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野微风的头像

山野微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6/03
分享
《汉初风云录》连载

第二章 秦始皇焚书坑儒冷落扶苏 千古一帝驾崩奸臣矫遗诏

秦始皇嬴政听罢李斯的建议,深以为然,他颔首说道:“丞相所言甚合朕意。以往征伐六国,连年鏖战,统一天下之后百废待兴,朕倒是轻视了这帮术士儒生的本事。此事不宜拖延,为了稳定社稷,迅速恢复秩序,必须采取雷霆措施予以严厉惩治!”

于是,为了维护大秦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宣扬厚今薄古的思想主张,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提议,下令各郡县悉数搜集、焚毁民间私藏的六国史书和百家著作,严禁谈论除法家以外的各种学说。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嬴政下令将逮捕入狱的四百六十余名对朝廷制度不满的儒生和打着求仙、炼丹的幌子欺骗朝廷、非议朝政的术士,在咸阳全部坑杀,消息传开,朝野震动,人人自危。

从表面上看,秦始皇对儒生术士所采取的严厉镇压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强制统一了思想文化,维护了社稷安定,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文化学术的繁荣发展,从而引起了民间有识之士的强烈不满,这是秦始皇嬴政所始料未及的。但是,在秦始皇执政时期,由于他的威望和铁腕统治,这种苗头尚不明显,却为秦始皇之后的社会剧烈动荡埋下了危机的火种。

就在这时,主张仁义宽容治国的长公子扶苏对父皇嬴政严厉压制诸子百家的做法表达了不同意见。耿直而善良的扶苏劝谏秦始皇道:“启禀父皇,现在天下安定未久,六国民众尚未完全真心归顺朝廷,所以,当下还须施以仁政,教化于民,凝聚民心。而儒生皆是六国之中知书达理、传播文化礼仪之人,如今父皇焚儒书,坑儒生,禁言百家,长此以往,儿臣恐失去民心,天下动荡,于我大秦不利。”

秦始皇听了扶苏这番话,不由得怒从心起,他压住胸中怒气,皱起眉头问扶苏道:“那么,你想怎样?”

扶苏未察觉父皇嬴政的愤怒,坦然回答秦始皇道:“启禀皇上,儿臣以为,从长远考虑,应宽容百家,暂缓焚书,安抚民心,稳定社稷,以维护我大秦长治久安。还望父皇明鉴!”

秦始皇见自己寄予厚望的长公子扶苏竟然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公然反对禁止百家思想文化,不禁龙颜震怒,当众斥责扶苏道:“你好大的胆子,竟敢说朕做错了?这些术士儒生妄议国事,借古非今,倒行逆施,煽动不满,反对施行郡县制,图谋恢复分封旧制,这是在毁我大秦基业,究竟是谁在引起天下动荡?你身为皇室第一公子,竟然以下犯上,袒护这些胆敢以身试法的术士儒生,是想造反吗?”

扶苏还想辩解,秦始皇怒不可遏,厉声喝道:“住口,你休要再站在朝廷对立面,维护异类邪说,若是没有法治,又何谈施以仁政?朕看你已经不适宜留在咸阳,还是去北方戍边去吧,在那里你可以好好想一想,今后将何去何从!”

于是,秦始皇于盛怒之下,颁布一道诏令,将长公子扶苏派往千里之外的北疆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协助大将军蒙恬(2)抵御匈奴,督建长城,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三年,始皇帝嬴政再也未提起立太子之事。

其实,秦始皇虽然不满于长公子扶苏反对焚书坑儒,怒而将其派往北疆戍边,但是在他心里却始终把扶苏当作太子看待,只是觉得自己正值壮年,立储之事并不急迫,让扶苏继续经受一些历练,在北疆熟悉军务,再过几年立为储君不迟。谁料,嬴政还未来得及亲自为长公子扶苏主持立储大典,悉心传授扶苏治国安邦之道,竟突发不治之症,命悬一线,这怎能不让病危之际的始皇帝嬴政心中焦虑难安,忧心忡忡。

