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项羽所封的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被田荣所杀之后,燕王韩广也成为项羽任意分封的牺牲品。
韩广乃赵国人士,原为当年起义军首领陈胜手下大将武臣的副将,武臣脱离陈胜自立为赵王之后,便派韩广攻略燕国。韩广为人宽厚豁达,所到之处,燕国各地反秦武装纷纷归附韩广,燕国很快被平定,韩广见当地燕人拥戴自己,便自立为燕王,率领自己的军队跟随项羽进入关中。
项羽本来已经封韩广为燕王,却并不信任韩广,不久之后,项羽感到燕国土地广袤,担心韩广势力渐强,便把燕国一分为二,即西为燕国,东为辽东国。这还不算,项羽又违背承诺,以“臧荼功劳高于韩广”为由,夺了韩广燕王封号,改封其为辽东王,命韩广向东迁往环境恶劣的辽东地区,以无终县(今天津市蓟县)为国都。同时,项羽将韩广手下将领臧荼封为燕王,都蓟城(今北京市广安门一带)。
韩广见项羽对自己如此颐指气使,呼来喝去,毫不信守承诺,心中忿忿不平,迟迟不肯动身前往辽东封国,臧荼见韩广待在燕国不愿前往辽东,不禁大怒,竟不顾韩广曾经是自己主子的情分,派军队攻打韩广的驻地。
韩广不敌臧荼,向东逃至辽东国境内的都城无终,臧荼心狠手辣,仍然不肯罢休,带兵追到辽东向无终发起进攻,韩广在混战中被杀,臧荼随之吞并了辽东国的土地,辽东国刚建国不久便宣告灭国,可怜韩广尚未坐上辽东王宝座,便应了“无终”这一名称不得善终。
项羽鸿门分封不过数月,十八路诸侯中便没了齐国、胶东国、济北国、常山国和辽东国五国。因为臧荼与项羽关系亲密,除掉了违抗项羽之命的韩广,项羽也便视而不见,默许了臧荼兼并辽东国的举动,各诸侯国见项羽如此偏袒臧荼,一片哗然。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六月,项羽看到位于楚国北部边境的韩国居于中原的中心位置,通连四面八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且嵌入楚国的腹地,便打算控制韩国和相邻的河南国,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庸和北部屏障,于是打起了韩国的主意。
其实,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已经将原来的韩国土地一分为二,成为韩国与河南国两个小诸侯国,将原来赵国的大臣申阳封为河南王,韩王成与张良虽然十分不满,但是韩国实力弱小,根本无力与项羽相抗争,只好隐忍下来接受这一既成事实。
韩王韩成因为当年刘邦西征时曾帮助自己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收复失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因而一直对汉王刘邦颇有好感,心存感激,却对霸道专横的项羽若即若离,敬而远之,项羽早就察觉韩王成对自己敷衍应付的冷淡态度,十分不快,便想方设法废掉韩王成。
于是,项羽以商议要事为由,将韩王成骗到楚国,软禁于彭城不许其返回韩国。不久,项羽便以“韩成未入关中,无甚战功,不足以封王”为由,蛮横地削去了韩成的韩王封号,将其降为侯爵。对韩王成忠心耿耿的张良对于身处困境的韩王不离不弃,也陪同韩王成留在了彭城,同时密切关注时局。
面对诸侯国内部纷争的乱象,项羽的威望并不足以震慑各路诸侯,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因此,为了维持来之不易的分封局面,项羽不得不亲率楚军往来奔走,平息各诸侯国的动乱。
在对待汉中的刘邦和齐、赵等地的反叛力量上,项羽面对首先进攻刘邦还是消灭田荣这一重大战略抉择权衡不定,陷入苦苦思索之中。
军师范增觉察出项羽仍然没有认清谁是真正危险的潜在对手,在关键的战略决策上还在反复掂量,难下决断,便一再提醒项羽道:“汉王刘季野心勃勃,深藏不漏,极善隐忍,他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巴蜀之地而固步自封。莫看刘季焚毁褒斜栈道,向世人宣示从此再无返回中原之心,其实,他始终对三秦之地虎视眈眈,垂涎三尺,若刘季一旦攻取关中,则东进大门就被完全打开,山东各国(93)皆不是刘季的对手,刘季将在中原地区畅行无阻,这对于我们极为不利,因此,必须认清刘季才是楚国的头等大敌。而齐国田荣为求自保,采取中立观望态度,对楚国暂无威胁,可不必用重兵防备,我们应该趁刘邦实力不强,尚未坐大之际,举大军分路西进,倾全力翦除刘季的势力,消除心腹大患方为当务之急!”
