卫出公举荐他为大夫,让他统帅府中三千甲士。高柴官复原职,仍为士师。二人受命,拜谢告辞,回报孔子。

次日,卫出公率文武官员郊迎圣人。回宫后,盛宴款待。并聘其为顾问,仍每年发给俸粟六万。和祖父卫灵公生前一样,高薪只是为买“尊贤”美名,而不给孔子实权,不让其做具体工作。

这些年来,孔子师徒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磨难重重,在卫国虽不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在这里可以安心治学,给弟子讲学,搜集资料。孔子还打算晚年要把《诗》《书》《易》《礼》《春秋》及其他文献整理好,流传后世。于是孔子师徒又在卫国定居。

转眼,孔子师生又在卫国生活了五年。

鲁国衰落,季桓子遗憾是没重用孔子之故。临终前,他对其嗣子季康子说:“我死后,等你接掌鲁国政权后,一定得请孔子回来。”季康子继承了卿位,料理完父亲丧事后,康子就想召孔子回国,公之鱼劝他召回冉求。于是,季康子派人召聘冉求。

冉求接到聘书,把这事告诉孔子,并表示,不想离开孔子。孔子劝冉求把握良机,并高兴地和众弟子说:“鲁国聘请冉求,定会重用他。”

一日,有谍报说,齐简公率五百乘兵车,入侵鲁国清邑 (今山东东阿境内)。鲁哀公惊恐万分,急忙召集群臣问策。季康子推荐冉求为将,说他精通战术。于是鲁哀公委任冉求为将,樊迟为副将。冉求从季康子家丁中选精兵三百人,组成一支亲兵队伍。

几天后,齐军发动猛烈攻击,鲁军惧敌,皆躲在壕沟里不敢出来。樊迟问冉求该怎么办。冉求对众将士下令,说: “凡不想上阵者,可马上回家。但留下作战者,不许临阵退缩。三次号令后,必须越壕冲进敌营,否则军法处置!”话音刚落,冉求身先士卒,引全军杀入敌阵。鲁军士气大振,突然变得不再衰颓,不惧生死,奋勇作战。不久便将齐军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鲁军以少胜多,大败齐军。孔子弟子冉求、樊迟凯旋之日,鲁哀公郊迎至十里长亭,百姓倾城出动,欢声雷动,喜气云腾。鲁哀公设盛宴,为冉求、樊迟庆功。

国宴上,季康子频频祝酒,不禁笑问冉求:“听说孔门无将才,想不到你却如此精通战术,你是无师自通,还是另有名师指点?”冉求说:“谁说孔门无将才?子路、公良孺等都有运筹帷幄之略,万夫不当之勇。比起他们来,冉某不算什么。但师徒中,孔夫子最出色,文韬武略,神机妙算。”季康子听了,想到先父季桓子临终前悔恨没有重用孔子,千叮咛万嘱咐,叫他一定要把孔子再请回鲁国,加以重用,振兴鲁国。于是他说:“我欲请孔夫子回国辅佐国政,你以为如何?”冉求高兴地说:“若能如此,鲁国将大兴,是万民之福!”

次日,鲁哀公便派公西华、公宾、公林等使臣,备厚礼,到卫国请孔子回国。

孔子弃官离鲁,周游列国14年,颠沛流离,到处碰壁,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没实现,却饱经磨难。听说现在要聘请他回鲁国,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孔子突然要回鲁,众弟子都要跟随他一起去鲁国。卫出公和孔文子竭力挽留子路和高柴在卫国。子路性子直爽,好斗逞强,城府不深,平时只要子路不在孔子身边,孔子就担心他安危。当时卫国政局不稳,孔子力劝子路找个借口回绝卫出公,和自己一同回鲁。但子路犹豫一番,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卫国。临别前,孔子反复叮嘱子路说:“由,你勇力过人,切记遇事要三思而行,不要鲁莽、争先。”子路不以为然,认为拿人俸禄,理当奋勇争先。

子路和高柴告辞走了,孔子望着二人背影,不放心地对身旁的弟子说:“由与柴同为卫国当差,一旦卫国有乱,柴可以无恙,由却难保其身。”颜回道:“夫子何出此言?”孔子叹说:“由与柴二人性格不一,柴大智若愚,表面愚钝,而内心精明,遇事能权衡轻重得失,从容避害。由则好勇,遇事鲁莽少思,如遇危难,难免遭殃。所以,我担心由啊!”

