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明然的头像

余明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25
分享
《鄱阳湖文学背影》连载

第七十二章 庐陵袁州篇(1)

一路从抚州缓步出来,不几日便来到了庐陵的地界,细细打量之下,昔日文学艺术特别繁盛,素有江右望郡之称谓,江右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庐陵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是一派文化枯寂及文学凋敝的阴冷气象。徜徉在庐陵的纵横阡陌间,四下顾盼,终于看到了从永新方向踽踽走来了一位头戴毡帽,一袭长衫的老人,他不是别人,正是曾为吏部主事的龙文彬先生。

龙文彬是吉安永新县澧田南城村人。咸丰九年1859年因恩科举于乡同治四年1865考中进士,授吏部主事。

他在3岁时,便父母亡,由叔父抚养长大6岁那年就开始帮财主家放牛在放牧牛儿的空余时间里,他用赶牛的竹竿在沙滩上练习写,还未满10岁时,就能够写文章了可以说是下笔千言,提笔成章。长大后,入塾馆以教书为。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及第授吏部主事光绪元年充棱穆宗实录加四品街,后因不满朝政腐败,辞官还乡,继续在家乡的塾馆教书当时的名士刘绎曾经有诗赞他“龙子具史才、善学紫阳笔。古今纳怀抱,早兼才学识。”

龙文彬小时和叔父相依为命,家里穷得没有一担谷的储备,中进士前以教书为生,有点薪水,便全交给叔父,甘于清贫。在京为官及后来在教馆收入丰厚了,但凡有公益的事,他总是慷慨解囊。他说,我不做守财奴,把很多钱遗给子孙。见义、量力去做,不等待有了余钱再去做。还说,俭以养廉且惜福,勤以补拙且养生。他的品格就是这样的高洁。龙文彬在京做官15年,眼见曾国藩兴团练,李鸿章办洋务都不能消除满清政府的腐败,不能改变国家贫弱的状况。于是,他告老还乡,仍如进京前那样,主讲本县的秀水、联珠、莲洲等书院及本府的白鹭洲书院和临江府的章山书院。龙文彬一边教授生员,一边著书立说。

龙文彬在朝为官,在乡执教,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无论认识与不认识的人,都称他是“古所谓有道君子”。

他在经、史、诗、文等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所著《明会要》80卷,堪称宏篇巨制。内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职官、选举、民政、兵刑、食货、祥异、方域、外番等15门,498子目。征引赡博、详尽地记载了明代的政治、典章制度掌故。对研究明史,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还写了许多诗,刊印了《永怀堂诗钞》2卷《明事乐府》。收录在《永怀堂诗钞》中的杂诗、咏物抒怀、写景叙事、清新自然、情真意切。所著《永怀堂文钞》一共10卷,分经解、论辩、序、传、墓志墓表、碑记、杂著等7类。如《罢中书省论》《成祖杀梅殷论》《张居正论》《刘基论》等见解都有独到之处。其它的著作还有一本研究《易经》的书,名字叫做《周易绎说》,均被《清史列传》收入其中流传于世

游遍了庐陵,一路北上,我们的脚步逶迤而去,不几日便来到了曾经被称为筠州、雷州的古袁州。甫一进入袁州,我的眼前不由的为之一亮,晚清著名的人物文廷式先生,竟然带领着一班文人墨客正在大踏步地朝我们迎了上来。

文廷式萍乡市城花庙前,也就是天的安源区八一街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文廷式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殿试的榜眼。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1904年逝于江西萍乡。

幼年在家塾读,人极聪慧,有过目不忘。十七岁时受业于广东名儒陈沛之门下,文华得以猛进,为菊坡精舍高材生。光绪八年壬午,以附监生领顺天乡荐,中试举得第三名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保和殿大考翰林,得翁同和与汪鸣銮援手,年仅三十九岁的文廷式考取内阁中书第一名。次年春闱,中式恩科贡士,由户部带引见,复试一等第一名。殿试第一甲第二名,也就是中了榜眼,赐进士及第,授职翰林院编修,旋充国史馆协修,会典馆篡修,本衙门撰文。

由于文廷式是光绪帝瑾妃、珍妃的老师。因而他与瑾、珍二妃是世交,为此在光绪心目中有一定地位。后在大考翰詹,经德宗也就是光绪帝复看卷时专书殊谕干预,亲自提擢,钦定廷式一等头名,由编修上升为翰林院侍读大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不久,又派他稽查右翼宗学,教习庶吉士,协同内阁看本,署大理寺正卿等职。在当时京中官场,他一时圣眷”稳握,引人注目。

文廷式志在救世,遇事敢言,与黄绍箕、盛昱等列名清流,与汪鸣銮、张謇等被称为翁门六子,是帝党重要人物。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召恭亲王参大政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谏阻和议,以为辱国病民,莫此为甚。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与陈炽等出面赞助康有为,倡立强学会于北京。次年二月,遭李鸿章姻亲御史杨崇伊参劾,被革职驱逐出京。

这一时期,文廷式益潜心时务,用心著述。他的《琴风余谭》《闻尘偶记》,记述的便是甲午、乙未时事、人物,能言人所不能言、人所不敢言之事即便是在被革职归里后,仍然写了《罗霄山人醉语》一书用来表达他痛感中国积弊极深命在旦夕”的担忧,提出变则存,不变则亡”的口号极力鼓吹君民共主,倾向变法,但又以为变法不可急切从事。戊戌政变后,清廷密电访拿文廷式,遂出走日本。1900夏回国,与容闳、严复、章太炎等沪上名流,参加唐才常在张园召开的国会。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清廷复下令严拿。此后数年,文廷式往来萍乡与上海、南京、长沙之间,沉伤憔悴,寄情文酒,以佛学自遣,同时从事著述。这时期所著杂记《纯常子枝语》40卷,是其平生精力所萃。

