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贺北丞的头像

贺北丞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2/25
分享
《黄河之水万古流》连载

第六十九章

放了寒假以后,李杏花领着儿子辛勇先来到河川市。

母子俩手里提着一个蛇皮袋,袋子里装着一条猪肉和一些葵花籽。农村人没有什么好的礼物,只能拿着自己家的土特产来施谢大恩人了。

母子俩走出火车站后,李杏花找个小卖部给常怀玉打通了电话。常怀玉接起电话说:“喂,你好。”

李杏花说:“你好,请问你是不是常怀玉常总?”

常怀玉回答说:“我是,你是哪一位?”

李杏花说:“我是辛二蛋的家属李杏花,我带着儿子来看望你来了。”李杏花只能把谎撒到底,要不然无法表明自己的身份。

常怀玉听后,说:“哎呀,你看你们多这些心干什么,冷寒受冻的大老远跑来,这不是遭老罪吗?好了,你告诉我你们在哪里,我派司机去接你们。”

李杏花说:“我们在火车站右边的利民商店里。”

常怀玉说:“好了,你们不要挪动地方,我让司机马上去接你们。”

常怀玉打完电话,通知司机去火车站接人,然后又给张忆珍打了电话,告诉她二蛋嫂马上就到,要她一块到楼下迎接一下。

不大一会儿工夫,一个年轻后生走进利民商店,看到母子俩站在一起,便走上前来说:“请问大姐,你是不是李杏花?”

李杏花说:“是,我就是李杏花。”

后生说:“我是常总的司机,是常总让我来接你们的。”

李杏花说:“谢谢你小兄弟,麻烦你了。”

司机说:“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走吧,车在停车场,来,我帮你拿东西。”

司机说罢,接过蛇皮袋,领着母子俩来到停车场。

母子俩上车后,坐在舒适的后座上,感慨不已。辛勇先问司机说:“叔叔,这是什么车,这么豪华?”

司机边开车边回答说:“这是宝马汽车,是名牌汽车。”

辛勇先说:“这得多少钱?”

司机说:“一百多万。”

辛勇先惊讶地说:“哎呀呀,常叔叔真有钱,光车就一百多万,真了不起。”

司机笑着说:“我们常总的资产现在已经上亿了,就是人们常说的亿万富翁。”

辛勇先听了直咋舌头。李杏花看着儿子说:“你好好学习,以常叔叔为榜样,将来也当亿万富翁。我听战友们说,常叔叔从小学习刻苦,在部队考上了军校,是军校的高材生,要不然人家咋能有这么大的本事呢?这都是从小努力学习换来的。”

辛勇先说:“妈妈,我明白了,我一定会好好努力学习的。”

不多一会儿,小车开进了宏安集团公司大院。

常怀玉和张忆珍亲自下楼来迎接。双方都是第一次见面,互不认识,常怀玉说:“你就是二蛋嫂吧?”

李杏花尴尬地点点头,以示回答。

常怀玉又说:“一路辛苦了,这是我媳妇张忆珍。”

张忆珍赶紧上去和李杏花握手,说:“嫂子好,外面挺冷的,走,咱们上楼慢慢聊。”说罢,牵着李杏花的手,走进了办公楼。

常怀玉看着辛勇先,说:“你就是勇先吧?”

辛勇先说:“常叔叔好,您太伟大了,我真羡慕您。”

常怀玉笑着说:“小家伙,有意思,你好好努力学习,将来超过常叔叔。”说罢,拉着辛勇先也上了二楼。

母子俩坐定之后,张忆珍沏了两杯茶水端上来。李杏花说:“常总,我这次来有两个意思,一是来给你们还钱的,二是来感谢你们的大恩大德的,不过,我一次给你们还不清,今年地里收入了五千多块钱,我还得供养勇先上学,只能给你们还两千,剩下的只能慢慢给你们还了,原谅我们少本没事吧。”