范增的这一席话可以说是切中了楚汉两国战略全局的要害,然而,项羽却一时不能接受,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
项羽听了军师范增的主张犹豫不决,他对范增说道:“汉中地处偏远之地,距彭城两千余里之遥,交通不便,仅有巴蜀之路连接关中,道路崎岖难行,不宜行军作战,且刘季兵力弱小,有章邯、司马欣、董翳的军队阻住其北上之路,我以为不足为虑。而齐国紧邻楚国,地域广大,实力不弱,且齐人善战,田荣与那个贼首彭越相互勾结,一再袭扰楚国北部边境,倒是让我放心不下。若楚军西征进攻刘季,齐国自背后进攻楚国,局面将十分被动。此事关系重大,我还须仔细考虑!”
此时,身在彭城的张良也在时刻关注项羽的一举一动,为汉中的刘邦暗暗担心。他探听到项羽在西征进攻汉中的刘邦还是北上征伐齐国田荣的战略抉择上举棋不定,难下决断,于是计上心来,便以下臣的身份写了一封信,拜托好友项伯转交与项羽。
项羽接到张良的来信十分诧异,因为他与张良素无来往,且张良曾协助刘邦出谋划策,攻入关中,项羽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对张良不满,项羽想不出张良来信的理由,忙打开信函细看。
只见张良在信中说道:“在下张良启禀霸王。张良与那汉王刘季相识多年,对此人十分了解。刘季乃一沛县泗水亭长,出身低微,胸无大志,贪图小利,喜好享乐,一心想得到关中之地称王,不过是为了贪图安逸而已,绝无东进中原的野心与实力。刘季自退入巴蜀之后,烧毁栈道,安于汉中,昭示此人从此再无返回中原之心,不足以为霸王所虑。而齐人田荣则不然,齐地富庶广阔,人口众多,且与楚国北部紧密相连,战略位置极其重要。齐军能征善战,实力不弱,对楚地觊觎已久,早欲向南扩张夺取楚国的城邑土地,威胁楚都彭城,其野心昭然若揭。在下为霸王考虑,若霸王先向巴蜀用兵,征伐汉王,齐国军队趁机自后方袭击楚军,则楚军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进退两难,因此霸王不得不防。依在下之意,大王应首先集中兵力北上彻底消灭齐国田荣的势力,解除楚军西进后顾之忧,然后再调集各路诸侯军队,转而向西,兵分多路,沿巴蜀子午道、祁山道、陈仓道、党骆道等数条蜀道分进合击汉中,以优势兵力一举消灭刘邦的势力。如此,大王歼灭了这两大对手,其余诸侯莫不闻风丧胆,俯首帖耳,面北称臣,则大王称霸天下指日可待矣!望大王三思,张良拜呈。”
项羽看罢张良的来信,深以为然。他虽然对张良忠心辅佐韩王成而怀恨在心,但是张良信中所言却与自己不谋而合。项羽原本就瞧不起沛县泗水亭长出身,外表土气且没有多少文化的刘邦,加上鸿门之宴刚与刘邦重叙兄弟之谊,情义尚在,岂能马上翻脸为敌?况且刘邦首先要面对章邯等人的严密封锁,要夺取三秦之地,东进中原谈何容易?
