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庐陵走出来的还有周必大、文天祥、邓剡、刘辰翁、胡铨、罗烨、欧阳守道、罗泌、舒翁、严用和等人组成的吉安文化以及文学的阵营。
周必大,自号平园老叟。祖辈时居吉州庐陵,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是南宋时期著ming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于宋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上任职,累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庆元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
周必大的一生功绩显赫,声名远播,是一位极富才干的政治家。他无论是在辅佐朝廷或是主政地方的时候,言事不避权贵,处事有谋,治政勤奋。他曾经极力主张朝廷,一要强兵,并制订“诸军点试法”,整肃军纪;二要富国,主张大力发展商贸业,以增加收入;三要安民,以民为本,减赋赈灾;四要政修,要择人才,考官吏,固职守。从他以上的作为来看,表现了作为一个政治家具有的远见卓识,刚正不阿,清廉执政,爱国爱民的作风。
周必大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他还是一位“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文学家。于诗词歌赋来说,尽“皆奥博词雄”,他的书法也“浑厚刚劲,自成一体”。
周必大有诗作600多首。他的诗善于状物寓景,例如在他的《池阳四咏·翠微亭》一诗中:“地占齐山最上头,州城宛在水中洲;蜿蜒正作双虹堕,吸住江河万里流”,比喻浅近新颖,清爽淡雅。他初学黄庭坚的诗文书法之风,而后学习白居易的创作手法,转而溯源到杜甫身上。他虽然喜欢喜欢有些诗里用典,但都未能摆脱掉江西诗派的影响。他在朝廷执掌内外制的时间很长,不少代表朝廷的重要文章,都是由他来撰写的。他作的序文如《〈皇朝文鉴〉序》,写得典重雅正。
周必大知识渊博,熟悉当朝人物、掌故。在他的散文及《二老堂诗话》中,保存有不少研究宋代文学的资料。他的神道碑、墓志铭一类文字,主次分明,颇有史法,往往为元代修《宋史》者所取采用。
周必大一生著有《玉堂类稿》等共八十一种,计一百三十四万余言。后人将其遗作辑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计二百卷,其中包括《玉堂大记》《省斋文稿》《平园续稿》《省斋别稿》《二老堂诗话》等24种,其中《玉堂大记》《二老堂诗话》选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周必大用时四年,主持刊刻了宋代著ming的四大类书之一的《文苑英华》计一千卷,还刊刻了《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使《欧集》自此以后有定本,且得以保留至今。“周必大刻本”被历代名家奉为私家刻书的典范。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周必大是一个聚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于一身的庐陵人杰。
刘辰翁,字会孟,别号须溪。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ming的爱国词人。 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登进士第。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他的词作风格取法“苏、辛”,但又自成一体,字里行间豪放沉郁而又不求藻饰,情感真挚动人,力透纸背。他的作词在数量上位居宋朝第三,仅次于辛弃疾和苏轼俩人。
刘辰翁的代表作品《兰陵王·丙子送春》《永遇乐·璧月初晴》等篇什,遗著由其子刘将孙编辑为《须溪先生全集》,可惜今已散佚。
清四库馆臣依据《永乐大典》及《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将刘辰翁的作品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一部传世。存词300余首。其现存作品大致情况是:文章249篇,诗歌205篇,词赋358篇,共计812篇,数量仅为《须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其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方面。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兼熔苏辛,扬其之长,使词风有苏辛之色,又不流于轻浮,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比之周邦彦一派,刘辰翁的词作,并不追求矫揉造作而富有真情实感,对元、明时期的诗词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压抑个性的中世纪中国,是难能可贵的。
刘辰翁不仅是一个文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个著ming的文学批评家。他一生善于读书,勤于批点,敢于言事。经其所批点的著作有《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校点韦苏州集》十卷、《批点孟浩然集》三卷、《批点选注杜工部》二十二卷、《评点唐王丞集》六卷、等等。其词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邓剡,号中斋,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邓家村人。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词作家,是第一个为文天祥作传的人。邓剡与文天祥、刘辰翁是白鹭洲书院的同学。他的诗造诣很深,风格“浑涵有英气,锻炼如自然”。其所著的《续宋书》《德佑日记》《填海录》《东海集》《词林纪事》等书,可惜今已失传。不过在《文山先生全集》中,文天祥无意保存了他的《驿中言别》、《行宫》、《满江红·和王昭仪题壁》、《浪淘沙·秋旅》、《送行三首》等诗词,今有《中斋词》一卷行世。