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明然的头像

余明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0/11
分享
《鄱阳湖文学背影》连载

第六十八章 清代赣州篇

离开了洪州,我们便一路奔赴赣南,走进了古虔州的深山大川里,从这里翻越大庾岭往东便是粤州的地界,南下则去了闽地。我们这次走进赣南,倒是有缘遇见了以“清代散文三大家”,“宁都三魏”魏禧、文学家及书画艺术家罗有高、谢启昆、戴衢亨、陈炽、罗牧等人为代表的虔州文学阵营,让我们的眼界为之一新,一扫自秦汉以来的文学颓靡现象,改写了古虔州过往的文学艺术凋敝、零落、颓废的形象。

魏禧是江西赣州的宁都县人,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他与侯朝宗、汪琬被后世合称为“清初的散文三大家”。与兄长魏祥、弟弟魏礼并美于世,世称为“宁都三魏”。魏氏三兄弟还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人一起被合称为“易堂九子”。

魏禧论文主张经世致用,积理、练识,并长于策论等,他追求的文体是以广大胸怀而谋天下之事的文体,同时,他在其它文体的创作上也都有所心得,并且写出了煌煌百万字的专著。魏禧的文章大多是颂扬民族气节的人和事,表现出的是浓烈的民族意识。籍此,他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魏禧从小体弱,随父读书,就学乡里,他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才气过人,“十一岁补邑弟子,冠其曹”。他性格慷慨自信,乐于为人排忧解难,而且还喜欢与人谈论军事。孙静庵在《明遗民录》中评价他“善擘画理势,事前决成败,悬策而后验者十常八九”。他的这种预见性和洞察力不仅赢得同伴的信任和尊重,而且为以后安身立命,谋划隐居翠微峰打下基础。少年时代的魏禧有过远大抱负,十四岁时求学于同里杨一水先生门下,致力于科举考试,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然而1644年的甲申之变,使他的科举幻想破灭,于是弃科举,跟从姐夫邱维屏研习古文,从此走上了另一条治学之路。

明末大儒顾炎武曾说过:“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无济于天下”。“性慷慨,尚气节”的魏禧深知交友的重要,他与兄祥、弟礼互为师友,三兄弟以文章闻名海内,人称“宁都三魏”。他姐夫邱维屏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古文,无师自通西洋算术。除此之外,他在隐居前就已结交了一批志趣相投人士,像“有儒者风,性诚厚爱人”的李腾蛟;“性情豪迈,性命肺腑之交”的同学曾灿;“重道义,有胆识”的彭任;政治阅历丰富,气宇非凡,“遇事感慨激昂”的南昌士人彭土望;“结交甚广,慨然有当世之志”的明宗室朱议滂,后更名为林时益的人等一起隐居翠微峰后,他们经常围坐在一起读史,讨论《易经》,并把读书之地命名为“易堂”,人们便称他们为“易堂九子”。魏禧所交的契友,有以谢文存为首的程山七子,宋之盛为首的髻山七隐,陈恭尹为首的广东北田五子,还有方以智、屈大均、姜宸英、恽日初、顾祖禹、施闰章、汪琬等人。

由于魏禧对军事学说非常关注,因此,他就很自然地将兵学作为其一生治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曾经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编成《兵谋》《兵法》两部军事著作。他在《兵谋》中将《左传》的用兵谋略概括为32种,各用一个字命名;在《兵法》中将《左传》用兵之法归纳为22个字。他在对每一种兵谋、兵法作简短的解释之后,例举《左传》中若干战例逐字加以说明,由于篇幅较短,没有分篇、章详细论述。魏禧军事著作中包含一些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用兵之道,与《孙子兵法》是一脉相承的。他把研究兵法和复兴古文结合起来,主张写有用于世的经世文章,魏禧写出一批经济世务的政论性散文,如《制科策》《限田策》《奄宦策》对当时的科举、田亩、官宦制度提出了改良主张。

