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明然的头像

余明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13
分享
《鄱阳湖文学背影》连载

第十章 隋唐篇(二)

刘昚虚,字全乙,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人物。相传他八岁时,便能作文,20岁就中了进士,22岁时,参加朝廷的吏部宏词科考试并一举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专门为皇太子校勘经史典籍,旋而转任崇文馆的校书郎,又专门为皇亲国戚的子侄们来校勘典籍,但都是个从九品的小官。

后来,刘昚虚官洛阳尉及夏县令。由于他精通经史,所以他的诗作多幽峭之趣,风格近似孟浩然、常建等人。刘昚虚平素为人较为淡泊,脱略势利,壮年辞官归田,寄意山水,与孟浩然、王昌龄等诗人相友善,互唱和。另外,他喜欢交游的也多为是山僧道侣,现今仅存诗一卷,他的诗歌大多写山水隐逸之趣,尤其工于五言诗作。 他曾经游历江南西道的洪州府建昌县的桃源里(,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桃源村,他见此地山水秀美,民风淳厚,是定居的好地方,于是,就在那里构筑深柳读书堂,著书自娱。《唐诗三百首》上所载的《归桃源乡》首句道由白云居就是写于那时那地的情境。刘昚虚死后,葬在桃源村的云山垴,墓茔至今尚存在那里。

刘眘虚一生著有《刘眘虚集》五卷,可惜都已失传。只有《全唐诗》中存有其诗15首,《唐人选唐诗·河岳英灵集》中存其诗11首,《靖安县志·艺文志》上存其诗12首。总的来说,刘眘虚是一位鄱阳湖流域自南朝永明年间以来,江南一带的杰出诗人之一。刘昚虚的诗歌,主导的风格是清淡空灵,在他的很多诗作中都典型地体现出了他的这一艺术追求。

卢肇,是宜春县的文标乡人,他老家的具体所在是今天的分宜县杨桥乡观光村。现该村有状元桥,在暮云坳还有卢肇的墓。少穷苦自励。唐会昌三年,以状元登进士第。历秘书省著作郎,迁仓部员外郎、充集贤院直学士。至咸通时,历任歙、宣、池、吉四州刺史,所到之处颇有文名,官誉亦佳。由于他当时作为唐相李德裕的得意门生,入仕后,却洁身自好,并未介入到当时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故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牛李党争”是从唐宪宗时期开始的,一直到了唐宣宗时期才结束下来,斗争时间将近持续了40年,最终以牛党的获胜结束,最终,导致唐文宗无奈地发出了“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的深沉而冗长的感叹。

卢肇每在政事之余,都勤于笔耕,他一生的著述有很多,其代表性的作品有散文《李謩》《海潮赋》《天河赋》,诗歌《汉堤诗》,著作有《文标集》《届堂龟鉴》《卢子史录》《逸史》《愈风集》《大统赋注》等一百几十卷。有关卢肇的文、才智,特别是他的德行品性,在唐代范摅所著的《云溪友议》,五代时期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等术中都有零星记述。

卢肇少有奇才,以文翰知名。精小学,工画札,尤善拨镫法。林蕴曾经跟随卢肇学书法。卢肇对他说,“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吾昔授教于韩吏部(韩愈),其法曰,拨镫。今将授子,子勿亡传、推、拖、捻、拽、是也。

今天,在这里我跟大家讲一个“宴请茫然避状元,卢肇被强看龙舟”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曾经发生在卢肇身上的。

