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明然的头像

余明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02
分享
《鄱阳湖文学背影》连载

第二十五章 两宋篇(六)抚州临川①

当庐陵文化及文学的阵营隐入幕后的时候,接着登场表演的便是与他紧邻的抚州文化及文学的方阵。从抚州这块肥沃、灵性的土地上,走来了以王安石、晏殊、王安国、晏几道、王雱、陈自明、谢逸、俞国宝组成的临川文学团队,以曾巩、曾布、赵长卿、王文卿组成的南丰文学团队,以陆九渊、陆九龄、傅子云组成的金溪文学团队,以资溪的李觏,崇仁的吴曾欧阳澈,南城的陈彭年、陈景元组成的文学团队。他们各展所长,活跃在两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文学的舞台上,将鄱阳湖人的绝世风采尽情地抒发了出来。

王安石,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是北宋时期我国著ming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宋真宗天禧五年,也就是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临川的一户官宦人家。他的父亲王益就是当时的抚州临川军判官。王安石自幼十分聪颖,尤其酷爱读书,常常能够做到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章。及稍长后,他便跟随父亲宦游的脚步流落在各个不同的地方,让他有机会深切地接触到了社会的现实,真切地体验到了民生的疾苦。因此,奠定了他在以后所著的文章中,都立论较为高深、奇丽,在他的旁征博引之下,大有一展移风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佑四年,王安石随父亲进京,以文结识了京中的乡党曾巩,并结成了好友,曾巩因此便向老师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文章,得到了欧阳修的大加赞赏。宋仁宗庆历二年,也就是公元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说起那次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及第,本来就应该是王安石的。那次的殿试结束后,主考官晏殊把前几名的卷子呈给宋仁宗审阅时,考官当时拟定的名次为第一名王安石,第二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寘。但宋仁宗看到王安石的卷子中有一句"孺子其朋"的话,心里就很不高兴,顺手就要把王安石的名次与第二名的调换,令仁宗皇帝没想到的是,那排在第二、第三名的是王珪、韩绛,而且他们俩当时已经有官职在身,根据宋朝的科举制度规定,有官身者参加科举考试不得录为状元,于是,皇帝就将排名第四的杨寘提到了第一名,而王安石则变成了第四名,王安石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失去了眼看就要到手的状元头衔。

王安石进士及第后,被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他主动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出任鄞县知县。在鄞县任上四年,王安石大力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政绩初显。

皇祐三年,王安石改任舒州通判。由于他勤政爱民,治下的政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为由,极力向宋仁宗举荐他,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担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了文彦博的好意。后来,欧阳修又举荐他为谏官,王安石再次以祖母年高为由推辞不就。最后,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需要用俸禄来养家糊口为理由,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判官。不久之后,王安石便出任常州知州。也正是在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期间,他才得有机会与周敦颐相知相近,使得自己的名声日益隆大、响亮。

嘉佑三年,即公元的1058年,调任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便进京述职,他在述职期间,向皇帝上奏了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王安石在这次的奏疏中,他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是,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他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因此,他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

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假借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安乐,不求改革创而导至覆灭的事实为依据,以求实现对法度的变革目的,但宋仁宗并未接受他的建议,采纳他一系列的变法主张。

此后,虽然朝廷曾经多次委任王安石担任馆阁之职,但他均一概固辞不就。当时的士大夫们都认为从此便王安石无意于功名,不求仕途的闻达,心中甚是担心从此跟王安石再也无缘相识,会留下终生的遗憾。尽管后来朝廷又屡次想委王安石以重任,但都担心王安石不愿出仕,而使朝廷丢了颜面。后来朝廷任命王安石与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在多次的辞谢不过之下方才接受了这项任务和官职。不久之后,王安石去集贤院任职,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朝中士大夫都引为盛事。

王安石在京任职期间,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王安石认为立法不该如此,据理力争之下,得罪了众多的王公大臣,再次遭到了排挤。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年,王安石的母亲病逝,他遂借此机会辞官回江宁守母丧,离开了京城这是非之地。

宋英宗继位之后,便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王安石均以服母丧以及自己身体有恙为由,拒绝入朝出仕。

等到治平四年,也就是公元的1067年,宋神宗上位以后,因宋神宗久慕王安石之名,对他甚是欣赏,遂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又诏令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王安石深得宋神宗皇帝的器重。

熙宁元年得四月,宋神宗为了摆脱大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特地召见王安石。王安石向宋神宗提出了“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的举措,从旁向皇帝说明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的重要性。宋神宗很是认同王安石提出的相关主张,要求王安石尽心辅佐他来共同完成这一任务。王安石随后就上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本,详细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下危机四伏的各种社会问题,期望皇帝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赞同。为了指导变法的实施,朝廷特地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

