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明然的头像

余明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02
分享
《鄱阳湖文学背影》连载

第二十六章 两宋篇(六)抚州临川②

在抚州临川的这方才子之乡,并不仅仅只是走出来了王安石、王安国俩兄弟为代表的这个家族式的文学方阵,还走出来了以晏殊、晏几道俩父子组合而成的家族方阵,为丰富和繁荣鄱阳湖流域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被人称为江西词宗。

晏殊,抚州临川人。北宋时期我国著ming的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在十四岁时,以神童的身份进入科举考试,被皇帝赐进士出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公元1055年病逝,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作诗,在抚州民间有“神童”之谓。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天,江南按抚使张知白听说后,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给朝廷,次年,14岁的晏殊便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怯,他提笔很快便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又过了两天,还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官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今天的河南商丘市。在这一期间,他特别重视地方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在历史上亦称“睢阳书院”,他力邀范仲淹到应天府书院讲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宋朝初期,应天府书院与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为宋朝的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十国混战以来,学校屡遭禁止和废除后,由晏殊首开的中国历史上大办教育的先河。庆历三年,晏殊在宰相任上时,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在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在中国的职业队伍中,首次出现了属于体制内的教师的称谓“教授”,由此看来,教授的这一称呼,当是从那时候一直沿用至今的了。

真宗死,命章献明肃太后权掌国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俩人都想单独见太后奏事,一时之间便相持不下。这时候,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帘听政。他的这一建议,对稳定当时的政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了仁宗一朝时,西夏的元昊造反。晏殊是时任的宰相兼枢密使,他建议仁宗罢去那些监军的人,不要以设计好的阵图来指导将领作战,使得诸将在对敌时,能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的这些建议基本上都被仁宗皇帝给采纳接受了,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虽然晏殊在为人上稍显刚简威猛外,但是他待人以诚,虽身处富贵,却生活相当简朴,并且乐于奖掖人才,那时候,当世的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人皆出其门下,他还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在晏殊执政的那一阶段,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之上也多了一时之贤,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情,为史学家所艳称的"庆历新政",名义上是范仲淹主导的,而在实际上,则是由晏殊总领其纲的。晏殊被罢相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相继被贬,“庆历新政”遂宣告失败。晏殊在任地方官时,曾经致力大办学校,培养人才,欧阳修称赞他说是“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这话并非是虚誉。

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晏殊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被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一是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二是召募和训练弓箭手,以备战时之用。三是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的军饷。四是追回被各司侵占的国有物资,充实到国库中去。由于晏殊采取的措施得当,宋军很快就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庆历二年,也就是公元的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节度使,即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后调到河南府。因病,晏殊请求回京城医治。病好以后,请求再出京任职,皇上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过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了,皇上想前去看他。晏殊知道后就立刻派人捎信给皇上,信中说:"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担心了。"不久就死了。皇上虽然亲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他感到遗憾,特地二天没有上朝。赠给晏殊司空兼侍中的官爵,赐谥号为“元献”。

晏殊虽然多年来身居要位,但他却平易近人,唯贤是举。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得到了朝廷的重用。韩琦则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虽然是晏殊的女婿,但晏殊却能做到举贤不避亲,举荐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晏殊性格刚毅直率,生活俭朴。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他不仅能写各类文章,尤其善于写诗,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到了晚年仍孜孜专心、不知疲倦地学习。

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可惜大部分都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晏殊的作品在《全宋诗》中一共收录有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代的江西巡抚采进本所辑的《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以晏殊为首的,由临川的晏颖、晏几道、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在一起的八个人被后世称为“抚州八晏”。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抚州知府“花间派”词人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了北宋的婉约词风,获得了“北宋倚声家初祖”的美誉。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他写富贵而不鄙俗,描艳情而不纤佻,绘景重其精神,能赋于其笔下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同时,他还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的那些曾经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的经典佳句,到现在依然在广为流传。他既是引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也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一起,被后世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学生欧阳修一起并称为“晏欧”。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存世。

