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投降项羽的决定,章邯三人心情沉重,相对无言,沉默片刻后,章邯平复了一下情绪,苦笑着问司马欣和董翳道:“上次项羽见了我派去的使者大发雷霆,非要取我项上人头,把使者吓得魂飞魄散,两腿发软,向我诉苦说项羽实在可怕,今后再不敢见他了。不知这次派谁去见项羽较为合适?”
司马欣说道:“将军,还是在下去面见项羽吧,我与项羽的叔父项梁曾经有过交往,想必项羽也还记得我。”
“噢?司马将军认识项梁?”章邯听了感到有些意外。
司马欣见章邯面露诧异之色,接着说道:“其实并无深交。事情是这样,项羽的叔父项梁早年因为是地方豪杰,我在县里任职时曾与他打过交道,算是有一面之交。有一年,项梁在他家乡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因斗殴伤人触犯秦律被捕入狱等待审问,项梁在狱中托人捎口信给我,让我为他求情。恰好那段时期我在下相县任管理监狱的狱掾,与县令关系不错,便向县令送了些银两,请他从轻发落项梁。县令便以罪状轻微,证据不足为由结案,将项梁释放出狱,故而项梁叔侄对我心存感激。我若去面见项羽与他商谈归降事宜,想必他不至于向我发怒下逐客令罢?”
章邯听了司马欣所言,面露喜色,以拳击掌说道:“司马将军怎么不早说此事?让本将心里好生焦虑不安。如此甚好,既然司马将军于项家有恩,此行岂不是事半功倍耶?”
司马欣说道:“为了避嫌,是以未向上将军谈及此事!”
章邯点头说道:“司马将军说得有道理。那就有劳司马将军亲自赴项羽军营,商讨和谈事宜!”于是,司马欣单人匹马前往联军营地面见项羽。
项羽见是司马欣到来,果然没有发火,以礼相待,命人摆上酒菜与司马欣饮酒叙谈。说起当年司马欣救项梁出狱,到会稽起义这一路走来的曲折经历,二人皆颇为感慨,喟叹不已。
酒过三巡之后,司马欣遂再次向项羽提出,愿与其订立和约,秦军无条件归降于项羽,今后一切听从项羽调遣。
项羽因为没有亲手杀了章邯为叔父项梁报仇,又看到此前章邯的信中似是柔中带刚,颇有要挟之意,仍然怒气未消,不愿马上接受章邯求降,再者,即便是同意章邯的投降条件,也不能答应得如此爽快,项羽略一思索,举杯对司马欣说道:“来,司马将军,干了这一杯!”
项羽放下酒杯,对司马欣说道:“这章邯在定陶杀我叔父,灭我义军弟兄,此仇不报,我实难咽下这股怒气。我本打算组织联军再向棘原发动一次攻势,狠狠地打击章邯的气焰,杀了此人,以祭叔父在天之灵,方泄我恨。既然司马将军亲自前来见我,提起和谈归降一事,我自当认真考虑,并与各路诸侯将领商量。请司马将军暂且先回棘原,容我仔细权衡,做出决定之后再作答复!”
司马欣明白,项羽与章邯有大仇未报,不会马上痛快地答应接受秦军归降,只好起身告辞返回棘原。司马欣将面见项羽的情况告知章邯,章邯听说项羽还在犹豫之中,并未答应签订和约,虽然心中忐忑不安,但也别无他法,只能耐心等待项羽的回复,并继续加强棘原的戒备,不敢稍有大意松懈。
司马欣离去之后,项羽对亚父范增说道:“这个章邯前次提出愿率秦军归顺于我,明显缺乏诚意,看来近日连吃败仗,为形势所迫,这次倒像是有些诚意,不知亚父有何见解?”
范增抚着颌下胡须,对项羽说道:“籍儿,我看此事可以考虑了。章邯屡败于我军,退回关中的道路被全部切断,已经进退两难,斗志低落。但是他手中仍然握有二十万军队,可说是久经战阵,未受重创,战斗力不弱。章邯此人有勇有谋,是领兵之才,可堪重用,若不趁机收编,将其逼入绝境,必然作困兽之斗,拼死抵抗,我军要完全消灭他,恐怕要付出重大代价;再者,当前我军粮草严重不足,运输不便,不宜久战,而棘原城内粮草充足,防守严密,章邯又拒不出战,我军不宜在此地打持久消耗战,应尽快结束这一不利局面;其三,时间紧迫,我军自彭城出兵解巨鹿之围,至今已经八个月有余,老夫估计刘季已经接近关中,我们应该抓紧启程进军函谷关。所以,应该尽快接受章邯请降,命他带领二十万秦军为我军充当前锋,扫清西进障碍,以便我军迅速突破函谷关攻占咸阳。棘原城中储备有大批军粮物资,正好可供我军行军作战之用!”