项羽将张良的来信交给范增过目,范增接过信还未看完,便脸色大变,他对项羽说道:“张良此人计谋多端,深谋远虑,与刘季关系非同一般,昔日若不是他为刘季出谋划策,改变行军路线,刘季岂能先于我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此时他却忽然向你建议先行进攻齐国,而后谋取汉中,这分明是居心叵测,误导你的判断,切不可听信此人的蛊惑之言!”
然而,项羽认为范增的话不过是一面之词,过分夸大了刘邦的威胁,对范增的劝告并未入耳。经过再三斟酌,项羽最终决定首先集中兵力消灭齐国田荣的抵抗力量,而后再视情况考虑如何对付汉中的刘邦。
项羽的这一重大战略误判,使他再次失去了彻底击败刘邦的战略机遇,使得刘邦在汉中以较短的时间迅速扩军备战,训练部队,初步具备了抗衡项羽的实力。
出兵齐国之前,生性多疑的项羽想到了羁留于彭城的韩王成和陪在韩王身边的张良。项羽担心韩王在张良协助下,趁自己出兵征伐田荣之际,配合刘邦在自己背后煽动骚乱,扰乱军心,成为祸患,决意除掉韩王成,以消除后顾之忧。
古人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94)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七月间,项羽先是授封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吴县(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县令郑昌为韩王,命其前往韩国都城阳翟赴任,同时,命令郑昌与河南王申阳加强对西部的戒备,部署防御,防备刘邦的军队向东进犯,紧接着,项羽以“韩成与其丞相张良协助刘邦反楚,罪无可赦”为由,派人将韩王成杀害于彭城的居所中。
韩王成被害时,幸而张良不在韩王身边,方才躲过一劫。当张良欲返回住处时,突然发现大批楚军士兵围在韩王府邸大门四周,张良感觉情况不妙,急忙隐蔽起来打听消息,方知韩王成已被项羽杀害。张良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万分,心里明白,项羽也绝不会放过自己,留在彭城已经毫无意义,随时可能遭到捕杀,于是,张良乔装打扮后迅速逃离彭城,孤身一人前往汉中投奔刘邦。
韩王成被杀,并非韩国王室成员的郑昌被项羽扶为韩王,实际上就是个傀儡,韩国已经名存实亡,张良欲复兴韩国,报效国家的理想彻底破灭,从此对项羽切齿痛恨,发誓为韩王报仇。
张良逃出彭城之后,晓行夜宿,辗转跋涉两千余里终于到达汉中,重新回到了汉王刘邦身边,只是二人此番相见,其情其景与四个月前褒中栈道分别又是迥然不同。
汉王刘邦见张良突然去而复返,不禁又惊又喜,召来萧何,郦食其,樊哙等人陪同,设宴为张良接风洗尘,饮酒叙话。
席间,刘邦问起张良别后经历,张良说到韩王成被害一事,忍不住掩面痛哭,流着泪对众人说道:“我张良没有早日看出项羽的蛇蝎心肠,以为他削夺了韩王的封号也就罢了,没料到项羽如此心狠手辣,竟下毒手杀害了韩王,我作为韩国丞相却无能为力,委实悔恨难当矣!”
汉王刘邦,萧何与郦食其等人听了也是神情黯然,摇头叹息,樊哙更是两眼通红,拍案发怒道:“军师勿忧,有朝一日项藉若是落在俺樊哙手里,定取他项上人头为韩王祭奠!”
刘邦拭泪说道:“韩王宅心仁厚,性情温和,不想竟遭项羽毒手,寡人甚感怜惜,子房不必过于悲伤,须保重身体,来日向项藉讨还这笔血债!”
