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豹是江西省永丰县人。明朝著名的廉吏,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进士,初授华亭县令,后升御史,历官至苏州、平阳知府、陕西副使、福建道监察御使、后又巡按福建、进兵部右侍郎、改左侍郎。嘉靖三十一年任兵部尚书,接着加太子太保,死后,敕赐祭九坛,入豫章理学祠、吉安鹭洲忠节祠, 与邹守益、欧阳德、罗洪先、邹元标等人一起被世人称为“青原五贤”,入祭青原“五贤祠”。
聂豹一生刚正不阿,弹劾贪官污吏几十人。清廉如水,穷到遭人冤枉被逮捕入狱时,家里竟然连押解京师路上的伙食费都拿不出来。落职后,他为了生计,经常步行在往返于吉安的青原山等书院教学。一生所到之处遍及松江县、姑苏、八闽、三晋之间,门徒不少于千人,培育了徐阶等朝廷重臣。在平阳多次打退蒙古俺答军来犯,斩虏首千余级。主筑北京明城墙 ,首创养马承包责任制。江南倭寇猖獗时,同张经一道取得了“王江泾大捷”。聂豹为王守仁心学正统传人。认为良知不是现成的,要通过“动静无心,内外两忘”的涵养功夫才能达到,主张主静修养,主张致虚守静的工夫论,还主张戒慎戒惧。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遭诬陷逮入锦衣狱。后冤案大白,被落职回家。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反对赵文华的上疏,违反了皇帝旨意,被罢职。著有的《双江文集》十四卷、《困辨录》均被列入《四库全书》总目。作诗词近300首。
欧阳德是明朝著名的理学家,江右王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江西省泰和县人。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历刑部员外郎,以学行改翰林编修,累迁官至礼部尚书,以宿学居显位。他在知六安州时建龙津书院。后又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讲学,从其学者达五千人之多。欧阳德遇事侃侃持正,好引掖后进,为京师讲学之盛。
“本然之善,以知为体,不能离知而别有体。盖天性之真,明觉,自然随感而通,自有条理,是以渭之良知,亦谓之天理。天理者,良知之条理。良知者,天理之灵明,知觉不足以言之也。”这是《明儒学案》对欧阳德的评价。欧阳德虽然反对以知识、知觉为“良知”,但并不认为“良知”可以离开知识或知觉而独立存在。他认为,“良知”必发于视听思虑,而视听思虑必交于天地人物,离开天地人物亦无所谓“良知”,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知,不离乎视听言动,而视听言动未必皆得其恻隐、羞恶之本然者。故就视听动而言,统谓之知觉;就其恻隐、羞恶而言,乃见其所谓知之良者。知觉未可谓之性,未可谓之理,知之良者乃所谓天理,这就象道心、人心非有二心,天命、气质非有二性一样。欧阳德为江右王学正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影响较大。他在发明师旨、卫护师说等方面功不可没,尤其是对“格物致知”义旨的阐发,对于挽救王门中“归寂”派的流弊,作用尤大。
欧阳德所作的诗文、章奏、案牍及讲学之文,有《欧阳南野集》三十卷,《南野文选》四卷收入在《四库总目》中并行于世。
颜钧是明代的江西省吉安府永新县三都乡中陂村人。他上承王艮,下启罗汝芳,何心隐,为明朝时期“泰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世人称誉为平民思想家。颜钧生前的著作原本有很多,尤其在他被遣送回乡的二十余年间,他笔耕不止,勤于著述,创作颇丰,但令人可惜的是他的大多作品因故未能刊行出版,并未行于世间,后来,加之遭明末兵燹,散佚很多,故后人得窥其思想全貌者甚少。直到清嘉庆初年,在颜钧的遗稿湮没二百多年后,才由其裔孙颜特璋搜集誊抄,编辑成书,但仍亦未能出版。到了清咸丰六年,也就是公元1856年,在永新颜氏后裔的共同努力下,这才出版了《颜山农先生遗集》九卷,作为家族的刻本问世。这是颜钧著作的唯一刻本,保存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研究室主任黄选民教授专程到永新实地考察。经其研究鉴定,并精心整理点校,充实内容,最终以《颜钧集》的形式正式出版。
何心隐是中国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心学”之泰州学派的弟子。原名叫做梁汝元,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他在早年便毅然放弃科举一途,致力于社会改革而创建了以宗族为单位进行社会理想试验的社会机构——“聚和堂”,后因反对地方官征收杂税而被捕入狱。再后来,他在湖北孝感讲学时,因反对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而再遭通缉。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被捕,死于湖广巡抚王之垣的乱棒之下。何心隐核心思想是最终还是属于儒家的范畴,他认为人为天地之心,心是太极,心即是理。