魏禧等易堂九子隐居翠微峰,时日一长,他们醒悟到僻居赣南,终不为人所知,“闭户自封”,难免会“封己自小”。魏禧认为学问必须通过阅历和实践,深感足不出户,难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魏禧在四十岁时,始游历大江南北。他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期初,他治四书,则求其意义广博而喜议论。认为文旨惟经义可以无所不尽,致力论策制科,并以余力间为杂体,于经义外,搜览诸子史汉唐宋大家及其他杂艺之文,尤好《左传》和苏洵的文章,为文崇尚雄健。其制艺不模仿先辈,多宏肆浩瀚之文,几同于论策。同时,他又认为文不必求工,只求不湮没论点,“使无遁理而已”。归隐后,尽弃时文,为古文辞,方更讲求文章法度,于是能自削议论之繁博而精杰益出。游江淮吴越间,则多烟波呜烟之作,有一唱三叹之声,又几近欧阳修的风格。然而精悍之气,逼出眉宇,仍不可驯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古文一脉,至清初“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矩矩矫”,而汪婉与“宁都魏禧、商丘侯方域称为最工。然禧才纵横,未归于纯粹”,虽对禧有微词,但却也精当地指出了魏禧陶铸百家、兼收并蓄的文风。

魏禧长于见识议论及有意于用世的写作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论说策议中。其短篇史论,尤有特色,抓住一人一事,览古鉴今;笔力挺变,尺幅中如有龙蛇不可控攫。如《留侯论》踔厉风发,堪与苏轼相敌;《伊尹论》赞吊民伐罪而不拘君臣之序,洗发剀切,逻辑严密;《陈胜论》驰骤顿挫,一语破的;《晃错论》千委万曲,辨析精详;皆各得其妙。

魏禧散文中更著名的是传记文,通过作传涉及到社会生活许多方面。他描绘过明季酷烈的朝政;对大吏贪纵、小吏俊削、细民无依、官逼民反的阶级矛盾有着清醒的认识。

有些传记写山林隐逸、侠客壮士的义行异事。如《高士汪风传》《大铁椎传》,题材不同,一系行踪飘忽,清高磊落的隐士,一系勇武非凡,不为世用的力士。他如《卖酒者传》《瓶庵小传》《独奕先生传》《谢廷诏传》等,记述某些市井奇人的所作所为,寓意精深,饶有情趣。总之,他的传记文风格多样,章法不一,最能表现他师承古人而不依傍古人、文随意尽、善变为法的创作态度。

魏禧的叙记文也写得感慨激昂而又低回往复,兼有欧、苏之长。他于哀情文主张文贵质朴,不必以痛哭见哀;以为韩愈《祭十二郎文》工于文而情以微。因而他以叙事为抒情,如《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情事惝恍,缠绵悲怆,即体现了这一特点。魏禧叙记文无论状物写景,叙事记人,都显得摇曳生姿,意味无穷。他的《吾庐饮酒记》《白渡泛舟记》情景交融,清新委婉,旨趣潇洒。《宛臬记》斑驳奥秀,酷似柳宗元山水记。《翠微峰记》以叙事为山灵添色。《吾庐记》以记人使题旨生辉。魏禧还有大量画记,不仅描风镂影,且以议论画意取胜。《燎衣图记》细碎叙写而钩连绳贯,笔笔变化,无一雷同。著意处如画龙点睛,不著意处似颊上三毛,神态自现。《画猫记》感而讽之,取喻刻深而转折无迹。魏禧叙记文能将寻常题材写得不落俗套,往往得益于议论,翻空出奇,令人耳目一新。

魏禧散文创作,不断取得蜚声文坛的成就,这和他的日臻完善的古文理论是分不开的。其中有些观点,至今不失为真知灼见。他认为“文所以可传,中必有物。”他不仅批评为文不顾法度、师心自用,如野战无纪之师。且又反对株守古人之法而“中无所有”,指出要合古人之法而不效优孟衣冠,知文章之法有常有变。“伏应断续”是常法;为文者“中有所得”,兴会所至,得意疾书,不汲汲于常法而能自合于法度,是以善变为法。法之常可学,法之变须从“文外求法”,加强思想文化修养,方能“神而明之”。为此,他依据明理适用的易堂学旨,提出“积理”、“练识”的辩证主张,认为积“理”可使“识”不堕入嗜新逐异;“理”若未明,又应着重练“识”,其须考察“市侩优介大猾逆贼之情状”。这样,“理”,才不致空疏无用。魏禧的观点代表了清初文论中理识法相结合的倾向,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魏禧诗歌的成就不如散文,然亦不乏可传之作。易堂诸子以其四言为绝调,谓为奇峭古奥跳脱,不欲拟乐府而干汉魏。实则四言拟古痕迹太露,不及五七言。他的诗歌理论和散文一样,主张兴属而辞工,以理识为归;创作上取材广泛,变化多端。其诗作有沉郁雄健之气。如《读〈水浒〉》,歌颂梁山英雄能够同饥寒、共生死,同时鞭挞以诗书道德掩其恶的当世权贵;《卖薪行》《出廓行》《入廓行》《从征行》《孤女行》等篇则反映了当时贫民的生活图景,也显示出作者对世事的沉痛感触。

