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野微风的头像

山野微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9/10
分享
《汉初风云录》连载

第四十九章 田荣起兵反楚自立为齐王 陈余驱走张耳迎立赵王歇

却说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完十八路诸侯,自关中衣锦还乡回到楚都彭城,其威名声望可说是达到了顶峰,他满以为天下从此安定,可以尽情享受一段平静安逸的生活了,却没有料到,还没过多久,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便遭到了挑战。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七月间,即鸿门分封仅五个月之后,齐国王室后人田荣,因为拒绝派军队解巨鹿之围与项羽反目,没有跟随联军进入关中,所以未得到项羽的任何封赏,田荣因此极为不满,心生怨恨,欲伺机报复,独霸齐国。

说到田氏齐国,就不得不提到最早建立齐国的姜氏家族。

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朝之后分封诸侯,贡献巨大的开国功臣姜尚(姜子牙)被分封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齐地,自此建立起姜姓齐国。

到了姜尚第十二代孙齐桓公执政时期(公元前685年一前643年),陈国(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发生政变,太子陈完逃亡至齐国请求庇护,齐桓公便收留了他,并任陈完为齐国大臣,为了断绝和陈氏家族的关系,陈完便改为田姓。

后来田氏家族在齐国繁衍壮大,逐步掌控了齐国的大权。齐康公(姜贷)二十六年(公元前391年),田氏第九代传人田和废了齐国最后一位姜姓君主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仍以“齐”为国号,称“齐太公”,自此开始,齐国历代国君皆为田氏家族成员,直至灭国。

从姜子牙开国到齐康公亡国,姜姓齐国共传了二十代,三十二位国君,延续六百五十五年,也算是国祚绵长。

田荣乃齐国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东南)人,陈胜吴广起义后,田荣与兄长田儋、兄弟田横一起响应起义,揭竿而起,率领起义军杀了当地的秦朝官吏,消灭了驻扎在齐国的秦军,宣布齐国光复,田儋遂自立为齐王。后来,田儋在与秦军作战中被章邯所杀,田荣便扶立兄长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己担任丞相辅佐齐王田市,实际上掌握着齐国的军政大权。

项羽本就憎恨田荣,鸿门分封时故意无视田荣,对于田荣擅自扶立田市为齐王不予认可。为平衡齐国各方力量,使其相互牵制,避免坐大,项羽将齐国一分为三,封田荣的原副将田都为齐王(即临淄王),封已故齐王田建之孙田安为济北王,封田荣扶立的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因此,自这时起,秦时齐国故地便称为“三齐之地”。

由田荣扶立的齐王田市本就不愿听任自己的叔叔田荣所控制,便趁机接受了项羽的封赏,打算启程前往胶东国都城即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称王。不料,田荣得知这一情况后大怒,他早就与项家积怨甚深,自己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就连侄子田市竟然也接受了项羽的分封,欲脱离自己前往即墨为王,田荣立刻派人拘留了田市,将其囚禁于齐都临淄,随即暗暗调集兵力,伺机报复。

七月这天,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等人正自关中班师荣耀回国,田荣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率领自己的军队埋伏于田都等人返回齐国的必经之路上,看到田都等人进入了伏击圈,田荣下令全军发起攻击。

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等人正踌躇满怀,志得意满地领兵返回故乡,哪里会想到在自己的封地上会遭到突然袭击,猝不及防,溃散而逃。

齐王田都原本是田荣手下的副将,自知不是田荣的对手,田都心里明白,自己被项羽封为齐王已经得罪了田荣,他绝不会善罢甘休,自己这个齐王在齐国无立锥之地,根本不可能进入临淄坐上王座,于是,田都便带着几个亲信向南逃入楚国境内藏匿起来,此后便不知所踪。

田都逃过田荣追杀躲进楚国还算是命运最好的,田荣怒不可遏,誓要斩尽杀绝,率军包围了田安及其残余部队,在混战中杀了济北王田安,可怜田安称王仅数月,还未曾坐上王座,便死于非命。

