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项羽收编了章邯的二十万秦军之后,率领各路诸侯联军自安阳出发,向函谷关进军。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项羽的大军在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的平阴津南渡黄河,行军六百余里来到新安(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项羽下令联军暂时驻扎于新安歇息休整。
出乎项羽的预料,这段六百余里的路程竟然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项羽打开军用地图仔细查看,新安距离咸阳还有大约七百余里,行军速度如此缓慢,让项羽深为焦虑和恼怒,为了加快行军速度,项羽不得不考虑采取断然措施。
此时,联军内部正酝酿着一场危机。自安阳出发以来,由于秦军降兵与各路诸侯军队的士兵相互仇视,因而龃龉不断,时有冲突发生。因为楚国和其他五国皆曾被秦国灭国,成为亡国之奴,尤其是秦二世继位称帝以来,原六国百姓受尽秦朝苛捐杂税和严酷吏治之苦,不但在与秦军交战中死伤无数,且很多人都记得秦国名将白起曾在五十多年前的长平之战中一次诛杀赵国战俘二十万人,因此对秦人深为痛恨,并将这种仇恨迁怒于联军队伍中投降的秦军士兵身上。
行军途中,秦军降兵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联军士兵动辄对秦军降兵呼来喝去,随意侮辱打骂,秦兵与联军士兵之间时常发生口角甚至斗殴,这就使得秦军降兵的怨气日益上升,在军中传播蔓延。
很多秦军降兵抱怨道:“悔不该受章邯的欺骗投降楚军,给我们说什么投降之后有好日子过,全是一派胡言。如今遭受欺侮不说,万一入关后之后败给朝廷大军,被秦军俘获,朝廷必会把我们全家杀光,还不如当初不做降兵,与联军拼命一搏,光荣战死,家人还能得到朝廷抚恤,落个好名声!”
带兵的司马欣因为是秦军降将,看到这种情况,既不便训斥秦军士兵,更不敢管束诸侯的部队,只好佯装不知,充耳不闻,听之任之。
项羽安插在降兵队伍中负责监视的联军军官听到这些议论之后,急忙报告给项羽,项羽得知这一情况后更为忧虑。
其实,项羽早就有所担心,如此大量的秦军士兵不过是服从主将章邯的命令向联军投降,并非自愿放下武器降于联军,这部分士兵多是服刑之人,不易管束,很容易发生骚乱,尤其是让他们马上转身与秦朝的军队展开厮杀,多数人怕是难以接受。现在果然不出所料,降兵中开始出现动乱的兆头,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于是,项羽召集军师范增与龙且、英布、钟离昧、陈武等将领秘密商议应对之策。
项羽对众将说道:“联军自安阳出发以来,这些秦军降兵与联军士兵时有冲突发生,不但扰乱军心,而且会耽误我军入关大计,现在时间紧迫,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措施彻底结束这种状况,各位将军对此事有何见解?”
军师范增捋着胡须说道:“秦军降卒二十余万之众,一路上怨声载道,与联军士兵争吵不休,声言后悔跟随章邯投降,不如当初奋勇战死。老夫可以断定,如此庞大的降兵队伍若是在战场上发生哗变,其后果不堪设想。且如此之多的秦兵,不但消极懈怠,行动迟缓,而且消耗我们大量军粮,此地离咸阳尚有七百余里,按照现在的行军速度,何时能够进入关中?如此拖延下去恐怕让刘季占了先机,我军将前功尽弃。上将军须早作决断!”
项羽听罢范增的见解,心中的打算已渐渐明确,他点头说道:“亚父说得极是,我也早有这个担忧。我历来不相信秦人,秦军降兵数量庞大,被迫投降我军,内心多有抗拒和不满,关键时刻必然不会拼死与秦军作战,这成为我军当前的一大隐患。如果这些士兵一旦进了关中不服从命令,发生兵变,事情就危险了!”
龙且、英布、钟离昧、陈武等将领此刻已经大概领会了项羽的意图,齐声说道:“我等明白,随时听从上将军命令!”
项羽攥着双拳,时而在营中低头踱步,时而仰头沉思,似乎是在下定最后的决心。片刻,项羽停下脚步,将大手重重地拍在案上,抬起头看着范增等众人说道:“我的打算是只留下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人,其余降卒全部杀掉,以根除后患,减轻我军负担,以便迅速挺进函谷关,各位意下如何?”
龙且、英布、钟离昧、陈武等将领其实也想到了这点,认为这是唯一可行并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皆说道:“我等赞成上将军的决断!”
范增听了,抚着胡须沉吟片刻,对项羽说道:“自古以来,杀降是败坏名声的大事,且二十余万降兵全部杀掉,恐怕今后将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
英布说道:“范先生,眼看就要火烧眉毛,不能再犹豫了,这二十万秦兵已经成为累赘和祸患,耽搁我们入关,且我军粮食紧张,哪能供得起这二十万降兵食用?再说,那个秦国将军白起当年能诛杀二十万赵军俘虏,凭什么我们就杀不得秦军降兵?军情紧急,事到如今也只能这样了,休怪我们心狠手辣,翻脸无情!”
