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刘邦来到汉中,虽然这里没有战事,一片安静祥和景象,但是刘邦心里一天也没有轻松过,每每想到遭受项羽的那些轻视和羞辱,便更加激发了刘邦重振旗鼓,增强实力,有朝一日再回中原,与项羽一争高下的意志和决心,这也正符合了刘邦的性格——乐观自信,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定都南郑之后,刘邦一刻也没有歇息,随即带领众将谋臣巡视民情,勘察地形,下令在汉中通往关中的各处要道出口部署兵力,加强军队训练,储备物资,增强国力,为今后的军事斗争做好准备。
就在这个时候,楚汉战争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可说是具有决定性的人物前来汉中投奔刘邦——他就是此后人称“战神”、“兵仙”的杰出大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的开国名将,汉军统帅韩信(88)。
韩信出身于江北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一个破落的贵族之家,自幼喜爱军事,博览兵书,深谙用兵布阵之道,或许正是因为如此,韩信性格孤傲,不爱交友,有些木讷迂腐,只恨无伯乐相遇,空有千里马之志却无人赏识。因为韩信既不爱经商也不喜做工务农,家境逐渐衰败,后来竟至于到了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地步,然而,韩信宁愿挨饿也不愿从事耕田打工的营生。
这一年,韩信的母亲去世,本就无钱安葬母亲的韩信竟然指着城外一大片土地,对帮忙料理母亲丧事的邻居们说道:“我的母亲就安葬于这片土地上!”
邻居们问韩信道:“安葬老夫人岂能用这么大的地方?你有多少钱财可以买下这片土地?”
韩信豪迈地答道:“母亲安息之地,将来定要有万户人家在此居住陪伴母亲,不让她老人家长眠于地下而感到寂寞孤独!”
众人听了,皆以为韩信是因为母亲去世而伤心过度,暂时发作了癔症胡言乱语,信口开河,于是无人理会,只是暗暗摇头叹息。
自此以后,韩信没了牵挂,孑然一身,便像个市井无赖一般,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虽然食不果腹,却依然不肯放下自春秋以来贵族的习俗,出门腰挎一柄宝剑,以显示自己高贵的身世。
然而,腹中空空,任你多么高贵的身世也不能当饭吃,每到饥饿难耐的时候,韩信只好到处“蹭饭”吃,被左右街坊邻里瞧不起。韩信走到哪里都被嫌弃,乡邻们远远看见韩信走来,皆避之若浼,不愿与韩信打照面,生怕他开口提出来去自己家里混饭吃,若是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那就只能自认倒霉,让韩信白吃一顿。
这日,韩信未“蹭”得饭食,又闲得无聊,便饿着肚子拿上鱼竿到淮阴城北面的萧湖边(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钓鱼打发时光。
萧湖在淮扬运河东面,与勺湖、月湖并称为“淮上三湖”,这里风光旖旎,湖面上渔船往来,白鹜翻飞,烟波浩渺,令人心旷神怡。
韩信无心观赏这如诗如画的景色,心不在焉地手持鱼竿,望着茫茫湖水出神——其实,韩信并不懂得垂钓,钓了半晌自然是毫无收获。
这时已过晌午,有位专给有钱人家浣洗衣服为生的老妇人,见韩信到了吃饭的时间却没有带任何食物,兀自一人举着钓鱼竿坐在地上,看着水面发呆,便拿出自己带的食物,对韩信说道:“后生,老身看你未曾带着饭食,若是不嫌弃,就分一半给你吧。”
韩信此时早已饥肠辘辘,难以忍受,但是心里明白,无人愿意再赠与他饭食,为了维持心里的那最后一点自尊,羞于开口向别人讨饭吃。韩信见浣衣妇递来饭食,也顾不得推辞,道声谢,接过来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片刻功夫便将老妇人的饭菜吃得精光。
老妇人见韩信饿成这般模样,不由得连连摇头叹息,在与韩信的攀谈中,老妇人得知韩信父母双亡,家中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不由得深感怜悯。
自此以后,这位善良的浣衣妇再来湖边浣洗衣物时,便带来两份饭菜,送与韩信一份,韩信也不客气,便天天来到萧湖边,一边垂钓,一边与浣衣老妇聊天,直至天色向晚,这才收起钓竿回家。
如此数十天过去了,韩信每日吃到浣衣老妇带来的食物,虽说是粗茶淡饭,韩信却吃得甘之如饴,十分满足。
这一日,慈祥的老妇人洗完了最后一批衣物向韩信告辞,她担心韩信再来湖边钓鱼时吃不上饭食,便对韩信说道:“公子,老身洗完这些衣物,要过些日子才能再来,你不要在此钓鱼了,免得挨饿!”