金幼孜是江西省峡江县罗田镇徘山村人。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的进士,初授户科给事中。成祖即位任翰林检讨。与吉水学士解缙同值文渊阁,升侍讲,为太子讲学。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迁右谕德兼侍讲,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与胡广、杨荣等人在一起编纂《五经四书性理大全》,迁翰林学士。永乐十八年与杨荣一同晋升文渊阁大学士。明成祖历次北征,幼孜皆从,亦多次扈从往来两京。明仁宗即位后,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旋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进礼部尚书兼大学士,依旧担任翰林学士。明宣宗时,修两朝实录。
宣德六年十二月(1432年1月)卒,年六十四,赠少保,谥文靖。著有《北征录》及《后北征录》,后人集其遗文辑成《金文靖集》。
金幼孜早期在东宫讲学时曾上呈所著《春秋要旨》三卷,随朱棣北征时又著有《北征前录》和《后录》,后又与胡广、杨荣参与编撰《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一书,除此之外,金幼孜还有《金文靖集》文集一部传世。
陈循是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人。明朝的内阁首辅大臣。他在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高中状元,初授翰林修撰。正统年间的中期,累官进户部右侍郎。至景泰帝即位,又进少保兼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担任内阁的首辅。他在担任首辅期间,尝集古代帝王行事之要义,撰写了《勤政要典》一部。明英宗复辟时被谪戍铁岭。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去世,享年八十岁,一生著有《芳洲集》十卷与《东行百咏集句》九卷,均《四库总目》行于世。
陈循初为进士第一名,可知其才气。陈循在翰林供职多年,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文学上颇有成就。陈循的著作有《芳洲集》十卷、《东行百韵集句》九卷、《芳洲年谱》一卷,另外还与人合撰《寰宇通志》一部,共计一百一十九卷。
陈循被谪居铁岭时,正值铁岭重修圆通寺,他为之撰《银州重修圆通寺塔记》,为开原撰写了《重修崇寿寺塔记》,还为铁岭这个地方咏诗多篇,他喜爱铁岭的名胜古迹,写了许多诗来大加以赞颂,是最早吟颂铁岭风光的诗人。他也曾经在铁岭开馆收授生徒,以执教为业。因此,他的诗作便成了铁岭珍贵的文化遗产。
刘元卿是吉安府安福县的西乡,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南陂藕下村人。明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江右王门后期的大家,在理学、教育和文学等领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丰,有《刘聘君全集》遗世,其寓言集《贤弈编》被收入“四库全书”。他是明代著名的“江右四君子”之一。
人们习惯性地称刘元卿为“正学先生”,他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指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先生契其言。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在铭文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刘元卿不仅是理学家、教育家,还是文学家。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颇大的成就。他的著述较多,且内容又比较丰富,故,在《江西通志》中记载他所著书目有以下的《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弈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弈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
