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明然的头像

余明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06
分享
《鄱阳湖文学背影》连载

第四十八章 元朝篇(三)清江丰城(1)

前面说过了抚州,我们接下来聊一聊元代清江丰城两地的文化及文学发展情况。在元代的近一百年里,从过去的龙兴富州走来了以揭傒斯、熊朋来、熊梦祥、范梈、陈汝言、杜本清等人为代表的文化艺术阵营。

揭傒斯,字曼硕,江西省丰城市人,其父揭来成是宋朝的一个“拔贡”。他5岁时就从父读书,刻苦用功,昼夜不懈,十二三岁时,便博览经史百家,至十五六岁时已是文采出众,尤其是擅长诗词、书法。年纪差不多的人,均敬佩他,拜他为师。

揭傒斯自幼家贫,从小就刻苦读书,希望将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元延佑初年,由程巨夫、卢挚两人荐于元仁宗跟前,因而被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一职,撰写功臣列传。元文宗时,改任奎章阁授经郎,以教勋戚大臣的子孙读书明经。他曾经因上奏《太平政要策》给朝廷,为元文宗所亲重,后又通过与赵世延、虞集等人一起编修《经世大典》。至元顺帝元统初年,改任集贤学士、翰林直学士,再升为侍讲学士,参与编修辽、金、宋三史,担任总裁官。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辽史》修成之后,揭傒斯却因得寒疾而卒。一生著有《揭文安公全集》遗世。

揭傒斯在青年时期,便远游湖南、湖北,四处讲学谋生,直到临近40岁才结束这样的生活。朝中的一些名公显宦都很是器重他,湖南宣慰使赵琪素来把揭揭傒斯看作是“知人”,说他将来必为“翰苑名流”。湖南宪使卢挚、湖北宪使程钜夫也非常赏识他。程钜夫称揭傒斯为“奇才”,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他为妻。

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程钜夫在朝做官,其公馆设在宫廷门前。揭傒斯常居馆内少出,执主宾之礼十分谨慎,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程钜夫的至亲。那时候,元朝的开国遗老尚在,听说程公有佳客在,都想见识见识他。程钜夫只得引见揭傒斯。他们从交谈中发现,揭傒斯论文时意象飞动,气势豪放,论政时骋议驰辩,理正辞严。大家认为揭傒斯才华横溢,是国家栋梁之材,纷纷向朝廷推荐。知中书李益看了揭傒斯写的《功臣列传》后,赞叹不已说,“这才是修史书的名手笔啊!别人修史不过是誊抄其它版本的史书而已!”。程钜夫的莫逆之交,深受元廷敬畏的集贤大学士王约王彦博力荐说:“与傒斯谈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当无施不可。”

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揭傒斯由布衣授为翰林国史院编修。三年,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四年,迁升为国子助教。六年,朝廷提升揭傒斯为"奎章阁"供奉学士。不久,又提升为侍讲学士,主修国史,管理经筵事务,为皇帝拟写制表。当时提升不能超过两级,可是揭傒斯却连进四级,直至二品"中奉大夫",实为罕见之事。

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图帖睦耳在“奎章阁”内聚集功臣子弟和皇亲国戚子孙就学,要揭傒斯担任授经郎。“奎章阁”设在兴圣殿西,揭傒斯每日早起,步行最先到达,从学的公子王孙共同商议,集资为老师买一匹好马。揭傒斯听说后,自己随即购置一匹马,反复让人看,然后又把马卖了,以此举表示自己不愿牵累别人。在揭傒斯门下求学而入朝做官的人,后来大都成为国家的重臣。他们之中很少有求人声援的,都不贪图功名利禄。揭傒斯任投经郎时,元文帝图帖睦耳经常来到阁中咨访,与揭傒斯交谈,他每次都对答如流。

至顺元年,公元1331年,朝廷预修《皇朝经世大典》,皇帝看到揭傒斯写的《秋官宪典》,惊讶地说:“这不是唐律吗?”又看到《太平政要》四十九章,更是爱不释手,把它放在床头,经常阅看。并把《太平政要》发给文武百官观赏,说:“这是我们的揭曼硕所写的,你们都得好好看看!”皇帝不直呼傒斯其名,而以"曼硕"唤之,以示亲重。

至正三年(1343年),揭傒斯以70岁高龄辞职回家。走到中途,皇帝派人追上,请揭傒斯回京写《明宗神御殿碑文》。写完后,他又要求回家。丞相问揭傒斯:“方今政治何先?”揭答:“养人。”丞相再问:“养人为何在先呢?”再答:“人才,当他的名望还没有显露时,休养在朝廷,使他全面了解国家政务,一旦用他的时候,他就会自觉地施展本领啊!这样就不会出现因缺乏人才而误大事的后患啊!”丞相钦佩,奉旨留下他编修辽、金、宋三史,任总裁官。丞相问揭傒斯,“修史以何为本?”答:“用人为本。有学问能写文章而不懂历史的人不能用,有学问能写文章且懂历史但缺乏道德的人也不能用,用人的根本应当把‘德’放在第一位。”并经常与同事说,“要想知道写史的方法,首先必须明白历史的意义。古人写史,虽小善必录,虽小恶必记。不然的话,何以规劝人们弃恶扬善?”故此,他自己毅然执笔撰稿,孜孜不倦。凡朝政之得失,人事之功过,均以是非衡量,不隐恶,不溢美。对根据不足的事物,必反复考证才写上,力求准确无误。

