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孺登,钟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进贤县人。唐元和年间荣登进士及第,任四川藩镇从事,曾经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友善交好,并且在平时的往来中,时不时地以诗歌来互为赠答,从而站在另一个则面来说,那些互为赠答的诗作,就很好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那种深后的情谊。记得白居易在《洪州逢熊孺登》中是这样说的:“靖安院里辛夷下,醉笑狂吟气最粗。莫问别来多少苦,低头看取白髭须。”从诗中的靖安、辛夷、醉笑、狂吟、气粗、莫问、苦、白髭须等,足以看出白乐天跟熊孺登之间的感情,已经到了心心相映,表里相济的程度。
而刘禹锡则在《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中是这样对熊孺登说的,“射策志未就,从事岁云除。箧留马卿赋,袖有刘弘书。忽见夏木深,怅然忆吾庐。复持州民刺,归谒专城居。……绮筵陪一笑,兰室袭馀芳。风水忽异势,江湖遂相忘。因君倘借问,为话老沧浪”。从诗中的“箧留马卿赋,袖有刘弘书”来看,这位号称为“诗豪”的刘大人,应该是跟熊孺登相互知根知底的好朋友了。
熊孺登一生勤于创作,写了很多不错的诗作,但传于后世者,仅存其诗集一卷,而集中收入的赠答应酬之作比较多,佳句可不少,很是能令人心动。例如:“寂寞竹窗闲不闭,夜深影斜到窗前”,“江流如箭月如弓,行尽三湘数夜中”……这些琳琅满目的绝色佳句,让人觉得写来感情真挚,读来令人动容,这在当时,应该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嘉言锦句。
陈陶,鄱阳剑浦人,自号三教布衣。陈陶少年时便游学帝都长安,精于观察天文历象,善工诗,但他的诗风却是以平淡见长,却少了一种跌宕的意趣。早年间,陈陶原是一位志远心旷,颇负壮怀的青年,后因屡举进士不第,遂干脆隐居乡野不仕,不求闻达,恣情纵游在天下的名山胜水之间,自称为三教之中的布衣之士。公元的853年左右,他因为躲避缤纷的战火而进入洪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的西山隐居,学神仙咽气有得,出入无间。
咸通中期,时严尚书宇牧豫章,慕其清操,尝备斋供,俯就山中,挥谈终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时候,严宇任江西节度使,他很是欣赏陈陶这个人才,非常仰慕他的操守,就经常带些吃的东西进山来去找陈陶谈天说地,把酒论文,他们每每坐下谈起天来,动辄就往往是要占用陈陶一整天的时间,这样的日子久了,严宇就跟陈陶说,要带一位名字叫做莲花的妓去进山来护侍陈陶,但是,陈陶每次都是微笑地望着严宇,并不肯答应严宇说送莲花来的事。
有一次,严宇又进山找陈陶来了,并且,这次他还真的把那个叫做莲花的妓女给陈陶带他身边来了……
接下来,令严宇没想到的是,几天之后,那个叫做莲花的妓女写了一首这样的诗,交到了陈涛的手上说,她要求离开陈陶,回到洪州城里去。莲花的求去诗是这样写的:“莲花为号玉为腮,珍重尚书送妾来。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云雨下阳台。”
“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云雨下阳台”这两句诗,源自陈抟老祖的“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云雨下阳台”。诗中的处士指没有出仕的士人。巫峡梦源自于宋玉的《高唐赋》中的一个典故。宋玉曾经陪楚襄王游云梦,眺望高唐,楚襄王见高唐之上的云气变化万千,便向宋玉问其中的原因。宋玉回答襄王说,那是朝云。昔日先王来游高唐,夜梦神女来自荐枕席。神女临去辞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因此,后世便以巫山、云雨、阳台等来暗喻男欢女爱之事。由此可见,莲花亦是一个经纶满腹的饱读诗书的人间奇女子,风尘中的才女。
解读莲花的这首诗,莲花是这样说的,我的名字是用莲花来取的,我的脸颊是用美玉来做的,我这个人是尚书大人亲自给你送过来的,有谁能够想得到陈陶竟然是坚决不贪恋女色,这哪怕是巫山神女亲自下凡来了,我看这也是徒劳的。妓女莲花的内心里已是充满了对陈涛的赞誉。陈陶在读了莲花的求去诗之后,立马也写了一首赠诗给莲花,陈陶在诗中说:“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