韩信听了,郑重地对浣衣老妇施礼说道:“韩信就此别过老夫人,多谢老夫人这些天来的接济,我韩信铭记在心,终生不忘,来日必有出头之日,一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的馈饭之恩!”
老妇人听了,慈爱地看着韩信嗔怪道:“你一个堂堂七尺男子汉,天天无饭可吃却还说大话,老身是可怜你才送与你饭食,又何曾想过是为了得到你的报答呢?还望你好自为之,趁着年轻,谋个差使或者做一些自食其力的营生罢!”
韩信听了躬身说道:“老妇人的教诲,韩信记下了,还望来日后会有期!”
望着浣衣妇拉着装满洗干净衣物的木轮车蹒跚而去的背影,韩信立于原地若有所思。
这天,韩信挎着佩剑在淮阴城里百无聊赖地闲逛,不想走到一处生肉摊前,一个名叫张横的屠户喝得醉醺醺的走上前来拦住了韩信的去路。原来这张横早就看着韩信不顺眼,借着酒劲壮起胆子欲羞辱韩信一番。
张横上下打量着韩信,挑衅地说道:“呵呵,韩信,我看你长得高大魁梧,佩带着宝剑,外表很是威风,其实就是个混混无赖啊!”
韩信只当作没听见,欲闪身走开,那屠夫张横以为韩信胆怯,愈发地猖狂,双手叉腰挡在韩信前面说道:“你成天背着一把破剑有何用处?来,你若有种,就拿剑砍我,我绝不躲闪,你若不敢杀了我,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两样随你挑!”
街上邻居行人见屠夫张横戏弄韩信,都围上来凑热闹,想一看究竟。
只见韩信面无表情,双手攥紧了拳头,须臾又松了开来。他看了屠夫张横一眼,没有说话,随即便跪在地上,四肢着地从张横胯下爬了过去。
韩信身材高大,爬到中途挤不过去,竟把张横驮了起来,张横故意将两只脚翘起来,身体重重地压在韩信的背上,犹如骑马一般,还得意地嘿嘿直笑。
韩信的这一卑贱举动,引得满街看热闹的人先是瞠目结舌,继而捧腹大笑,有的则连连摇头叹息,认为韩信太没有骨气,正是血气方刚,大有可为的年纪,竟低三下四,忍气吞声甘受他人如此羞辱,必然一事无成。
然而,有谁能够料到,仅仅距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不到六年,韩信竟作为汉军统帅灭了项羽,成为汉朝开国功臣,以楚王的身份衣锦还乡!
淮阴民众愕然惊喜之下,纷纷涌上街头,争相一睹楚王的风采,夹道欢迎自己的大英雄韩信荣归故里。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却说韩信受到胯下之辱,经过冷静深思之后终于想明白,自己既无名气,又无战功,虽然自视甚高,胸怀文韬武略,但是坐等别人主动前来重用自己,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于是,韩信决定走出去,开阔眼界,寻找贤明之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干出一番事业来,令乡邻们刮目相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8年)四月间,项梁、项羽叔侄在会稽发动起义反秦,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兵一路征战向北攻下广陵(江苏省扬州),再北渡长江,进至淮阴一带,项家军一时声威大震,各路起义军纷纷赶来归附。
韩信得知这一消息后,对项梁的起义军抱有很大期望,他以为可在项梁军中施展自己的军事才华,成为一名军队统帅,于是,这年二十二岁的韩信便携剑投奔了当时呼声最高的起义军首领项梁,毛遂自荐做了一名起义军将领。
韩信跟随项梁参加过几次战斗,但是表现平平,始终没有引起项梁的关注,更没有得到独立领兵指挥作战的机会。同年秋季,项梁在定陶之战中大意轻敌被章邯所杀,项家军几被全歼,韩信看到情况不妙,趁乱逃了出来,投靠于项羽帐下为将。
韩信见项羽不但作战勇猛异常,刚毅果决,且十分注重战术细节,感到自己与项羽有共通之处,便又重新燃起了被委以重任,发挥才干的希望。
