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明然的头像

余明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19
分享
《鄱阳湖文学背影》连载

第七十五章 清代江州广信府(2)

蒋士铨是上饶市铅山县人,清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高中进士,初授官翰林院编修,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辞官后,一度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座书院并亲任讲席。

蒋士铨的先祖姓钱,原居在浙江湖州府的长兴县,也就是湖州市长兴县的九里泷庵画溪头村。明末甲申年,1644年,他的祖父钱承荣在九岁时,因避兵乱与家人失散,随人流辗转而流落到了铅山县的永平镇,被当时的邑长蒋氏收为嗣子,自此改性蒋氏。

他的父亲蒋坚是位秀才,侠肝义胆,擅长刑名之学,有古烈士遗风,曾长期佐幕于山西泽州,屡雪疑案,为当世所重,著有《求生录》四卷,《晋昌纪狱》二卷,《铁案》《剑旁诗》《书法指南辑说》各一卷。母亲钟令嘉也知书识礼,工诗善文,著有《柴车倦游集》。

蒋士铨父母的知书识礼,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他四岁时,母亲便断竹篾为点画,攒簇成文,教其识字。稍稍长大后,即教以《四书》《礼记》《周易》《毛诗》等经,使他能够背诵。由于母亲教子得法,且课督甚严,酷暑严寒,未尝少倦。甚至在蒋士铨病中,仍书以唐诗贴四壁,母抱士铨行走其间,教之低吟以为戏。

十岁时,父亲担心他读书膝下,难免为平常儿,他日为文,亦不免书生态,便将他缚于马背,随他历游燕、赵、秦、魏、齐、梁、吴、楚等地之间,让他目睹崤函、雁门的壮丽,历览太行、王屋之胜景,随后安排他就读于泽州凤台秋木山庄之王氏楼中。凤台王氏是富甲一方的大户,楼接百栋,书连十楹,家藏图书非常丰富,蒋士铨在这里可以尽阅所藏,打下深厚的文学根底。十五岁,始就外傅,受业于王允升先生,修习完成了《诗》《书》《易》《三礼》《三传》等九经,同时开始学习作诗。

蒋士铨十五岁学诗,是师从李商隐开始的。李商隐之诗的格调浓艳,文字华美,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正好迎合了少年蒋士铨内心的需求,他爱之读之,数年中积下了不少的模仿之作。

十九岁那年的秋天,蒋士铨于病中咳嗽不能卧,一天晚上独坐绳床,见皎月穿窗,戚然而思,忽有所悟。于是强撑病体,起床点燃残烛,检出屉中所藏淫靡绮丽之书数十册,并所作艳诗四百馀首,尽焚于庭中。又向天泥首悔过,发誓断除妄念。第二天买回《朱子语类》,细加研读,安排好日程自学。经过三个月的自我反思,他的病居然痊愈了。

乾隆九年,1744年9月,蒋坚举家南下,为士铨聘南昌张氏女,第二年冬天,他们结了婚。婚后,蒋士铨随父归铅山老家,就读于永平北门张氏塾中。这年,正值殿撰金德瑛督学江西来到铅山,他读到蒋士铨诗卷,深以为奇,拔补他为弟子员,对他的试卷给了这样的评语:"喧啾百鸟群,见此孤凤凰,将来未可量也。"

此后,士铨便从学于金师,"船窗署斋,一灯侍侧,凡修己待人之道,诗古文词所以及于古,孜孜诲迪,未尝少倦",一年中他随金师游历了抚州、建昌、吉安、赣州、南安、瑞州等地,广结江西名士,学识大长,诗名渐著。金德瑛曾作诗赞誉他:"蒋生下笔妙天下,万马瘖避骅骝前。……老夫搜罗士如鲫,得尔少隽喜成颠。"

蒋士铨22岁中举,26岁那年的大年初一夜里,他家中的存米仅剩五斗,生计茫然。初二日,鄱阳知县黄荻村遣人持南昌知县顾锡鬯书信到蒋士铨家,请他担任《南昌县志》的总纂,他应邀到了南昌。历时二年,《南昌县志》成书,28岁,在南昌东街水口巷买了一所住宅,名之为"藏园",当年移家于此。