张良对刘邦说道:“这项藉心胸狭隘,报复心极重,竟然容不得敦厚和善的韩王,只因为韩王不与他亲近便遭疑忌而将其杀害,实在是残暴无道至极,我张良与他不共戴天,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汉王刘邦陪着张良伤心落泪之余,心中却也倍感宽慰和踏实,遂对张良好言抚慰,正式拜张良为汉国军师,与丞相萧何同等地位,陪在自己左右随时问计。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七月,忙于训练军队的大将军韩信见汉军阵法娴熟,战力增强,士气高涨,便向刘邦提议道:“启禀汉王,我军欲攻略中原,必先平定三秦,打通东进之路。章邯、司马欣、董翳皆为投降项羽的秦朝将领,不但兵败降楚,而且造成二十万秦军降兵被项羽残忍屠杀,所以,三秦百姓对章邯等三人十分憎恨。而大王入关后,施行亲善政策,约法三章,禁止扰民,深得秦人拥护,形势对我军极为有利。目前汉军已经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若此时进攻三秦,定能以较小的代价实现夺取关中的战略目标!”
刘邦听罢说道:“甚好。但不知大将军训练的军队如何?”
韩信拱手说道:“在下正欲请汉王亲临演兵场,视察我军操练,借此机会鼓舞我军士气!”
刘邦听了精神一振,说道:“好罢,本王今日就看看韩将军训练的军队成效如何?”刘邦遂传令下去,全体文武大臣齐往演兵场观看军队演练。
南郑演兵场上,只见数万汉军将士排列整齐,形成一个个方阵,战旗飘扬,战鼓轰鸣,士兵们手持长戈,精神抖擞,神情肃穆,见汉王率文武大臣登上演兵指挥台,将士们兴奋地举起兵器齐声高呼:“得胜!得胜!”
韩信上前对刘邦说道:“禀报大王,部队已经准备就绪,请允准操练!”
刘邦抬手说道:“开始!”
接着,十个传令兵齐声高喊:“汉王有令,操练开始——”
随着大将军韩信手中红色令旗挥舞,汉军阵型不断变化,或成长蛇阵,或成圆形阵,或变成半月形,前有盾牌掩护,后有弓箭手拉满弓作射箭状,队形忽而前进,忽而退后,忽而阵门大开,忽而瞬间闭合,全军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你攻我守,你退我进,可谓是变幻无穷,神鬼莫测。演兵场上战鼓隆隆,号角齐鸣,杀声震天,杀气弥漫,展现出汉军将士的高昂斗志。
站在指挥台上观看练兵的文臣武将见汉军阵法娴熟,威武雄壮,斗志昂扬,无不拍手喝彩,不得不佩服韩信带兵有方,阵法精妙。
汉王刘邦看罢演兵,连声称赞韩信道:“大将军为寡人训练出这支雄师,定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平定三秦指日可待!”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楚霸王项羽在经过数个月踌躇不决之后,终于下定决心,留下大将钟离眛守卫彭城,自己亲率楚军主力北上,开启了征伐齐王田荣的战争。然而,此时满怀信心的项羽绝没有料到,他这次伐齐之战代价之大,时间之长,远远地超过了他的预料。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汉王刘邦经过数月筹备,汉军物资充足,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听说此次出征是为着平定三秦,东进中原,打回家乡,全军将士更是士气高涨,人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盼望早日得胜返回故土与家人相聚。
此时,汉王刘邦麾下文有张良、萧何、郦食其辅佐,武有大将军韩信统帅三军,出谋划策,可以说是兵强马壮,猛将如云,今非昔比。于是,刘邦决定趁项羽挥师北上讨伐齐国田荣反叛的战略良机,亲率汉军北上攻略三秦。
处于鼎盛时期的项羽绝不曾意识到,当年,正是因为秦始皇攻灭韩国,张良为报灭国之仇,于博浪沙奋勇伏击,几乎取了秦皇嬴政的性命,最终张良辅助刘邦攻入关中,迫使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如今项羽杀了大军师张良忠心侍奉的韩王成,使得韩国再次亡国,张良又岂能善罢甘休?
项羽更没有料到,他无端诛杀韩王成,使得张良于绝望悲恸之下回到汉中,重归求贤若渴,从谏如流的汉王刘邦帐下,从此专心辅佐刘邦,最终助刘邦成就了天下统一之大业,此乃人意还是天道耶?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释:
(93)“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并非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广大黄河流域。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都在崤山以东,因此史称“山东六国”。
(94)见于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意即:欲加害于人,还怕找不到罪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