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雅洁的头像

郭雅洁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06/24
分享
《东周演义》连载

第四十五章 文种屡施计败吴 灭吴国勾践称霸

话说越王勾践回国后,为不忘国耻,在屋里吊着一块苦胆,吃饭睡觉时都要尝一尝。一日,文种向勾践献计,以灭吴国。文种说了七条计策。勾践问先用哪条计,文种说,越国正在起造姑苏台,我们不妨先给吴国送砖、瓦、木料等,并派工匠去帮他们修建宫殿,以削弱吴国财力。

越王于是打发文种给吴国送去几根又长又大上好的木料,供吴人修建姑苏台。夫差很高兴,于是一改原计划,继续扩大规模。因工程量巨大,吴国百姓昼夜赶工,死于疲劳者,不可胜数。

这一计策取得明显实效,使吴国劳民伤财后,不久,文种又建议越王勾践实施美人计,使吴王夫差沉迷美色,乱其心志。勾践派人到国中各地寻访美女,半年后,精选美女二十多人,勾践又派人复查,选出两名最美的:西施、郑旦。西施是苧萝山下樵夫之女,苎萝山有东西两村,她姓施,住西村,故称为西施。郑旦与西施是邻居也是好友,二人形影不离,常一道在江边浣纱,如并蒂芙蓉。文种命人给二人画像,送给勾践审定。

勾践对二人画像很满意,立刻命范蠡各以百金征召她们,让其穿上好的绫罗绸缎,打扮一番,乘重帷之车到都城。

西施、郑旦二人拜见勾践,勾践抬眼一看,万分惊喜!二女光彩照人,真是世间绝色。勾践亲自送西施、郑旦二人到离宫土城,让老乐师教她们歌舞礼仪,等学成后,再送她们去吴国。

三年后,西施、郑旦技艺学成,勾践命人将二人好好打扮一番,让她们乘坐宝马雕车,让旋波、夷光等六名侍女,随相国范蠡来到吴国。

范蠡入宫拜见吴王夫差,说:“东海贱臣勾践,谢大王之恩,因不能亲率妻妾,伏侍左右,就派人遍搜境内,找到两位能歌善舞者,让陪臣献给王宫,以供洒扫之役。”夫差望见二女,貌若天仙,眼睛一眨不眨,看得呆了。

相国伍子胥忙劝谏说:“臣闻:‘夏因妹喜而亡,殷因妲己而亡,周因褒姒而亡。’美女是亡国之物,大王不可接受越国所赠美女!”夫差说:“喜好美色是人的共心,勾践得此美女不自己留着,而进献给寡人,说明他尽忠于吴国,相国勿疑。”于是将二女留在宫中。

二女皆绝色,西施才貌更胜一筹,夫差专宠她一人,让她住在姑苏台。出入的礼仪车辆,和后妃一样。

郑旦被冷落,郁郁不得志,一年后死了。夫差将她葬在黄茅山,立祠祭祀她。

夫差为取悦西施,专门令人为她在灵岩山上建了馆娃宫,供二人游玩。馆娃宫规模宏大,宫内雕梁画栋,亭台楼榭,假山池塘,奇珍异草……应有尽有,金碧辉煌。吴国四境相安,夫差常与西施到处游玩,管弦相逐,对于国事,根据太宰伯嚭、王孙雄汇报来处理。

夜深,夫差携西施在灵岩山顶花园玩月池边,边吃瓜果点心,边赏月。池边的吴王井十分清澈,西施常以泉为镜,在此梳妆,夫差则立在一旁,帮她理顺秀发。有事没事,西施总喜欢在山顶的古琴台摆弄她的琴,琴声悠扬,吴王安静地倾听,沉醉其中。半山腰有个丈余深的石洞,名叫西施洞,夫差与西施游玩累了,就在此小憩。习习山风拂来,带着草木的幽香,还夹杂着淡淡的水腥味,十分惬意。灵岩山南面,有条笔直的溪流,俗名箭径,夫差命人在此种上制作香料的植物,好让西施及其他美人泛舟采香。夫差有时还带着西施在郡城东南的采莲泾中采莲……

