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明然的头像

余明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9/16
分享
《鄱阳湖文学背影》连载

第六十六章 明代江虔篇

我们一路寻遍了洪州的山山水水,街巷里弄之后,便不假思索地弃岸登舟,沿赣江顺流而下,经昌邑过铁合,不多时便来到了建昌穿城而过,就进入了古柴桑的地界,来到了云横九派,春江花月夜中的浔阳江上,驻足在湓浦口,只见迎面踽踽然走来了风度翩翩的,被人称作“吴中四杰”之一的浔阳才子张羽先生。

张羽,字来仪,号静居先生,是元末明初时期的著名文人。虽然他这个人的大半生都是在吴兴,亦即是今天的浙江湖州那个地方度过的,但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浔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人。

他早年随父宦游于江浙地区,后因兵乱而不得归故里,在此期间,他与好友徐贲一起约定旅居在卜居戴山东,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桐庐县东,并在此期间担任安定书院的山长,后再徙定于吴兴,亦即是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洪武初年入京,曾经累官至太常丞,其山水虽然宗法米芾父子,诗作也笔力雄放俊逸,但都不得朱元璋的喜好,不被朱元璋所推崇。洪武四年复至京师时,曾因应对不称旨意,被放还归家。当再次被征用时,被授太常司丞一职。朱元璋曾亲述滁阳王事实,命张羽撰写庙碑。张羽奉命撰写了《敕赐滁阳王庙碑》一文,勒石于滁阳王庙中。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他因事贬谪广东岭南,在半道被召还,自知难免一死,便在回到南京的第三天,自投南京下关前面的龙江而死。

张羽平生喜好著述,其文辞典雅,诗作亦深思冶炼,朴实含华。他在为文时,精洁有法度,所作古诗低昂婉转,尤其是他的七言歌,行笔力最为雄健,在明初的诗坛享有盛誉,与高启、杨基、徐贲齐名,时人比之曰“初唐四杰”。明人程孟阳评介他说:“张羽的五言古诗学杜、学韦,各有神理,非苟然者也;乐府歌行材力驰骋,言节谐畅,不袭宋、元格调”。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颇高,书法作品亦独具特色,明人李日华评价他说:“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其隶书取法唐人韩择木,楷书则有右军《曹娥碑》意趣,行书则远师魏晋,近法唐宋,笔力劲健,瘦硬挺拔。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质格调均在元末著名道士画家贵溪人方从义之上。

他先是与高启、杨基、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后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统称为“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

现今故宫所藏《怀友诗卷》为张羽在35岁那年所作,曾经明朱曰藩、李肇亨等递藏,清朝时入乾隆内府,《石渠宝笈续编》有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卷系应"苔轩高士"所属,书录怀友诗23首。友人有主簿、校书、孝廉、进士、秀才,诗人描写他们的形象十分逼真,大多“官小常拘格,家贫未称闲”,虽“破宅临湖住”,却“闲身过鹤长”,“作吏风尘际,长怀隐遁情”……可谓身在庙堂,心寄山林;更多挚友则是山人、沙门、逸人等隐逸之士,尽管“况属时艰”,在诗人笔下,他们却能“浑忘应世情”、“行歌效楚狂”……总之,张羽此诗既是怀想友人,更是自剖心迹,正如其所作《兰花诗》云:“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他常常以幽谷兰花来自喻芳洁。

张羽的代表作品是《吴兴八景》的系列诗作。此八景的顺序依次是吴兴的“道场霁晓”、“苍弁清秋”、“西塞晚渔”、“下菰长烟”、“龙洞云归”、“横山暮岚”、“南湖雨意”、“金盖出云”。这八景,也就是张羽以八景之名唱诵吴兴所做的八首近体诗,在此基础上,吴兴八景才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的。时光到了万历期间,《万历湖州府志卷二·山川》将张羽描写近郊八个景点的诗作收入其中并列为吴兴八景,从此,便有了官方叫法的《吴兴八景》。张羽毕生仅著有《静居集》流传于世。

周颠,这个人并没有名字,只是人以为颠,唤名周颠、颠仙。明代时期的建昌人,也就是今天的属江西省永修闲人。他的举止非常,言语髯髴,善写真,尝自写貌于皇城五凤楼上。洪武初期曾经乞食于南昌,后来不知所终。周颠的故事祥见于《明史本传》《画史会要》《名山藏》等书目。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自御著了《周颠仙人传》一卷。

传言周颠十四岁的时候,得了发疯的怪病,在南昌集市上讨饭,嘴里说着乱七八糟的糊话,大家就都叫他周颠了。等到他长大了以后,长相显得非常怪异,他几次到当地官府去求见官员,嘴里都说“告太平”。

当时天下没有什么人起来造反,大家都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后来南昌被陈友谅起兵占据,周颠避开陈友谅的部队。朱元璋攻下南昌以后,周颠在路上拜见朱元璋。朱元璋乘船回南京,周颠也随后去了南京。一天,朱元璋出行,周颠又迎到路上来拜见。朱元璋问他想干什么,周颠说:“告太平”。从这开始经常在路上迎着朱元璋说这句话,朱元璋很恼火,叫人用大缸把他盖在底下,堆积上木材点着了烧。估计他已经烧熟了,却发现周颠一点事情都没有,头上冒了点热汗而已。朱元璋这时候感觉他不是个普通人,让人带他去蒋山上的寺庙居住。过了几天和尚来报告说,周颠因为跟小和尚抢饭吃,一气之下绝食半个月了。于是朱元璋去看他,发现周颠精力充沛的一点也不像半个月没吃饭的样子,于是朱元璋赐给他上好的酒席吃,吃饱后把他关在空屋子中,不给他饭吃一个月,一个月后去看,发现他还跟从前一样。