熙宁三年,王安石改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创新改革运动。其时,所推行的新法在财政方面来说,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熙宁四年,接着颁布改革科举制度的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变法之初,王安石对神宗提出“奸佞之论”,建议宋神宗要辨别小人并加以适当的惩处。待新法颁布之后,王安石擢拔吕惠卿、章惇、蔡确等多人参与到变法的指导和实施的工作中来。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他的变法措施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触动了保守派的神经,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新的法令颁行还不到一年,围绕着变法,拥护与反对的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

御史中丞吕诲控诉王安石变法十大过失,被神宗贬为地方官,王安石举荐吕公著代替其职。韩琦上疏规劝神宗停止青苗法,在反对派的巨大压力下,神宗打算同意,执政曾公亮、陈升之等乘机附和,王安石虽多方辩驳,神宗仍然认为应听取各方面的建议。随后,王安石称病在家,继而请求辞官归隐。韩绛等规劝他,神宗也挽留王安石,王安石遂陈数朝廷内外诸官互相依附勾结的情况,进言神宗要不畏流俗,心怀天下,他便因此在朝堂之上得罪了更多的人。

御史刘述、刘琦、钱顗、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胡宗愈等人,都因为与王安石的意见不合,相继离开了朝廷,步出了朝堂。王安石很快地就担任提升秀州推官的李定担任御史一职。知制诰宋敏求、吕大临,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等人,一起上奏弹劾李定违背孝道,不宜担任御史一职,遂尽皆被罢出了朝廷。其后,吕惠卿因父亲去世回家守制,离开了朝廷,王安石就对曾布委以重任,也对他非常信任。

熙宁三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逐一指出实施新法的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给司马光,对他的指责逐一地进行批驳和反击,并在信中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顽固不化,严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随后,宋神宗欲起用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见机会来了,便趁机向神宗提议废止新法,见神宗没答应他,司马光遂辞职离京去了。

熙宁四年,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捆绑,出现了自断手腕的现象,知府韩维把这件事报告朝廷之后,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们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不明事理之人的蛊惑。而此时,神宗则认为应该听取来自百姓之的声音。自此,宋神宗与王安石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了嫌隙。

熙宁七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向皇帝诉说免行钱之害,宋神宗听了之后是满面愁容,心里便有了欲罢除新法的打算。王安石认为这天灾,即便在尧舜的时代,也是无法可以避免的,只要派人去治理就可。自熙宁六年七月到熙宁七年三月,天下大旱9个月,郑侠绘制了一幅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皇帝,并上疏论新法的过失,力谏罢王安石的宰相一职。

同年四月,慈圣和宣仁两位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这就让宋神宗自己也对变法也产生了较大的怀疑,因而也就接着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让他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从礼部侍郎超九转而为吏部尚书。

王安石罢相后,着力奏请皇帝让吕惠卿任参知政事,又要求召韩绛代替自己,因为他们二人都坚持自己制定的成法,值得信任。但是,吕惠卿在掌握大权后,担心王安石之后还会回朝,便借办理郑侠案件的机会来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以起到能够阻止王安石回朝的作用,还特地重起李士宁案来倾覆王安石的基础。韩绛觉察到了吕惠卿的用意之后,便秘密奏请神宗皇帝紧急召回王安石。

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再度拜相。也就是在这一年,王安石的《三经义》一书撰成,朝廷加封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惠卿外调为陈州知州。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便很难继续推行下去,王安石遂起了长期的退隐之心。

熙宁九年,公元的1076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同年,他的长子王雱病故。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次年,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元丰二年,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

从政治层面来讲,尽管王安石的变法革新没有取的很大的成功,但是,这一点也不损害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他的锐意进取,革除积弊的思想,在当时来说,的确是具有进步的意义的。

从文学家的角度总观王安石文学成就,他的文学作品,无论实在诗、文、词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北宋中期,欧阳修领导下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而省力,记游说理尽寓其中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的诗歌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描写社会现实,反映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重在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炼意和修辞上,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他的词作“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例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首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产生了良好而又巨大的影响。

王安国王安石。他不仅是一个政治人物,也是一代文豪。工善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诗工于用事,对偶亲切。其天才逸发,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他的诗歌格律稳健,风韵秀雅,足堪名家典范。他的七言诗佳句如“桧作寒声风过夜,梅含春意雪残时”,“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若怜燕子寒相并,生怕梨花晚不禁”,“北固山横三楚尽,中泠水入九江深。纷纷落月摇窗影,杳杳归舟送梵音”等句,颇有唐诗的大家风韵。

王安国不仅工、善文,他还擅长作词,他的《减字木兰花》词中有“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之句,将思春情绪写得缠绵悱恻,楚楚动人。

王安国的一生,、词、文三类著作皆丰盈宏阔。他逝世后,家人汇集其诗文编为文集100卷,曾巩为其作《王平甫文集序》,只可惜他的诗文大多已散佚,今仅存《王校理集》一卷,收入《两宋名贤小集》之中。《全宋诗》卷631录其诗一卷。《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全宋文》收其文二卷。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谢谢编辑老师将序号调整一致,谢谢。辛苦了!

余明然   2020-05-13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