邓剡是庐陵诗派、庐陵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欧阳守道,南宋教育家。字公权,晚号巽斋,学者称其为巽斋先生。江西吉安人。他少即孤贫,自力于学,无师自通,被乡里聘为子弟师,尤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人称庐陵之醇儒。宋淳佑年间进士,授雩都主簿,调赣州司户。就在欧阳守道任赣州司户期间,受江万里聘请,曾经到白鹭洲书院为诸生讲说,再应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请,于宋宝佑元年任岳麓书院副山长(副校长),他在岳麓书院期间,首倡“孟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之后,在江万里的举荐下,他担任朝廷的史馆检阅,授秘书省正字,后由迁校书郎兼景宪府教授,著作郎兼崇政殿说书,兼权都官郎官。于学,他无所不讲,尤其注重讲前代治乱兴废的故事。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等人,尽皆出自其门下。
吉州太守江万里为了推进教化,培养庐陵才俊,于1241年创办了白鹭洲书院。宋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江万里聘请乡儒欧阳守道担任第一任白鹭洲书院的山长。由于欧阳守道的学问渊博,品行正直,一座偌大的白鹭洲书院,被他管理得井然有序,教风纯正、学风浓郁。尤其是由他本人倡导的民主学风,学术问题是可以在师生之间来进行相互探讨的,就促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变得异常活跃起来,眼界也变得开阔了许多。在欧阳守道的领导下,白鹭洲书院越办越好,不仅吉州的青年学子踊跃入学,就连邻近州县的学生也都慕名而来。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考中了状元,与他同时考取进士的同学有40多人,名列全国的前茅,宋理宗皇帝特赐御书匾额“白鹭洲书院”以示奖励,使的白鹭洲书院名扬天下,称世人称为江西的“三大书院”之一。欧阳守道任白鹭洲书院山长达十几年,为培养吉州人才作出了突出的重要贡献。
他的主要著作有《易故》和《巽斋文集》,《巽斋文集》中的《赠了敬序》是岳麓书院历史上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据此,我们不难相信,欧阳守道的的确确是一位鄱阳湖流域的教育大家。
文天祥,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人,南宋末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初名云孙,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双目炯炯有神。他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时,便羡慕不已。文天祥说:“如果我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
咸淳九年,文天祥被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之前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平素就对文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时,神色忧伤地对文天祥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有很多,能担任治理国家责任的人,不就是你吗?望你能够努力。”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3月,文天祥进驻丽江浦。12月,赶赴南岭,邹洬、刘子俊又从江西起兵而来,再次攻伐陈懿的党羽,陈懿于是暗中勾结张弘范,帮助、引导元军逼攻潮阳。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众士兵及随从们措手不及,便埋头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张弘范于是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崖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因多次强迫索要书信,于是,写了“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过零丁洋》的诗给他们。他在诗的末尾这样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崖山战败后,张弘范就对文天祥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没有吃饭,没有死,才又吃饭。到达燕京,馆舍侍员殷勤、陈设奢豪,文天祥没有入睡,坐待天亮。于是移送兵马司,令士卒监守他。临刑前,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他说:"你有什么愿望吗?"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从容不迫,在向南跪拜后就被处死了。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见他的面部如活人一样,终年四十七岁。他在遗书中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