李杏花说着话,眼神里流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常怀玉一眼就看透了李杏花的愧疚心,便说:“嫂子你多心了,其实当初给你们拿钱,我和忆珍就商议好了,那是资助你们的,根本不需要你们还,我从小生长在农村,知道咱们农村人的艰难,平时没有大花项还能勉强过得去,一旦有个三长两短的,那就难上加难了。就拿你们来说吧,今年地里收入了五千多块钱,勇先在城里念书,那是很费钱的,当年我在县一中上高中的时候,天天饿肚子,没办法,家里穷。现在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是,你们一家人一年四季也得花销吧?你就是打省着花,这五千块钱也只能勉强生活。所以,你不要多这个心,这钱不用你们还,就当我们资助勇先上学好了。”

李杏花听后,顿时,感激地流下热泪来。张忆珍赶紧把抽纸递上去,说:“嫂子,你听怀玉的话,回去好好培养孩子念书,将来孩子有了出息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李杏花更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感激,“呜呜”地哭了起来。

辛勇先看到母亲哭,也跟着哭起来。他边哭边说:“阿姨,我一定刻苦学习,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

张忆珍也是个心软的人,见孩子说得如此恳切,便拉住辛勇先的手,说:“好,我看你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这样吧,嫂子,我们不仅不用你还钱,以后孩子上学,尤其是将来上大学,一切费用都由我们来出,我看准这孩子了,将来一定有出息。你什么时候需要钱,就给我们打电话,反正不能让孩子念书困住。怀玉当年就是因为家里穷,连补习的钱都掏不起,最终没有走进大学的校门,留下了终生的遗憾。现在好了,现在咱们有办法了,一定要供孩子读书,只有学到知识,将来才能有出息。”

李杏花庆幸自己真正遇到了贵人,哭着说:“儿子,快给两位恩人磕头。”

辛勇先是个聪明的孩子,听到母亲的话,马上起身跪下,朝着张忆珍磕了一个头,转过身来又给常怀玉磕了一个头,说:“叔叔,阿姨,我保证不让你们失望,我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

常怀玉高兴地走过来拉起辛勇先,说:“好小子,你和我的儿子常远,弟兄两个比赛学习,看谁将来学得好,看谁能考上重点大学,我们拭目以待。”

人这一生,将要遇到什么人,和谁打交道,还要发生什么事情,那都是老天安排好的,一是缘分,二是因果报应,不知不觉中就兑现了。多年以后,关键时刻,辛勇先把临床定性为轮椅人的常怀玉硬是给拉得站了起来,这是巧合,还是因果?读完全章请你去细细思量吧。

张忆珍看了看手表,说:“光顾说话了,该下班了,走,咱们回去把常远和两个老人接上,到饭馆里吃喝。”

众人走下楼来,司机还等在楼下,常怀玉对司机说:“把钥匙给我留下,你下班吧。”

司机递过钥匙,说:“常总,后备箱还有东西,是这位大姐的。”

常怀玉看向李杏花。李杏花说:“农村底下也没有什么好东西,我给你们拿了点猪肉和葵花籽,不要嫌礼轻。”

常怀玉说:“这就对了,这才是重礼呢,猪是你们辛辛苦苦喂起来的,葵花是你们苦一点汗一点种起来的,这才有乡土气息呢,好,这礼物我们收下了,谢谢嫂子。”

随后,母子俩上了小车,常怀玉开宝马车,张忆珍开奔驰车,眨眼间就回到了住房。

张忆珍从商店门进去,招呼两位老人临时关门,说:“老家来客人了,咱们出去一块吃饭。”

常宝珍一听说老家来人了,高兴得一塌糊涂,手舞足蹈地关门上锁。

常怀玉领着李杏花母子俩从大门进去,边推开家门让客人先进,边喊常远,说:“儿子!快出来见客人。”

常远从东厢房出来,常怀玉介绍说:“这是你伯母,这是你……哎,你两个小子谁大?”

