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楚汉相争
刘邦进咸阳沉迷酒色享乐 函谷关阻项羽入关惹祸端
秦王子婴献出咸阳投降起义军之后,刘邦召来张良与郦食其,对二人说道:“如今战争结束,咸阳守军已经被我军收编,城内秩序安定,你二人可愿与我共同进咸阳城观赏一番,如何?”
张良婉拒道:“萧大人此番进咸阳有要事要办,须清点国库,整理户籍,登记财产,我就不一道前往了。我在灞上与众将士护卫咸阳安全,沛公可放心进入咸阳浏览一番,放松心境。”
郦食其也说道:“老夫对游览观景不感兴趣,不如在灞上饮酒聊天来得逍遥快活,沛公尽管前去,不用照顾我等。”
刘邦知道张良性情恬淡安静,不喜欢喧哗热闹,便不再勉强,遂在樊哙保护下,率五千精兵,以征服者的姿态,浩浩荡荡,风光八面地进入了咸阳城。
甫入咸阳,刘邦便立刻为秦朝都城那眼花缭乱,繁华热闹的景象所迷恋,进了咸阳宫,刘邦看到是金碧辉煌的殿堂,晶莹璀璨的稀世珠宝和婀娜多姿的宫女,简直目不暇接,兴奋异常,于是,刘邦命宫中仆人拿来美酒佳肴,坐在龙椅上开怀畅饮,俨然如皇帝一般。
萧何整日带着下属官员,忙于清点秦宫国库的财产,顾不上面见刘邦,他知道有樊哙保护刘邦,不会发生意外,只专心清理秦宫资财。在清理过程中,萧何惊喜地发现库房里存放的战国时期七国军事地图标注详细,十分珍贵,便让人仔细收集整理,妥善保管,带回军营以备今后行军作战之用。
看到刘邦留住秦宫饮酒享乐,不愿离去,性情耿直急躁的樊哙看不下去了,几次进宫劝说刘邦道:“大哥,你入关之后尚有诸多大事要办,那项籍眼看就要入关,十万大军如今还在灞上等待你的命令,切不可在这里只顾贪杯误了正事,不要忘记咱是所为何来!”
但是,刘邦从一个掌管方圆十里的小小乡镇亭长一下享受到帝王般的待遇,仿佛走进了另一个天地,眼界大开,哪里听得进别人的劝谏,听到樊哙劝说,刘邦便醉醺醺地对樊哙说道:“我在此享受片刻岂能耽误大事?这里是我的天下,是朕的皇宫,朕想怎样就怎样,其奈我何?来,兄弟,陪朕喝一杯,哈哈哈!”
不论樊哙如何着急,刘邦自是不理不睬,在咸阳宫里品尝美酒佳肴,不理军政,把天下大事抛在了脑后。
樊哙急得心里焦躁又无处发泄,遂找到萧何诉说此事,萧何深知刘邦的秉性,随性而为,无拘无束,见樊哙前来诉苦,萧何便说道:“樊兄弟别急,你这个大哥一向通情达理,听人劝说,待我老萧去劝劝他!”遂与樊哙一起进咸阳宫劝说刘邦。
萧何与樊哙二人进了咸阳宫,见刘邦喝得醉意朦胧,似睡非睡,看样子很是享受,见萧何与樊哙进来,刘邦知道这二人来的用意,不耐烦地挥挥手说道:“朕未宣尔等进宫,你二人来此做甚?朕要就寝了,你们退下罢,有事明天再谈!”
萧何与樊哙见刘邦根本听不进别人劝说,只好退出宫来。萧何无可奈何地摇头叹息一声,苦笑着对樊哙说道:“唉,你的沛公大哥此时已经迷了心窍,唤不醒矣!”
“那可怎么办?萧大人不会眼看着俺大哥就这么天天喝得烂醉,稀里糊涂度日吧,那要等到何时他才会清醒?”
樊哙一听萧何这话急得两眼圆睁,瞪着萧何,那神情让萧何看了有些害怕。
“樊老弟说得是,确实要想个办法,这可如何是好?如之奈何......”
萧何一边搓着两手来回踱步,一边考虑劝说刘邦的办法,思索片刻,萧何忽然想到了在灞上驻守的张良,于是对樊哙说道:“樊将军莫急,我有办法了。沛公一向敬重军师张良,对张大人的话是言听计从,无有不依,看来只有张良大人能劝醒沛公了!”
樊哙听了用手拍拍额头,对萧何说道:“嘿,萧大哥说得对啊,我一着急竟忘了还有张良大人。那就请萧大哥赶紧回趟灞上,把张大人请来劝劝俺大哥吧,再这么下去什么事都耽搁了!”
“好,好,老哥我这就回灞上,搬请张大人!”