秦始皇无力地卧于病榻喘息了一会儿,断断续续地对李斯和赵高说道:“朕的心里非常清楚,在朕的诸公子之中,唯长公子扶苏刚毅勇武,睿智宽厚,善纳众言,且思虑缜密,富有远见,是太子的不二人选,朕已经观察他多年,由扶苏继承帝位最是稳妥可靠。你二人现在便代朕立下遗诏,朕百年之后,由长公子扶苏继任为秦二世皇帝,由他为我主持治丧。你二人和大将军蒙恬、上卿蒙毅跟随朕多年,乃朕最为信赖的心腹重臣,日后须尽忠竭力,辅佐扶苏处理朝中军政事务,保我大秦江山千秋永固,赢氏天下万代相传......”

赵高见秦始皇奄奄一息,性命垂危,不禁痛哭流涕,跪在地上以头撞地,额头磕得红肿出血,李斯也跪伏于地,泪流满面。二人向秦始皇发誓道:“臣等铭记皇帝嘱托,定效忠朝廷,尽心竭力辅佐新皇扶苏,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弥留之际,秦始皇似乎还是放心不下,他用最后的气力对李斯说道:“丞相现在就为朕再下一道诏书急送上郡,命扶苏将手中兵权交与蒙恬执掌,速回咸阳与你等会和,为朕主办丧事,商议扶苏继位登基事宜,不可延误!”

李斯与赵高在秦始皇病榻前拟好了皇帝遗诏和发往上郡给扶苏的诏书,当着嬴政的面加盖上皇帝玉玺,呈始皇帝嬴政过目。嬴政强打精神仔细看罢,这才微微点头表示同意。

见诸事安排妥当,始皇帝嬴政长舒一口气,对李斯、赵高说道:“有汝等心腹重臣辅佐长公子扶苏,朕无忧矣!”随即便疲惫地闭上双目昏睡过去。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二十一日,秦始皇嬴政驾崩于广宗县沙丘宫,终年五十岁。这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的“千古一帝”,带着未了的心愿和深深的遗憾,就此结束了他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一生。同年九月,秦始皇安葬于骊山皇帝陵。

秦始皇陵于嬴政继位称王之后就开始精心设计建造,先后征用民工达七十万人,历时近四十年方才基本完工。陵墓南依层峦叠嶂、树木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折的渭水之滨,景色独特,堪称世上最大的地下陵墓,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彰显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其宏伟奢华令人惊叹。

秦始皇陵园内建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墓封土高达三十余丈,封土之下建有精美的地下宫殿,熔炼铜汁铸成棺椁,棺椁四周注水银形成江河百川,墓中收藏着秦始皇生前最喜爱的各种奇珍异宝,墓室周围建有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防止水患侵蚀冲刷。

秦始皇陵的东侧建有规模宏大、由上万兵马俑组成的列阵,分为步兵、骑兵、战车、弓箭手四个方队,皆面向东方,栩栩如生,威武雄壮,既像是秦始皇在指挥千军万马出征作战,又像是秦军在护卫始皇帝巡游天下。

更加令人称奇的是,陵墓中设有各种暗道机关,埋伏着利弩、弓箭,处于待发射状态,盗墓者若不慎触动机关,便会引发暗器射杀,休想活着逃出墓地。墓室之内更有水银环绕,剧毒的水银蒸汽弥漫其中,盗墓贼即便躲过暗器,也会中毒而亡。正是因为陵墓设计巧妙,防护严密,所以两千余年来,秦皇陵安然无恙,从未被人盗掘,也留给世人无限神秘的遐想。

九百余年后,唐代“诗仙”李白在他的《古风.秦王扫六合》一诗中描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与巡游天下、寻找长生不老仙药的事迹,颇为感慨,诗中写道: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3)

却说秦始皇嬴政临终前托付后事于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绝没有料到,这个跟随嬴政多年,对他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忠心不二的贴身近臣赵高,却是个表里不一,包藏祸心,十恶不赦的奸臣。

