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过了洪州,道过了庐陵,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元代的古袁州。尽管在那一时期里,文化的领域显得有些沉闷、凋敝、黯淡,但是,在袁州这块文学的热土上依然走来了以高安人姚云文,周德清,奉新阴时夫等人为代表的文化及文学队伍。
姚云文,宋末元初知名文学家,字圣瑞,号江村,袁州高安人。咸淳四年进士。入元后,累官至承直郎,抚、建两路的儒学提举。一生著有《江村遗稿》一部,可惜今之不传。仅在《全宋词》里有他的存词九首。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便是一首词作《紫萸香慢·近重阳》:“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凄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这阙词的大概意思是说。偏偏是临近重阳时节,风雨就越来越多,今日能如此地温暖明丽就特别叫人爱惜。试问秋花的芳香是否浓郁?我欲携同朋友走出西城游历。我正自飘泊羁旅,满怀着无限的愁绪,就怕登上荒台的高处,更是难以承受悲戚。面对着酒宴,又将滤酒、插花的友人回忆,只是座席上已不见了昔日的旧侣。
我感到悲楚凄清,微酒入肠,浅醉又醒。积郁的愁情,比诗篇抒写的更加地沉重。记得沿着楸树茂盛的大道乘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杨的技能,这些经年往事就休再论评了。重阳节朝廷传赐下一枝紫萸,有谁的梦魂,曾经到了故国的园陵?任凭着乌纱帽随风吹去,要让老天知道,斑白的华发已如此丛生,我感慨长歌当哭,涕泪交迸。
此词从重阳入笔,抒发了遗民不忘故国的忆旧情怀,语言平实,又不失跌宕起伏,整首词从出游始,于登高处终,章法浑成,意蕴丰厚,读来凄怆感人。
这首《紫萸香慢·近重阳》词,从传统的词牌来论,它应该是姚云文自创的一种词调。这首词借重阳佳节抒发羁愁、念远之慨,含蓄而深沉地表达自己的亡国之哀,流露出内心壮志难酬的沧桑之痛,是写在重阳节感怀之作。
词的上片描写的是羁旅怀忆旧人之情。秋雨新晴,重阳已近,秋花香浓,正是登高的好时节。“绝怜此日暄明”,想今日如此温暖明丽,怎不叫人爱惜?词人兴致勃勃正欲携客出游,共赏秋日佳景。可是,“正自羁怀多感”,此处笔锋突然一转,以羁怀、忆人转出两层“绝怜”之余的感伤。重阳佳节,天色清明,欲要出游,饮酒赏花,却是怅然作罢。为何?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原来,词人是怕登临荒台高处之时,目睹那故国江山已物是人非,备感羁旅漂泊之愁怀难抑,无法承受纷乱的悲感愁情集于方寸。那么,饮酒如何?不是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吗?不是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吗?然而,词人却又莫名惆怅,只恐赏花饮酒,尊前座上,思念昔日滤酒插花,畅饮狂欢的旧侣。
正因羁怀多感,故废登临。意欲饮酒追怀,却又因座中故人萧条而觉情怀黯然。“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寥寥几字,词人怀友之情尽显纸上。
词的下片抒发了忆昔伤今之慨。“凄清”二字承上启下,感慨今昔盛衰剧变。“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四句写忧愁之深,即使用诗词也无法抒愤。“记长楸走马,雕弓榨柳,前事休评”三句写出当年跑马神射的勇武精神,却已是“前事休评”,于凄怆中寓愤激之情。“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三句暗示故国已亡。最后“尽乌纱”四句隐喻自己虽入元为学官,并不以任官为重,风吹乌纱官帽便任随它去,何足珍惜?吾意便要老天知道,我华发星星,依然心怀故国。末尾作直接的呼告,作者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喷薄欲出。
词人浅醉还醒,一片清愁非诗句所能表达。走马弯弓,少年气概今已荡然无存。重阳传赐萸,已是前朝胜事,如今只见之于梦中。华发星星,当年壮士,垂垂老矣,人之老矣,壮志何在?!读来,令人感伤落泪。
此词紧扣重阳节之习俗来展开描写,使事用典贴切而意蕴丰厚。从结构来看,以“趁兴出游始”,以“歌罢涕零”结,感情曲折跌宕,变化出乎自然,意脉清晰,章法浑成。可以这么说,姚云文的重阳词是元代亡国孤臣的千古绝唱,因此,后世盛赞姚云文的重阳词,说是在元代的词坛上,自姚江村的《紫萸香慢·近重阳》词一出,余词尽废,可见后世对姚文云的评价极高。
周德清,号挺斋,元代的文学家,江西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他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人。一生工于乐府,善于音律,然终身不仕,布衣平生。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他编著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却有非凡影响。明代的《录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代表作品《塞鸿秋·浔阳即景》以及他的创作特点。
