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絮絮叨叨道过了临川的王安石兄弟、晏殊父子这些政治文化艺术的明星,我们再来看看临川的陈自明、谢逸、俞国宝是何许人也?
陈自明,南宋医学家。他家祖孙三代从医,医德高尚,医技精湛,官至建康府明道书院医学教授。他自幼好学,喜读家藏的医书,长大后,医道大行,潜心于妇产科的研究,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前代有关妇科诊疗的内容过于简略,便足迹遍行东南各地,访求医学文献,采集各家学说之长,附以家传的经验,辑成《妇人大全良方》,于妇科证治方法,收集的较为详备。另著有《外科精要》一书。到了晚年则致力于外科学的研究,旁征博引,採摭群言,参以《内经》等医典,自成体系。
陈自明治学十分刻苦,正如其在《外科精要》中的自序说:“仆三世学医,家藏医书若干卷,既又遍行东南,所至必尽索方书以观,暇时闭关静室,翻阅涵泳,究及末合”。于医学理论加以深刻探讨,对中医妇科与外科进行了精深的研究和全面的总结,著有《管见大全良方》《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等医学类著作。
陈自明对妇女的生理特点,妇科疾病的发病起因作了深刻的研究,对病理的机能以及治疗情况都进行了总结,可见其学术思想的概况是来自于临床一线的。他不仅强调了妇女月经的先天来源,突出了冲任、天癸与月经的关系,同时,他从不忽视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在月经产生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他还将妇女的生理发育和病理变化分为三个类别,即室女、已婚女和七七天癸尽数之后的妇女,即青春未婚期、已婚期、绝经期三个阶段,来归纳分析不同的病证。即室女期,由于青春期的变化,思虑积想等情志变化为多,故其病多在心脾。而对于绝经之后的胞宫出血,则多考虑肝肾虚热。至于一般的月经失调,则认为多与冲、任、肝、脾有关。对于妇科诸病的病机,陈氏抓住主要病理变化,注重气血逆乱,经脉逆行,五脏功能失常,生化告竭等方面,可谓治病求本。
陈氏论述外科,强调火热为病变之主体,将痈疽的病因总结为“一天行,二瘦弱气滞,三怒气,四肾气虚,五饮冷酒,食炙煿,服丹药。”即对痈疽的病因从正气与邪气两方面加以归纳,或责之人体虚弱、肾气不足,房劳损伤,或由于七情郁滞,膏梁厚味,外感六淫,这些认识颇为深刻。对于痈疽的辨证,既强调从五脏分证,又注重表里内外,阴阳浅深缓急,同时还注意辨别善恶顺逆,吉凶死生。他所提出的“辨五善七恶”,多为后世医家效法,即“饮食如常,一善也;实热而大小便涩,二善也;内外病相应,三善也;肌肉好恶分明,四善也;用药如所料,五善也。渴而发喘,眼角向鼻,大小便反滑,一恶也;气绵绵而脉涩,与病相反,二恶也;目不了了,睛明内陷,三恶也;未溃肉黑而陷,四恶也;已溃青黑,腐筋骨黑,五恶也;发痰,六恶也;呕吐,七恶也。”并认为五善见三则瘥,七恶则四则危。
陈自明总结了宋以前妇科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已的临床实践,阐发了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颇具特色,对后世妇科学的发展很有影响。明代王肯堂著《女科准绳》、武之望著《济阴纲目》均受其不少的影响。对于外科痈疽的治疗,他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到预后,均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其中,强调整体治疗,注重阴阳分证,注意保护脾胃,主张内外合治,是其主要成就,颇受后世医家的赞赏。
谢逸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生于宋神宗熙宁元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汪革、谢薖一起跟随吕希哲接受教习。
这个吕希哲是谁呢?吕希哲是北宋的教育家、学者型官员,人称荥阳先生,是前朝学者型宰相、组织和主导朱熹、陆九渊开展鹅湖之辩的吕夷简大人的孙子。吕希哲先是跟随焦千之、孙复、石介、胡瑗等人求学,尔后有跟随张载、程颢、程颐、王安石等人游历,见闻广博,学识深厚。
谢逸与汪革、谢薖等人一起跟随吕希哲读书求学,由于他们都能勤奋学习,刻苦磨砺自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三人一同赴京应试,只有汪革获得礼部会试第一名,被任命为长沙教授。谢逸、谢薖俩兄弟均名落孙山,落第而归,遂淡泊了功名之心。
谢逸一生清贫,过着“家贫惟饭豆,肉贵但羡藜”的安贫乐道的清风生活,暇时以作诗文自娱自乐。在乡家居期间,他每月都要召集乡中的贤士们聚会一次,坐下来共议古人厚德之事,并将之抄录下来集编成册,名为“宽厚会”。他曾经做过一首表达自己志向的:“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寄隐士诗》的诗歌,为历代的诗论家所赞赏。