项羽看到韩信虽然有些木讷,但论起兵法谋略却是思路敏捷,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然而,作为“兵形势”的杰出代表和战术大师的项羽对韩信的“兵权谋”(89)军事思想却并不感兴趣,但是项羽看韩信是个人才,只是没有多少名气和战功,便让韩信做了个帐前执戟郎中(90),负责参谋、护卫、接待等事项,随时听从差遣。
郎中是军队下级军官,没有资格参加军事会议,但是耿直的韩信不顾这些,他只要一听到有军事行动,就主动给项羽献计献策,告诉项羽这一仗如何以智取胜。
项羽以勇战著称,主张军队以勇猛彪悍、变化无常、迅猛果决、随机应变而制胜于敌,不屑于采用欺诈偷袭,阴谋诡计之类的战法取胜。而韩信却主张“谋战”,认为在战争中应当事先周密策划,充分运用计谋,声东击西,兵不厌诈,以假乱真,虚实结合,以最小的代价克敌制胜,方为作战的优先考虑。
一向高傲且出身将门世家的项羽原本就不看好市井平民出身的韩信,所以,对于韩信提出的计策谋略,项羽从不采纳,皆一笑置之,只让韩信干些执勤守卫,迎来送往的琐碎差事,这让韩信深感失望。
韩信很快发现,自己与项羽的军事理念大相径庭,他认为,项羽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且独断专行,不愿听取和采纳别人的建议,自己在项羽这里不可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心里暗暗思忖道:“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这项羽虽一时勇猛盖世,所向无敌,但是刚愎自用,不善听取他人意见,长此下去,终难长胜不衰,成就大业,是该离开他的时候了。”(91)
项羽在鸿门分封诸侯之后,其权势达到了顶峰,然而,韩信经过反复考虑认为,巴蜀之地虽然偏远但地理位置十分有利,尤其是汉王刘邦掌握了汉中之地后,进可攻,退可守,发展空间巨大,必将对三秦之地构成威胁。汉军实力虽然暂时弱小,正可以施展自己平生所学,辅助汉王刘邦干一番事业,韩信又听说刘邦宽厚仗义,善纳众言,爱惜人才,不由得对汉中之地充满了希冀和憧憬。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间,楚霸王项羽宣布撤出关中东归彭城,并未展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谋略,令韩信彻底失望,遂不辞而别离开项羽,在汉军西去蜀地的路上投奔了汉王刘邦。
由于韩信既无军功又无名气,在楚军中只不过担任一名持戟郎中,而汉王刘邦麾下已经拥有樊哙、周勃、曹参、夏侯婴、灌婴、靳歙、郦商、柴武等能征惯战的勇将数十人,所以,韩信的到来并未引起刘邦的注意。刘邦与韩信随便聊了几句家常话,见韩信有些斯文木讷,便把韩信派到夏侯婴手下,做了个管理库房的小官。
韩信看到自己不被刘邦所重用,只是看管库房,清理物资,感觉十分无聊。他认为刘邦也不过如此,徒有虚名,与项羽一样不识俊杰,在刘邦这里照样无法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便不打算久留于汉中,想继续到各诸侯国闯荡一番,寻找能够真正赏识自己,让自己得以施展军事才能的明主。
这天晚上,心有怨气的韩信邀约十几个看守仓库的汉军士兵,偷偷打开库房,拿出酒肉与这些士兵聚餐,大吃一顿,酒足饭饱而散。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韩信与士兵盗取军库食品吃喝的事情很快败露,夏侯婴闻听此事大怒,立刻下令拘捕韩信和违反军规的其他士兵审问,很快查清了罪状。
案情上报至汉王刘邦,刘邦闻听拍案发怒道:“我看这韩信文绉绉的像个有文化的人,让他做了个文官,不想这厮竟如此大胆,监守自盗,明知故犯,不可饶恕,按军法处置!”
于是,夏侯婴下令将违反军规的韩信与十三名士兵全部斩首,以儆效尤。
这天,夏侯婴在刑场亲自监斩。行刑队连斩十三人之后,最后轮到了韩信,夏侯婴命士兵将韩信带上来验明正身。
夏侯婴喝问韩信道:“你叫什么名字?”
韩信答道:“在下名叫韩信!”