如果一个人在发迹前便已得到有关人士的青睐,那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件极为荣幸之事。而这样赏拔未曾发迹者的人,却是需要有很好的眼光的;可惜有眼光的人极为稀缺,这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唐武宗会昌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42年,卢肇跟黄颇一同去参加进士考试。袁州太守成应元却看好黄颇的前途,根本瞧不起卢肇这个人,便欲跟黄事先“拉好关系”“套套近乎”,因此,太守就特地摆设了丰盛的宴席来热情招待黄颇,而置跟黄颇一同赴考的卢肇于不顾。眼前的此情此景,对出身于贫苦人家的卢肇来说,他自然是无言以表,只能私下里暗自叹几口气而已,卢肇心想,我这还能说些什么呢?此刻“人穷志短”这句俗语,用在卢肇身上,倒是真的恰当不过了。虽然“人穷志短”四个字未必真的能把卢肇击倒,但世俗的力量有时也真的是很强大的,这个理儿,在卢肇的心里无疑是十分明白的了。他遂在心里暗暗地较劲说,在即将到来的考试里一定要取得好成绩,让这位太守大人看个真切,洗洗眼睛

事实上,卢肇在少小时就立下了极为高昂的志向。有一次,他在送弟弟去上学时,就曾经写过这样的一首“去日家无担石储,汝须勤苦事樵渔。古人尽向尘中远,白日耕田夜读书”的七绝诗来以明其心志。

面前的艰难困苦,自然是阻拦不了卢肇那奋发图强的进取心,就是在一些登山访问寺庙这样极其普通的小事情里,他也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和想望:祝融绝顶万余层,策杖攀萝步步登。行到月宫霞外寺,白云相伴两三僧。

对于比他年纪轻得多的弟弟,卢肇心中便觉得该写首诗来劝慰劝慰才是。只是对于他自己,那“白日耕田夜读书”的勤苦生涯,固然也就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此即便在写作《杨柳枝词》这咏物诗时,他也坚持认为“归来若得长条赠,不惮风霜与苦辛”!

但现在,眼前这位势利的太守大人却把自己冷落在了一边,竟去单独邀请跟自己相识的黄颇赴宴,这不是明摆着瞧不起我卢肇吗?我卢肇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我有文才,有志向,更为重要的是我还有高尚的品德操守呢!卢肇这样一想,便毅然奋然地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

就在第二年,也就是会昌三年,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从京城传到了宜春,卢肇已经顺利考取状元了!去年那位并未邀请卢肇赴宴的成太守自然慌了手脚,知道卢肇近日就要回家省亲,遂急忙赶到了城郊迎接卢肇驾临。当时正值端阳佳节,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正要举行,太守便坚请卢肇同去参观这一盛事。卢肇思前想后,不由感到这人情世故的巨大反差,他当即写了一首《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卢肇是在写龙舟竞赛活动上的事,但事实上,它就是卢肇从内心生发出来的,这从他“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一句来思考,便是其内心对人生意味冗长的深沉慨叹。另外,照现在的情况看来,当代的人们把一些体育活动与赛事,有的冠之以锦标赛的名说法,我想,这也许与唐代卢肇的这首《竞渡诗》诗,应该是扯上了千丝万缕联系的吧?这只是我个人的猜度而已!

王贞白,号灵溪,信州永丰,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他是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诗人。

早年,王贞白曾经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过书。他的这首《白鹿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诗作,就是王贞白在读书之时有感而发写下来的一首惜时诗,是他自己读书生活时的真实写照。

唐天复二年,王贞白被授校书郎一职,正式地步入了仕途。此时,已是距他考中进士之后七年时的事情了。因此,当时的著名诗人郑谷便写了首五言诗来安慰他,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殿前新进士,阙下校书郎”。在zhi上,王贞白有着自己的鲜明立场与不屈的决心,他在《宫产瑞莲》诗中写道:“愿同指佞草,生向帝尧前”。然而,天性耿直的王贞白并没有能够实现他的志向。此时的大唐已远非昔日可比。