夫差自认识西施,便以姑苏台为家,常年在外游玩,歌舞升平,流连忘返,太宰伯嚭、王孙雄常侍左右。因伍子胥曾屡次劝谏吴王不要沉迷美色,吴王逐渐厌烦,常对他避而不见。

知吴王宠幸西施,每日只顾游乐,荒废朝政,一日,越王勾践与文种商议如何对付吴国。文种说:“臣听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今年粮食歉收,米价上涨,大王可向吴借粮赈灾。”勾践说:“吴王会答应吗?”文种说:“可先用重金贿赂伯嚭,请他引见吴王。吴王若答应借粮,那就是天要灭吴了。”勾践即命依计行事。

伯嚭收到文种好处,便引他到姑苏台拜见吴王。文种叩拜完,向夫差说道:“下属越国今年风雨不调,五谷欠收,想向大王借粮万石,赈济灾民,等明年粮食收获,定当如数奉还。”夫差说:“越王已臣服于吴,寡人怎能见死不救?”他正要借粮给越国,这时伍子胥速速赶来,劝阻说:“大王万万不可!当今形势,吴越势不两立,这次越恐不是真的因饥荒而来求粮,而是有不良企图,想掏空吴国粮仓,再对吴国下手。借不借粮给越国,并不影响吴越关系。借粮给他们不能更亲,不给他们也未必成仇,大王不如将此事推辞。”伍子胥听说有越使来借粮,不请自来,到姑苏台拜见吴王。吴王说:“勾践本是杀父仇人,本王念他诚心悔过,亲自到吴国为奴,三年以来,任劳任怨,忠一不二。后他又治好了寡人的病。寡人赦免他死罪,让他回国,恢复了他的江山社稷,对勾践恩如再生,难道他还会背叛我吗?”伍子胥说:“臣听说越王回国后,立志报仇,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恤民养士,如今大王却要帮助仇敌,恐吴国将有大难!”吴王依然不信,反说伍子胥想多了,勾践已向吴称臣,这些年来,如期向吴国进贡,他只是想振兴越国,怎会反叛?伍子胥说:“商汤伐桀,武王伐纣,不就是臣子攻打君主吗?”伯嚭在一旁道:“大王是仁义之君,伍相国怎能老将大王和桀、纣这样的无道昏君相提并论呢?”说着,又转身向吴王奏道:“大王,救助邻国饥荒,本是一国诸侯应该做的,更何况越国向我国进贡称臣。只要他们明年如数偿还即可,这样我们没有任何损失,还会有恩于越国,何乐而不为?”夫差于是将一万石粮食借给越国,并对文种说:“我不顾大臣劝谏,借粮给你们,明年一定得偿还。可别失信!”文种叩头拜谢,连连承诺一定按期如数归还。

文种满载而归,越王大喜,命将粮食分给饥民,百姓纷纷称颂。

第二年,越国粮食大丰收,文种如数还谷子给吴国。吴王夫差大喜,称赞越王勾践言而有信。因越国稻谷比吴国的更粗壮,夫差便命百姓用越人送来的这批谷子作粮种。

稻谷播下后,迟迟不发芽,吴国全境发生饥荒,夫差还以为因为土壤气候不同造成的。后来才知,原来,这些稻谷都被蒸熟过。文种带着从吴国借来的粮食,度过荒年。来年,收获了新粮,到了偿还吴粮之期,越王不太想还粮,但又怕失去信誉,于是向文种问策。文种献策,选取生长饱满的稻谷,蒸熟后送还吴国,吴国看好这些稻谷,必会用来作为粮种,这样我们的目的就算达到了。越王听从其计,如数将熟谷归还吴国。夫差悔之晚矣。

越王想乘吴国闹饥荒伐吴,文种谏说:“时机未到,忠臣伍子胥还在。”越王又召来范蠡询问此事,范蠡也认为现在不宜下手,建议等待时机,抓紧操练兵马。越王于是传令军中强加练兵。

伍子胥得知此事,来求见夫差,说:“越王表面向吴称臣归顺,暗中要范蠡日夜训练士卒,剑戟弓矢之艺无不精良,一旦来入侵我国,恐难以抵御。大王如不信,何不派人察看!”夫差遣人去越国探听,果然如此。夫差大怒,欲兴兵伐越。