蒋士铨从二十三岁起,先后三次进京赶考,都未能求取功名,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他三十三岁时,才得以高中进士。但那时,中了进士是不能马上授官的,还得入庶常馆任庶吉士,等到三年散馆满了,才能授受官职。

他在庶常馆熬过了三年"尚习雕虫业"的痛苦生活,终于散馆,钦取第一,授翰林院编修。这以后四年中,他曾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续文献通考》纂修官,一直供职于翰林院,久久未得升迁。他的"我生不愿作公卿,但为循吏死亦足"的愿望也得不到实现,于是,便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毅然辞官南归了。

蒋士铨辞归后,并没有返回江西的老家铅山,而是选择了虎踞龙蟠的金陵作为自己的藏身之地。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一生所敬仰的诗人袁枚就是住在金陵城里的。

说起蒋士铨与袁枚的交往还真颇有些戏剧性的味道。二十年前,蒋士铨过南京燕子矶时,曾题两诗于宏济寺壁,末署"苕生"二字。袁枚往扬州,经过其寺,看见僧壁题诗,以为绝佳。归访年余,后听熊涤斋先生告以"苕生" 姓蒋,名士铨,江西才子也,且为通其意。然而他们却一直没有机会见面,直到蒋士铨辞官归寓金陵,他们才见面订交。后来,袁枚把这段经过录入在了《随园诗话》之中。

但是,蒋士铨在南京与袁枚相聚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乾隆三十一年,他应浙江巡抚熊廉村之聘,主绍兴蕺山书院讲习。在这里,他有机会结交任处泉、刘文蔚等越中诗人,与"越中七子"寻幽探胜,诗酒周旋,他在这里度过了六个春秋。

乾隆三十七年,他又应扬州运使郑大进之聘,主持扬州安定书院。在这里结识了"扬州八怪"中之罗聘和画圣王石谷。他们谈诗论画,吟咏山河,交流艺术思想,批判社会现实,创作了大量作品。

10年的教育生涯,是诗人创作的丰收季节,也是诗人创作风格的成熟阶段。他的诗从"以少陵昌黎为宗",到"兼取苏黄",至此则进入"脱去依傍而为我之诗"的新阶段。他的戏曲创作也在这期间完成了《桂林霜》《四弦秋》《雪中人》《香祖楼》《临川梦》等重要剧目。

由于慈母的逝世,蒋士铨离开了扬州,奉母归葬于铅山之鹅湖山下。家居服丧期间,他积极向铅山县邑宰建议,修文峰塔,开焦溪坝,兴修紫溪黄柏坂水利,润田六千亩,建试院,开县东两耳门以利群众来往,皆被采纳实施。

乾隆四十二年,乾隆皇帝南巡,赐诗彭元瑞。称彭与蒋为"江右两名士",并屡问及之。消息传来,诗人感激涕零,于是,57岁力疾起官,充国史馆纂修官,记名以御史补用,修《开国方略》,计十四卷。59岁得风痹之疾,半体偏废,滞留京中六年,最后以病辞归,晚年于病中还在南昌修建了蒋氏祠堂。同年三月,袁枚来访。临别时,蒋士铨嘱袁枚为他作墓志铭,并还要为他的诗集作序。1785年4月3日蒋士铨病逝于南昌藏园,后归葬于永平镇的文家桥。

蒋士铨诗作的题材比较广泛,其中有一部分是揭露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的诗,譬如《饥民叹》《禁砂钱》《官戒二十四首》之四的《察隶役》《乞人行四首》《米贵倒叠前韵》等作品,或是揭露官府搜刮钱财的不义之举,或是批判役吏横行乡里的丑态,或是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不过,蒋士铨的诗大部分为个人抒情,及吊古、纪游之作。