自从进入朝廷之后,王贞白就已深刻地感受到了唐末zhi上的污浊与腐败,在很多首诗中都鲜明地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情绪。他吟出"时官苟贪浊,田舍生忧煎"(《田舍曲》)诗句,不仅对那些贪官污吏痛加斥责,而且对苦难的劳动人民表现出无比的同情。他赞赏严子陵那种"下视汉公卿"(《题严陵钓台》)、"高卧不示荣(《钓台》)的风格,而同时也反对并批评严子陵置国家安危而不顾的消极态度,写道:"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应怜渭滨叟,匡国正论兵。"(《题严陵钓台》)王贞白深感自己无力挽救日益衰败的大唐社稷而弃官退隐,但是他始终摆脱不了面对国家危亡的情感痛苦。"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今日长安已灰烬,忍随南国对芳枝。"(《看天王院牡丹》)这种亡国之痛深深地伤及诗人的心灵。"恶闻亡越事,洗耳大江滨。"(《泛镜湖》)退隐实际上是他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在朝廷中仅仅是担任闲职的王贞白在盘桓数年后,终于无法忍受尔虞我诈、人心惶惶的官场生活,趁唐昭宗赴岐山狩猎之时,愤然退出这一是非之地,归隐返还乡,其时,年纪还不到三十五岁。

王贞白退隐之后,并没有去过那种闲逸自在的生活,而是将自己的余生贡献给了家乡百姓。他在永丰县城外的西山之南创建“山斋书舍”,潜心教学,为家乡的子弟传道、释疑、解惑,暇时以著书自娱,勤奋不辍,不复仕途,时常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名士同游唱和,他们四人被后世尊称为“江西四大诗人”。

南唐中兴元年,王贞白病卒于故里,葬于广丰县城西门外的城壕畔,那时正值梁代,朝廷敕赠王贞白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公”封号,并建“道公祠”以祭。

王贞白一生著有《灵溪集》7卷行世。《中国文学家大词典》和《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等人物辞书均有他的条目介绍。据传,《灵溪集》收录了王贞白自选的诗作300余篇以及散文、王贞白的七绝诗《白鹿洞二首》赋、自序等作品,可惜因年代久远而散逸,《全唐诗》中仅存王贞白诗1卷,包括补遗诗作共计73首,另外还有二三十首诗作散落在各种不同的版本上,共计有近100余首诗歌传世。王贞白的诗在唐末时,声名远扬,其文学地位在历代均获得很高的评价。宋人潘若同的《郡阁雅言》说,“贞白,唐末大播诗名”。元人辛文房在其所作的《唐才子传》中称王贞白“学历精赡,笃志于诗,清润典雅,呼吸间两获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文介可知矣"。五代人孟宾在《碧云集序》中把王贞白与同时期的著名诗人郑谷并称。而在唐代当时,与王贞白同时代的王定保也在他的《唐摭言》中评价说,“然如王贞白、张蠙诗……,皆臻前辈阃阈者也”,他说这话是是么意思呢?在这里我有必要解释一下,王定保就是在说王贞白、张蠙等人的诗作,已经达到那些前辈们的水平,同时,他还不忘将王贞白置于张蠙等人的前面,由此可见,王贞白在唐末的诗坛上,是有着何其的地位与巨大的影响的。

王贞白平生作诗很多,亦颇自负。他在《寄郑谷》诗中这样写道,“五百首新诗,缄封寄与谁?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火鼠重烧布,冰吞乍吐丝。直须天上手,裁作领中披。”郑谷是在王贞白登第后不久就去世的,唐末时声名盖蕊,王贞白作为晚辈自然视郑谷为偶像。然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同时期诗人,在王贞白看来都是一些“俗人",那些人甚至都没有品评郑诗的资格。王贞白年纪轻轻是就已是如此的自许,假若他在诗坛上没有一定的声誉,应当是不至于如此狂妄的,他的那句千古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还在民间广为传唱。

在王贞白传世不多的诗作中,倒是佳作颇多。譬如以写景而论,他的诗笔细致清婉,俊逸自得,每有独到之处。“虹截半江雨,风逐大泽云”,描写江湖气象,视觉开阔,意境高远。“边声动白草,晓色入枯河”",描写疆场景色,有声有色,苍凉壮阔,其意境比之岑参的"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谢谢编辑老师将序号调整一致,谢谢。辛苦了!

余明然   2020-05-13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