辛勇先说:“常叔,我十四岁了。”

常怀玉说:“那就你大,常远十二岁,你是哥哥,常远,快过来见过哥哥。”

常怀玉是穷人家出生的人,对儿子从小严格教育,尤其是待人接物,教育儿子要亲善待人,所以,常远很有礼貌地说:“伯母好,哥哥好。”

李杏花高兴地说:“好,你也好。”

常远亲热地上去拉住辛勇先的手,说:“哥哥,我正好有一道数学题难住了,你给我讲讲。”

常怀玉说:“讲题有的是时间,咱们现在出去吃饭,等吃完饭回来让你哥再给你讲。”

于是,常怀玉搬着李杏花母子和常远,张忆珍搬着二位老人,两辆小车一前一后,来到了如意饭店。

大家在雅间里坐下,李杏花向二位老人问了好,辛勇先也向爷爷奶奶问了好。张忆珍开始点菜。

常宝珍对李杏花说:“我十来年没回老家了,也不知道现在的农村怎么样了?”

李杏花说:“就那样,和以前差不多,土地多的人家还可以,精把人把过去的荒地开垦出来,经营上几年就见效了,还不用交公粮,收入自然就多了。土地少的人家就是那么回事,表面上看起来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一点,实际上是有减无增,籽种,化肥,地膜,水费,柴油,年年涨价,其他物品也一天一个价,仔细一算账,地里的收入是一年比一年少了。唉,农民到什么时候也不行,你再勤劳,土地是不变的,产量也是有定数的,地里又长不出金子来,老天爷早已经给你定死了,能让你饿不死,冻不死,就算天大的恩赐了。”

李杏花的一席话,勾起了常宝珍的辛酸往事。是啊,农村人实在是太苦了,家里不发生什么大事还好说,勉强还能过得去,一旦有事,那就麻烦了。当年为了给怀玉借四块钱,绕村子张口,还张了许多空口。怀玉他妈的病,要是有现在的条件,花上大价钱到北京大医院看一看,说不定一下子就治好了,哪能那么早就走了。真是阴阳相隔各有命,老天把这都提前安排好了,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啊。夫妻一场,同甘共苦几十年,含辛茹苦抚养三女一儿,可惜她没有享受到今天的福禄就走了。常宝珍的心里难免有些酸楚的滋味。想过往事之后,他默默地算了一笔账,像李杏花这样的人家,一户一年收入五千块,十户收入五万块,一百户收入五十万块,一千户收入五百万块,两千户收入一千万块,四千户收入两千万块,四千户人家的总收入都抵不上我儿子一户人家的收入,这是多么大的差距啊!贫富差距这么大,哪天这四千户人家就像毛主席当年领导穷人闹革命一样,打土豪,分田地,起来对付我儿子这一户人家,那还不是砍瓜削菜,轻而易举的事吗?

想到这里,常宝珍看向儿子,说:“你们有了钱,千万不要为富不仁,要多行善事,多帮助那些穷人,多积些阴德,人长天也长,方能地久天长,否则的话,早晚会不得安生的,中国革命就是个例子。”

常怀玉说:“爹,您老放心吧,我就是穷苦人家出生,不会忘了根本的。”