被囚禁在临淄的胶东王田市趁士兵看守不严,逃出临淄向东面的即墨狂奔,企图摆脱田荣,结果,途中被田荣追上,田荣深恨田市背叛自己投靠项羽,冷酷无情地杀了自己的侄子胶东王田市。

项羽分封的三齐之王一个逃走,两个被杀,田荣独自占据了三齐之地,遂宣布自立为齐王,任命自己的兄弟田横为齐军大将,与西楚霸王项羽分庭抗礼。

但是,田荣在齐地称王之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他看到在梁地游击作战的魏国人彭越这时已经拥有三万人马,也因为没有随项羽入关,未得到项羽的封赏而心怀不满,便趁机说服彭越,联合攻打楚国的军事重镇济阴(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西北),打算进一步蚕食楚国的土地,这无异于在老虎口中拔牙,向项羽的权威发起进一步挑战。

时刻关注齐国局势发展的汉王刘邦这时候也想到了彭越。彭越当年曾经帮助刘邦攻打昌邑,那时候刘邦就曾劝彭越跟随自己入关共同反秦,被彭越婉言拒绝,但是刘邦始终没有忘记这个为人仗义,作战勇猛的昌邑人彭越。

刘邦认为彭越不但擅长游击作战,而且他的队伍所在地梁地(今河南省东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将来项羽向西进攻关中,彭越则正好处于项羽的侧后方,便于在楚军侧翼进行袭扰打击,给楚军造成扰乱和破坏,起到牵制楚军的重要作用,支持汉军与项羽开展正面作战。为了将彭越收归自己麾下,刘邦便派郦食其携带汉军将军大印来到梁地面见彭越。

彭越见汉王刘邦派郦食其来见自己,自然十分高兴,设宴盛情款待郦食其。

席间,郦食其对彭越说道:“当年汉王与彭将军昌邑一别,至今已经一年有余,汉王一直念念不忘当年彭将军仗义出手,协助汉王攻打昌邑一事。如今汉王听说彭将军虽在反秦战争中立有大功,却没有得到项羽的封赏,仍在梁地一带周旋,无一寸领地,十分关切,特意委派老夫前来面见将军,以表达挂念慰问之情,并向彭将军授予汉军将军之印。老夫观察天下诸侯,唯汉王胸有大志,目光高远,仗义仁厚,爱惜将才,将来一统天下者必是汉王无疑。将军若归附汉王,他日改朝换代,将军便是开国功臣,与汉王共享荣华富贵,不知彭将军尊意如何?”

彭越听罢郦食其这番话,见刘邦还在惦念自己,十分感激,愈发地感到刘邦为人大度仗义,值得信赖,遂高兴地接受将军印信,成为汉军中的一员大将。自此,彭越便按照汉王刘邦的指令,率领自己的军队频频向楚地发动袭击,劫夺粮草物资,不断给楚军制造麻烦。

项羽并不熟悉彭越此人,未把彭越的这帮绿林草寇放在眼里,他听说彭越在大梁一带袭击楚军,抢劫粮草财物,当即命楚军将领萧公角率领一支楚军讨伐彭越。

不料彭越的军队十分勇猛彪悍,两军交锋不久,萧公角不敌彭越军的凶猛攻杀,大败而逃,彭越率军乘胜掩杀,楚军死伤过半,径直向东败退二百余里进入定陶城不敢出战。

从此,彭越与项羽彻底决裂,成为项羽的死敌,而齐王田荣认为项羽今后不会把齐国作为战略重点,而是会首先向身处巴蜀的汉王刘邦下手,于是在齐地拥兵自重,采取中立观望态度。

田荣起兵反楚,连杀项羽分封的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赶走齐王田都,自立为三齐之王,使得项羽刚实行分封制仅数月便遭到了重大挑战,开启了一个极为不良的先例,这不能不让项羽恼火万分,耿耿于怀。