这日,子贡深夜求见夫差,说:“吴、鲁二国曾联兵伐齐,为报仇,齐军欲先伐鲁,后攻吴,现齐军已到汶水。大王何不伐齐以救鲁?先灭万乘之国的齐国,然后将千乘之国的鲁国收为属国,威加强晋,如此吴国必将称霸。”夫差说:“齐国曾答应世代向吴国臣服,却不按时进贡,寡人正欲去问罪。但听说越国勤政练兵,有谋吴之心,寡人还是想先伐越后攻齐算了。”子贡说:“不可!越弱齐强,攻下越国作用不大,而纵齐后患无穷。避强袭弱,非勇也;逐小利而忘大患,非智也。智勇皆无,何以争霸?大王担心越国,臣请为大王出使越国,让越王与您一同出征如何?”夫差很高兴地说:“真能如此,那就太好了。”子贡辞别吴王,向东来到越国。

在这之前,子贡已先去了齐国。因齐国要讨伐鲁国,为救鲁,子贡出使齐国。齐国大夫陈氏,世代得民心,久怀擅国专政之念。到了陈恒这代,更加迫切。齐国高、国二家势力庞大,党羽众多,阻碍他夺权,陈恒一直想除掉他们。

子贡来到汶水齐营,求见陈恒。一见到子贡,陈恒就说,先生这次是来为鲁国作说客吗?子贡道:“我来是为齐而非鲁。鲁难攻,相国为何要攻?”陈恒反问道:“鲁国为何难攻?”子贡道:“鲁国城墙矮薄,护城河浅窄,国君软弱,大臣无能,兵不善战,故说它难攻。为相国考虑,不如伐吴,吴城高池深,兵强将勇,很容易攻下。”见他颠倒难易来说,陈恒勃然怒道:“什么意思?”子贡说:“请屏退左右,我给相国解释。”陈恒让左右退下,向他请教。子贡说:“我听说‘忧在外,要出兵攻打弱国;忧在内,要出兵攻打强国。’我私下观察相国不能与众大夫同朝共事,如今破弱鲁,是诸大臣之功,诸大臣之势日盛,而相国危矣!如果移师攻吴,诸大臣被强敌困扰,相国就可以独掌齐国。难道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吗?”陈恒听了,顿时怒气全无,欣然笑道:“先生所言极是,但现在大军已到汶水,如果再转道攻吴,人们定会对我起疑。怎么办?”子贡说道:“先按兵不动,我愿去请求吴国出兵救鲁,吴要是肯出兵,救鲁伐齐,这样齐国与吴国交战不就有了借口了吗?”陈恒很高兴,将国书召来说:“我听说吴国即将出兵攻齐,我们大军可先屯兵此地,不可轻动,派人前去打探吴人动静,须先打败吴国,然后伐鲁。”国书领命,陈恒返回都城。

越王勾践听说孔子得意弟子子贡将至,十分高兴,立即命人事先清扫道路,亲自郊迎三十里将他迎入贵宾馆舍,盛情款待。

子贡告诉勾践,此前他去过吴国,劝吴王夫差出兵伐齐救鲁,吴王却疑心越想谋吴,要先加诛于越。无报仇之心而让人起疑,拙也;有报仇之心而让人知之,危也。勾践惊愕万分,长跪道:“先生有办法救我吗?”说:“吴王骄而喜奉承,太宰伯嚭专权而善谗,大王可先用重宝取悦他们,以卑辞尽其礼仪,再亲率一军随吴国出征伐齐。吴国如不能打胜,国力自此削弱;如能打胜,吴王必然有称霸诸侯之心,将发兵讨伐强晋,这样,越国便可以乘虚而入。”越王勾践连连称赞,赠送子贡黄金百镒、宝剑一口、良马二匹。子贡固辞不受。

子贡又返吴,回报夫差说:“越王感激大王不杀之恩,听说大王起疑,惊恐不安,最近会派使臣前来谢罪致歉。”夫差让子贡先到馆舍休息。

果然,五天后,越大夫文种来拜见夫差说:“东海贱臣勾践蒙大王不杀之恩,得奉宗祀,即使肝脑涂地,也不足以为报。今闻大王兴大义,诛强救弱,特派下臣种献上精甲二十副,屈卢之矛、步光之剑等相贺。勾践向大王请示出师之期,将披坚执锐,亲率精兵三千人,亲受矢石,不畏死亡,追随大王前去。”吴王大喜,但考虑一番后,决定只收下越兵三千,不要求越王亲自出征。

