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抚州的文化及文学阵营,我们一路说着说着,竟然将宜黄的乐史、侯叔献两个人给落下来了,现在,我们转回头来再认真地审慎一下他们两个,看看他们俩给鄱阳湖地域文化又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乐史,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地理学家。他曾经在南唐后主时代做过官,为秘书郎。进入宋朝后,任平原主簿,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以现任官举进士及第。后历任三馆编修、直史馆,知舒、黄、商州,以老疾分司西京。他是我国自隋唐开科取仕以来,在抚州那个地方走出来的第一位进士,宦海浮沉有60余年。
乐史为南唐后主李煜时的进士,当时的同榜者仅只有5个人。齐王李景达镇守临川时,召其掌管文书奏札,授秘书郎。宋朝建立后,任平原主簿。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以现任官复登甲科进士及第,是隋唐开科取仕以来,从抚州这块沃土之上走出来的第一位进士。初任武成军书记职,后上书言事,擢升为著作佐郎、陵州知州,在陵州任上,他献《金明池赋》给皇帝,深得宋太宗的赏识。他自太宗雍熙至真宗咸平年间,向朝廷献所著书有《贡举事》《登科记》《广孝传》《总仙记》《上清文苑》《广卓异记》《仙洞集》等计有八、九百卷,尤以《太平寰宇记》最为著ming。召为三馆编修,后升迁著作郎、直史馆,转太常博士,知舒州,再迁水部员外郎,淳化四年,公元993年,转知黄州、商州等地。
乐史自小就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他善于旁征博引,积累知识,故而学识渊博,加上他毕生勤奋著述,所以著作宏富。宋真宗时,皇帝尽取其所著之书藏于秘府御览。宋太宗太平兴国期间,也就是公元976年到983年的七八年间,他广收全国的山经地志,精密考究其中的原委,撰成巨著《太平寰宇记》二百卷。是继唐代的《元和郡县志》之后的又一部采摭繁富的中华地理总志。阅览此书可以收到“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的效果。《太平寰宇记》详细记述了全国各府、州、县的建置沿革、地名取义、治城迁徙、山川形势、经济物产、人口增减、风俗文化、姓氏、人物、艺文、古迹和传说,还列出了后晋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的地名,尤其是对当时的土产和唐宋两代的户口、人口发展作了详细的记述,为后世研究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分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后人研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开创了撰修地方志书的先河,《太平寰宇记》在编纂体例上除了继承正史地理志和古地志的优良传统以外,它还恢复了“人物”在地志中的地位与作用,另外又增加了风俗、姓氏、艺文、土产、四夷等诸项内容,对后世方志著作的影响很大,其现成的体例、篇目均为后来的志书在沿用,至今依然未变。《太平寰宇记》这本书一出来,便得到了朝野上下的喜爱,人们争相传阅,并不断地被翻刻印行,最后还传到了日本等以外的国家,可见其影响之大,意义深远。
乐史写的传奇小说也有很多,例如《广卓异记》《诸仙传》《神仙宫殿窟宅记》等计有200多卷,其中的《绿珠传》《杨太真外传》是古代小说的优秀篇章,历代以来,仍然在广泛地流传。可以这么说,乐史的的著作是浩如烟海,涉及到了诸多的门类。他的同乡后学王安石曾经高度称赞他说,子正先生“文辞博赡,材器恢宏”。今《全唐文》辑其散文2篇,《宋诗纪事》及旧时地方志录其诗8首。
由此可见,鄱阳湖流域自三国徐整开始撰写《三五历纪》这部神话小说以及《豫章烈士传》这类纯文学的传记作品的兴起,到乐史撰写的各种类型的志怪异类小说以及外传类纯文学作品的盛行情况来看,鄱阳湖流域的纯文学创作之风到宋代已然蔚成风气了,故而,鄱阳湖地域文学的基本的骨架在那时就已经完整地建构和站立起来了。
侯叔献,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新丰乡侯坊人。宋朝时期著ming的大臣、水利专家。他从小胸怀大志,刻苦读书,于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进士及第。始任雍丘县尉,后改桐庐县令。由于侯叔献秉直刚毅,不畏权贵所压,不受屑小所惑,因此他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奸吏、豪强敛缩。在后又调制置三司条例司任秘书丞,参与议法。
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宋神宗即位,志在富国,决定以农为本,制订出“农田利害条约”来颁布执行。侯叔献进言道:汴河两岸原有沃土千里,因每年大汛期间汴河暴涨,冲击河堤,使官、私之地二万多顷变成盐碱地,而今用来牧马,也不过万顷,其余都白白荒芜不用。只要依汴河两岸地势开渠筑陂坝,增设溢洪道,将黄河上游的樊山水引入汴河,冲刷盐碱地,使其变为良田,可事半功倍。神宗便令其为开封府界常平,执行此事。但后来因为都水监对此事持有异议,便改调他为淮南提举、两浙常平使。
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侯叔献被擢升为都水监,提举沿汴淤田。他长年奔走在各地,察看山川地势,吸收广大人民群众的治水经验,辟大湖、立新堤、开支流,引樊水和汴水淤田来治理盐碱地,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将汴河两岸的荒芜之地变成了40万顷的良田。熙宁六年,侯叔献改迁河北水陆转运判官兼都水监。他主持引京、索二水,开挖河道,设置河闸,调节用水,既利灌溉,又利水运。后又亲自督率民工疏浚了白沟、刀马、自盟三条河流,修复废塞的朝宗闸,开河二千余里,大面积改善了当地的农田灌溉条件。熙宁八年,主持引汴入蔡工程,使航运畅通。
侯叔献一生心血都倾注于水利事业上。他的治水主张,后来遭到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的诋毁,说他这样治水会破坏风水龙脉,更会招来天神降灾的。但他不为所动,坚持治水,以水利司钱召募民工修筑圩堤,他还鼓励农民开垦淤田,减免农税,使垦荒者获益很大,又利用水道,沟通内外河道之间的运输,以至后来高丽国来大宋进贡也是经由水道到汴京的。宋神宗嘉奖他说:“古人所谓勤于邦,尽力乎沟洫,于卿无愧也。”
侯叔献长年奔波在水利事业上,终因积劳而成疾,于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病逝于扬州光山寺的治水任上。王安石特作《叔献公挽诗》一首:“江河复靓舜重瞳,荒度平成继禹功。爱国忘家钦圣命,劳身焦思代天工。光山寺远星辰暗,薤露歌残血泪红。臣子如公直不愧,两全忠孝古人风”来以示对他的悼念。
至此,我们便将整个抚州的文化与文学阵营做了一个简单而又概括的梳理和阐述。从以上六个方面所铺陈的内容来说,抚州的确不愧是一块富含哲学的红壤沃土,是古代诞生思想家、哲学家、地理学家、水利学家、方志学家以及中医学家等人的温床。这可以从晏殊、王安石、陆九渊、乐史、侯叔献、李觏、陈景元等人到王安国、晏几道、王雱、陈自明、谢逸、俞国宝、曾布、赵长卿、王文卿、 陆九龄、傅子云、吴曾、欧阳澈、陈彭年这些人身上看到,他们无论是在哲学思想、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忠义仁爱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大智慧、大境界、大手笔,就是鄱阳湖流域这方文化的大写意,是鄱阳湖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