白玉看向常宝珍,笑着说:“你又杞人忧天了,总是担心早晚会来第二次土地革命,革了现在富起来的人的命,你想那可能吗?毛主席领导穷人闹革命的时候,那是穷人吃不饱肚子,天天往死饿人,与其饿死还不如拼死一搏,这才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分浮财,造反的。现在是什么情况,现在和那个时候完全不同了,现在的穷人都能吃饱饭,谁还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找死呢?绝对不会的,你放心吧,自古以来,只要农民吃饱肚子,老婆孩子热炕头,就不会有人造反的。你看啊,秦朝末年是陈胜吴广造反,唐朝是黄巢造反,明朝是李自成造反,清朝是洪秀全造反,哪次造反都是因为农民吃不饱饭,往死饿人,这才揭竿而起的,而且,农民都是主力军,所以说,农民不乱,国家就不会乱。当今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怀玉他们这一代人,绝对不会造反的。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那我就告诉你,其一、我们这两代人都是从毛泽东时代走过来的人,老一辈革命家的那种言传身教,已经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可以说根深蒂固,即使现在有点怨言,那也都把怨言发泄到贪官污吏身上了,不会反对共产党。其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物质文化生活明显地比毛泽东时代普遍提高了许多,这使我们有了一种满足感。人就是这样,有比较才有鉴别,因为过去生活怎么样,现在生活怎么样,两者一对比,很明显,现在肯定比过去好,所以,我们这两代人一定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不会造反的。至于常远他们这一代人,问题也不大,因为,他们的父辈有过苦难的亲身经历,给他们从小灌输我们过去如何如何,现在如何如何,让他们明白现在有多好,所以,他们这一代人还是能够接受教育的,轻易不会造反的。这也是各朝各代在开国以后的前三代时期,人心能够统一,国家能够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民心原因。但是,常远他们的下一代就很难说了,因为常远他们这一代人一生下来就享福,没有多少苦难经历,即使有些苦难经历那也是父母去承受,他们并不怎么为难,就拿辛家这小子来说吧,他看病花了不少钱,家里根本无法承受,但是,这个苦难是落到了他的父母身上,而他并未承受。所以,他们这一代人自己基本上没有苦难经历可给下一代人讲,那么,下一代人只要对现状不满就会产生反叛心理。当然了,如果执政党能够跳出三代的周期率,那就不存在问题了,否则的话,执政党必然要走向衰亡,前苏联共产党就是一个例子。不说外国的,咱们就说中国的,就拿明清两朝来说吧,明朝朱元璋开国,朱允炆过渡,朱棣治世,朱高炽守成,算起来是三代人,把大明江山治理得都不错,后世称作永乐盛世。但是,从第四代开始就走下坡路了。再说清朝,爱新觉罗福临入关,后经玄烨、胤禛、弘历三朝治理,出现了康乾盛世。但是,从第四代开始也是走向了衰败,老百姓活不下去就会造反,白莲教风起云涌,洪秀全搅了半壁江山,把个大清朝推向了衰亡的地步。究其原因,那就是朝廷腐败,贪官污吏阳奉阴违,中饱私囊,不顾及民生,老百姓怨声载道,最后导致了国家走向没落,最终衰败、衰亡了。不过,我们也没必要悲观,也许共产党还会出现像毛主席那样的伟人,天下为公,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还百姓一个清平世界的。”

白玉看了很多历史书籍,讲得都是历史经验,众人听了心情十分沉重。就这样,服务员逐渐地上齐了菜肴,大家开始动筷子吃饭。没过多长时间,这顿饭就在沉默不语中结束了。

毛主席曾经就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种路线,一种观点,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然而,当今社会谁还去注重历史的经验呢?人人都在苟安于现状。

两辆小车回到住房后,张忆珍安排李杏花母子俩和常远住在西里间,并给常远留下一千块钱,安顿他明天领着李杏花母子俩到处转一转,顺便给母子俩买点过年的衣服。

李杏花听后,着急地说:“不用,我们母子俩有衣服穿,不能再让你们破费了。”

张忆珍接话说:“嫂子你不要多心,这点钱不算什么,很快就要过年了,你们在地里受了一年很辛苦,不能因为给勇先看病就苦了自己,该穿戴还得穿戴,你们来一趟不容易,明天出去转一转,看到合适的衣服就买上,不要想这想那,欢欢喜喜回家过年好了。”

张忆珍说罢,便和常怀玉到公司那套平房去了。

李杏花睡下之后,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还能说什么呢?不仅一分钱都没有还上,还得让人家破费。心说,穷人跟富人比活不成,毛驴跟马比骑不成,只能是凭命而活,随遇而安了。好在自己遇到了贵人,在最苦难的时候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帮助,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她思想着常怀玉两口子的恩情厚意,带着庆幸感和满足感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这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人的观念在变迁。不思古往经验事,只想物质与金钱。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