彭时是庐陵安福,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吉安市安福县枫田镇松田村人。他曾经担任过明朝内阁首辅,有的名大臣。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的殿试上,彭时考取了进士第一,状元及第,初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即入阁参预机务,累官至太常寺少卿兼侍读。英宗驾崩后,他与阁臣李贤力争钱皇后名位取得胜利,获迁吏部右侍郎兼学士。在明宪宗统治时期,彭时连升几级晋升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到了成化四年,亦即是公元1468年至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间,值李贤、陈文相继去世之后,他继任内阁首辅。钱皇后去世以后,彭时与同僚商辂等据理力争,最终使其得以袝葬裕陵。固原盗乱时,反对派京军干涉都御史项忠的行动。累加吏部尚书、少保。自成化五年(1469年)后,屡次因病请辞,均未获准。
彭时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为天顺、成化年间正直阁臣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一生勤奋、忠于职守,辅政近三十年,持正不阿,与商辂齐名。《明史》评价道:“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
彭时毕生著有《彭文宪公笔记》2卷、《彭文宪公文集》4卷,并有附录1卷、殿试策1卷、《可斋杂记》1卷。据商辂《文渊阁大学士谥文宪彭公神道碑铭》记载,彭时曾撰《正学阶梯》《韵书正误》等编藏于家,可惜今已佚失。《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彭文宪公奏疏》1卷在其中。
除此之外,彭时还先后担任过《续通鉴纲目》及《寰宇通志》的编纂,以及《大明一统志》与《明英宗实录》的总裁,在文学领域的成就甚多。
郭子章是吉安市泰和县冠朝乡冠朝村人。他八岁就学时,就能日诵千余言,稍长,便已博览诸子百家,并对《左传》《尚书》《易》《毛诗》《礼记》等经典著作有特殊兴趣。他不仅善于天文、历算,还会写文章,引起了时人的重视。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考中进士,历任福建建宁府推官、南京工部主事、广东潮洲知府、四川提学佥事、两浙参政、山西按察使、湖广右布政、福建左布政、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郭子章为官,以庐陵先贤为榜样,清正廉洁,公平办事,深得民心。
郭子章不仅在理政上有治绩,但他为人所知与称道的主要还是在学术方面。他是一个真正的饱学之士。曾经与王时愧、邹元标等讲学于吉安青原山和白鹭洲,提倡正学。他有天赋之才,识卓超群,勤于著述,他每任职一处,均有专集问世,且以任处为集名而记。郭子章的著作涉面极为广泛,无论是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律、历史、地理、工艺、文学等方面,应有尽有,真可以算得上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特殊人才,大文学家。
仅在文学创作方面,郭子章的著作有《六语》三十卷。其中《谚语》七卷、《谣语》七卷、《谐语》七卷、《隐语》二卷、《讥语》二卷和《托语》六卷,多为小说、笔记、寓言、笑话等作品;还有笔记小说《黔类》十八卷,诗歌作品多收入在《自学编》中,计有六十六卷,其中《粤草》十卷、《蜀草》七卷、《晋草》九卷、《楚草》十二卷、《黔草》二十一卷、《家草》七卷等。特别应该提到的是郭子章还著有《豫章记》一百卷,《黔记》二十一卷,实在可以算作是江西和贵州省的通志。此外,他还著有《闽草》十六卷、《留草》十卷、《浙草》十六卷、《闽藩草》九卷,《平播始末记》、《阿育王山志》、《圣门人物志》、《马记》、《剑记》、《豫章诗话》、《易解》、《郡县释名》、《管蔡记》等。郭子章是为高产作家,但他的作品不少是笔记小说、寓言、故事、笑话等历来为正统评论家所不重视的作品,所以很少有人关注。
郭子章不仅是作家,而且也是评论家。他写的《豫章诗话》,专评江西籍诗人和外地寓居于江西的诗人作品,为江西人研究和评论江西作家开了先路。尽管这部诗话多取材于郡县中的记载,其中未免有些芜杂,甚至存在如《四库全书总目》所批评的“有爱奇嗜博之失”的缺陷,但毕竟为后人研究江西诗人乃其作品提供了一定有价值的资料。郭子章勤奋一生,身兼多家,为吉安文化、江西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胡直是吉安泰和县的螺溪创洲村人。嘉靖年间的进士。初授比部主事,出为湖广佥事,领湖北道。后晋四川参议,随之以副使督四川学政,于学政任上告归。后,因诏任湖广督学,移广西参政、广东按察使,再起福建按察使。胡直虽少年骀荡不羁,但是他非常喜好古文及诗词。二十六岁那年,他开始师从王守仁的弟子欧阳德问学,得“立志”之教,为学上转而向心性修养。