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过了临川,我们接着来说一说素有蜜桔之乡称谓的南丰县走来的文学阵营。两宋期间,从南丰这个桔乡深处走来了以曾巩、曾布、赵长卿、王文卿等人组成文学方阵。
曾巩,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时期的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于儒学的世家,他的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两人皆为北宋时期的名臣。曾巩自小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方十二便能为文。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及第,先是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在任上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朝堂。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改任《宋英宗实录》的检讨,其实是书籍的校对编辑,不久之后,被外放到越州任通判。熙宁五年之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州府的知州。到了元丰四年,也就是公元1081年,曾巩以出色的史学才能,被朝廷任命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卒于江宁府,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为“南丰七曾”。曾巩以其文“古雅、平正、冲和”的杰出文学成就,位忝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后世称其为“南丰先生”。
曾巩在公元1037年,也就是他18岁那年随父亲赴京,在20岁那年入太学读书,曾巩在太学读书期间,曾经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与朝廷 ,自此,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还结交了乡党王安石,并发展成了挚友的关系,与此同时,曾巩还同杜衍、范仲淹等人都有书信往来,相互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这样一来,曾巩便开始名闻天下了。但是,由于曾巩只是擅长撰写策论类的文章,而轻于应举的时文,导致他屡试不第。
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曾巩的父亲去世了,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南丰,侍奉继母尽孝。曾巩的品性纯真,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父亲去世之后,他侍奉继母是无微不至,面对家境日益衰败的局面,仍然尽全力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支撑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来。
嘉祐二年,公元1058年,欧阳修主持朝廷的会试,他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来命题,曾巩这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及第。
说起这次考试,有这么一个故事。那一年,与曾巩一同考试的还有四川眉山的苏轼、苏辙俩兄弟同台献艺。
曾巩的文章自然是好的,但之前他也多次参加考试,但都没有考取,这除了考官不识货外,还有曾巩那不同于流俗的文风,是不被人待见的。不过,这一次曾巩是时来运转了,主考官竟然是他的老师欧阳修,只要他不出现试场发挥失常的情况,那就是稳中了。
后来,欧阳修在评判试卷的时候,竟然错误地认为苏轼的试卷是曾巩的,他误以为这么好的文章,除了自己的弟子曾巩,别人是肯定写不出来的,他虽然极为赏识这篇文章,但是,他为了避嫌,只好将手中的试卷判作了第二,让苏轼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与第一名失之交臂了。
后来,欧阳修为了补偿对苏轼的亏欠,他竟然舍得拉下老脸,主动去帮年轻的苏轼扬名立万,不惜说出这样的话来:“苏子瞻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其文风还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自然淳朴,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
曾巩文章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其次,曾巩的文章虽然质朴少文,但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赠序之文,尤其有特点。再者,他善于记叙,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长于记叙、不多写景抒情,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但也有少数极具刻画之工的文章传世,例如《道山亭记》《墨池记》《越州赵公救灾记》等,文章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都是很好的散文。
他的议论性散文特点是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