后来,洪州节度使严宇在见到了陈陶和莲花俩人互赠的诗作后,益发地欣赏陈陶的忠义、坚贞、节气。
陈陶一直隐居在西山之中,不知所终。听闻说,陈陶的金骨已坚,戒行通体,夜必鹤氅,焚香巨石上,鸣金步虚,礼星月,少寐。所止茅屋,风雷汹汹不绝。忽一日不见,惟鼎灶杵臼依然。开宝间,有樵者入深谷,犹见无恙。后不知所终。陶工赋诗,无一点尘气。于晚唐诸人中,最得平淡,得要非时流所能企及者。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存世。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陈陶在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曾经路过今天的闽东地区,并留下了《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的诗作。陈陶是这样写的:“乱山沧海曲,中有横阳道。束马过铜梁,苕华坐堪老。鸠鸣高崖裂,熊斗深树倒。绝壑无坤维,重林失苍昊。跻攀寡俦侣,扶接念舆皂。俯仰栗嵌空,无因掇灵草。梯穷闻戍鼓,魂续赖丘祷。敞豁天地归,萦纡村落好。悠悠思蒋径,扰扰愧商皓。驰想永嘉侯,应伤此怀抱。”
在唐代,从福州前往京城长安的行走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直线,即由福州出发,经南平、崇安,越武夷山,进入鄱阳湖流域,顺江而下入鄱阳湖,出湖口到达浔阳江,然后逆水上溯至汉口,再沿汉水直上,由商州越秦岭抵长安。另一条是曲线,即由福州出发,经南平、浦城,越过仙霞岭,进入浙江的江山,一路直下杭州,然后经江南河,北上渡长江,由山阳渎转淮河、汴河,经开封、洛阳,到达长安。如今,有了陈陶的《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诗歌作证,我们可以大胆地这么认为,从福州前往唐都长安,其实还有“第三条”可以行走的路线,即经由连江、宁德、福安的白马港,晚唐时也叫做黄崎港,霞浦杨家溪、福鼎分水关一带,而通浙江平阳、温州、乐清,从此往后,这条路便可以称作那一时期里的第三条通往长安的通道,是一条真正的“唐诗之路”了。
来鹏、来鹄俩兄弟,是豫章南昌人。他们俩是鄱阳湖流域走出来的第一个以家族兄弟为文学方阵而走到鄱阳湖地域文学前台来的文学方阵的代表。
来鹏来鹄的家,是居住在南昌市内东湖边徐孺子亭边旁,由于来氏家贫,所以他们曾经自称时“乡校小臣”。兄弟俩师从韩愈、柳宗元为文,在大中咸通年间,才名籍甚。他们每次参加科举考试,屡屡落第。唐乾符五年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爱惜来鹏的才华,便将来鹏召入幕府,欲纳为婿,后来事情并没有办成。等到广明元年,黄巢的起义军攻克长安后,来鹏为避战乱,便游历荆襄一带去了。他曾作过一首七律《寒食山馆书情》的诗作:“独把一杯山馆中,每经时节恨飘蓬。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分明记得还家梦,徐孺宅前湖水东”以遣当时路途上羁旅的愁怀,一度被民间传为佳作。后南归,中和中客死扬州。来鹏的诗思清丽,然怀才不遇,辗转飘泊,故其诗多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间有愤世嫉俗之作,触及社会现实,反映民间疾苦,富有人民性。《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九首。诗集一卷,今已散佚。
来鹄,是来鹏的弟弟。少有大志,晚唐时期的散文家。《全唐诗》将来鹏来鹄误做一人,这是错误的。据《南昌府志》记载,“来鹄,南昌人,鹏之昆弟也。”足以说明来鹏、来鹄是亲兄弟两个。来鹏善作诗歌,来鹄擅长散文,兄弟俩人都是晚唐颇有名气的文学家。后世不慎将他们兄弟俩的作品错置了,现在已经是很辨别出其中的哪一篇到底是谁的作品了。
来鹄不仅好文,他还广学权谋机变之术,得鬼谷子真传,他不仅善于做文,而且还善于从政,大有汉代名臣张良,张子房的遗风。唐咸通年间,屡举进士不第的来鹄,先是随其兄入韦保衡幕中,由于韦总是不纳其言,他便转投了田令孜,认其为主公。其实,来鹄的心思根本就不在田令孜的身上,而是早就已经飞到帝王身边去了。故唐僖宗招来鹄入京时,来鹄是招之即应。唐乾符元年三月,唐僖宗拜其为帝师,后封豫章国公,食邑千户。来鹄亡故以后,皇帝依谥法,经纬天地曰文,虑国忘家曰忠。来公有经天纬地之才,归帝后鞠躬尽瘁,助帝平定中原,开疆拓土,故为文忠义勇之士,因此唐僖宗特敕封“文忠”为来鹄的号。