范增沉默片刻,叹口气说道:“唉,罢了,眼下这种情况老夫也别无良策,为了我军抢在刘季前面进入关中在所不惜,就这么办罢,只是计划要周密,行动要迅速,防止发生意外!”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一月这天下午,项羽按照事先制定的行动方案,邀约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人到自己的军中大营饮酒叙谈。
项羽对章邯等人说道:“最近连日行军,甚是辛苦,未及与各位坐下来好好叙话,今日我请诸位畅饮几杯,喝他个一醉方休!”
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不知就里,见是项羽宴请,自然是既高兴又感激,忙施礼称谢,项羽命人摆上酒肉,四人盘膝而坐,开怀痛饮。
章邯等三人却不知项羽酒量极大,经不住项羽频频举杯劝酒,时间不长,便喝得酩酊大醉,人事不知。项羽见章邯三人已经喝得烂醉如泥,遂命军士将他们抬回各自的营帐歇息,并派人监视。
到了傍晚时分,天色渐暗,英布、龙且、钟离昧、陈武等数名将领各带两万人马,以整编队伍为由,命令秦军降兵放下兵器,将他们分批带至新安城南的荒野之地列队站好,点燃火把照明,将秦兵团团围住。
正当秦兵惶恐疑惑之际,突然听到有人高喊:“放箭——”,紧接着,四面八方万箭齐发,箭矢如飞蝗般射向毫无防备的秦军降兵。
当秦军士兵意识到大难临头的时候为时已晚,旷野之中无处可躲,霎时间秦兵纷纷中箭倒地,在黑暗中发出阵阵惨叫声,联军士兵随即手持兵器冲上前去,将尚未死去的秦兵尽皆杀死,就地掩埋。
可怜这二十万秦军士兵虽然投降了联军也未能幸免一死,一夜之间竟全都成了荒郊野鬼,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妻儿老小了。
直到第二天上午巳时,章邯才从大醉中醒来,他睁开眼看到司马欣与董翳神色异常,两眼发红,在卧榻旁站立着看着自己,欲言又止,忙揉揉眼起身问道:“你二人为何这般脸色?究竟发生了何事?”
司马欣垂泪答道:“将军,项羽昨天夜间以秦军降兵图谋兵变为由,已命令联军将我军士兵全部诛杀于城南荒野,如今仅剩我等三人矣!”
“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章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希望是听错了,他伸出双手抓住司马欣的臂膀,两眼圆睁,盯着司马欣问道。
旁边的副将董翳流着泪说道:“司马将军说得没错,我二十万弟兄都已经葬身荒丘,一个不剩了......”
章邯听了这一噩耗,顿时犹如五雷轰顶,肝胆俱裂,目瞪口呆,他这才明白项羽昨晚宴请自己的真正意图。
章邯“噗”的一声双膝跪地,以拳捶胸,嚎啕大哭,向天举起双臂连连嘶喊道:“苍天啊,我的二十万秦军弟兄,竟一夜之间化为冤魂,这都是我章邯的罪过啊,上天呐,你用雷劈了我这罪人吧!”
然而,无论章邯怎样痛哭、悔恨与自责,也无法挽回二十万秦兵的性命了。
章邯虽然兵败降楚,名节不保,导致自己率领的二十万秦军降兵被项羽尽皆诛杀,但是后来仍然有人给予这位曾经的秦朝名将以充分肯定。
清末著名学者蔡东藩先生(73)这样评论说:章邯为秦之骁将,国之栋梁,如章邯不败,则秦朝不亡。章邯亲率刑徒之军征伐起义军,连战皆捷,攻入山东,竟无人能够抵挡。然而秦朝丞相赵高奸佞,独揽大权,祸国殃民,秦二世胡亥昏愚无能,荒废朝政,秦朝日渐衰败已无可挽回,此乃天意亡秦。章邯一去而秦无人,安得不亡乎?
这话听起来虽然有些道理,但是仍然无法掩饰章邯为求自保而投靠项羽,最终造成二十万秦军降兵被反秦联军全部杀害的血淋淋的事实。
章邯身为秦朝上将军,丧失气节,背叛朝廷,归降项羽,直接导致秦朝最后一支颇有战斗力的军队覆灭,秦朝迅速灭亡,其作为如此不齿,焉能称之为“秦之骁将,国之栋梁”耶?
倘使章邯当初没有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巨鹿之战后自棘原果断撤军,经太行山通道返回关中,重兵把守函谷关和武关,秦朝或许不至于迅速崩塌,甚至于可以延续大秦国脉。所以,秦朝之亡,章邯难辞其咎,“国之栋梁”美名其实难副。
新安杀降,也成为项羽在政治上的最大败笔之一。这一事件不但导致项羽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关中民众的对立面,在秦人中的威望尽失,引起秦人对他的更大仇恨,而且也在各诸侯中招致愤懑与不满,认为项羽的杀降行为太过残忍暴戾。
而刘邦在西征途中先是下令军队“所过勿掠”,入关后,又施行“约法三章”,亲善秦人的政策,受到关中民众的赞扬和拥戴,此消彼长,就更加凸显了项羽的冷酷和霸道,使其不知不觉间开始走入孤立的境地。
当然,此时此刻,年轻高傲,我行我素的项羽绝不会在乎世人对他的评论,新安杀降事件也丝毫不影响项羽大步迈向他人生巅峰的步伐。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73)蔡东藩(1877年7月23日-1945年3月5日),清末著名历史学家、历史演义小说家,著有《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等730余万字,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