魏禧的著作有《文集(外篇)》二十二卷,《文集(内篇)》二卷,《拟奏疏》一卷,《尚书余》一卷,《左传经世钞》十卷,《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 卷,《日录》3 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各1 卷,《兵迹》12卷。散文作品有《邱维屏传》和《大铁椎传》等流传后世。

罗有高是江西省瑞金县九堡镇密溪古村人,清代文学家。他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高中举人。因其少慕马周、张齐贤之为人,便练习技击,熟读兵书。在见到了宋道原,也就是宋昌图先生之后,便倾心聆听其教诲,潜心研究理学。而后,又继师事雷鋐,学凡数变。随之又与彭绍升友善,相勖为性命之学,兼参竺乘,汪缙一见心折之。晚益归心净土,闭关七旬。卒之日,尽焚其所著书。有高所为文,绝去依傍,务抒其所独契。

彭绍升辑其遗文,为《尊闻居士集》八卷,《清史列传》传于世。

乾隆乙酉,予初识鱼山於未冠之年。及其举於乡,陆耳山典粤试,榜发,予与耳山交口称为天才,罗台山、李南磵皆同几激赏其诗笔。今罗、李二子之集杳不可得,即耳山篇什最富,今亦尚未裒辑成帙,而鱼山门人钞其诗来属予序,是则何妨过而存之?(翁方纲〈冯鱼山诗集序〉)

鱼山冯敏昌.耳山陆锡熊.台山罗有高.南磵李文藻也.由此亦可见罗有高作品编辑的情形。

谢启昆是江西省南康县城东街步坊后村人。他由科举入仕,历官编修、乡试主考、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职,成为当时政绩卓著、清正廉明的省级长官,著名学者、方志学家。

1800年2月9日谢启昆开局主修《广西通志》。该书分为训典;郡县沿革、职宫、选举、封建等四表;舆地、山川、关隘、建置、经政、前事、艺文、金石、胜迹等九略;宦迹、谪宦等二录以及列传等,共十七目。各目之下,又视内容多寡酌分细目,如舆地略下分疆域、分野、气候、户口、风俗、物产等六目,建置略下分城池、赔署、学校、坛庙、梁、津等五目,艺文略下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杂记、志乘、奏疏、诗文等八目之类。其体例之精审完善远超前代,颇为学者所称誉。 清代广西的府、州、县绝大部分修了志书。纂修的府、州、县、厅、土州、土司志共198部。现存的仍有127部。其中多数府、州、县志经多次续修或重修,如《浔州府志》就修有7部,《钦州志》、《宾州志》、《北流县志》均修了5部。

由他主持修撰的《西魏书》24卷,《清史稿》以为“义例皆精审,非徒矜书法,类史钞也。”(列传二百七十一,卷四百八十四)《广西通志》280卷,分五大类二十二小类,体例完备,向推为史乘的典范。不冒裁,”征引赅博,为各省志之冠”。乾隆54年刻本《南昌府志》也是在谢启昆主持下,经陈兰森、王文涌协修完成的。

谢启昆又在胡虔、陈鱣的助成下,撰成了《小学考》50卷。此书为补朱彝尊《经义考》中形声训诂之阙略而作,体例一仍朱氏《经义考》,凡刘歆《七略》以后之历代史志、公和书目,乃至方志、文集、笔记所录之小学书,不论存佚,悉萃于编,总计收书1180种。该书先后有翁方纲、钱大昕、姚鼐、俞樾为之作序,俞樾许为“自来言小学者之钤键”、“欲治小学者不可不读此书”。 

在谢启昆二十三岁那年的冬提案,他与王仪楷、李镜亭同入京都过钓鱼台时,留下了“江边汉月照,亭上客星孤”的佳句。从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入京途中产生的那种孤独、落寞之感,有一种“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他还在《补史亭四首》中有这样的诗句:“双桐院宇清,秋月凉如水”,一种身在异乡中秋之夜却未能与家人团聚的愁怅在诗句中突现出来。院子里冷冷清清,中秋的月亮也给人以冰凉的感觉。离别家人,恰逢中秋,一腔难言的思乡愁绪寄予诗中。他任浙江按察使时作了《乙卯新正二日圣因寺行礼遇雪恭纪》,其中有“梅香吹作林闲雾,山色轻笼水上烟”。仲秋,将赴晋藩之任,同人饯别于湖上,有“鸿泥曾印六桥来,桂子荷香两度开”的诗句。重阳节前一日登灵岩作诗歌:“我从于越来东吴,云气茫茫连具区。左右洞庭三万顷,形势可以吞西湖。”九月十三日重过镇江府台,怅然有作简,贺虚斋太守曰:“自从骑鹤上扬州,蕉鹿纷纭一梦悠。江淹赋别归南浦,谢姚临风忆北楼。”九月望日邗上同人饯别于康山草堂,即席得诗二首,有“有约秋风续旧缘,踏歌曾听此楼巅。”五月二十七日得次儿学崇政庶常之信纪恩志感蒸赋四律,有“传家自信留清白,报国何堪志饱温。”等佳句。