子贡又北行来到晋国,将吴国将攻打齐国一事告诉晋定公,并提醒他,如吴国战胜,必会与晋国争霸主之位。应当加紧备战,准备抵御。

周敬王三十六年春,吴王夫差调集九郡之兵准备伐齐。越王勾践遣大夫诸稽郢率三千兵助阵。出发前,伍子胥劝谏吴王说:“越国是心腹大患,而齐国不过是一块藓。现在大王兴十万之师,行粮千里,去除小患,而忘心腹大毒,臣担心齐还没攻下,越灭吴之祸已至啊!”夫差哪里听得进劝,大怒欲杀伍子胥。碍于伍子胥是前王老臣,立下汗马功劳,听从伯嚭建议,让他去向齐国下战书,借齐人之手杀他。

伍子胥料定吴必亡,便私携子伍封一起到齐都临淄,将吴王书信呈给齐简公。齐简公打开吴国书,只见国书中痛责齐国攻鲁侮吴之罪,齐简公大怒,欲杀伍子胥,鲍息劝谏说:“伍子胥是吴国忠臣,屡谏被拒,君臣已成水火。这次派他来齐,欲借齐杀之,以免吴人指责吴王。不如放了他,令忠佞自相攻击,让夫差承受恶名吧!”于是齐简公厚待伍子胥,与他商定于春末交战。伍子胥曾与鲍牧相识,故鲍息才在朝堂上劝齐简公勿杀伍子胥。

鲍牧很佩服伍子胥才德,事后,私下询问他在吴国的近况。伍子胥垂泪不语。鲍牧并不再多问了。临别前,伍子胥将其子伍封引荐给鲍息,让他拜鲍息为兄,寄居鲍家,并让他改名为王孙封。鲍息感叹,伍子胥忠君爱国,不惜以性命来劝谏吴王,所以预先将儿子留在齐国。

伍子胥在回国途中遇见吴、越大军正浩浩荡荡往山东一路进发,约会鲁哀公合兵攻齐。伍子胥向吴王夫差复命,称病回吴,不愿随吴军出征。

吴、越、鲁联军与齐军轮番大战,齐国大败。斩杀齐国上将国书、公孙挥二人。其他兵将擒斩不计其数,掳掠战车八百乘。

齐军全军覆没,齐简公只好与陈恒、阚止商议,遣使臣重赂吴国,谢罪请和。

夫差主张齐、鲁二国重修盟好,互不侵扰。齐、鲁遵命结盟。夫差领吴军凯旋归国。

夫差先到句曲新宫,与西施饮酒庆贺三日,才起驾回吴。

吴王升殿,百官迎贺,只有伍子胥默不作声。夫差责备伍子胥道:“你不是反对寡人伐齐吗?今日得胜而回,你却无半点功劳,难道不感到羞愧?”伍子胥说:“上天将亡一个国家,先让它小喜,而后降下大祸。胜齐不过小喜,臣恐大祸将至!”夫差气恼,不想听,坐在殿上,闭眼捂耳。

数日后,越王勾践率群臣到吴国来朝贺,送来重礼。

吴王夫差在文台上设宴款待越王勾践,诸大夫侍立在一旁。夫差称赞太宰伯嚭治兵有功,欲封他为上卿;又说越王一直归顺他,且这次助战有功,要再赐他一些土地,以示酬谢,问众大夫有无意见。群臣都赞同,只有伍子胥伏地哭道:“可悲啊!奸佞当道,吴国将毁于一旦。”夫差大怒说:“老贼多诈,你欲专权擅威,毁掉吴国,今日看在先王份上,饶你一命,你退下自谋生路,永不再见!”伍子胥叹道:“老臣如不忠不信,能做先王之臣吗?譬如龙逢遇夏桀,比干遇商纣,忠臣被杀,昏君也苟延不久。臣这就与大王永别,不再相见。”说完走下文台。

伯嚭乘机向吴王奏道:“臣听说伍相国出使齐国时,曾将其子伍封托给齐臣鲍息,还隐姓埋名,看来他早有反吴之心,请大王明察。”夫差于是派人将一柄“属镂”宝剑赐给伍子胥。伍子胥慨叹一番,只好接剑自刎……