于是,樊哙调来三十名骑兵,护送萧何骑快马匆匆赶往灞上去找张良。
萧何见了张良,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张良听说刘邦住在咸阳宫内,整日饮酒,不理政事,不禁面色严峻,他感到此事非同小可,若是任凭刘邦如此下去,西进成果必将毁于一旦,更遑论成就大业了,于是,张良立刻骑马与萧何一起赶回咸阳去见刘邦。
刘邦此刻正喝得畅快,还在命仆人满酒,张良进得宫来,见刘邦这副模样,不禁皱起眉来微微摇头,遂深吸一口气,提醒自己冷静,迈步上前向刘邦施礼说道:“张良拜见沛公。美酒佳肴,一醉方休,沛公过得好逍遥快活啊!”
刘邦没听出张良话中有话,见是张良到来,十分高兴,斜靠在龙椅上说道:“子房来了?来来来,你先尝尝这宫中上好的美酒,我敢保证你从来不曾喝过,这比沛县酒肆里卖的酒可好喝多了。若饮过此酒再喝那酒,犹如泔水一般!来,满饮一杯,哈哈!”
张良见刘邦这幅神态果然如萧何说得一丝不差,不禁有些气愤,遂毫不客气地对刘邦说道:“不必了,多谢沛公。张良若是陪着沛公在此饮酒取乐,怕是脑袋掉了尚不知为何矣!”
刘邦眯着眼睛望着张良问道:“子房何出此言?我占据关中,进驻咸阳,灞上驻有十万大军,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张良说道:“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71)沛公如今刚入咸阳,天下局势未稳,项羽几十万大军即将进入函谷关,沛公却不思进取,毫无忧患意识,天天在咸阳宫享受帝王之乐不能自拔,不知沛公可曾想过,您此次率起义军一路征战杀伐,攻关夺隘,历尽艰辛,付出无数弟兄们的性命,才得以攻入关中,进入咸阳,难道就此心满意足,安享美酒安逸吗?暴秦刚推翻不久,天下百姓尚在苦难之中,沛公现在的所作所为与助纣为虐何异?试问沛公:是想拥有天下,还是为了享受眼前的荣华富贵,而如秦二世胡亥一般很快失去天下耶?如安于一时享乐,何须夺取天下,割地做一个诸侯王足矣!不知沛公志向安在否?”
刘邦听了张良义正辞严的劝谏不禁面露愧色,无言以对,坐在原处思索片刻,顿时酒醒了大半,也感自己近来做得十分不妥,遂正色端坐,对张良说道:“子房你责备得对,我自以为先于项羽进入关中,夺得了反秦第一功,确实是有些得意忘形,耽于享乐,几乎迷失了自己。依子房的看法,当下我最应该做的是哪些事?”
张良长吁一口气,答道:“沛公能想到这点,在下就放心了。项羽骄横跋扈,目中无人,且手中握有四十余万大军,实力远在我军之上,目前各路诸侯皆归附于项羽,听从他的号令,我们完全无法与项羽抗衡。若是项羽得知沛公先入关中,占据咸阳,天天在宫中如帝王一般吃喝玩乐,必然妒恨,绝不能容您,若是,则十分棘手。所以,沛公必须小心谨慎,尽早采取应对之策!”
刘邦问张良道:“听子房如此一说,这情势倒是极不乐观,依子房所见,该当如何应对?”
张良早有打算,见刘邦发问,遂抚着颌下胡须徐徐答道:“依我之见,沛公眼下最要紧的是做好两件事。”
“噢?是哪两件事?快讲来听听!”刘邦说道。
张良答道:“这第一件事,沛公怕是难以接受,但必须认清当前形势,放弃关中称王的念头和眼前暂时的安逸,请萧何大人封存国库,备好账册,派人看管,然后沛公引兵退出咸阳,仍驻军灞上,俟项羽入关之后,将咸阳让于项羽!”
刘邦听到这里,从牙缝里“嘶”地一声吸了一口气,果然满脸不悦,皱着眉头问张良道:“那么,这第二件又是何事?”
张良答道:“这第二件事,即是沛公在撤离咸阳之前,广施仁政,善待百姓,争取民心,与秦人“约法三章”,让咸阳民众记住沛公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如此,即便沛公暂时撤出了咸阳,却赢得了民心,秦人有口皆碑宣扬您的仁德大度,必然对沛公今后实现宏图伟业大有裨益!”
“子房所说的‘约法三章’是何内容?”刘邦再问张良。
张良答道:“这是在下在“所过勿掠”军令的基础上,按照当前形势需要,为沛公拟定的凝聚民心的方略。沛公可在合适的场合,向咸阳乃至关中民众宣布三条法令:‘第一,杀人者死罪;第二,伤人及盗者抵罪;第三,废除秦朝施行的严酷刑法。’如此,沛公虽然离开了咸阳,但是您带给秦人的利民政策和益处却留在了秦人的心中,百姓自会以沛公的做法与其他占领者的举动相比较,必然高低立见,皆愿站在沛公一边!”