这赵高乃嬴姓赵氏,出生于关中,论起来与秦始皇是同祖同宗,年轻读书时专修各诸侯国法律,且书法造诣颇高,写得一手漂亮的篆书,其水平与号称书法家的李斯相比毫不逊色。在秦始皇推行统一文字的过程中,赵高曾用精美的小篆书写字帖《爰历篇》,与李斯的篆书《苍颉篇》、大史令胡毋敬书写的《博学篇》一起,作为朝廷和秦人的写字范本。

更主要的是,赵高不但身手敏捷,极擅驭马驾车,而且善于察言观色,做事干练,为人机灵勤勉,因而深得秦始皇喜爱。一向爱惜人才的始皇帝嬴政很快便将赵高由一名年轻的下层宦官擢升为中车府令,负责皇帝的起居和车马出行,赵高由此成为最贴近秦始皇的心腹重臣。

秦始皇刚刚驾崩,早就居心叵测,图谋不轨的赵高就急忙找来丞相李斯商议后续事宜安排。

李斯得知赵高有急事相商,感到有些疑惑,忙快步来到沙丘宫内赵高的居室,赵高见李斯到来,遂屏退左右,关上门窗,请李斯落座。

李斯问道:“不知赵大人于深夜找在下过来有何要事?”

赵高略一沉吟,对李斯说道:“今日先帝留下遗诏,命长公子扶苏继位称帝,但不知丞相大人想过没有,长公子扶苏为人狡猾奸诈,城府极深,他与右丞相冯去疾和蒙恬、蒙毅兄弟二人关系密切,手握兵权,根基深厚,得到朝廷上下拥戴,他若继位登基,必不服从你我二人控制,且长公子扶苏的治国方略和政治主张与丞相大人的一贯做法大相径庭,这对于今后丞相处理和决断朝廷事务可是极为不利啊!”

李斯听了点头说道:“赵大人说得不错,长公子扶苏当年正是反对焚书坑儒,主张善待儒生,惹怒先帝,被派往北疆戍边督修长城,他若是继位称帝,必定坚持自己的政见,今后我等处理朝政将十分棘手,不知赵大人有何高见?”

赵高冷冷地答道:“为了保住你我的权力和地位,必须想个一劳永逸之策!”

李斯听了赵高这话,心中一跳,他没有明白赵高说的“一劳永逸”指的是什么,便问赵高:“不知中车府令大人所言‘一劳永逸’是何意?”

赵高看着李斯,冷笑一声,说道:“请问李大人,比起大将军蒙恬、上卿蒙毅二人与扶苏的关系,你这个左丞相与扶苏的关系如何?”

李斯听了略一思索,说道:“在下自然是不及蒙将军和上卿蒙毅与公子扶苏的关系了。”

“那么,若论起统领三军,排兵布阵,决战沙场,克敌制胜,李丞相比起蒙恬又如何?”赵高又问李斯。

“这个......在下不如蒙恬将军。”李斯极不情愿地答道。

“这就是了。”赵高点头说道,“扶苏与蒙恬、蒙毅关系十分密切,非比寻常,他们拉帮结伙,结党营私,势力不可小觑。扶苏若是登基称帝,必然任蒙毅为丞相,任蒙恬为太尉,执掌军政大权,废弃你的一贯主张,你李大人的丞相宝座怕是要让位了!”

赵高这话击中了李斯的要害,这正是李斯最为担心的一点。李斯思索片刻,问赵高道:“那么,赵大人的意思是?”

李斯深知赵高的为人,他知道赵高心机缜密,行事果决,难以揣度,他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卑微宦官迅速成为秦始皇最为信赖的贴身宠臣,便可看出此人绝非一般常人可比。因此,李斯在赵高面前素来小心谨慎,恭敬有加,不敢多说半句,生怕被赵高抓住什么把柄,遭到报复。

李斯知道赵高对公子扶苏和蒙氏兄弟一向十分忌惮,他见赵高竟如此大胆地议论长公子扶苏,便明白赵高此刻一定有了某种打算,所以,便以试探的语气询问赵高。

赵高对李斯说道:“先帝第十八子胡亥今年二十岁,曾跟着我学习狱法律令与书法,对我十分尊重。胡亥喜欢吃喝玩乐,贪婪酒色,不务正业,从不曾处理过朝廷事务,依我看,我们不如设法将胡亥扶上帝位,你我二人掌控军政大权,处理朝中军机大事,可保住我等的地位与荣华富贵,丞相大人以为如何?”