孔子回到故国老家,方知妻已离世。一别就是14年,想不到,好不容易回家了,夫妻却已天人永别!孔子泪水决堤,悲痛无比。

次早,孔子在冉求陪同下,拜见鲁哀公。

早就听说孔子智慧超群,有治世才能,一直盼望他回国辅政,可如今的孔子,须发灰白,老迈的神态,让鲁哀公有些失望。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了一些问题。他问,为政者最重要的是什么。孔子说:“任用贤能。贤人使国家兴盛,奸佞使国家衰亡。舜有5位贤臣,天下便大治。周武王有10位能臣(其中有位是妇女),开创了周的天下……”鲁哀公接着又问了治国之道的问题,孔子都一一给予了详细的解答。鲁哀公十分满意。听说孔子门下人才济济,就要他推荐几个入朝为官。孔子欣然答应。因孔子年迈,鲁哀公叫他不必上朝议政,以国老之尊相待。孔子拜谢出宫。

出宫后,冉求又陪孔子驾车来到季相国府。孔子见了季康子,二人互相施礼后,季康子便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好政事。孔子说:“政者正也。相国带头行得正。人民哪能不端正?”季康子又问:“杀掉坏人以亲近好人,如何?”孔子反驳道:“执掌国政何必非要杀人呢?相国以身作则,多做好事,积德行善,人民也会效法。君子的行为好比风, 民众的行为好比草,风往哪边吹,草往哪边倒。”季康子听了,心中不悦,认为孔子是在批评自己不走正路,不做好事。他想发怒,但看到孔子目光坚毅,正气凛然,又回想起先父殷切的嘱托,只好强压怒火,假装客气地说:“夫子归国路上辛苦了, 要多加休息,保重身体!”

孔子坚持自己的政治贞操,故无法和季康子合作,注定了他依然是一个被人挂在墙上的瓠瓜,只能看而不能食用。孔子晚年返国后被尊为国老,享受退休士大夫的优厚待遇而仍未被重用,只能空叹无人了解他。

一天,冉求奉季康子之命,将改革田赋的新法令交给孔子签批。最近,季康子想讨伐鲁的附庸国颛臾,需要筹措军费,于是令冉求设法增加税收。冉求拟出了一个新法令,按新法令,人民将增加一倍的田赋,而季康子可增收一倍。季康子很高兴,又命冉求把新拟的法令送给孔子过目。孔子认真翻看完,眉头紧皱,沉默不语。冉求恳求道:“老师是国老,此事要等老师表态后才能实行,老师为何不发表意见呢?”孔子这才解释说:“君子施政,应该合乎‘礼’。丘以为要坚守‘施取其厚,事居其中,敛从其薄’这三条原则。施于民的要宽厚,为民办事要适中,取于民的要少。如果依此来衡量,原来的赋税制就很好,何必要改呢?如果你和季康子贪得无厌,不想按‘礼’办事,又何必来问我呢?”