刘邦听到张良建议自己撤出都城咸阳并将咸阳让与项羽,虽然心中极不情愿,但冷静一想,张良分析得十分正确,自己目前的实力无法与项羽相抗衡,与其忍受屈辱被项羽勒令交出咸阳,倒不如主动退出为好。
刘邦抚着胡须对张良感叹道:“子房所思所想皆着眼于长远未来,字字玑珠,句句入理,幸得有你从旁提醒,不然几乎毁了我的大事,好罢,那就一切照子房说的办!”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一月(72),刘邦将咸阳的名人,富商,豪绅和前秦朝官员召集在一起,向众人宣布,起义军与当地百姓亲善相处,绝不侵犯扰民,并提出约法三章,望遵照执行:其一,杀人者须偿命;其二,伤人者赔偿并给予惩罚,盗窃者按罪论处;其三,立即废除秦朝的苛法酷税,不得欺压盘剥百姓。
“约法三章”一经宣布,立刻得到咸阳民众的热烈响应,大家纷纷拿出自家的牛羊酒食慰劳起义军,以表达感激之情,刘邦坚辞不受,他对咸阳民众拱手说道:“连年战乱,税负沉重,百姓皆不富裕,我不能接受你们的酒肉食物,刘季代起义军心领了。起义军与关中百姓是一家人,理当共同维护社稷安定!”
咸阳民众看到起义军果然信守承诺,不扰民,不接受百姓馈赠的食品物资,更加信任拥护刘邦,咸阳民众委托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士面见刘邦,恳请刘邦留在咸阳称王,治理关中,其殷殷恳切之情令刘邦深为感动,但是为了长远大局,刘邦只能婉言谢绝。
刘邦对众人说道:“多谢各位的美意。称王关中是件大事,当今天下皆服从楚怀王号令,究竟由谁在关中为王,还要听从楚王诏令,我刘季不能擅自做主。”
宣布实施“约法三章”之后不久,刘邦见咸阳民心稳定,秩序井然,便率军撤出咸阳,重新驻扎于灞上。咸阳民众得知刘邦的起义军撤离的消息,纷纷出城相送,依依不舍。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送走了刘邦,可怕的厄运很快就要降临到他们头上了。
刘邦回到灞上,仍然为着将咸阳拱手让与项羽而耿耿于怀,闷闷不乐。这天,刘邦帐下一名叫杨缪的谋士为了讨好刘邦,趁张良等人不在刘邦身边,向刘邦进言道:“启禀沛公,您一定明白,关中之地四面皆有险关扼守,可保关中安全,关内有渭河平原,粮草丰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远比其他地区富庶。沛公历经苦战率先入关,按照楚怀王的约定,理应称王关中,而您非但没有宣布称王,反而让出咸阳退居灞上,让项羽不费吹灰之力便进入关中,占据咸阳,沛公难道真舍得让出这块历尽千辛万苦才得来的风水宝地吗?”
这谋士杨缪的一番话可谓是一下说到了刘邦的心里,刘邦听了连连点头说道:“是啊,你说得确实不错,我也正是这个想法。我何尝心甘情愿地把咸阳拱手让与那项籍?可我军现在的实力不足以抗衡项籍,所以只好退出咸阳,还驻灞上,实属无奈矣!”
杨缪说道:“项羽不日即将到达函谷关,依在下拙见,沛公不如派一支军队加强函谷关防御,阻止项羽入关。这函谷关险峻无比,易守难攻,那项羽纵有千军万马也休想破关而入。沛公再尽快扩充军备,增强实力,足以与项羽抗衡。然后,沛公按照楚怀王的诏令宣布自立为关中王,管辖这方四塞之地,依沛公的宽厚仁义,必然会得到关中民众的一致拥戴,如此,沛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可雄踞关中,虎视中原,大业必成矣!”
刘邦听了谋士杨缪的建议,感觉句句说到自己的心坎里,他看到终于有人站在自己这边,支持自己占据关中称王,大为欣喜,心中暗想,自己本就先于项羽入关,关中王的头衔非自己莫属,岂能让项羽唾手而得?只要牢牢守住函谷关和武关要塞,项羽纵有上天入地的本事其奈我何?
主意打定之后,刘邦采纳了杨缪的提议,立刻派一支军队抢在项羽入关之前赶往函谷关加强防御,打算将项羽拒止于函谷关之外,自己享有关中之地。
然而,刘邦的想法过于简单草率,他远远低估了项羽的实力与意志,从而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71)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指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定会有马上到来的忧患。
(72)秦时以十月为岁首,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即刘邦被封为汉王的那年,因秦朝灭亡后,没有统一的政权,因此史学界为了将秦汉两个朝代连接起来,不产生空档,因此自公元前206年(也即秦王子婴元年)起始称“汉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