揭傒斯在外为官,念念不忘故乡。丰城本不产金,官府听信奸民商琼迷惑之言,招募三百户人家淘金,以商琼为总领。丰城人只好散往外地采金献给朝廷,每年上交自4两增至49两。商琼死后,三百户淘金人幸存不多,生存者也贫困不堪。上司责成丰城当局交不出黄金就用劳役来抵偿,丰城许多人因此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揭傒斯从堂孙处获悉此事后,便向朝廷详述实情,获准徼免,县人感其恩德。

揭傒斯性格耿直,好善嫉恶,表里如一。听到某郡县有廉洁奉公、爱护百姓的官吏,讲话、写文章时,必定旁引曲喻,称道廉吏的行为,宣扬廉吏的品德。听到某官吏贪赃害民,则必定在议论时批评这个官吏,并规劝他。有一次,一个郡侯以权势要部下百姓送礼做寿,并请揭傒斯撰文记他的德政。揭傒斯痛斥说:“你的所作所为怎么样,大家能不知道?我岂能违背民意违背自己的良心为你粉饰、阿谀奉承?”此人几经贿赂都以失败而告终。而遇到善良的人求助,揭傒斯总是热情地帮助他们。有一个客人为求他写文章,送给他酬金,揭傒斯写好了文辞,对客人说:"钱你拿回去自己用吧,你的心意我已收下了。"

揭傒斯从青年时代起就忧国忧民,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临川女》一诗描写一个世代为人佣耕的贫农盲女,由于父死家贫,母兄无力养她,忍痛要将她赶出门外的悲惨情景:我本朱氏女,住在临川城。五岁父乃死,天复令我盲。母兄日困穷,何以资我身?一朝闻密盲,与盲出东门。不见所向途,但闻风雨声。我母为之泣,我邻为之叹。我母本慈爱,我兄亦艰勤。所驱病与贫,遂使移中情。

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虞集称其“如美女簪花”。即便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改变之后,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并未忘怀,形诸诗文的仍然不少。在《送刘以德赴化州学政序》中有“旬宣之道未尽,廉耻之化未兴,诟病之风未除,职教之徒臃肿腆腮”之句。在《送吏部段尚书赴湖广行省参政二十韵》诗中写道“五岭缠妖棂,三湘困绎骚。罢氓贫到骨,文吏细吹毛。麟凤饥为腰,鹰鹋饱在僚。”《千顷堂书目》载有《揭文安公集》五十卷,明初已缺十三卷。尚存古代全集本有三种:《四库全书》本(十四卷)、《四部丛刊》本(十四卷,又补遗诗一卷)、《豫章丛书》本(十八卷)。1985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编辑出版了《揭傒斯全集》。

揭傒斯的《渔父》《高邮城》《杨柳青谣》《秋雁》《祖生诗》《李宫人琵琶引》等诗,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社会生活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秋雁》诗,别有寄托,写出了当时民族间的矛盾。诚如《至正直记》说:“揭曼硕题雁,盖讥色目北人来江南者,贫可富,无可有,而犹毁辱骂南方不绝,自以为右族身贵,视南方如奴隶,然南人亦视北人加轻一等,所以往往有此诮。”揭傒斯还有一首《女儿浦歌》,用民歌体描写大孤山下的船民,不管风浪如何险恶,总是无所畏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刚毅勇敢。欧阳玄《豫章揭公墓志铭》说,揭傒斯“文章……正大简洁,体制严整。作诗长于古乐府,选体、律诗长句,伟然有盛唐风”。

熊朋来,字与可,江西丰城市人。南宋咸淳甲戌,公元1274年进士。宋亡后,隐居乡里,传授儒学。曾任福建、庐陵两郡教授,“所至,考古篆籀文字,调律吕,协歌诗,以兴雅乐,制器定辞,必则古式”。又常鼓瑟而歌以自乐,为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和音乐家。

熊朋来为人颇有志气,他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不肯出仕做官,情愿当个郡学教授,抚瑟歌诗,用以寄托自己的情志。他认为,诗歌之所以能感人,不仅是在歌词上,它还要靠声音的韵律,也就是曲调来烘托主题。

他不满足于前代所传的“诗旧谱”,在教学之暇,选取《诗经》中的古诗,重新谱写了20多首新曲,命为“诗新谱”,收在他编的《瑟谱》一书内。该书记载了宋末元初鼓瑟之法,并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曲谱资料。他编辑创作《诗经》乐谱,目的是为了恢复雅乐的正统地位。

