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元代时期的九江大地,特别值得一提的人有鄱阳湖上的南康路都昌县人陈澔、杜万一、杜可用三位先生,还有一位是南康路建昌人,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永修县人刘玉先生。
陈澔,字可大,一号云住,一曰经归,又称北山叟。元代的至顺年间,陈澔在都昌县城外的西山创办“云住书院”并讲学其中,又称经归书院,人亦称其为经归先生,是宋末元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陈澔出生在南宋末期,是在元顺帝至元初期执掌白鹿洞书院的,那时的他巳是七十高龄的老者了,他曾经在自撰的碑文里每每提及白鹿洞生,且落款为白鹿洞书院陈澔,可见他对白鹿洞书院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
元时,白鹿洞书院隶属于江西行中书省南康路。在蒙元入主中原的八九十年间,巳知主掌白鹿洞书院的人并不多,有史可查的仅见至正年间南康路总管陈炎酉修复书院,余干吴德昭、鄱阳柴实翁、星子叶宗仁、丰城熊自得、都昌黄慥等几位曾经主讲书院。无论是在名气还是学识上,他们都无法与陈澔相比。但是,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元代的书院山长并非一定是大儒或名宿来担任,所任山长概为学官,由礼部及行省宣慰使选任,与教授、学正、教谕等一体考核转迁,陈澔入主白鹿洞书院二三十年后,书院才被毁掉。直到明代的正统、成化年间,白鹿洞书院才又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发展时期。
自从陈澔来到白鹿洞书院以后,他主讲这所天下著名的书院,并在此注解《礼记》并撰写《礼记集说》一书,与理学大师朱熹等人的著作一起名扬海内,故而他的厚德名望一直激励着明清两代的莘莘学子。陈澔的好学慎行,淡泊名利的人品、学问也受到后人的尊崇。他一生不求闻达,隐居不仕,主要从事讲学和著述。勤学而好古,秉承祖业,精于《易》、《礼》、《书》,曾在都昌建云住书院讲学,亦称经归书院,不少名门俊彦慕名就学,一时间书院学风大盛。
陈澔最有影响的著作是《礼记集说》,乃明清两代学校、书院,私塾的“御定”课本,科考取士的必读之书。元代教育家吴澄称其“可谓善读书,其论《礼》无可疵矣!”《续文献通考》载:“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古注疏不用,《礼记》皆用陈澔集说”。可见《礼记集说》流行之广,影响之大。正是由于陈澔的《礼记集说》对明清两代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他深得两朝历代君王的景仰。明弘治十四年钦命于都昌明伦堂设乡贤祠祀之。清雍正二年年诏命从祀孔庙,为先儒。在南康府城亦同时被奉为“乡贤”,供奉于学宫“乡贤祠”。
陈澔是朱熹的四传弟子,其《礼记集说》上承程朱学派,就《礼》的相关篇章做了详细的注疏、解释,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鲜明、独到的个人见解。
都昌西山的“经归书院”,是当地存世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曾经为都昌地方的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它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明代弘治十五年,知县王珀杨重建书院并祀陈澔其上,并置有学田。明万历年间,虽然张居正毁天下书院,但是,云住书院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崇祯六年,知县陈嗣清再次增建书舍多间,旋遭兵燹。至清代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曾王孙和陈澔十四世孙陈臬训再度重建堂室,更名为经归祠,专祀陈澔并继续办学。1942年6月,日本侵略军攻陷都昌县城时,这座有名的教化之地才毁于侵略者的炮火之手,存世时长达六百多年。
杜万一、杜可用,他们俩都是江西省都昌县人,同为元初的农民起义军首领。
在元初时期,江西省的都昌县一带,反元浪潮风起云涌,此伏彼起,在短短的两三年之内就连续发生了三次武装抗元的事件。杜万一、杜可用先后领导的农民起义,都是在历史进程上有着较大影响力的农民运动。
杜万一于宋端宗景炎二年,也就是公元的一二七七年,他以白莲教的名誉,“僭号倡乱”,“拥众数万”,在都昌举起了反元复国的义旗。然而,杜万一举事之后,开展的时间并不长,便于翌年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贾居贞提兵征讨,杜万一战败被俘之后,让朝廷给凌迟处死了。
宋祥兴二年,亦即是公元1279年,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在崖山海战中投海自尽,南宋灭亡。但是,抗元复国的烈火并未熄灭,接着在都昌及鄱阳等地又爆发了南宋遗民大规模抗元的运动,但此次运动被时任江西宣慰使的张宏略给弹压下去了。
杜可用是在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280年的4月,他高举义旗带兵反元的。他在起义之初,就一下子将手上的军队人数招募到了万人以上的规模,声势是非常的浩大。随后,他又自封为杜圣人,面南背北称天王,并立年号为万乘,君临天下。当时,以身边的副将谭麟为副天王,封都昌西山寺僧为国师,举兵反元。后被元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史弼镇压被俘杀。
至元17年,也就是都昌杜万一兵败被杀的第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刚刚定都北京,号大都,屁股都还没有坐热,都昌又接着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事。那是件什么事呢?原来是南康的杜可用又在那里登高一呼,聚众数万人,发起了一起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并自称天王,立年号为“万乘”,再次举行武装起义。元世祖闻报之下大惊,便于四月初二,命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史弼提兵前往都昌镇压。面对来势汹汹的大兵压境,杜可用不惧强敌,率众抵抗,经过前后九天的激战,最后,终因双方力量的对比,悬殊太大,起义军兵败如山倒,杜可用与“丞相”曹某等人均被俘,被压往龙兴,亦即是今天的南昌市受刑,随后被诛杀。4月11日,史弼入朝复命。至此,在元初的那一时期里的,鄱阳湖流域先后发动起来的几场轰轰烈烈的反元复国运动,就这样被完全彻底地给平定下去了。
刘玉,元代时南康路江昌县人,是南昌西山的道士。
南宋的何守澄所创立的净明道,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很快地湮灭下去了,直到元朝的初年,刘玉对外宣称他意外地得到了许逊所降授的《玉真灵宝坛记》,故而,他继承了许逊的衣钵,便正式对外宣告净明大教将再度振兴。
随之,刘玉尊奉《净明忠教全书》为本派的经典,重开净明道一派。他在观念上不再承认何守澄是净明道的创始人,而是把许逊定为净明道的第一代祖师,把自己则定为第二代祖师,随之,便着手在江南的许多地方开始布道,并在西山建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传度弟子。他以忠教为大道之本,以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为“垂世八宝”,提倡用“日知录”“功过格”等一类善书来规范自已的日常行为,希图通过让人们格守道德而成仙得道。他认为做人做事只要忠孝净明,便能神灵渐通,不用修炼而自然成道。他将道教的净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诸般融合为一体,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刘玉之后,他的继任者黄元吉、徐慧、赵宜真等人先后掌教,到了赵宜真掌教时,已经是明朝的初期了。由于赵宜真身兼全真、清微、净明诸派于一身,尤其是他被清微、净明两派尊为嗣师,在指导思想上糅合内丹与雷法为一体,在内涵上来说,就变得更加宏大和广博了。最终,净明一派悉数归入全真一派。
由此可见,在元代的近百年时光里,尽管在常人眼里看来是静若处子的鄱阳湖,倒也着实在那一时期里掀起过几次滔天的大浪,发出过内心的怒吼,真真正正地折腾了一番,从文武两方面来说,陈澔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而杜万一、杜可用属于农民革命家,他们都为鄱阳湖地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为鄱阳湖地域文学的成长、壮大,丰富其内蕴写下了美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