伍子胥死后,夫差封伯嚭为相国。欲增加越国封地,勾践坚决推辞才作罢。

勾践回越后,听说他谋吴之心更急切。夫差一心忙于筑城修河,疏通向北的水陆交通,打算争霸中原,对此却全然不放在心上。

一日,吴太子友听说吴王又想与中原诸侯会盟,决定去劝说其父。

吴太子友手拿弹弓,浑身湿漉漉,从后花园跑来。吴王见了,惊问他干啥去了。太子友说:“孩儿刚在后园玩,听到秋蝉在树上叫,后有一只螳螂盯着它,想要捕食它;螳螂身后又有只黄雀,目不转睛盯着螳螂。黄雀一心盯着螳螂,却不知孩儿正要用弹弓射它;孩儿一心盯着黄雀,却又不知身旁就有个水坑,失足跌入水中,因此浑身浸湿,被父王见笑。”夫差笑道:“傻瓜,你怎么只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周边隐患?”太子友道:“我傻,可有人更傻,鲁国自以为是周天子亲戚,又有孔子的教化,不侵犯邻国,却无故遭齐国攻打。齐国以为可并鲁,不料吴军不远千里而攻之。吴败齐,以为就此就可吞并国,不料越王选死士,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灭我吴国。”吴王大怒说:“你怎么和伍子胥一样絮絮叨叨,谁也休想阻挠我的大计。以后再说此话,就不是我的儿子了!”太子友只好怏怏退下。

夫差于是命太子友与王子地、王孙弥庸守国,亲帅精兵,由邗沟北上,与鲁哀公在橐皋相会,与卫出公在发阳相会,同时约各国诸侯,在黄池会盟,欲与晋争盟主之位。

盟会上,吴与晋为了在盟书上名次的先后,双方争执激烈。几天都定不下来。这天,忽国内传来急报:“越兵入吴,杀太子,焚姑苏台,都城被围……”国内情况紧急,夫差大惊,心中慌乱,一时不知是直接率兵回吴,还是继续留在此参加盟会将盟主之位让给晋国。王孙骆献计,只有夺得盟主之位,才能保证平安无事。否则匆匆而别,诸侯易觉察到吴国危急,对吴不利。如将盟主之位让给晋国,吴国以后得要听命于晋国,也不妥。事情紧急,先出兵打击晋人气焰。夫差于是当夜传令命军兵午夜饱食一顿,衔枚疾走到距晋军营前一里处列阵。夫差亲自擂鼓激励士气,士卒敲响金钲、金錞、金铎,三军将士齐声响应,惊天动地。

晋军大惊。晋定公派董褐去查探,得知吴大军倾巢出动,声称周天子已命吴王夫差为诸侯盟主,特领军到营前。晋定公君臣商议一番后,考虑到,如不让吴王做盟主,必然会残害晋军,但也不想白白让他,于是再派董褐再次进入吴军,说既然是周天子的旨意,不敢有违。只是上国本为伯国,若君号称吴王,那称周室什么呢?如去掉王号称公,我们将听从君的号令。夫差认为有理,于是撤兵,自称吴公,先歃盟誓,晋、鲁、卫再依次歃血盟誓。

盟会后,夫差率军从江、淮水路返回,沿途败报频传,听说越国大败吴军,都城告急,吴军胆战心惊,加上远行,疲惫不堪,已无斗志。夫差心中慌乱不已,怨伯嚭之前一直说越王勾践不会叛吴,要他去向越王求和。伯嚭来到越营向越王乞和。范蠡奏道:“目前我军还不能彻底灭吴,可暂且答应与它和解,反正从此吴国也振作不起来了。”勾践于是同意与吴国讲和,率军返回。

自越兵退后,吴王并没吸取教训,而是沉溺酒色,不理朝政,加上连年饥荒,百姓怨声载道,越大夫文种向越王奏说:“如今吴人已疲,连年饥荒,国库空虚,吴民必迁移到东海之滨,拾取蒲草、蚌蛤为生。大王如现在伐吴,必定会夺取有利战机,不给吴王有悔改、喘息之机。如果吴王仓促应战,吴边疆将士路途遥远,刚回去不能及时赶来,吴王只能用首都士兵与我们交战。我们可用越国御儿地区军队抵御吴边防将士,使其不能与吴都军队会合,这样,我们就可以打得吴王出奔外国。如果吴王不战而降,君王就可在坐收名利之后再撤兵。”越王准奏。于是整顿军队,准备大举伐吴。