他的记叙性散文特点是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寄欧阳舍人书》《上福州执政书》两篇文章,历来被称誉为书简体的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诗。他一生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性情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也有些诗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瑕不掩瑜。他不但善赋体,也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
曾巩散文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曾巩对中正平和文风的喜好,另一方面则是受人生态度的影响。曾巩在思想上推崇儒学,在文章的美感追求上则喜好学习刘向的文风。除了在思想和文风学习上的偏好以外,曾巩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是影响其风格形成的因素之一。
曾巩从十八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直到三十九岁才金榜题名。古人七十古来稀,快四十的曾巩才开始在求仕的路途上获得第一次成功,从十八岁到三十九岁这二十多年间,仕途的不顺和生活的坎坷磨炼出曾巩坚韧的性格。使得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之后,反而能以一种淡薄的心态去面对人世的一切,这些反应到文学作品中,便内化成为一种沉稳淡定的风格。曾巩的一生命途多舛,但他始终都是坚强冷静地面对,自身的性格和生活的磨砺赐予了曾巩从容踏实、客观冷静的心境,从而在他创作的诗文中也深深的烙上这样的印记。
曾巩散文形成了他曲折谨严、质朴尚议、理性冷静的文风,这在他为文时注意文章的构架,叙事富有条理,论述严谨的叙事风格有关。无论多纷繁复杂的内容,在曾巩的笔下却能做到有条不紊,有头有尾,足见其严谨条理的散文写作功力。
曾巩非常欣赏和称赞上古文学经典不仅用简单凝炼的语言来准确记录事情的始末,并且还能将其中精微细致的深意和细节也传达的滴水不漏。因此,他对这些精简语言的推崇正体现出他对简约文风的追求。我们不难发现,曾巩在自己的散文创作实践中,简约的文风在他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语言色彩上,曾巩的语言客观朴实;其次,在语言表达上,曾巩的语言表现出多议论的特点,最后,曾巩的语言力求准确,精到无误。朱熹曾经在《朱子语类》中云:“退之南丰之文,却是布置‘气因而在这样精心的营构下’做出来的。”
北宋时期,但是随着政治革新的需要,欧阳修带头身体力行地在文学创作中提倡简约自然的文风,曾巩作为师从于他的弟子必然会参与到这样的创作中去。清代的刘熙载在他所著的《艺概》中就这样评价曾巩道:“曾文穷尽事理,其气味尔雅深厚,令人想见硕人之宽。”看曾巩的散文,很难看到他激烈的情感表达,这一点自然与他语言上多议论的特点有关,但在字里行间常让人感觉到,那是曾巩自己对情感的一种强烈克制的表现。古文运动既然义无反顾地将载道的重任加到了散文的身上,这使得情感在散文中的表达空间变得更加有限,加上曾巩自身对儒道的备至推崇,便使得他的散文写作显得中正平和,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理性冷静的风格特征。
曾布,曾巩胞弟,北宋中期宰相,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在王安石变法时期,曾布同时担任集贤校理、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三司使等职,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布十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跟随兄长曾巩学习,二人同时考中进士,中进士后曾布接连被任职为宣州司户参军、怀仁县县令。因了曾巩的关系。曾布也曾经得到了王安石和韩维的推荐,被宋神宗重视和重用,后来在市易法的争论过程中,被认为阻挠了新法的实施而遭到贬谪外放,在饶州、潭州、广州、桂州、秦州、陈州、蔡州等地奔波为官。
宋神宗驾崩后,高太后垂帘,旧党执政,曾布又因坚持不变役法而未进入政治中心 ,直至宋哲宗亲政后才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枢密使后,重新开展变法事业,但又与同为新党的章惇之间爆发了矛盾。宋徽宗赵佶继位后,章惇因反对变法被贬谪,曾布被徽宗任命为右仆射,并排挤掉了作为左仆射的韩忠彦,但曾布又和新任的左仆射蔡京之间爆发了矛盾,被再一次贬谪外放,最终死在了润州。曾布死后,被追赠观文殿大学士,谥号文肃。曾布虽然不乏才干,但自从他的政治生命被卷入到北宋后期白热化的党争之中后,使得他的政治立场前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至于他在后期变得较为中立起来。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曾布被迁往首都开封为官,因为韩维和王安石的推荐,曾布上书言政,说为政的根本有二,一曰厉风俗;二曰择人才。其要点有八:劝农桑、理财赋、兴学校、审选举、责吏课、叙宗室、修武备、制远人,他的这些政治主张,其实也基本上都是王安石所倡导的。
因为他的建议符合宋神宗的施政理念,被授予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的职位,不久又授予集贤校理、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的职位,在三日之内就接连收到了皇帝的五份任职文书。
因为曾布的才能也受到了王安石的器重,得以让他和吕惠卿一同主持开创青苗、助役、保甲、农田水利等新法,当时的老臣和朝臣大都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曾布因此上书说:“陛下您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延请博学而有远见卓识的大臣,想在天下有所作为。但一些大臣玩弄法令,在朝堂上率先反对,小臣在下议论纷纷,人人都窥伺间隙,巧言毁谤,以舆论来愚弄君上。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陛下赏罚之术不明,如果能够明赏罚、用威刑,使天下都知道帝命不可违抗,法令不可轻慢,那还有什么命令不能贯彻,什么想法不能成功呢?”曾布劝神宗坚定变法决心,专任王安石以推进新法、消除不利于新法的舆论。因此新法大兴,曾布也由此而进一步得到重用,担任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兼三司使等职。