他的这套《瑟谱》共6卷,其中包括12首传统《诗经》的歌唱谱子和20首熊氏本人创作的《诗经》乐谱。 在他存世的作品中,原为魏风的《伐檀》,堪称佳作。《伐檀》全曲共3段,由同一曲调变化反复3次构成。音乐的基调,愤激慷慨,颇为感人。熊朋来曾经指出:真正的知音——“善听者”,能从《伐檀》曲中听出伐木的“斫轮声”。另外,其作品《考盘》,《七月》也堪为上乘之作。

熊朋来博学多识,以教授《周礼》《仪礼》《礼记》"三礼"闻名遐迩。他一生致力于著述、讲学,著有《燕京志》《五经说》《魏氏乐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瑟谱》《小学标注》《家集》(30卷)等,另有《天慵文集》共32卷传世。《五经说》共7卷,内容为诠释易、诗、书、礼、乐、春秋、书篆、音韵、章牒等。《四库馆简明录集评》载:“朋来之学,恪守朱儒,故于古义,古音多所抵牾。然其发明义理,尚为醇正。于‘礼经’尤疏证分明,有裨初学。现存世的作品有《伐檀》、《考盘》、《七月》,以《伐檀》为代表作。

《瑟谱》,是中国以瑟为伴奏乐器用于歌唱诗经的乐谱,共6卷。内容包括介绍瑟的形制及演奏方法,歌唱诗经的旧谱12首和他创作的新谱20首,以及孔庙祭祀音乐的乐谱等。

卷一着重说明瑟在先秦至汉代是广泛流传的弹弦乐器,古者歌诗必有瑟,为了恢复诗乐,乃拟古造瑟,为诗乐伴奏。接着说明他依古制作二十五弦瑟的形制及演奏指法。卷二为“诗旧谱”,采自南宋赵彦肃所传唐开元“风雅十二诗谱”。卷三、卷四为“诗新谱”,是熊朋来自己创作的曲谱,用律吕字谱与工尺谱并列谱配,一字一音,依燕乐二十八调系统的音阶调式创作,运用旋律、调式的多种变化来表达其主题。如《伐檀》、《考》两诗,他说可使“善听者于《伐檀》闻轮声,于《考》闻和乐声”,取得较好的音乐效果。卷五为“孔子庙释奠乐章谱”,卷六为“瑟谱后录”,辑录了诸家言瑟之制的文字。

熊梦祥,字自得,号松云道人。江西省丰城市横冈里人,生当于元初而卒于明初。他博闻强记,尤工翰墨,得米老家法,而兴致幽远。元末以茂才异等荐为白鹿洞书院山长,曾任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以老疾致仕,享年九十余岁。

熊梦祥晚年与道士张仲举隐居於京西深山里的斋堂村,也就是今天的门头沟区斋堂镇,在门头沟的斋堂里写成了《析津志》一书。《析津志》是最早记述北京及北京地区的地方志。对北京的沿革、辖区、城池街市、朝堂公宇、百官学校、河闸桥梁、名胜古迹、人物名宦、风土人情、户口田粮、土产矿藏、灵异灾祥等,都有比较详实的记载,其中有不少是他书所无,或可互相印证的,是研究北京历史和地理的珍贵文字资料,对元史的研究也很有价值。元人顾瑛说他,博读群书,旁通音律,能作数体书,乘兴写山水尤清古,无庸工俗状。以茂才举教官,不乐拘制,辄弃去。以诗酒放浪淮浙间,卜居娄江上扁得月楼。与予为忘年交。旷达之士也,号松云道人。

他一生著有《释乐书》《析津志典》遗世。《析津志典》,又名《析津志》、《燕京志》,大约在明朝万历或万历前一段时间已经散佚。此书记载自先秦至元末主要是元朝时北京地区的历史,是现在尚能见到部分内容的最早的北京地方志,对后世北京地区志书编纂影响深远,在北京的历史记载中占有显著而重要的地位。

关于熊梦祥其人,元顾瑛在《草雅堂集》中说:自得“博读群书,旁通音律,能作数体书,乘兴写山水尤清古,无庸工俗状。以茂才举教官,不乐拘制,辄弃去。以诗酒放浪淮浙间,卜居娄江上扁得月楼。与予为忘年交。旷达之士也,号松云道人”。明初的胡俨也在《题熊自得画》盛赞熊梦祥的画:“丰城熊自得,元时以艺事入都,有声于公卿间,此小画二方,真得米老家法而兴致幽远,固可与商高班矣。”据《元诗选》《清顾嗣立》《乾隆江西通志》及《乾隆丰城县志》所记,熊梦祥曾任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的山长,历官大都路儒学提举和崇文监丞,二官皆为从五品,这使他得以阅读大量内府藏书与文献资料,并且可以游览北京及京畿地区的名山大川,从而为纂修《析津志典》提供了丰裕的条件。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图书馆善本组完成了《析津志典》的辑佚,以《析津志辑佚》为名出版。《析津志典》独特的史学价值,在其关于关汉卿的记载中可见全豹之一斑。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于其生平的记载寥若晨星。《析津志辑佚·名宦》载:“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这为我们提供了虽简约而甚为珍贵的历史参考。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谢谢编辑老师将序号调整一致,谢谢。辛苦了!

余明然   2020-05-13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