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从婺源出发,往东南方向逶迤而去,迎面过来的便是有着富饶之州美誉的鄱阳。在我国两宋时期,在鄱阳这个地方,除了那个广为人知的“骚雅词宗”的文学代表人物姜夔姜白石之外,最为引人注目的政zhi文化人物当属鄱阳的“四洪”了。那么,也许就会有人要这样问我,你说的“鄱阳四洪”是何许人也?也许提起“鄱阳四洪”知道他们的人并不多,但是,如果要说起《容斋随笔》这部书来,论起它在文化及其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和知名度,知道的人就应该是不少了。《容斋随笔》这部书就是“鄱阳四洪”之一的洪迈所著的。这部书与沈括的《梦溪笔谈》和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南宋时期最有价值的笔记类著作。同时,它也是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平生最爱看的书籍之一,据消息灵通人士的说法,毛主席的枕头边上,经常放着并翻阅的就是洪迈的这部《容斋随笔》经典著作。
因此,“鄱阳四洪”指的是宋朝洪皓与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的统称。父亲洪皓,曾经任过宋朝的礼部尚书、大金通问使、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长子洪适,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尚书右仆射,也就是丞相兼军事首长。次子洪遵曾任同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宰执(副相)、追赠右丞相。幼子洪迈曾任翰林学士、加端明殿学士,宰执(副丞相),官居一品。因了他们父子四人在政zhi上的地位以及文学和其他方面的学术成就,所以后人把他们父子放到一起合称为“鄱阳四洪”。
洪皓,字光弼。宋政和乙未年,公元1115年进士。曾任宁海主簿、秀州司录。建炎三年五月,宋高宗准备将都城由杭州迁往建康,以避金兵锋芒。洪皓不顾自己职位卑微,积极上书谏阻。虽然他的意见并未被采纳,但他却因此为高宗所赏识。后来,高宗特意召见他,擢升其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洪皓到达金国之后,便被金国羁押起来了,一直被金国扣押了十五年。洪皓在金国期间,威武不屈,秉节守身,被时人称之为“宋苏武”,后为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宋高宗曾于杭州西湖边的葛岭赐建国公府。明代的王守仁在《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中称这样写道:“维洪氏世显于鄱阳。自宋太师忠宣公皓始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三子景伯、景严、景庐皆以名德相承,遂为钱塘望族。”
洪皓被派出使金国议和,但金国根本没有议和的诚意,因此当时的使节是非常危险的。其他的一些赴金国使者王伦、宇文虚中、魏行可、顾纵、张邵等人,全都被金国给扣押起来了。洪皓途经太原时,被金人扣留在那里近一年,第二年转道至云中,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市时,见到了金国的权臣完颜宗翰。完颜宗翰根本不允许洪皓提出的请归二帝的要求,还逼迫他洪皓到由金廷操纵的伪齐刘豫政权去当官。洪皓严词拒绝道:“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完颜宗翰听了大怒,下令推出去斩首。幸得当时一位金国的贵族见状,深受感动,赞其说道:“洪皓真忠臣也。”并亲自向完颜宗翰求情,免除洪皓一死。完颜宗翰虽然免去了洪皓的死罪,但他把洪皓流放到遥远的冷山,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五常市境内的大青顶子山。
冷山的气候寒冷,一年四季大多被冻指裂肤的寒冷包围着。那里是女真贵族完颜希尹家族的驻地。洪皓以他渊博的学识和聪明才智,很快得到了完颜希尹的赏识。完颜希尹破例让他教授自己的八个儿子读书。洪皓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一有机会就劝金国贵族与宋议和。完颜希尹最初力主攻宋。曾说:"孰谓海大,我力可干。但不能使天地相拍尔。"洪皓听后,警告他说:"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自古无四十年用兵不止者。"(《宋史·洪皓列传》)建炎四年(1130年)以后,金强宋弱的形势开始逐步向宋强金弱方面转化。到了绍兴七年至八年间(1137~1138年),宋强金弱的形势开始形成,金人遂有议和思想。以宗盘、挞懒等人为首的一派,主张在交还南宋河南、陕西地的条件下与宋讲和,并于绍兴八年(1138年)与南宋签订了和议。在议和期间,完颜希尹曾就所议十事征求洪皓意见。洪皓条分缕析,完颜希尹以为洪皓说得实在,并没有诳他,遂于绍兴十年(1140年)带领洪皓赶赴燕京(今北京),意欲遣洪皓归宋进行议和。但在是否需要在归宋河南、陕西地的条件下与宋议和的问题上,金人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以完颜宗弼(兀术)为代表的一派坚决反对交还,后来联合完颜希尹,杀了宗盘、挞懒等人,重新发动了攻宋战争。完颜宗弼杀了挞懒等人之后,又杀了完颜希尹。洪皓因与完颜希尹有过异论,才幸免于难。