晏几道号小山,晏殊七个儿,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晏几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父亲官居宰相,比起在政治上的建树,晏几道自是比不上父亲晏殊,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建树。但他令人称道的是他的非凡的文采和令人叫绝的词作,他在文学的造诣上,可以说得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晏几道出生时,晏殊已经47岁了,算得上是老来得子。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晏几道得到了父亲格外的宠爱。生来就在绮罗脂粉堆中浸染、长大,每天过着珠围翠绕,锦衣玉食,跌宕歌词,纵横诗酒,斗鸡走马,乐享奢华的富贵生活,他的六位兄长都先后步入了仕途,只有他晏几道依然过着的是逍遥自在的风流公子哥儿的生活。

直到宋仁宗至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055年,晏殊去世了。这才让晏几道过得那种春风得意的生活戛然而止了,也让他立马就感受到了现实社会中霜刀雪剑的无情与残酷。那时候,他和六哥祗德,八弟传正及姊妹四人都还年幼,只好由二哥承裕的妻子张氏来“养毓调护”,嫁娶成家。后来蒙朝廷恩荫在身,出任为太常寺太祝。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晏几道的朋友郑侠因进《流民图》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接替王安石罢相后担任参知政事的吕惠卿罗织罪名,交给御史台治罪。彼时,吕惠卿的党羽们从郑侠的家中搜到晏几道写的一首《与郑介夫》的“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颐。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的小诗,这些人如获至宝,便以讽刺“新政”、反对改革为名,将晏几道逮捕下狱。后来,宋神宗有意识地放了晏几道。虽然,这件事是有惊无险,但经过这么一折腾,他原本就坐吃山空的家底就变得更加微薄了,使得家境每况愈下。从此,他从一个书生意气的公子哥儿,沦落为穷愁潦倒及落魄的贵族遗少了。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7年,晏几道的好友王肱去世,晏几道受为王肱遗文作序。元丰二三年间,黄庭坚来京赴吏部等侯改他与晏几道再次相聚,两人常在寂照房饮酒唱和,有时醉倒在酒家边,有时同榻夜话,纵论时势,畅谈抱负。其时的黄庭坚与晏几道都正处壮年,笃于风义,气概豪迈,意气纵横,期许不凡颇负名。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晏几道监颖昌许田镇。此时颍昌官场上,知府韩维是晏殊的弟子。晏几道认为凭着这层特殊的关系,再加上对自己才气的自信,上任伊始就大胆给韩维献上了自己的词作。没想到韩维很快给回复说你的那些词作我都看了,“盖才有余,而德不足”,希望你能“捐有馀之才,补不足之德”,不要辜负我作为一个“门下老吏”的期望!全然没有昔日晏家门生的那一汪温情,代之而来的是一副道学家的面孔,俨然是辈的做派。晏几道读罢回信便如同在寒冷的冬天里被人泼了一瓢冷水,全身都冰冷透了。

倒是在元丰七年,公元的1084,黄庭坚移监德州德平镇的路上,在汴京附近的成平、太康附近时,写了十首小诗寄怀好友晏几道和王肱他们,但这时晏几道遥涉江南,再也未能聚首

到了宋哲宗元祐初,晏几道词名盛传于京师,当时,苏轼曾请黄庭坚转达,把自己有意结识晏几道的想法告诉他本人,但令苏轼没想到的是,晏几道这样回答他说:“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可见,晏几道在言语之间颇为倨傲。这也从旁证明了他生性孤高自负,傲视权贵的本性,即便像苏轼样名满天下的名人,也不在他的

在这期间,他编辑自己的词集,黄庭坚为之作序。徽宗崇宁初,因“更缘事为,积有闻誉”,由乾宁军通判调任开封府推官。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年过古稀的晏几道安然辞世。他就那样安静地走了,而他的身后留下了凝聚他一生心血的《小山词》流传千年,历久而弥新。《小山词》中一共存有他的词作260首,其中长调3首,其余均为小令。他的小令词在宋初发展到一个高峰,用清壮顿挫的艺术性,揉合了父亲晏殊词典雅富贵与柳永词旖旎流俗特性,采用既雅又俗的歌词合乐的典型音乐形象,使词这种艺术形式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并取得扭转雅歌尽废的历史性作用。

从晏殊父子的文学成就来说,在北宋初期的中国文坛上,“二晏”是当之无愧的,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他们为鄱阳湖流域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的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谢谢编辑老师将序号调整一致,谢谢。辛苦了!

余明然   2020-05-13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