他论诗,也重"性灵",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模拟倾向。他说沈德潜、翁方纲诗论的流弊是:"后贤傍门户,摹仿优孟容。……各聚无识徒,奉教相推崇。"他在《忠雅堂文集》卷二中这样说:他在15岁时学李商隐写诗,19岁又改学杜甫、韩愈,到了40岁时,兼学苏轼、黄庭坚,50岁以后便"不依傍古人,而为我之诗矣"了。

他主张兼师唐宋:"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寄言善学者,唐宋皆吾师。"他戒蹈袭,重性情,"文章本性情,不在面目同"。

他说诗要"性灵独到删常语,比兴兼存见国风"。但他对"性灵"的理解与袁枚不同,而且他比较强调"忠孝节义之心,温柔敦厚之旨",表现出更多的传统意识。他的诗总的来说,写得笔力坚劲。然古诗胜于近体,七言尤胜于五言,苍苍莽莽,不主故常。

蒋士铨的戏曲创作,最早见于蒋氏家刻本《蒋氏四种》丛书中,署"红雪楼板",后曾抽印为单行本,题为《藏园九种曲》,另外,有书坊渔古堂别为翻刻,称《藏园九种曲》。其内容包含《空谷香》《香祖楼》《冬青树》《临川梦》《一片石》《桂林霜》《第二碑》《雪中人》《四弦秋》九种。九种曲中,《一片石》《第二碑》《四弦秋》三种为杂剧,其余六种为传奇。又除《空谷香》《香祖楼》两剧为现实题材外,其他八种均为历史题材。

此后,蒋士铨陆续创作了《采石矶》《采樵图》《庐山会》,汇编成《红雪楼十二种填词》。另据李调元《雨村曲话》谓蒋士晚年病痹,右手不能书,疾中尚有左手所撰十五种曲未刊,但不见藏本传世。梁廷□《曲话》又谓乾隆十六年,恭祝皇太后万寿,江西绅民远祝纯嘏杂剧四种,亦心馀手编,为《康衢乐》《忉利天》《长生箓》《升平瑞》。

王昶论其诗,标为"当代之首";李调元评其曲,论为"近时第一"。高丽使臣曾以重金求其乐府诗,以夸荣于东国。近代梁启超说他是"中国词曲界之最豪者"。日本青木正儿称其为"中国戏曲史上的殿军"。今人钱仲联教授说:"蒋士铨以诗曲成就双双得到同时著名评论家的充分认识和最高评价,这在整个清代文学史上恐怕只是绝无仅有的一家。"

蒋士铨精通戏曲,工诗古文,少时便与汪轫、杨垕、赵由仪并称"江西四才子"。其诗与袁枚、赵翼合称为"江右三大家"。盖文横出锐入,苍苍莽莽,不主故常,受黄庭坚影响较深,讲究骨力;又工古文辞,雅正有法;其词笔墨恣肆,自是奇才;戏曲亦为清代大家。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2569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蒋士铨一生著有《忠雅堂集》43卷,其中包括文集12卷、诗集27卷及补遗2卷,词集2卷、另附有南北曲集。蒋士铨也写词作与散文。此外,他还是位重要的戏曲作家,他写成的杂剧、传奇戏曲共有16种,其中的《临川梦》《冬青树》等9种合在一起,并称为《藏园九种曲》。

齐彦槐是古徽州婺源,也就是今天的上饶市婺源县人。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召试为举人。翌年高中进士,改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江苏金匮县知县。他的主要成就并不仅仅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而是在天文学的研究中有其独到的造诣。他一生从事天文学和农田水利方面的研究并卓有成就。我国古代的天球仪就是他根据天象来设计制造的计时仪器。

清代,自从欧洲的钟表传入中国后,齐彦槐就模仿其内部的结构,用发条作动力,制作出来了天球仪,在天球仪的外表铸有各个星座,借以观察天象。

天球仪,指的是在一个圆球面上绘有全天88星座、低至五等星名、主要星云星团、古中国二十八宿及赤道、黄道、赤经圈和赤纬圈等几种天球坐标系的刻度就制成天球。中国古代演示天象的仪器浑象与天球仪在基本结构上能理是完全一致的。它与铜壶滴漏一样,体现了中国古代利用天象计时的特点。