来鹄的成就,主要来自于散文方面。他的文章,文辞简练,笔调雄健,敢于论列时政,指陈得失,寓意讥讪,多为发自内心的“不平之鸣”。可惜,他的文章大多散佚,现在所能见到了也只有《儒义说》《钟由不得配祀说》《鍼子云时说》《隋对女乐论》等,在《全唐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来评论来鹄的文学成就:自大中,咸通之后,每岁试春官者千余人,期间章句有闻,台台不绝。如,何植、李枚、皇甫松、李儒犀、梁望、毛涛、贝㾋、来鹄、贾随以文章著美;温庭钧……等以词赋标名……可见,来鹄在晚唐的文坛上,是当时人们瞩目的一位散文家。
任涛,筠州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上高县六口村人,唐代诗人。他早年就擅章句之名。唐僖宗乾符中期,曾经数次应举,参加朝廷的鸿儒科考试,可是每次都功败垂成。
一日,常侍李骘廉察江西时,因其素闻任涛响当当的诗名,便叫人去找任涛的诗作来读,当李骘读到“露搏沙鹤起,人卧钓船流”一句时,当即大加赏叹,并说,“任涛奇才也,何故不成名?会当荐之”。特与免乡里杂役,且令邑宰加以优礼。时乡俗啧有烦言,邑宰告之李鸷,
李鸷说,还有谁援例来攀扯任涛的话,就立下规矩来,“江西境内,凡为诗得及涛者,即与免役。”可惜的是好人命不长,不几年,任涛竟然就亡故了。
任涛与同时期的郑谷、喻坦之等人并称为“芳林十哲"也称做“咸通十哲”。著有诗集《唐才子传》一部传世。
许和子,又名许合子,原是吉州永新县的民间歌手,许家世代都是乐工。开元末年,许和子被选入宫中,入教坊宜春院为内人,后改名为“永新”,是晚唐时期的一位歌唱家。许和子不仅年轻貌美,而且声音甜润,善于表达歌曲的思想和意境,还能变古调为新声,可以和历史上的著ming歌手韩娥、李延年齐名,是我国古代著ming的女歌唱家。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的时期。当时的吉州虽然处于南方,但其境内因有赣江这条交通的大动脉,文化教育也是相当发达,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呈现出繁花竞放的局面。
安史之乱的爆发,致使洛阳、长安这东西两京相继陷落,大唐王朝呈现出一种六宫星散的状态。作为一名歌唱家,许和子同广大民众一起,饱受了战乱的苦痛和各种苦磨难。她在逃难的路上,遇到了一位文人,之后,两个人就结合在了一起,夫妻俩曾经流寓到了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那一带。令人可叹的是,这位与她同患难的丈夫,却在不久之后便因病死去了,这让她与养母两个人的生活就变得更加艰难了。好在,她没有忘记用歌声来给苦难中的民众以慰藉,同时,也给自己以内心的慰藉。
据传,唐天宝十二年的中秋节晚上,秋高气爽,明月悬空,长安街上是一片银光。本来是千家万户赏月的时刻,怎么却是万人空巷、百虫禁声呢?百姓们都到哪儿去了?原来,中秋节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唐玄宗降旨在勤政楼举行庆典宴会,命百伎献艺助兴,与民同乐,百姓们听到消息,都到勤政楼前看戏去了。
原本庄严肃穆的勤政楼前,霎时间,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秩序一片混乱。新任右相杨国忠下令卫士整顿纪律居然无济于事。唐玄宗心里很不高兴,便想罢宴离去。这时,中官高力士就连忙向玄宗跪奏到:“皇上,召永新娘子出来唱一曲,压压台吧?”
这位永新娘子是谁?她就是许和子。许和子天生丽质,聪慧伶俐,永新山水风物的浸染,家庭的艺术熏陶,使她从小就练出了一副“金嗓子”。自从她被选入宫后,唐玄宗常招乐师李谟为她吹玉笛伴奏,她高歌一曲,整个长安都能听得见,一曲歌罢,笛管都震裂了。她唱歌不仅音色美,而且富有情感,感染力强,唐玄宗常夸她:“此女歌值千金”。
唐玄宗下旨不久,许和子便在千万观众的日光中,举步提袂,丽质焕彩,款款地走上勤政楼来了。她站在那里开口一唱,庄重典雅的宫廷歌调,融汇了生动活泼的江南民歌音律,悠扬婉转,清脆宏亮,如鸟鸣于清寂的森林,似泉响在幽静的山涧,真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喧哗嘈杂的勤政楼前顿时安静了下来,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天籁之中。
许和子一歌唱罢,欢声雷动,皇上和百姓久久沉醉在袅袅余音中。唐玄宗龙颜大悦,百姓激动不已。从此,“永新善歌”之名,更加著称朝野,传遍九州四海。
安史之乱平息后,许和子与养母又回到了长安。昔日辉煌的盛唐气象不见了,到处是战争的创伤。面对这一切,许和子黯然伤神,就这样,郁郁不欢的许和子便含恨离开了人间。
人民是不会忘记自己的艺术家的。据唐人冯诩子编撰的《桂苑丛谈》记载,后人为了纪念许和子这位杰出的女歌唱家,曾把她唱的歌曲编为国乐曲,取名为《永新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