出征前,勾践命通告全军:“父子均在军中者,父亲可回家;兄弟均在军中者,其中一人可回家;独生子,可回家;有病不能打仗者,可以声明,国家报销药费、餐费。”军中无比感激越王仁德,欢声一片。

吴王夫差听说越兵又到,慌忙调集军兵,准备在大江口上迎敌。越兵驻扎在江南,吴兵驻扎在江北。

越王勾践命将军队分为左右两军。范蠡率右军,文种率左军。越王亲率六千精兵坐镇中军。准备次日在吴淞江中举行舟战。

次日黄昏,勾践命左军衔枚,溯江而上,秘密行进五里布阵,又命右军衔枚,悄悄过江,等左军接战,右军上前夹攻,并叫各军备下大鼓,用鼓声震慑敌军。

半夜,吴军忽听到鼓角齐鸣,探知越军来袭,还没准备好迎战,这时,另一处鼓声又响。越军互为犄角,夹攻吴军水寨。夫差大惊, 仓促之中,传令吴军分兵应战。不料,越王勾践亲自率六千精兵,一声不响乘夜径直潜入吴中军大营。两军混战,夜海茫茫中,吴军只觉四处都是越兵,面对越兵这次偷袭,吴军毫无准备,慌乱迎敌,很快就败下阵来,被打得大败而逃。逃到笠泽,越王勾践率三军又追上来了,再战,吴军又败。如此三次连败,吴军伤亡惨重,所剩无几。

夫差失魂落魄,带着残兵败将连夜逃回吴都姑苏,闭门自守。

越军围困吴都,僵持数月,眼看姑苏城中粮草已断,相国伯嚭托病不出,夫差于是便让王孙骆肉袒负荆,代已向越王请罪求和,夫差曾放过了自己,勾践于心不忍,想答应和解。范蠡劝阻说:“我王为了洗雪国仇,卧薪尝胆,起早贪黑,日夜发奋,苦心准备了二十年,如今功业将成,怎能半途废弃?”勾践于是不答应和解。吴国使臣七次求情,都被文种、范蠡驳回。

等到城中粮尽兵疲,勾践便下令攻城。夫差无力抵抗,同王孙骆及其三子,逃奔阳山(江苏省吴县西北,近太湖)。伯嚭弃城投降。

夫差一行人逃到干隧,勾践领一千兵马追来,将其围困。

夫差已无处可逃,他派人给文种、范蠡写了封信,用箭射入越军中。越军拾到信,交给文种、范蠡。信中大意:“常言道:‘狡兔死而良犬烹’,敌国若被攻灭,功臣也将身亡,二位何不放过吴国,也给自己留有余地?”文种回信让人用箭射给夫差,信中数落吴王六大罪状:杀死忠臣伍子胥;杀死贤士公孙圣;重用奸佞伯嚭;几次无故伐齐;侵犯近邻越国;吴国不为先王报仇,反纵敌贻患。此六罪, 怎能不身死国亡?……”读完,夫差泪流满面,悔恨万分。

王孙骆想到越军营求见越王,再为吴王求情。文种、范蠡不许他进入。

勾践见吴国使者痛哭而去,心中可怜,便派人对吴王说:“上天将吴国赐给越国,我不敢不接受。人生苦短,如同寄居,君别寻死!寡人顾念旧情,想送君王到甬句东,派三百对男女仆妇,供君王使唤,让君王安享天年。”夫差含泪说:“天降祸到吴国,吴国宗庙社稷已沦丧,我还有何面目再见天下人?”夫差临死之前,悔叹误杀忠臣伍子胥、公孙圣,无颜见二人,于是自尽前吩咐左右随从,待他死后, 用三幅罗帕遮住他脸。王孙骆解下衣服,将吴王尸首盖好,然后用衣带将自己吊死在吴王身旁。勾践命人以诸侯之礼将夫差葬在阳山,又令士卒每人背土一筐,堆成一座大坟。