文廷式一生存词150余首,其中大部分是他在中年以后表达感时忧世,哀国怀愤,愁情流露的作品,在慨叹国势衰颓中,流露出对慈禧专权的不满,对当道大臣误国的愤慨,也寄托了他的报国救世之志,激荡着他的爱国的豪情。晚期词作,飘零之感与忧时之情交织,出尘避世的情绪日趋明显。文廷式的一些艳词,风格接近花间词风抚时感事,言志抒怀之作,则以苏轼、辛弃疾为宗,或慷慨激越、抑郁幽愤,或神思飘逸、清远旷朗,大都借景言情,托物咏志,兼有豪放俊迈,婉约深微的特点被誉为神似东坡、逼肖稼轩在近代词坛上,文廷式强调比兴寄托,推尊词体,与常州词派相近,但又不为所囿,自成一家。

文廷式藏书甚,校本、抄本极多,曾藏有《永乐大典》10数册、彭兆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手稿、《范石湖诗集》《素问释义》《四书考典》等10数种罕见之册。藏书楼有思简楼知过轩云起轩等,编撰有《知过轩目录》,著录图书2654种。著《云起轩词抄》《文道希先生遗诗》《云起轩文录》《纯常子枝语》《闻尘偶记》《春秋学术考》等50余种。

朱轼是古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也就是天的高安市村前镇艮溪朱家村人,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傅。《朱氏宗谱》上曾记有北宋元丰年间,苏轼赴筠州(后改瑞州)看望弟弟苏辙的途中,慕名游览过艮溪里,于是,流经艮溪里的河,被村民改叫苏溪河,艮溪里的山,也改叫坡山。艮溪里人苏轼曾经来村子里览过而认为是一大殊荣,朱轼以极大的影响为此,他把学名取为朱轼。

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潜江知县,再放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先是充圣祖实录总裁授刑部主事,督学陕西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任浙江巡抚时,首创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由于康熙非常推崇朱熹学说,因而朱轼也成为了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因其居官廉洁,刚正不阿,故而在任上颇具惠政,曾经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世人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之人

朱轼自幼苦读寒窗,通晓经史百家,是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中进士。历任潜江知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乾隆时,充世宗实录总裁,命协同总理事务。卒赠太傅。朱轼跻身相位,当朝一品,得到康熙帝的赏识、雍正帝的重用、乾隆帝的倚重,是康、雍、乾三世恩宠极人臣之分的显赫人物。

朱轼一生秉承"皇权专制加道德教化"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为官之道。在他出任潜江知县期间认为教民易俗莫如圣谕十六条,即援用楚中乡语,注为训解,每月朔望,宣讲四乡。无论他在何处为官,都必强调教育的重要,办书院崇尚儒学。他三主会试,以"读对贤书而能发明其义蕴"为选才标准,在浙江任上刊印颁发了《大戴礼记》《仪礼节略》以及《张子全书》、《颜氏家训》《温公家训》等书,使浙江风俗为之一变。

朱轼为官清廉刚正、望正朝端。时,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便是当朝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

朱轼还主张"民本","民可载舟,民可覆舟"。他在潜江,下车伊始,即下免粍之令,正供之外无丝毫多取。朱轼关心民生,对于营田水利各节,筹划举措,都事必躬亲。他在浙江督修海塘,多所创造,海宁、上虞等县常患海潮,朱轼采用"木柜法"作堤基,从而堤塘坚固,潮患免除,民则安之,所以人言"朱轼所修不塌"。 康熙五十九年朱轼擢左都御史。六十年,山西、陕西大旱,朱轼差往山西劝粜给赈。他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富户、绅士捐献粮钱,救济灾民。他还组织劳力整治漕河水道,停收米船课税,以利粮食流通责任地方官设厂医治患病灾民。此后疏请山西建立社仓以备荒歉;大兴水利,引泉灌田,民受其利。

雍正元年,御赐"朝堂良佐"匾和题诗扇面,转迁吏部尚书,晋加太子太保,又加太子太傅,雍正视其为左右手。

在朱轼的家乡高安市,至今还在上演着以朱轼为模特而创作的高安采茶戏《南瓜记》。《南瓜记》讲的是南昌县恶霸地主王寿庭勾结官府,横行霸道,强抢穷秀才丁文选之妻杜兰英为十房夫人。适为回高安与老母拜寿的宰相朱轼所闻,并设下巧计救出杜兰英,依法严惩了王寿庭和一班贪官污吏。为表感激之情,丁文选挑担南瓜去与朱母祝寿。这个节目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中播放,成为家喻户晓的采茶戏。乾隆元年1736年9月,朱轼积劳成疾,病逝于京都。

二百多年过去了今天,人们只能从他留下的文稿,他的手书,以及碧落桥连同他的墓地等为数不多的文物中来凭吊这位为民兴利,为国选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朝堂良佐"。

朱轼不但是历史上对政治有重大建树之杰出人物,而且工古文,学宗横渠,还是一位博学多才、著述丰富、潜心教育、善育英才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曾先后被雍正、乾隆皇帝召充为《圣祖实录》《世宗实录》总裁,他的传世之作《周礼注解》《周易注解》《文端公集》以及《春秋钞》《历代名臣传》《历代名儒传》《仪礼节要》等至今在我国文史学术界影响大。在教育上朱轼不但培养出了乾隆皇帝这一文武兼备、治国称雄的杰出人才,而且在振一代文风、严格科举制度、兴办各类书院、选拔优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谢谢编辑老师将序号调整一致,谢谢。辛苦了!

余明然   2020-05-13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