文天祥在文学研究上除了《御试策一道》这篇哲学专著外,再无其它的专题研究或专著,这是由于当是的环境不允许他坐下来进行专题研究所致,除对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及《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这是最有价值的著作,称之为史诗。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文天祥在文学创作领域,尤其是在诗词的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的特色,他的这两个特色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所谓前期指的是从赣州奉诏勤王开始,至夜走真州这个阶段。当时虽然南宋小朝廷处于多难之秋,朝内执政者又是昏庸利禄之辈,但文天祥自己积聚了兵丁,他们是自己"乃裹饿粮"来到军营中的,是一支爱憎分明,具有战斗力的队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浓郁,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阙》:“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一诗,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里似乎已经看到前途呈现了光明,复兴有望。
他写的《高沙道中》这首长诗,运用了平易流畅的散文化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周详而不零碎地将他出真州城后身历险境的经过和盘托出,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全诗每句五言,隔句押韵,长达80多韵,一韵到底。读后让人大有浑灏流转的感觉,难怪后人读此诗后,觉得它可与杜甫写的《北征》相媲美。这段时间,文天祥写的诗篇较多,内容大都振奋人心,可以说是两个特色时期的中间时期,亦即过渡时期。
虽然文天祥由行朝给了官职,但是不允许他在行朝工作,连要求开府于永嘉都不行,最后决定让其开府于南剑,不久又移府于汀州而漳州,于此可知,文天祥这个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这个职衔,不过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官衔而已。这一时期,文天祥在诗词写作上,开始显露出后期阶段的特色,大都有对人生旅途多"险阻艰难"未尽人意的感叹。
特别是在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2月6日,张弘范集中军力破崖山,强迫文天祥随船前去。文天祥坐在舟中看到宋军被元军打败的惨象,心中犹如刀割,乃作长诗以哀之。诗为《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的:“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大风扬沙水不流,为楚者乐为汉愁。兵家胜负常不一,纷纷干戈何时毕。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杀人能一之。我生之初尚无疚,我生之后遭阳九。厥角稽首并二州,正气扫地山河羞。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间关归国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当。出师三年劳且苦,只尺长安不得睹。非无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为人擒。楼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遭争奋搏。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蝟交沧溟。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南人志欲扶崑崙,北人气欲黄河吞。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兹船在。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釃酒人人喜。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一首长诗,表达了文天祥沉痛心情。文天祥在这一阶段写的诗词,既悲壮、沉痛,又秀腴、典雅。
平日坊间曾有“崖山之后无中华”一说,我觉得这话是有点问题的。蒙元在与南宋对峙的时候,它已经消灭了金朝,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占有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和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中国历史意义上的第二个“南北朝”时期,只不过,这第二个“南北朝”时期,维持的时间比较短,南宋很快就被蒙元给灭亡和取代了。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蒙元的立国主张是“大哉乾元”,它是承继《易经》中的《彖》卦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一理念而建立起来大元王朝的,这从蒙元的骨子里来讲,元朝皇帝自始至终都是在以中国皇帝而自居自命的,所以,蒙元是在以本朝代指中国的,故而,站在中国道统的立场上,蒙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传统历史意义上的中国境内的唯一合法政权,这毫无疑义地说明了蒙元是属于中国政体在道统意义上的延续了。
即便在文天祥、谢枋得等这些至死忠于宋朝的人来说,他们也是将元朝视为当初最终灭了南朝的北朝,而没有否定蒙元的中国地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蒙元对南宋的战争,只是一场改朝换代,北朝战胜南朝,新朝取代前朝的战争,应该是“崖山之后无宋朝”,并非是“崖山之后无中国”。文天祥一生著有《文山诗集》遗世。
从庐陵文化及文学的阵营来看,两宋时期里的鄱阳湖流域不仅只走来周必大、刘辰翁、欧阳守道、邓剡、文天祥这些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外,还出现了像胡铨、罗烨、罗泌、舒翁、严用和等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人和作家,为丰富和发展鄱阳湖地域文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这里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