这首《塞鸿秋·浔阳即景》描写的就是浔阳江上的无限风光:“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词的大意是说,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向无垠的远方,淮河两岸的青翠远山连绵起伏着蜿蜒而去,隐入云天之中,江上的几片白帆,箭一般地驶过了江面,而山上的清泉则从高耸陡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如迅捷的闪电一般摄入人们的眼帘。傍晚的云彩迷漫凝结成晶莹的露珠,天上的半圆新月犹如团扇一样美丽极了,而空中,从塞外归来的大雁在高天之上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横亘在天幕之上。
周德清在散曲中创作中多喜欢采用比喻、夸张、叠字、借代、对偶等修辞手法,而在元散曲中使用得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则是对偶的广泛应用。元散曲中的对偶与诗词中的对偶具有不同的特点,他在这一领域里,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和开拓,全面地体现了在元代的那一时期里散曲新颖、独特的艺术个性,这从元代许多的散曲作品中,通过对对偶的分析解读,也是可以总结归纳出来。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一个时期的戏曲都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在元代,戏曲呈现出了成熟的形态,其创作亦进入了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时期,而与此同时,戏剧学也逐渐地兴起,这在当时出现了一部针对元代北曲,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杂剧的做法而撰写的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这部书一经问世,就成为北曲创作的准绳,纠正了作曲家们用韵不一,对戏曲作曲,唱曲做了全面的规范,促进了戏曲用韵的统一,因此,在中国戏曲史上显示出了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也正是在这部韵书中,作者提出的曲韵、音韵法典一样的规则,让后世遵从至今。这部书的作者就是周德清。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用韵而作,为的是纠正作曲家用韵不一的现象,其正音的依据是中原语音。自《中原音韵》成书后,戏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规范,促进了戏曲上用韵的统一。《中原音韵》以当时北方实际语音为标准,所定之韵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书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为主的普通话语音的珍贵资料。后世对他的评价及高,据史料载“德清三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全元散曲》中录存他的小令有31首,套数有3套。
可见,鄱阳湖上的周德清在元之一代,为中国的音韵学,戏曲学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不愧为中国音韵学的第一人。这为鄱阳湖地域文学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全新的生机。
阴时夫字时夫,元初时期的江西奉新人。
他客居聚德楼中三十余年,在父亲阴应梦的直接指导下编撰《韵府群玉》,为工具类书籍以韵隶事之始。其兄阴幼达,为之作注。阴时夫敲定的“平水韵”,原韵有107个韵,后来并了一个韵,最后成为了106个韵,自元以降,皆因循遵袭之。凌稚隆曾经仿《韵府群玉》编撰出来了《五车韵瑞》一书,清康熙年间,张廷玉等人奉皇命修撰了《佩文韵府》时,便大量参考了《韵府群玉》及《五车韵瑞》两部著作。
阴时夫与兄阴中夫一同登宋宝祐九经童科。宋末登进士第。入元后坚不出仕。一生编有《韵府群玉》一部,共计分韵一百零六部。他在编撰过程中,广泛摘录各类典故及词藻,隶于书中各韵之下,为现今存世最早,以韵隶事的工具类图书。他所分韵部,为后世的作诗赋者遵用为标准音韵。
《韵府群玉》共计二十卷,今存《四库全书》等版本。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的宋濂先生在《韵府群玉后题》中这样赞道:“江右的《韵府群玉》一书,元延祐间,新吴二阴兄弟之所集也。二阴,一名时夫,字劲弦,一名中夫,字复春,博学而多闻。乃因宋儒王百禄所增《书林事类韵会》、钱讽《史韵》等书,会粹而附益之,诚有便于检阅。板行于世,盖已久矣。入我圣朝,近臣奉敕编《洪武正韵》,旧韵音声有失者改之,分合不当者更之,定为七十六韵。今重刻是书,一依新定次序,而字下所系诸事,并从阴氏之旧,因书其故,以告来学者。洪武八年夏五月既望,翰林侍讲学士金华宋濂记。”
由此可见,在元代的袁州,姚文云创作的散曲,周德清、阴时夫所取得的音韵成果,这在当时来说,都是独步杏林,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是鄱阳湖地域文化及其文学不断地得到开拓创新出来的结果,为鄱阳湖地域文学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