越王进了姑苏城吴王宫中,百官朝贺。伯嚭正等着封赏,这时,勾践把他叫到跟前,说:“这不是吴王太宰吗? 你主子在阳山,何不追随他而去?”说着,命武士将他处死,灭其全家。

公元前473年(周元王4年),勾践安抚吴国百姓后,率军北渡长江、淮河,与齐、晋、宋、鲁四国诸侯在舒州会盟,并派人前去向周朝进贡。周元王派人赐勾践兖冕、圭璧、彤弓、弧矢,命他为东方诸侯盟主,勾践受命,各国诸侯纷纷派使者前来祝贺。楚刚灭陈,怕越国军威,也主动派人来与越国修好。勾践割淮上土地给楚国,割泗水以东土地百里给鲁国,又把吴国侵占的宋国土地还给宋国,天下诸侯纷纷归附,尊越为诸侯霸主。

勾践领兵返回吴国,先派人在会稽修筑“贺台”,又在吴宫的文台之上大宴群臣。乐师作《伐吴》以庆贺,表彰范蠡、文种等大臣功绩。台下群臣欢乐,唯勾践阴沉着个脸。范蠡发现了,知越王不想功归臣下,猜忌之心已见端倪。

次日,范蠡写了封信给勾践:“臣听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从前君王受辱于会稽,我所以隐忍苟活,是为报仇雪耻。现在吴国已灭,如肯宽恕臣在会稽的不死之罪,臣恳请解除职务,回乡养老。”越王勾践读罢,凄然泪下,召见范蠡,说:“士大夫赞扬你,国人称颂你,孤也听命于你。好好的,怎么突然要走?你如留下,孤将与你共掌国政;你如决意要走,我将杀你妻儿。”范蠡仍要走,说:“我听人说:‘君子要等待时机,主张既定就不再更改;应做到,死了不被猜疑,内心光明,不自欺。’臣走了,妻儿又犯什么法呢?大王请保重,臣就此告辞。”是夜,范蠡便收拾好行礼,带着家臣,乘船出齐女门,过三江,入五湖。至今齐门外有地名蠡口,即范蠡涉三江之道。

得知范蠡不辞而别,越王大怒,问文种是否要追回范蠡。文种说:“范蠡有鬼神不测之机,恐怕难以找到他。”越王就不再追究此事。

范蠡出走后,勾践把离都城十八里的苦竹城,封给了范蠡之子。在这之前,勾践已经把离都城十二里的麻林山下的田封给功臣们。为了怀念范蠡,勾践又叫能工巧匠铸了个范蠡的铜像在宫中,每天朝见他,礼待他,与他谈论国家大事。每隔十天,又令大夫们向他朝拜。

范蠡去哪了?传说范蠡去了齐国,弃政从商,隐姓埋名。因他善于经商,屡致巨富。

范蠡离越前,曾邀好友文种一起走,说不然越王定会诛杀他。文种没答应。范蠡离越到齐后,又写信给文种,说:“听说天有四季:春天生长,冬天杀伐。人有兴衰之时,发达到了极点必然会走向反面。知道进退存亡的道理而能立于不败之地,才是贤人。蠡虽不才,但还知道进退。你忘了吴王的话了吗?‘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越王为人,忍辱妒功,可与之共患难而不可共安乐。子今不去,祸必不免。”文种见信,开始忧惧,称病不上朝。

过了几天,文种才去上朝。勾践问他最近为何屡不上朝?文种解释说:“臣之所以过去上朝早,回家晚,日夜苦干,只为报国仇。今吴已灭,大王又有何忧?”越王默然不答。文种却不知此时越王已对自己心存芥蒂,在他旷工之时,有人乘机向越王进谗:“文种自认为功高赏薄,心怀怨恨,故不来上朝。”

一年后,一天,越王勾践召见相国文种,厉色说:“志士仁人不怕死,只怕不能施展抱负。你教给寡人伐吴的七项谋略,今寡人只用了三种就已破强吴。其余四种谋略,你打算什么时候用呢?”文种摇头不语。说完,越王赐给文种一把剑。文种取剑一看,是属镂剑,正是吴王赐给伍子胥自尽的那把宝剑。文种悔不听范蠡劝言,今落此下场……文种死后,勾践将他葬在卧龙山上,后人为怀念文种,称此山为“种山”。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