谢启昆在他五十一岁重游浙江云林寺时作了《秋日闲居咏八首》,其二云:“顾影怜宣发,韶光半百龄。”人到半百,顾影自怜,早生华发,人生苦短。五十二岁作《移松十六韵口赋赠卢七青柯》,有诗句:“忽忽三十年,人老树如此。”五十四岁赴京,有《庚戌二月将赴都留别诸同好四首》,其一有句云:“重逢草木沾春露,仍许渔樵近圣颜。”六十六岁他试笔四首兼柬张南坡学使,有“六十行年又六春,佩韦诚服敬书神”的诗句。从谢启昆晚年所写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晚年的安详与处世的泰然,没有半点的悲伤与哀叹。

谢启昆在《敬同堂诗》中这样写道:“先生追随棠舍十余年,秦关蜀栈相钩连。放眼山川发长啸,光甘得句花飞筵。五丈原头夕阳远,百子池上秋光圆。龙门险绝天下壮,笔势直欲争孱颜。竭来作宰挟琴鹤,附以玉屏诗千篇。声音之道通于政,此事非仅夸雕镌。公之家法古循吏,经术佐治何蒸然。我昨渴公见公壁,庭训手勒官箴悬。相国有书宝尺壁,多在商洛蒲城间。此卷啸咏询有本,譬导大海波相沿。阿谁为国为霖雨,救荒一语征其全。述怀长吟更磊落,如水如铁心拳拳。仁人之言其利薄,蔚为善政此行先。章源倒泻六千丈,迸作膏露沾春田。《五胯歌》与《两歧颂》,君诗采入风谣编。何当报最驻飞舄,共剪红烛分瑶笺。”

在这首诗作中,表达了谢启昆对国家的忠心,对仕途的感慨,以及对百姓的拳拳之心,同时也道出了对诗文的酷爱与追求。

谢启昆在论诗诗的方面有较大的成就,其数量之巨放在整个中国诗学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他是中国诗学史上非常突出的一位诗人。以诗论诗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诗歌理论形式。谢启昆论诗的基本特点是知人论世,论由史发。“选言居要,记事钩元。”在他的五百多首论诗诗中,极大部分诗都联系诗人生平事迹来展开论述的,比如以“万里投荒逐客孤,新诗一卷付官奴。楚天梦断黄鹂叫,自起开笼放鹧鸪”评柳宗元;以“居士寻诗墨未干,杏花消息雨声寒。谁言诗到苏黄尽,万里南行眼界宽”评陈与义。这两首诗主要是从诗人当时所经历的事迹来评述的,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到蛮荒之地永州;陈与义在靖康之乱避乱南征,这两首诗的诗风悲壮苍凉,符合当时柳、陈所处的环境。谢启昆论诗不仅注重把握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更重要的是他注意把握诗歌流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这是他的论诗诗成为诗史的重要标志。例如他以“三百风诗未就删,流传濮上与桑间”对《诗经》中许多诗反映当时纯朴的评述;以“鸡林争售香山句,老妪能为学士歌”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平易、老少传唱的评品;而“风碎鸟声花影重,晚唐诗格极纤浓”评述晚唐诗风的特点。

谢启昆崇尚清新自然的诗学观,提倡有阳刚之气、英雄之气的诗风,反对绮靡柔弱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论诗是谢启昆诗论的一个重要标准。他在评唐代许浑的诗时有“清吟一字一真珠”之说,较好地表现了他对清新自然诗风的推崇。

他曾以“五十为诗未恨迟,《燕歌》慷慨发深悲。向人磊落倾肝胆,万里岷峨赴难时”评高适,以“一生低首谢元晖,如画江城白练飞。千古青山吊知己,建安风骨嗣音稀”评李白,以“蔷薇芍药春风句,落叶青虫秋日诗。未信女郎工此曲,看云谢客自多时”评秦观。从这些论诗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谢启昆论诗,提倡刚健质朴之风,其诗有较深刻的社会内容,风格沉雄意境阔远。