天球仪采用透明塑胶制作,标识完全,内部为地球模型,便于理解天球的概念。适用于大、中学校天文、地理教学。适用于航海及科研。利用它来表述天球的各种坐标,天体的视运动以及求解一些实用的天文问题。

将天球仪放在一个座架上,架中的水平圆环代表地平圈,使用者可根据地理纬度在子午圈上调节天极高度,并且能使天球绕极轴转动,从而看出在不同地理纬度上,在不同日期,不同时刻的星空景象以及某一天体的地平经度与地平纬度,地平经度也叫作方位角,地平纬度也就是地平高度。因此,它同样可以显示出某一天太阳出没的时刻和方位、经天路径、中天时刻、高度和昼夜的长度。天球仪具较大的实用价值。陈列在中国北京古观象台上的天文仪器中,就有一台清代铜制的天球仪,它铸造于1673年,直径2米,球上有恒星一千多颗,是以三垣二十八宿来划分的。一般使用的天球仪,他的直径在30厘米左右。

天球的模型,是一种用于航海、天文教学和普及天文知识的辅助仪器,人们利用它来表述天球的各种坐标、天体的视运动以及求解一些实用的天文问题。球面上绘有亮星的位置、星名、星座以及几种天球坐标系的标志和度数。天球仪上的星象和我们从天空中看到的星象是恰好相反的,这是由于我们是站在天球外面来看天球仪的缘故,但这对于了解天象并无影响,利用天球仪可以观察到任意指定时刻和地理纬度处的星空图像。

在金匮县衙内存有《衙斋书壁诗》十九首,是人们用来纪念齐彦槐在金匮县的治理成绩的,后来他改迁苏州同知,保擢知府,陈海运议于巡抚,得旨优奖。彦槐之诗,出入韩苏,尤长骈体律赋,兼擅书法,精于鉴藏。所著有《梅麓诗文集》26卷,《海运南漕丛议》1卷《北极星纬度分表》4卷,及《天球浅说》《中星仪说》各1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江永也是徽州府婺源县,今天的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人,我国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语言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徽派学术的创立者。他是生员出身,晚年入贡,平生博通古今,尤其擅长于考据之学,在数学、天文学上受梅文鼎的影响很大。

他生于寒儒世家,6岁便能写下数千言的日记,读私塾时遍求当地藏书之家,诵读了十三经的正文和注疏。他学而不厌,过目能诵。21岁考取秀才,之后便无心博取功名。27岁开始以教书为业,先后在婺源的大畈、江湾,城郊宜园、七里亭以及安徽的休宁山斗、五城、歙县紫阳书院等地开设学馆收徒授业。嘉庆时期的著名学者戴震、金榜皆从其为师受业。江永曾与戴震书曰:驰逐名场,非素心。戴震在《江永事略状》中赞:"盖先生之学,自汉经师康成,亦即郑玄后,罕其俦匹。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33岁的江永补廪膳生。中年,他曾连遭两次打击,一是其儿因病无钱求医夭折,二是其妻不久忧郁而亡。丧妻失子的不幸,使江永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以致提督学政召升他入太学时,他也力辞不赴。

步入中年后的江永开始厚积薄发,进行治学,著书立说,41岁那年,写成《礼书纲目》88卷;54岁时又写成了《四书典林》30卷。到了60岁以后,江永进入著书立说的黄金时期。他将宇宙万物比作一个"丸","弄丸"即是研究探索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因而江永为其书房取名"弄丸斋",自号“弄丸主人”,专意编著书籍。 乾隆七年,61岁的江永开始充当贡生。但他绝意仕进,终身未踏仕途。

到了晚年,江永已渐从礼学转向小学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以及天文、历算的研究,学术思想日臻成熟,他的许多著作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于是在徽州,在他周围的十个经历了长期积累和磨砺的新学术流派——“皖派朴学”开始形成了。