谢逸是五代花间词派的传人,他所著的《溪堂词》,雅洁清丽,蕴藉隽妙,被后世认为是“远规花间,逼近温韦”的经典之作,在北宋后期的词坛上自成一家。他的词既具花间派的浓艳之态,又身具晏殊、欧阳修的婉柔之境,他擅长于词中寓景,词风轻倩飘逸而不落俗套,他的诗风则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诗风相似,清新幽折,被时人称之为“江西谢康乐”。他的文帐好似汉朝的刘向、唐朝的韩愈,读来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流畅自如。黄庭坚说,谢逸若是在馆阁之中,当不减晁补之、张来、李商隐等人之风采。
谢逸的诗,文、词大都洗炼有古意,颇受黄庭坚的欣赏,黄庭坚认为谢逸诗中的名句“山寒石发瘦,水落溪毛雕”、“老凤垂头噤不语,枯木槎牙噪春鸟”及词中名句“黛浅眉痕沁,红添酒面糊”、“鱼跃冰池飞玉尺,去横石岭拂鲛绡”,“皆百炼乃出治者”。其生新瘦硬之处,颇得似己诗的神髓。但谢逸诗中较多的还是轻隽健朗,清新疏快的句子。后人称其“虽稍近寒瘦,然风格隽拔,时露清新”,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揭示了谢逸诗作的清朗健拔特色。尤其是他的七言古诗,多感情充沛,辞意流注,很有笔力。其五言古诗则多写隐居生活,气格闲雅淡远,时与陶渊明、韦应物两人的相近。
谢逸与当时著ming诗人的洪刍、饶节、潘大临等人关系密切。吕本中在《江西诗社宗派图》中,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谢逸等25人为法嗣,这就是在宋代诗坛上颇有影响的“江西诗派”,且评其诗曰:“才力富赡,不减康乐。”谢逸与其弟谢薖一起被称为“临川二谢”。
据《复斋漫录》记述,元估中,临川谢逸在过黄州关山的可花村馆驿时,遇上了湖北的王某,江苏的诸某,浙江的单某,福建的张某等几个秀才。当他们晓得谢逸是来自临川人的时候,便戏以曹植七步成诗,请诸君七步为词来相戏谑。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谢逸只行走了五步,他的一首词就写成了,他趁兴挥毫疾书《江城子》一阙于墙壁之上:“可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落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上晚烟笼,粉香浓,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图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这首词标致依水,情乎俱妙。自此,谢逸便以“五步成词”的故事,闻名江南杏林词坛。
谢逸一生著有《溪堂集》20卷,诗集5卷,补遗2卷,诗余1卷,另有《春秋广微》、《樵谈》等书,可惜大多散佚。现仅存《溪堂集》10卷,《溪堂词》1卷,有其诗216首、词62首、散文47篇。他曾经写过300首咏蝶诗,被人戏称“谢蝴蝶”,其为郑彦国编成的《临川集咏》所作的序言,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品。
俞国宝,江西诗派著ming诗人之一。性格豪放,嗜好诗酒,曾游览全国名山大川,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锦词佳篇。宋孝宗淳熙间在太学读书,时为太学生。
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太上皇宋高宗一日游西湖,见酒肆屏风上有一首《风入松》的词:“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垆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髻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寄、湖水湖烟。明日再携残醉,来寻陌上花钿。”高宗驻目词前,称赏久之,宣问是何人所作,有人回答说是大学生俞国宝的醉笔也。高宗笑道:“此调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因为改定云“明日重扶残醉”,则迥不同矣。太上皇当即就下诏让俞国宝脱去学生装束,走马上任当官去了。
俞国宝的词作虽然不多见,但他却写得旖旎多姿,极有情致,深受读者的喜爱。《全宋词》中收录了他的词作三十余首,《补遗》中存有九首。他一声著有《醒庵遗珠集》10卷。
由此可见,有着才子之乡称谓的临川,走出来的并不仅仅只是那些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联系紧密的人物,他们中好还走来了我国中医史上著ming的中医理论家陈自明先生,这就足以证明,鄱阳湖流域是一个人才密集型的土壤,这里诞生了多门类、多学科的文学艺术及科技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