谢启昆一生,不仅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觉得民心,且治学有方,著书立说,著作等身,计著有《山谷外集。别集补》《史籍考》《广西金石录》《圣朝殉节诸臣录》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出色的历史学家、方志学家。

戴衢亨是江西省大余县人。年十七,举于乡。乾隆四十一年,召试,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四十三年,成一甲一名进士高中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后选任文衡,累主江南、湖南乡试。嘉庆初年,凡大典须撰拟文字,皆出自其手。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掌翰林院如故。

嘉庆初年,凡大典须撰拟文字,皆出自其手。嘉庆十年,公元1805起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从政谨饬清慎,颇有远见,为嘉庆时重臣。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善画山水,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尝作庐山瀑布图一幅。

戴衢亨虽然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但自小便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娇惯刁蛮之气,倒是天生的热爱读书习字。父亲戴第元、叔叔戴均元、哥哥戴心亨都是由进士而步入仕途的朝廷官员,他们一有空闲,就把指导他学习当作放松身心的乐事,加上教书先生的悉心调教,戴衢亨的学问突飞猛进,不仅同龄学童望尘莫及,而且就是阅历颇深的成年学子也自叹不如。十五岁,县试、院试小试牛刀;十七岁,秀才便成为他的囊中之物;再战乡试,又高中举人。人们的赞叹声余音未了,刚刚二十一岁的戴衢亨,在乾隆皇帝巡幸天津的时候,奉召应试,又深得皇上赏识,名列一等,授内阁中书,第二年就入军机处当了军机章京。

戴衢亨做官之后,曾经多次主持湖北、江南、湖南等地的乡试,均严格以才德取人。嘉庆十四年,他以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的身份主持会试,并任殿试阅卷大臣。在考试中,他见徽州故里歙县举子洪莹才德兼备,便极力举荐洪莹为头名状元。心存忌恨的给事中花杰乘机诬告他与洪莹互相勾结,营私舞弊。事情传开,似乎确凿有据。嘉庆皇帝对这件事也将信将疑,便派满州军机章京将洪莹由福园门带至上书房,又命二皇子监看,令洪莹默写殿试策,与原卷核对,一一相符,并无情弊。结果花杰被押刑部议罪。嘉庆皇帝面露笑容,盛赞戴衢亨为朝廷选中了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状元。戴衢亨毕生只著有《震无咎斋诗稿》文集一部遗世。

陈炽也是江西瑞金人。清末维新派人物。光绪年间的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刑部章京、军机处章京,曾遍游沿海各商埠,并考察香港、澳门,一路“留心天下利病”,深研经济学,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

1893年(光绪十九年)为郑观应《盛世危言》作序,并自撰《庸书》内外百篇,疾旧制之弊,言改革之宜。倡言“核名实,明政刑,兴教养”,设报馆、办学校、兴工商;提出中国应自订税则,认为税司乃“利权所在”,不能“永畀诸异国之人者”;“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以“强兵富国”。1895年与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被推为提调,并有正董、总董之名,力主变法,受翁同和赏识。翌年8月,《时务报》创办,为京师代收捐款者。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抑郁不得志,次年忧愤而死。毕生撰有《富国策》《续富国策》等文集遗世。

罗牧是江西省宁都县钓峰乡后村人。一生工书画,得魏书传授,继承黄公望、董其昌画法,系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其画作对笔意空灵,林壑森秀,被誉为 “江西派英才”。对当时江淮一带画家的影响颇深。

寓居南昌期间,巡抚宋荦曾作 《二牧说》相赠。牧亦能诗,年八十时,海内争购其作,往往难得真迹。牧敦古道,重友谊,故徐世溥赠诗道:“彩笔常悬梦里思,十年古道见页眉。云山本是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国朝画征录》《图绘宝鉴续纂》《中国绘画史》《中国画家大辞典》均有载。

他不仅是清代著名画家,还是颇有盛誉的“江西画派”开派的山水画家,曾被“扬州八怪”誉为“一代画宗”、“江西画派英才”。

罗牧是农家子弟。虽然出身贫穷,但艰苦的家境没能难倒他,反而激发了他从小树立起改变自己境遇的雄心壮志。由于他自幼聪颖,刻苦好学,并尊崇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敦古道,重友谊”,奉行始终,后来,他真的走出了困境,成了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