项羽听罢亚父范增的这番话,深以为然,明白范增说得十分正确,章邯能攻善守,短期内无法将其彻底击败,目前条件下又不允许与之长期对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顺势而为,接受章邯归降,收编秦军,加快进军关中。
这样考虑之后,项羽对范增说道:“亚父说得不错,其实我也思虑良久,不能在此地再与章邯继续周旋下去了,我之所以没有马上答应接受章邯归降,就是为了彻底挫掉他的锐气。既然亚父没有异议,那就接受章邯归降的请求,择日与他签订城下之盟!”
与军师范增商议决定之后,项羽把各路诸侯将领召来,宣布与章邯罢战议和,接受其归降。
项羽对众将说道:“目前,章邯的二十万秦军坚守棘原拒不出战,虽被我军四面包围,但是棘原防守严密,粮草充足,一时无法速战速决将其全歼。我军目前粮草已所剩无几,运输困难,不宜在此地久留,尽快启程西去关中才是当前头等大事。现在章邯被困棘原,走投无路,提出愿归降本将罢战求和,我决定接受章邯的请求,与他订立和约,收编其军队,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各路诸侯将领无不对定陶之战记忆犹新,他们心里明白,章邯手里的二十万骊山大军实力可畏,且章邯智勇双全,善用诡计,即便项羽勇猛过人,不付出重大代价,短期内也难以歼灭这二十万秦军,为今之计,接受章邯归降当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于是纷纷说道:“章邯慑于上将军威猛神勇,愿投降求和,既避免了我军损失,又扩充了我军兵力,如此甚好,我等悉听上将军定夺!”
项羽见各路诸侯无人提出异议,便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定了,择日与章邯订立和约,共同反秦,拿下咸阳,杀了皇帝,共享天下!”
各路诸侯将领听罢齐向项羽恭敬施礼道:“喏,谨遵上将军之命!”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这天,项羽与章邯这两大对手按照约定在洹水(又名安阳河)南岸,棘原之西的殷墟(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部)举行了历史性会晤(56)。
洹水岸边早已搭起崭新的营帐,营帐两边联军士兵手持兵器整齐站立,四周“楚”字大旗迎风飞扬,十分威武壮观,项羽与范增、曹咎、龙且、英布、钟离昧等一干联军大将立于殷墟旁等待章邯到来。
巳时时分,章邯与司马欣、董翳等人仅带着少数护卫骑马而来,远远见到项羽已经在等候自己,章邯等人急忙下马步行。
项羽因为抛开了对章邯的仇视,心情反而舒畅了许多,远远地便向章邯招呼道:“久闻章将军大名,如雷贯耳,别来无恙啊,哈哈!”
章邯赶紧带着司马欣、董翳快走几步,恭敬地上前行跪拜之礼,说道:“败军之将章邯拜见上将军。将军戏言了,巨鹿一战,上将军刚毅果决,气吞山河,勇猛无敌,威名远扬,章邯钦佩无比,在下乃将军手下败将,实在无地自容矣!”
项羽见章邯不但相貌端庄,而且敦厚儒雅,言语恳切,倒有几分喜欢,伸手拉起章邯说道:“章将军请起,入座饮酒叙话。”
项羽、范增面东而坐,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面西落座,寒暄几句之后,话题便自然而然地指向朝廷黑暗腐败的现状。章邯向项羽诉说道:“当今皇上胡亥昏庸无能,听信谗言,听任奸臣理政,那丞相赵高阴狠毒辣,迫害忠臣,诛杀良将,架空皇上,手握军政大权,逼得我等走投无路,陷于此背叛朝廷的不忠不义之地,背一世骂名,实属无奈矣!”章邯说着,两眼忍不住流下泪来。
项羽对章邯说道:“章将军不必太过伤感,暴秦早已腐朽不堪,命悬一线,朝不保夕,灭亡之日就在眼前,你我二人联手反秦,定可迅速攻入关中,拿下咸阳,杀了那昏君胡亥和奸臣赵高,共享富贵荣耀!”
章邯见项羽如此大度豪爽,连忙离座而起,再次施礼称谢,说道:“多谢上将军不计前嫌,收容章邯之恩。我等愿为上将军当马前之卒,听从驱使,冲锋陷阵,万死不辞!”
项羽听了章邯这话,十分高兴地说道:“如此甚好,你我二人既然和解,便是兄弟,今后共举反秦大旗,不分彼此!”