夏侯婴说道:“罪犯韩信,你前来投靠汉王,汉王信任你,命你掌管库房,你却不知自律,违反军令,监守自盗,罪不容赦,按律处斩,临死之前你还有何话要说?”
韩信被五花大绑,却毫无惧色,看着夏侯婴大声说道:“汉王不是打算称霸天下吗?如今天下未得,却因小错便要诛杀胸怀大志,精通韬略的壮士,岂非目光短浅,不识英才?”
夏侯婴听了韩信这话,不觉一怔,仔细打量韩信,感觉这韩信相貌堂堂,不怒自威,非同凡人,有些喜欢,而且韩信方才自称胸怀大志,精通韬略,竟说汉王不识人才,夏侯婴感觉十分好奇,况且已经连斩十三名违反军令的士兵,已经明正典刑,足以震慑全军,夏侯婴不忍再杀韩信,于是命士兵给韩信松绑,赐座与之交谈。
叙谈之中,夏侯婴发现韩信果然深谙用兵之道,问起兵法战阵对答如流,从容不迫,谈吐不凡,许多学问自己还是第一次听说,晦涩深奥,似懂非懂,不禁心中大为叹服,暗自庆幸自己没有一怒之下斩了韩信。于是,夏侯婴宣布赦免韩信的死罪,劝韩信好生安于职守,切勿再犯,并答应韩信在汉王面前为他尽力推荐,请汉王予以提拔重用。
夏侯婴是个忠厚守信之人,既然答应了举荐韩信,便立刻进王宫面见汉王刘邦。
夏侯婴对刘邦施礼说道:“大哥,前几日处斩那些违反军令的士兵,轮到韩信时,他竟面无惧色,自称乃胸怀大志,精通韬略之人,故而兄弟没有杀他。我与那韩信坐下来攀谈,发现此人果然熟读兵书,精通战阵,问起兵法战术来简直如数家珍,倒背如流,绝非常人可比,兄弟以为大哥应该重用此人!”
刘邦听夏侯婴推荐这个违犯军法,刚从刽子手刀下捡回一条命的韩信,很是不以为然。刘邦认为熟读兵法者并不乏其人,夸夸空谈者大有人在,仅做到持戟郎中的韩信在项羽那里未得到重用,跑来汉中又能有多大作为?
刘邦并未发现韩信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但既然是自己的同乡好兄弟夏侯婴热心举荐,刘邦仰起头来略一思索,便对夏侯婴说道:“你没有杀他,这事干得不错,既然你说这个韩信如此有学问,那就破例擢升他担任萧何手下管理粮饷的都尉罢!”(92)
夏侯婴见刘邦采纳了自己的建议,提拔韩信担任都尉,高兴地说道:“多谢大哥,兄弟这就去告诉韩信!”
韩信见汉王刘邦只不过让自己担任了一名负责粮饷的武官,连个将军都不如,依然不能领兵作战,十分失望,知道刘邦仍然不重视自己,在这里无法施展自己的军事才华,便打算离开汉中周游东方各国。
恰好此时,萧何巡视军中粮草储备情况见到了韩信,萧何一向仁善亲和,他见韩信是个刚提拔的粮草都尉,自己与韩信同是楚国人,又都是自三秦来到汉中,初次相见自然是分外亲切,便与韩信攀谈起来。
不料这一次交谈,令萧何又惊又喜。萧何发现,这个默默无闻,举止儒雅,有些木讷的粮草官韩信不但精通韬略,谙熟战略战术,排兵布阵之道,而且胸怀抱负,沉稳睿智,对天下大势的分析颇有见地,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
萧何深深感到韩信在这里担任一名粮饷都尉实在是大材小用,埋没人才,便好言劝慰,向韩信承诺一定在汉王面前再次举荐他,委以韩信重任。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释:
(88)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人。汉朝开国功臣,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大军事家孙武齐名,后人奉为“兵仙”、“战神”,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
(89)汉代班固将用兵之法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他认为,兵权谋者,即战略家,“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兵形势者,即战术家,“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班固的军事理念到今天仍然是极为重要的军事思想理论瑰宝,由此也可看出韩信与项羽在用兵上的不同理念与格局。
(90)郎中,秦汉官职名称,即君王侍从官的通称。职责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顾问及差遣。
(91)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92)都尉,秦汉时期中高级武官,位次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