朱元璋要去攻打陈友谅部队,问周颠:“这次出兵会顺利吗?”周颠占卜以后回答:“顺利。”朱元璋说:“陈友谅已经自立为皇帝,攻打他一定很有难度吧?”周颠抬头看了一会天,严肃的说:“上天没给他安排皇帝这个座位。”

朱元璋于是带着他一起出兵,乘船到了安庆地区,没有风,船没办法前进,朱元璋找人去问周颠,周颠说:“船跑起来,风就跑起来了。”于是朱元璋找人拉纤,船向前走了不久,天突然刮起了狂风,直接把部队的战船都送到了小孤山地区。朱元璋害怕周颠胡言乱语会祸乱军心,就让人把他关了起来,严禁他外出。船队行到马当时,周颠看见江里有海豚在游来游去,他不无感慨道:“看见了水怪,一定会死很多人。”看守的士兵赶忙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让人把周颠扔到了江里喂鱼。部队行进到了湖口,周颠又突然出现来见朱元璋,并且要吃饭菜。于是朱元璋给他饭吃,吃完之后,周颠起身整理随身物品,好像要出远门的样子,然后告辞离开了。陈友谅被剿灭后,朱元璋派人到庐山去找周颠,始终没有找到,大家都怀疑周颠已经成仙了。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亲自写了一篇《周颠仙传》、《赤脚僧诗》,记录下关于周颠的故事。朱元璋还命令中书舍人、书法家詹希庾把这些诗文书写,让工匠凿刻在石碑上,立碑于庐山之上,至今碑文还在呢。

根据记载,朱元璋宠信的这个“周颠仙”,除了预测能力超强外,他还有些让朱元璋信服的“法术”及进献过丹药让朱元璋佩服不已。他在《周颠仙传》里面就狠狠地赞颂了周颠的功法,在另一篇《赤脚僧诗》里,则对这个“颠仙”大加赞颂:神怜黔首增吾寿,丹饵临久疾瘳痊。

朱元璋坐了26年天下,根本不再需要利用他对陈友谅的推断,来装神弄鬼,以朱的直率也不可能去捣这些鬼,唯一的原因是朱元璋对他痴迷和推崇。看来,“周颠仙”既不是仙,也不是颠,而是一个愤世嫉俗、装疯卖傻的道士。封建时代狂歌的人不少,只有他在乱世中做到极至。

驾一叶小舟,荡遍了赣北鄱阳湖上的山水美景,不妨再回过头来溯赣江而上,走进古老的虔州,领略一番赣南的万千风光,堪舆大师廖均卿的迷人风采。

廖均卿是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梅窖乡三僚村人。明朝永乐五年,由礼部尚书赵羾荐入京城选择陵址。时经两年,终于择取北京西郊昌平东北的黄土山为陵区。于是,成祖即日车驾临视,封为天寿山,并授均卿为灵台博士,开始建陵。陵寝建成,均卿不愿再封官受金,成祖便赐其纸扇一柄,并题诗云:“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自此之后,北京故宫大皇城的勘测也出自于廖均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职衔供养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还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这座蕴蒇着很多奥秘的古代墓穴,走势犹如猛虎下山,气宇轩昂。1984年廖均卿墓被确定为兴国县文物保护单位。

据《兴国衣锦三僚廖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明成祖早已想迁都北京,便命令礼部尚书赵羾等大臣,遍访精通风水人士。当时访得江西赣州府兴国县三僚村的廖均卿的先祖廖三传,是唐朝著名风水大师杨救贫的传人,因而廖均卿被召传南京后,先察看了在南京的孝陵风水之后,便到北京找风水宝地,察看了京西燕台驿、玉泉山、谭柘寺、香山,又察看了京北的阳山茶湖岭和怀柔的洪罗山、百叶山,先后又察看了辛家庄、斧口、谷山、文家庄、石门驿、汤泉、禅峰寺,遍鉴了京郊之后,于永乐五年六月初一前往昌平黄土山,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十三陵的所在地登高纵目,见该处风水绝妙,为它处所不及,便绘成地图,于八月初一日到南京上朝,献上地图,并建议明成祖亲临黄土山观察,希望明成祖“高张慧目,广迈皇风”,并说,如将皇陵定于此处,则“玉烛清明,并三辰而永耀;金符浩荡,亘万古以长存:国祚无疆,邦家有庆”。自此,才有了后来的明十三陵。廖均卿一生撰有堪舆学著作《行程记》流传后世。

至此,我们可以想见在明代的江州地区文艺人才凋零,诺大的一座江州府也仅只有张羽其人一花独放,寂寞孤冷地立于那时期的中国文坛之上。而古虔州也只奉献了一位堪舆大师廖均卿一人而已,在文学艺术的领域倍感冷寂,不由令人扼腕长叹。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谢谢编辑老师将序号调整一致,谢谢。辛苦了!

余明然   2020-05-13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