三十一岁那年,他又拜罗洪先为师,罗师授之以“主静无欲”之教。过了不久,他又师从陈大伦、邓鲁等人学道与学禅,并将自己学禅静坐的心理体验,用“印诸子思上下察、孟子万物皆备、程明道浑然与物同体、陆子宇宙即是吾心”,认为“靡不合旨。于是提出“理在心,不在天地万物”、“心造天地万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天者,吾心为之高而覆也;地者,吾心为之厚而载者;日月,吾心为之明而照也;星辰,吾心为之列而灿也。雨露者吾心之润,雷风者吾心之薄,四时者吾心之行,鬼神者吾心之幽者也。江河山岳、鸟兽章木之流峙繁植也,火炎水润木文石脉,畴非吾心也;喽蚁虎狼鸿雁雎鸠,畴非吾心也;一身而异窍,百物而殊用,畴非吾心也。是故胶日者所以造天地万物者也;吾心者,所以造日月与天地万物者也。其唯察乎,匪是则亦黝墨荒忽,而日月天地万物熄矣。日月天地万物熄,又恶睹夫所谓理哉?”他的这种心学观点,比王守仁走得更远,几近与佛教的“三界惟心”观点相一致。他曾自谓将王学“一口说破,将此学尽头究竟,不敢为先儒顾借门面”。
由此可见,胡直为学敢于怀疑,具有独立的思考精神,曾谓“于先儒终不能强合”,“于近儒亦不能尽合”。对程朱学派的疑难,主要在“穷理”问题上,他坚持“理在心而不在物”的观点,反对多闻多见与读书。在为学之序上,提出“物理远而心性近”,主张以心性为先。对王守仁学派的疑难有三:其一,认为王守仁释格物为正心,与《大学》中“正心”条目重复,会使初学者“增缴绕之病”;其二,提出良知中有“天则”在,不可随意变化圆通,而生“猖狂自忽”之病;其三,反对“重内轻外”,主张“日用应酬可见之行者,皆所学之事”,不必“探索于高深”,“测度于渺茫”。在对待佛、老的态度上,胡直也有自己的看法,“以为老、佛之言或类吾儒,而吾儒之言亦有类老、佛者”,“以为圣人能兼夫禅,禅不能兼夫圣,以其间有公私之辨”,他不反对使用老、佛之言,认为儒、释之分的关键在于“经世”与“出世”,也即“尽心”与“不尽心”。
胡直强调,心学与力行不悖,认为心学不应受到指摘,但言心学而不力行则应受到指摘。在知行问题上,他虽恪守王守仁“知行合一”之旨,但宣称真知必须躬行,认为“真知则无不行,真行则无不知”。胡直在理论上无限夸大“心”的作用,乃是为其“约礼顺则”,即以封建道德原则征服人心来服务的,他提出,“唯慎其独知则可以诚意而致平天下”的观点。胡直一生所著有《胡子衡齐》等遗世,后人亦为他辑有《衡庐精舍藏稿》三十卷、《续稿》十-卷。和欧阳德一起同为“江右王门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郭诩是江西吉安的泰和县人,明代著名的画家。他善于描摹山水、工书画,曾经遍历名山大川,并说“岂必谱也,画在是矣。”同时,与江夏吴伟、北海杜堇、姑苏沈周俱以画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传世不多,八开《杂画册》现藏上海博物馆,《琵琶行》图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山水、人物,风格豪放,笔法师略,清细柔和,墨气轠然,尤是绘古人清士。题署简逸,缙绅无不重之。与吴伟齐名,为吴伟、沈周、杜堇所推重。 花鸟杂画,信手拈来,颇有奇趣。草虫书法工写兼备,其画风在明中期别成一格。
王时槐是江西安福人,明代教育家。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初授南京兵部主事,累官至礼部郎中、福建佥事,后迁太仆少卿,降光禄少卿。隆庆末,出为陕西参政。张居正柄国,以京察而罢归。其时年五十,即告退讲学以终。万历年间的中期,南赣巡抚张岳疏荐之。吏部言:"六年京察,祖制也。若执政有所驱除,非时一举,谓之闰察。时槐在闰察中,群情不服,请召时槐,且永停闰察。"报可。久之,陆光祖掌铨,起贵州参政,旋擢南京鸿胪卿,进太常,皆不赴。
时槐师从同县的刘文敏,及仕之时,便遍质四方学者,自谓终无所得。罢官后,反身实证,始悟造化生生之几,不随念虑起灭。学者欲识真几,当从慎独入。其论性曰:“孟子性善之说,决不可易。使性中本无仁义,则恻隐羞恶更何从生。且人应事接物,如是则安,不如是则不安,非善而何?”又曰:“居敬、穷理,二者不可废一。要之,居敬二字尽之。自其居敬之精明了悟而言,谓之穷理,即考索讨论,亦居敬中之一事。敬无所不该,敬外更无余事也。”享年八十四而殁。
王时槐一生著有《友庆堂合稿》《漳南稿》《广仁类编》《论学书》和《语录》等数十卷遗世。
纵观明代的吉安文学阵营,除了在继承和弘扬王阳明的“心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走出了以欧阳德、聂豹、金幼孜、胡直为代表的“江右王门学派”以外,同时在文学的创作领域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和丰硕的果实,出版和刊行了数以百万字计的文学作品集,这在整个鄱阳湖流域来说,堪与南宋时期所取得辉煌成绩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