江永治学的特点表现在为"经世致用"方面。"经世致用"在学术上即如实地把握研究对象,科学地探求真理,使其为世人所用。他受顾炎武"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思想的影响;努力从古书中寻求对现实有用的东西,以所学所识于世间有所裨益。在治学之道上,江永要求做到"博"、"精"、"新"。所谓"博",就是要"博通古今",要"广摭博讨"、"搜集散见"。所谓"精",就是要"精深研究",以"穷其理"而"辨其微"。所谓"新",就在于"有所创新",切忌"固守前人之见"而"止步不前"。在具体方法上,他提倡"比勘",就是要"善排比"、"勤考释"、"重辨微",只有这样,才能"比之细"、"考之详"、"释之精"、"辨之深"。

江永平生致力于经学、音韵学和理学。他通《三礼》,所著有《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律吕阐微》等,均为阐释经学之作。其学以考据见长,开皖派经学研究的风气。又精于音理,注重审音。所注疏的《十三经》,对"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精思博考,发现前人所未发现之处。乾隆初,儒臣篡修《三礼疏》,礼部取江永所著《礼经纲目》考订,并请江永赴京答解疑义。

他长于比勘,所著《古韵标准》一书,对研究中国古韵有重要创见。其所著《古韵标准》定古韵为十三部,又著有《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论述等韵学及韵书中分韵的原理。

他精通中西历算,更服承朱熹之学,取阳儒阴释各家之说辨析校正,深究力行,以"孝、悌、仁、让"为先。江永一生蛰居乡里,潜修砥行,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居不完全统计,约有39种凡260余卷。除前已列的《礼书纲目》88卷、《春秋地理考实》4卷、《周礼疑义举要》7卷、《翼梅》8卷(其中:《数学补论》1卷、《岁实消长辨》1卷、《恒气注历辨》1卷、《脾至权度》1卷、《七政衍》1卷、《金水三星发微》1卷、《中西合法拟草》1卷,《算剩》1名《方园幂积比例补》)和续1卷《正弧三角疏义》《推步法解〉5卷、《律吕新论》2卷、《律吕阐微》11卷、《古韵标准》6卷、《音学辨微》1卷、《四声切韵表》4卷之外,另著有《近思录集注》14卷,集注朱熹与吕祖谦同撰之《近思录》《乡党图考》10卷,搜集经传中所载古代制度名物同《论语·乡党》有关的内容,分图谱、圣道、朝聘、宫室、衣服、饮食、器用、仪节、杂典九类加以诠释,其中于宫室、衣服、饮食诸门尤详;《四书典林》30卷,书内共题七百三十有奇,大抵为举业而设,后又作《四书古人典林》12卷。还著有《深衣考误》l卷,《礼记训义释言》8卷,《河洛精蕴》9卷,《孔子年谱辑注》1卷,《群经补义》5卷,《仪礼释例》1卷,《仪礼释宫谱增注》1卷,《历学补论》1卷,《考订朱子世家》1卷,《读书随笔〉2卷,《兰棱萧氏二书》3卷,《卜易圆机》9卷与《论语琐言》、〈纪元部表》、《慎斋文钞集》、《明史历志拟稿》《历学疑问》《古今历法通考》《勿庵历算书目》若干卷。

尤为可贵的是,江永每著一书,既能采择前人的长处,又有自己独创的见解,成一家之言。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为编纂《四库全书》博采天下遗书,江永的著作被四库馆采入的有16种凡166卷。他的作品被评为:"考证精核"、"全书持义多允,非深於古义者不能也"。

一路叙述至此,我们并不难看出清代时期的江州与广信两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其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一时期里,以陈宝箴、陈三立、雷发达、高心夔蒋士铨、齐彦槐、江永等人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是为鄱阳湖地域文化的发展和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的。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谢谢编辑老师将序号调整一致,谢谢。辛苦了!

余明然   2020-05-13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