重臣韩琦上书激烈地指责新法的危害,神宗因此而颇有动摇,曾布便替王安石逐条分析批驳韩琦的观点,使得新法更加稳固。
曾布一生留下的文学作品不是很多,现今流传的只有《江南好·忆江南》《水调歌头·魏豪有冯燕》《水调歌头·袖笼鞭敲镫》、《水调歌头·说良人滑将张婴》《水调歌头·一夕还家醉》《水调歌头·凤凰钗》《水调歌头·向红尘里》《水调歌头·义城元靖贤相国》《二月》等作品存世。
赵长卿,江西南丰人。宋代著ming词人,大宋王朝的宗室后人。他少时特立孤洁,极度厌恶王公贵族的豪华奢靡的生活,故而便告辞帝京,纵游山水,定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自在的生活。赵长卿不仅同情百姓,友善乡邻,还时常作词以呈乡人之娱。他的晚年孤寂消沉,《四库提要》中曾经说他:“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
赵长卿词作有很多,他远师南唐之法,近承晏殊、欧阳修之要,又不断模仿张先、柳永等人的写法,颇得大家的作词神髓,使得他能在艳冶中又复具清幽之致,是柳派词作家的一大代表。他的词风婉约,“文词通俗,善抒情爱”,颇具特色,耐读性强,享誉南宋词坛。著有词集《仙源居士惜香乐府》九卷、《惜香乐府》10卷。《全宋词》中录有其词339首,为宋代词人现存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
王文卿,又被称为“王侍宸”。北宋末期,南宋初年的著ming道士,神霄派创始人。
王文卿传神霄五雷法,在理论与组织上对神霄派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其弟子广布大江南北,历宋元至明清,道脉尤存,是神霄派及道教诸宗一致肯定的神霄祖师。有弟子朱智卿,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等,又有萨守坚,见之于青城山,尽得其秘。其在乡,得其传者则有新城(今黎川)高子羽。甥上官氏亦传其法。此外,尚有别传弟子多人。
据《临川盱江志》等书记载,王文卿生而神异,长而聪敏,自幼慕道,能诗善文,有“红尘富贵无心恋,紫府真仙有志攀”之句,告其父有方外之志。父殁,辞母远游。
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王文卿渡杨子江,行野泽中,雨暝迷路,遇一异人,授以“飞章谒帝之法及啸命风雷之书。每克辰飞章,默朝上帝,召雷祈雨,叱诧风云,久雨祈晴则天即朗霁,深冬祈雪则六花飘空。或人家妖祟为害,即遣神将驱治,俱获安迹。”王文卿自得雷书秘典、飞章谒帝之法后,道法精深,屡显灵异,名动江湖之上。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徽宗遣侍宸董仲允同本路监司守臣具礼延聘,候送赴京,赐馆于九阳总真宫。赏赐甚厚,文卿皆不受。后皇帝敕封为“冲虚妙道先生”。宣和七年,又加封“特授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等,未几,又敕加凝神殿侍宸等,授金门羽客封号,并追赠其父母的封号。奉诏于广德宫行持南昌受炼司大法,拔度亡魂,旋加两府侍宸,“冲虚通妙先生”,视秩太中大夫,特进徽猷阁待制,主管教门公事,成为当时统领道教的领袖人物。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王文卿乞请还家侍母,之后,便隐居不出,怡然神游在山水之间。
南宋初期,王文卿大多隐居在故乡南丰,著书立说,讲道授徒。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8月,王文卿辞别县宰交游,于二十三日早起,作颂题在一棺木上曰:“我身是假,松板非真,牢笼俗眼,跳出红尘。”颂毕,便隐化于县之清都观许旌阳炼丹之堂,“其时雷震一声,师遂化去,弟子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等,奉葬于鸟龟岗”。时年才60岁。
纵观王文卿的一生,学养甚深,道法精妙。他虽得徽宗宠信,但不交结权贵、干预朝政,洞察时事,知进知退,这正如《搜神记》卷二这样评论他说:“长而游四方,履历几遍宇宙。尝遇异人授以道法,能召风雷。宋徽宗号为金门羽客、凝神殿侍宸,宠冠当时,赐赍一无所受。”元人虞集也曾说:“昔侍宸在汴京居宫观,见为黄冠者多诣事权贵以自炫,恶之,故多不得其说。”晚年归隐家乡,得其传授者除门徒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外,尚有“新城高子羽,授以临江徐次举,以次至金溪聂天锡,其后得其传而最显者曰临川谭悟真,人不敢称其名,但谓之谭五雷。”此外,洪迈在《夷坚丙志》卷十四中记载王文卿弟子郑道士行五雷法,“往来筠、抚诸州,为人请雨治祟,召乎雷霆,其响如雷。”可见宋朝南渡后王文卿虽未再出入朝廷,但在民间仍以传播神霄雷法、培养后学为己任,其传人不绝如缕,终于延续、壮大了道教神霄一脉。
王文卿勤于著述,所撰雷书多达数十种,并大多仍存在于世。如《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王侍宸祈祷八段锦》两书为王文卿与弟子袁庭植讨论雷法至秘的记录,前书系统地论述了神霄雷法的四十个重大问题,后书则全面地概括了雷法修持的八个阶段、丹功玄机及运雷祈雨秘诀,为研修神霄雷法之必读作品。此外,尚有《玄珠歌》《上清五府五雷大法玉枢灵文》《高上神霄玉枢斩勘五雷大法》《雷说》《先天雷晶隐书》《侍宸诗诀》《上清雷霆火车五雷大法》《中皇总制飞星活曜天罡大法》《火师汪真君雷霆奥旨》等雷法要典,或为王文卿自著,或为王文卿编传,皆为神霄派的重要文献。
从南丰文化及文学阵营的情况来论,它不仅只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文化及文学艺术的阵营,他这里还是道家神霄派的诞生之地,可见,南丰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多么的身后和驳杂,它能从不同的方面,给人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