直到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金熙宗喜得贵子,大赦天下,这才允许宋朝的使者回归,就这样,洪皓才与张邵、朱弁等人一起赦之放归国还朝了。
洪皓知识渊博,于"书无所不读,虽食不释卷",他不但精通经学、史学,也精通诗文词赋。在留金期间曾经写了一千多首诗词,后来大部分都散佚了。今《鄱阳集》存诗数十首,皆清新朴实,含义深远。洪皓还经常跟张邵、朱弁在一起写诗唱和,集成《轩唱和集》三卷,可惜今已不存。洪皓还“善琴奕”,识书画。他在留金期间,通过言传身教,自掘觉地将汉文化向北方传播。著ming的故事是他无纸时则取桦叶写《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让人们传阅,时谓称“桦叶四书”。他通过教授金人读书的方式,与许多女真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女真人把洪皓视为知心朋友,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婚礼、礼佛、生产等活动。他每到一地,人们争持酒食慰问他。
洪皓在金国期间,对金国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礼仪制度、政zhi制度以及物产等都暗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可惜归宋之时,怕被金人搜去,就自己放在火中给烧掉了。归宋后,洪皓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追记了起来,名曰《松漠纪闻》。后其长子洪适于乾道初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时,帮其厘清后分为正、续二卷。再后来,次子洪遵又根据洪皓生前所谈及的往事,一共整理出了11条,称《松漠纪闻补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的《松漠纪闻》一书。由于唐贞观二十二年,亦即是公元648年,唐太宗曾经在今内蒙古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境内设置过“松漠都督府”,并由契丹酋长充任都督,而洪皓所写的内容大都是发生在这一地区事情,因此,洪皓就给此书取名为《松漠纪闻》。
洪适是洪皓的长子。曾经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公元1129年,洪皓出使金国时,洪适只有十三岁。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带领5个弟弟和3个妹妹奉祖母、母亲一起避兵饶州,后以恩补修职郎。绍兴七年任严州录事参军,绍兴十一年任浙西提举常平司干办公事,绍兴十二年与弟弟洪遵一起高中博学鸿词科,除左宣教郎敕令所删定官。高宗赞其:“父在远方,子能自立,此忠义报也。”绍兴十三年,继迁秘书省正字,绍兴二十八年,知荆门军转而知徽州、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兼提点刑狱,任内皆著政绩,再户部郎中、淮东总领、司农少卿、太常少卿兼权直学士院中书舍人。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任翰林学士签枢密院事、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在任时,努力革除弊政,兴利除害,任劳任怨,正直无私。次年,因为久雨成涝而被迫引咎辞职,除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后以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以观文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此后,便赋闲在家16年。