季康子没有听从孔子意见。第二年(鲁哀公十二年)春,鲁国就加重对百姓征的赋税,孔子得知,大怒。

冉求担心孔子迁怒于己,过了段时间才来听课。他向孔子问好,孔子冷冷地说:“求,你好久不来杏坛听课了。”冉求说:“公务太忙,抽不出空来。”孔子说:“是啊,你公务不忙,季康子如何能财源广进,仓廪充盈呢?”冉求迷惑不解。孔子怒说:“田赋改革得很好啊!你专为季氏敛财,可曾看见百姓在啼饥号寒?”冉求辩解说:“求身为家臣,拿人俸禄,听令行事。”孔了更加恼怒:“你可以走了。我没有你这样的弟子。我的弟子都是助善为贤,而不助纣为虐。以后我不再是你老师。”并要冉求转告季康子,今后他不再问政。说罢,拂袖而去。冉求十分难过,泪如泉涌……

冉求回去后,自我反思,深深忏悔。感叹,老师孔子不愧是令世人敬仰的圣贤。自责,他的才能都是孔子一手培养的,这次改法令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居然为虎作伥,帮着季康子盘剥百姓……孔子爱百姓,一切替百姓着想,从百姓的利益出发。但是,他又想,如按老师的主张办又行不通。季康子掌握实权,连鲁哀公也奈何他不得,何况他——一小小季府家臣。

此后,冉求仍经常到杏坛去听课,向孔子请安。为不惹恼孔子,他只是躲在一边,或是在墙外听课。

经过一段时间,孔子逐渐平息了怒气。他想,自己是否对冉求太苛求了?当年,自己都未能改变得了鲁定公和季桓子好色专横的秉性。怎能要求冉求改变季康子秉性?周游列国14年,又有哪一个君主、相国能纳谏?……想到这里,孔子深感内疚。于是,孔子与冉求师徒重归于好。

一日,孔子奉召进宫回来,带回一份喜报。子夏任莒氏宰,闵损任费邑宰,孔忠任邹邑宰,言偃任武城宰,宓不齐任单父宰……名单上都是孔子弟子。孔子召集弟子来相会,弟子们闻讯,无比欢喜。

子夏说:“老师,弟子对政事不熟,想请您讲讲该如何任邑宰。”孔子说:“要做一名合格的邑宰,首先必须廉洁奉公,凡事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切莫急功近利,不要图快;欲速则不达;不要贪小利,贪小利则大事难成。”子夏说:“弟子本只想做个儒,一心钻研学问,不料主公和相国会聘用我去从政,当莒氏宰。”孔子说:“我教你们六艺,目的就是要你们为国效力。否则学得再好,不去出仕从政,为治理国家效力,又有何用?希望你将来做有气节高尚的君子儒,而不要做昏庸无所作为的小人儒。好自为之吧。”子夏退下后,其他几个弟子依次来请教孔子为官之道。孔子又根据他们各自性格特点,一一进行了解答。

送走了弟子们,孔子正欲回房休息,这时,子贡来见孔子,告诉他,齐侯派人来请他到汶阳任邑宰。孔子回想近年子贡受鲁君特聘,奔走于诸侯国的几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称赞他道说:“齐君任用你为汶阳邑宰, 说明他看中了你的才干。好好干,或许日后还能成为外交官。”子贡说:“可弟子最擅长经商。官场险恶,弟子不知是选择从政还是经商好?”孔子说:“赐,你已熟读诗书,如不做官,又有何用?”子贡思虑片刻,说:“弟子遵从师嘱。”于是,子贡也向孔子提出了一些如何做官的问题,孔子皆耐心地给予了解答。

次日,孔子送别了子夏、子贡等弟子,又谆谆嘱咐了一番,弟子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老师和同学们,各奔前程去了。

孔子暮年,不能从政了,只能从教。虽自己不能恢复周礼,振兴鲁国,可弟子们一个个都培养成材,走上了仕途,这多么让人高兴、欣慰!

一日,孔子听说卫国内乱,先太子蒯聩又回国夺位,深感不安,甚是担心子路安危。

一会儿,有卫国使臣来见孔子,说:“卫国新君对先生特别敬重,特派在下来给您献上美味。”然后将一个坛子送给孔子。孔子打开一看,是肉酱。他命人盖上,问卫使:“可是我弟子仲由的肉?”卫使大惊,说:“是的,先生怎么知道?”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