罗牧十多岁时从钓峰来到县城梅江镇,寻师习艺。经人介绍,初从魏书学画。魏书,字石床,梅江镇人,工诗词,善书画,真草隶篆运笔如神,画山水、竹木、鸟兽,穷态尽妍,是当时宁都一位颇有名望的画家。罗牧投其门下后,刻苦认真,深得其法,常受魏书夸赞。由于魏书性情放浪不羁,不入俗流,且嗜酒常大醉,每论古今,纵情奔放,毫无顾忌,罗牧深受其影响,导致他后来性情慷慨,不拘小节,一生喜好云游和交友。

罗牧结婚成家时,习画已经有七八年了。画技日臻成熟,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常与魏禧、林时益等谈古论今,吟诗作对,借以提高自己。并拜林时益为师,学习制茶技术。由于他喜好饮茶,对学制茶技术很感兴趣,故而,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之后,便学会了制作茶叶,并可供自饮和出售。这为他后来的游历生活提供了经济来源。顺治八年,他为了谋生和游学,携家眷迁居南昌。

在南昌,他的接触面广了,因而结识了不少明遗民中的文人、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徐世溥等,获益匪浅,画技长进甚快。康熙三年,罗牧44岁,又举家迁居扬州,在那里,又结识了许多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恽寿平等。他们技艺相同,思想相通,彼此推崇。不久,由于时局动荡,罗牧很快又迁回南昌居住。这段时间,他常去北兰寺与一个叫澹雪的和尚相聚谈经论画,并在和尚引见下,开始同一些官场文人来往,当时八大山人也常去寺里作壁画,他们便常在一起谈经论画,或赋诗唱和。就在这个时期,他经江西巡抚推举,获皇帝授予的“御旌逸处士”封号。

罗牧的绘画活动,主要在顺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师从魏书学习画技,后又自学继承名画家黄公望、董其昌的画法,所画笔意空灵,林壑森秀,墨气翁然,独具风格。他画的花卉、人物、山水画造诣很高。据后来专家论定,他的山水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擦笔皱,纤细严谨;二是笔致粗犷、墨色鲜明;三是具有烟雨迷蒙的“米氏云山”风格。因此为行家所赞颂。尽管罗牧其时绘画造诣很高,对艺术态度严谨,同时也通晓诗文,但他一生为人谦虚,并不因此而傲傲然。他因家道贫寒,有时也绘制一些屏画出售,以补生活之用,所以他的画作流传甚广。今江西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以及日本等国内外不少团体和个人都收藏有他的画作。

罗牧寓居南昌时,住在风景优美秀丽的东湖百花洲,亦画亦制茶,并常与一些南昌文人画家相邀聚会,或吟诗作画,或切磋艺技。当时有著名画家徐世溥赠诗曰:“彩笔常悬梦里思,十年古道见页眉。云山本是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后来,随着年事渐高,罗牧对山水画的创作越来越痴迷。为使当时的画坛能够发扬光大,他还与八大山人等组建了“东湖书画会”,因他当时“颇为名流称重”,许多人推崇他,所以他与八大山人都成为“东湖书画会”主要领导者。当时参加书画会的都是在南昌的名画家,如临黄庭坚书法的徐煌和董其昌书画的熊秉哲,以及彭士谟、李仍、蔡秉质、涂岫、闵应铨、齐鑑、朱容重、吴雯炯等人。他们交游雅集,共同切磋,探求艺术意趣,丰富和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情操、艺术追求和艺术水平,形成了江西画坛的画家群。

罗牧在画坛的成就和地位影响极大,除江西省外,还有江淮一带的画家,画技画风颇受其影响,因此形成了罗牧山水画的流派……对于罗牧的画绩,今天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画家大辞典》均辟有条目做了详细的记载和介绍。

一路叙述至此,我们应该可以清晰地看到清代的虔州,她在那一时期里所取得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令人们瞩目的。魏禧的散文创作成就在清代达到了一个令人无法企及的新高度,并且,他的军事思想亦通过其的《兵谋》《兵法》,告诫后人一些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以及用兵之道。谢启昆的诗论开创了自宋代《六一诗话》以来的论诗新境界高度,朱耷及罗牧等人开创的“江西画派”在画坛上独树一帜的西江画风。使得古虔州一扫长期以来的颓靡文风,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学艺术的新世界。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谢谢编辑老师将序号调整一致,谢谢。辛苦了!

余明然   2020-05-13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