果如李斯所想,赵高已然有了一套完整的计划,绝不像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李斯听赵高说要违背秦始皇遗诏,另立新帝,不禁“嘶”地一声,牙关吸进一丝冷风,他皱起眉头对赵高说道:“可是,皇帝遗诏已经拟好,加盖了皇帝玉玺,先帝驾崩的消息很快将传入咸阳,如此短的时间内,新帝如何能说换就换?”

李斯心里对赵高如此胆大包天的计划不禁暗暗心惊。

“哼哼,丞相大人尽管放心,我已下令把先皇驾崩的消息严密封锁,沙丘宫里的任何人不得出入皇帝的寝宫,胆敢走漏消息者灭九族。现在不能有半点迟疑,必须抓紧时间,当机立断,采取行动!”

“敢问赵大人,该如何行事?”李斯忙问赵高。

赵高说道:“请丞相大人马上重拟皇上遗诏,诏书中说先帝经过再三斟酌,决意立胡亥为太子,百年之后由胡亥继位称帝。反正皇帝玉玺在我们手里,此事不难办到吧?”

赵高面色阴鸷,凶狠地盯着李斯的眼睛,话语中带着命令的口吻。

李斯听了赵高的这个主意,不由得胆战心惊,他掌管朝中立法刑律,怎能不知,这私自篡改皇帝诏书乃是谋逆灭门之罪,国法难容,但是,又不敢招惹赵高,心里已经没了主意。

李斯急忙问赵高道:“若是让胡亥继位称帝,那,那长公子扶苏该将如何处置?”

赵高答道:“扶苏曾劝阻皇上勿坑杀儒生焚烧百家书籍,皇上因此震怒,发配他去北疆督修长城,你在遗诏中以先帝的口气斥责扶苏,屡次违抗皇命,图谋不轨,蓄意谋反,罪无可赦,令其自裁!”

赵高说着,脸上露出狰狞的笑容,伸出右手在自己的脖颈处做了一个刎的动作。

李斯一听,惊得几乎停止了呼吸,顿时脸色苍白,额头冒出冷汗。他心想,赵高为人阴鸷暴戾,心狠手辣,手下党羽众多,眼线密布,且掌控着拱卫皇宫的兵权,在宫中无人敢于直视,这次若是不依从赵高,不仅是丢了丞相的地位和优厚的俸禄,恐怕自己与家人的性命也难保全,后果怕是不妙。

想到此,李斯一咬牙点头说道:“好罢,一不做二不休,在下这就按赵大人说的办!”

为了掩人耳目,防止引起怀疑,赵高命秦始皇东巡的仪仗车马仍然按照原先计划的路线徐徐向咸阳行进。由于秦始皇的遗体开始腐败发臭,赵高命人买来大批海鲜,放入载着秦始皇遗体的马车和前后的备用车内,说是回到咸阳皇帝宴请群臣之用。海鲜在高温下很快腐烂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掩盖了秦始皇嬴政的尸臭,众多随行官员皆被这呛人的异臭熏得以手掩鼻,眉头紧皱,虽然觉得有些疑惑,却完全被蒙在鼓里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何事。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释:

(2)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秦朝时期名将,深得秦始皇宠信,曾率领三十万大军大败匈奴,监修万里长城,誉为“中华第一勇士”,蒙恬改良了毛笔,被后人誉为“笔祖”。

(3)本诗大意是:巨鲸额头如山丘那样大,呼吸时扬起波涛势如雷鸣,鱼鳍张开遮天蔽日,它们在海里兴风作浪,如何到达蓬莱?徐市,是术士徐福的另一名字。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