洪适以文本著称于世,一生爱好收藏金石拓本,并据此来订正史传的谬误。平生著有《隶释》《隶续》《隶韵》《淳熙隶释》《隶纂》《盘洲集》《五代登科记》《宋登科记》等。洪适在学术方面,主要是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尤其是他在知绍兴府任内和居家的16年里,用功尤甚。他的金石学著作《隶释》《隶续》是先依碑释文,再著录全文,后附跋尾,具载论证,开金石学善本之体例,对后代有重大的影响。他与欧阳修、赵明诚一起,并称为宋代金石学的三大家,同时,洪适还是宋代知名的书刻家之一,乾道初官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时的书刻作品颇多。
洪遵是洪皓的次子,与其兄洪适同中博学鸿词科,赐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同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副宰相,少师,信国公。卒谥文安,赠太师。是宋代著ming的钱币学家,在医学方面也颇有研究。
南宋时期,国内曾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钱荒”,也就是今天的人们所说的金属货币短缺问题。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洪遵论铸钱利害事,发生于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是年“七月庚辰,洪景严为起居舍人,为上言铜器之害。上言出御府铜器一千五百事付泉司,遂大敛民间铜器以铸钱,许告赏。其后得铜二百万斤。”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又有人向朝廷提出恢复永平、永丰钱监鼓铸并于鄱阳置司负责铸钱一事。恰逢主张铸钱事归于版漕的沈该正遭到罢免,故左司何溥以“制官以正其名,然后责有所归,治事必有其所”为由,要求于永平、永丰复置铸钱司。于是,宋廷诏令中书舍人洪遵等人来讨论此事。洪遵发表议论曰:“唐有鼓铸使,国朝初或以漕臣兼领,或分道置使,或厘为二司。自中兴以来,置都大提点官,事权太重,官属太多,动为州县之害。但当随时之宜,为救弊之计,间者亟行废置,事出仓卒,既罢之后,又无一定之论……遵等窃以为复置便。今欲参照祖宗旧制,及今日利害,以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系衔,与转运判官序官依旧,于饶、赣二州置司,输年守任,专以措置坑冶,督则鼓铸为职。如州县于坑冶不知,许从本司按劾。饶、赣州置属官各一员,邵、建州置检踏二员,别置称铜催纲官各一员,专差武臣。诏依给舍议,置提领官”来恢复铸钱一事。
洪遵一生著有《泉志》《订正〈史记〉真本凡例》《翰苑群书》《翰苑遗事》《谱双》《洪氏集验方》《金生指迷方》《洪文安公遗集》等。中国的钱币学源远流长,但古代钱币学专著多已亡逸,幸赖洪遵《泉志》保留下不少上自南朝、下到北宋人的钱学论说和见闻记录。《泉志》成书于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那一年,洪遵才30岁。《泉志》是一部考疑征信、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堪称中国钱币学的经典著作。该书体例严谨,文字精练,考订审慎,引文均注明详细出处,论说均经深思熟虑。其对先秦货币之断代等问题有独到见解,于后世钱币学之研究影响甚大。
洪遵为官一生,宽人荐贤,尽忠职守。孝宗即位后,他相继任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知隆兴元年贡举、同知枢密院事,曾向宋廷推荐李焘、郑伯熊、林光朝等人。李焘著有《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郑伯熊为绍兴年间进士,精于古人经制治法,与其兄弟等人以振起伊洛之学为己任,是南宋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林光朝为隆兴年间进士,是倡行伊洛之学于东南的先行者。这些人虽未被起用,但可见洪遵的眼光犀利独到。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完颜亮命尚书苏保衡由海道窥南宋两浙,浙西副总管李宝驻兵平江府御之,洪遵受命知平江府,为李宝筹措资粮、器械、舟楫等,为李宝战胜金军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证。但洪遵并不以此而向朝廷邀功争赏。
洪迈,是洪皓的三子。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考中博学鸿词科。历任吏部郎兼礼部孟飨礼、起居舍人、翰林学士、起居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同修国史、中书舍人兼侍读、敷文阁待制、焕章阁学士、提举万寿宫、端明殿学士等,曾在福州、泉州、赣州、绍兴等地做地方官或教官。在中央和地方任职期间多惠政。任敷文阁待制时,建议修边备、补水军。知赣州时,着力整治地方顽军。知绍兴时,为民减负。
<span style=&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