酒宴毕,项羽与章邯遂于殷墟签订和约,然后将盟书放入陶罐中封好,在范增、司马欣、董翳与众位将领的见证下,项羽与章邯二人抔土将陶罐埋入会盟台上,插上矛戈各一支作为标记,以示罢战止戈,共结盟友之意。
签完和约,秦军二十万人马正式向项羽投降,归项羽统一调度,按照和约规定之内容,作为回报,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封地在咸阳以西至甘肃东部;封司马欣为塞王,封地在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封地在上郡(今陕北榆林市绥德县)一带,因而自这时起,世人称关中一带为“三秦之地”。
项羽以随时共商军事行动为由,将章邯留在自己帐下,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项羽是有意把章邯与秦军隔离开来,不让章邯继续在军中发挥核心作用,以防生变。
项羽封章邯等三人为关中王,显然是与范增经过了深思熟虑,也说明了以下几点:
首先,项羽无视楚怀王熊心“谁先入关即为关中王”的号令,霸道专断地将整个关中地区封给了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人,表明项羽根本就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
其二,既然项羽封赏了章邯等人为关中三王,也充分说明他从未打算让刘邦称王关中,可说是视刘邦如无物,根本不在乎刘邦会做出何种反应;
其三,章邯的雍国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面积广大,占了关中平原一半的地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章邯又是关中人人,熟悉当地情况,便于统治治理雍地。若章邯将来驻于关中西部,则既可防御来自巴蜀之地的威胁,又能保护东面咸阳的安全,防止咸阳落入他人之手。项羽将章邯封为雍王,可说是对章邯的莫大赏赐与信任,令章邯对项羽更加忠心。
其四,项羽从未打算常驻关中并以咸阳为中心作为自己将来称霸天下的大本营和战略基地。或者换一种说法:项羽依恋故乡,自信地认为自己在江东照样可以威震四海,号令天下,无人敢于抗衡。他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封为三秦之王,说明他早就放弃了“四塞之地”关中这一得天独厚且极具战略价值的帝王之地,这一战略抉择几乎注定项羽成不了一代伟大君王。
更为关键的是,从项羽封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人为三秦之王便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自降服章邯的那天起,就对如何安置刘邦有了相当周密的考虑,关中的分封处处是针对刘邦所做出的精妙安排,这种老辣缜密的谋略和手段,只有精明过人且早就对刘邦怀有戒心的军师范增能想得出来。
原来,就在章邯提出愿意归降项羽之后不久,范增就问项羽:“籍儿,若是章邯归降,你对安置章邯三人有何打算?”
项羽答道:“我也正在考虑此事,既然与章邯签订和约,且章邯把他手中的二十万军队交了出来,不仅避免了两军流血杀戮,也加快了进军关中的速度,算是立了大功,因此决不能亏待了他们,况且章邯身居秦朝上将军之职,应该给予他们合适的封赏。”
范增说道:“老夫倒有一法,可妥当安置章邯三人,让关中今后再无后顾之忧!”
“亚父有何办法安置此三人?说来听听。”项羽问范增道。
范增抚着胡须略一思索,说道:“章邯三人皆是秦人,自然方便管理秦地,治理关中,依老夫所见,可在盟约中写明,若章邯率全军归降,即封章邯三人为关中之王,驻留关中。如此,可保关中安定无虞!”
“这......若是万一刘季抢先入关,我将如何封赏于他?”
项羽听了范增的主意,感觉办法虽好,却有些不讲仁义,毕竟自己与刘邦兄弟相称,曾并肩作战,关系相处得不错。
范增答道:“籍儿难道没有看出,这个刘季外表恭顺谦卑,实则心机深重,野心不小,且极善笼络人心,老夫一向对他放心不下。刘季若是先行入关,可将他封在巴蜀之地称为‘汉王’,自先秦时期,巴蜀就属于秦国,是关中的一部分,将刘季封在蜀地,他也无话可说。如此,刘季若是在巴蜀之地有非分之想,则断难实现!”
项羽听罢范增的分析,思索片刻,感到亚父过于小心,项羽并不认为刘邦有什么野心,且刘邦的队伍实力弱小,战斗力不强,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但是亚父的分析也不无道理,为了防患于未然,项羽最终还是接受了范增的主张。
然而,项羽还未进入关中,就提前将关中之地封给秦军降将章邯等三人,使得各路诸侯首领彻底失去了称王关中的机会与希望,必然招致六国诸侯对项羽的不满和怨恨,这对项羽未来的权威和统治也将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随后举行的军事会议上,项羽宣布任命塞王司马欣为大将军,统率秦军担当先锋部队,任命翟王董翳为校尉,辅助司马欣,实际上是剥夺了章邯的兵权。由此也可以看出,项羽对司马欣最为信任,所以让司马欣掌握兵权。部署妥当之后,项羽下令全军即刻启程,向关中进发,首要目标是夺取函谷关。
项羽与章邯的殷墟会盟,宣告长达半年之久的棘原之战以项羽的全面胜利而结束。经此一役,秦军主力基本上全部消亡,秦朝再无兵力可抗衡反秦起义大军,秦王朝走向覆灭只是时间问题了。
眼下更为重要的是,看项羽与刘邦谁先进入关中,夺得推翻秦朝第一大功。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56)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王灭亡夏朝后,建立商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商汤王的后裔、第二十代商王盘庚(姓名子旬)后来又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殷作为商朝国都长达二百七十余年,所以商朝又称“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