项羽十分清楚,如任其发展下去,其余诸侯国很可能自以为实力渐强而离心离德,纷纷效仿,拒不对自己俯首称臣,那么征战数年为之付出的一切努力和得来的成果将很快付诸东流。

本来,项羽实行分封制,是打算先稳定局面,然后逐步削弱各诸侯王的实力,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属国,再逐一兼并,进而实现称霸天下的目标。但是,这无异于逆历史潮流而动,从根本上颠覆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废除分封制,施行朝廷中央集权管理的郡县制的进步政治制度,而且,项羽既无当年秦始皇所拥有的强大实力和铁腕,也无周武王的贤德威望与宽阔心胸,因而无法有力地支撑分封制的推行和巩固,这就使得项羽在不知不觉间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除此之外,项羽还犯下了一系列无可挽回的错误——由于他的独断专行,不按军功封赏,而是按照亲疏关系任意分封,因此激化了诸侯国的内部矛盾,埋下了战乱的火种。项羽不按楚王号令封刘邦为关中王,却霸道地让自己信赖的秦朝降将章邯等人三分关中,更是导致了民众及部分诸侯王的不满,项羽刚开始推行的政治制度首先在齐国遭到挫败,已经向他发出了危险的信号,若是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面临失去对各诸侯国控制的危险,这是楚霸王项羽所绝对无法接受的。

常言道:祸不单行。与此同时,赵国、燕国的诸侯也因为分封不均而战火迭起,国内纷纷发生战乱,相互杀伐,争权夺利,短暂的和平安定局面瞬间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继齐国田荣反叛之后,原赵国的大将军陈余也发动了兵变。

陈余曾与赵国丞相张耳共同辅佐赵王赵歇,因为张耳比陈余年长,阅历丰富,有长者之风,所以陈余将张耳视为自己的兄长和老师,甚为敬重,二人结下生死之交,誓不离弃,张耳与陈余的真挚友情曾传为一段佳话。

然而,巨鹿之战时,赵王歇与张耳被秦军围困于巨鹿城中,陈余虽集结赵军残余军队参加了巨鹿之战,怎奈兵少将寡,实力不济,无法凭一己之力杀退秦军,救护赵王。巨鹿之战结束后,丞相张耳对陈余十分不满,斥责陈余胆小怯战,救援不力,太不仗义厚道。

陈余受到张耳的训斥,心中怨愤,因为张耳是自己的师长,又不便当面向张耳发作,陈余左思右想咽不下这口怨气,一怒之下将赵国大将军印信留在代国军营中,带着自己的数百名亲信离开了都城广武(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在黄河边打鱼度日,打发时光,观察时局,以图东山再起,从此陈余与张耳反目成仇,势不两立。

所以,宋代诗人释文珦在他的《又言交》一诗中感叹张耳与陈余的友情时,这样写道:

“道交淡如水,世交甘如醴。

结交当以真,审交当以理。

道交似无情,曾不异生死。

世称刎颈交,未必以终始。

君不见昔者,陈余与张耳!”

项羽在关中分封诸侯时,陈余因为与张耳反目离去没有跟随项羽入关,项羽便封赵歇为代王(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中东部),分割原赵国的一片土地封与张耳为常山王,管辖原赵国中部的大片土地(今河北省南部、山东西北部一带)。

有谋臣向项羽提议,陈余早年即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反抗暴秦,参加过巨鹿之战,与张耳功绩相当,应封陈余为王,项羽以陈余没有追随自己入关为由予以拒绝。

但是项羽知道,陈余曾是赵国大将军,又曾写信劝降章邯,在反秦战争中颇有战功,应予奖赏。项羽听闻陈余居住在南皮县(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便将南皮等三县封与陈余,号称“南皮侯”,与张耳的封赏相去甚远。

陈余为此感到十分羞耻和愤怒,便怀恨在心,意欲报复。陈余知道齐王田荣与项羽有仇,于是前往齐国面见田荣,请求借兵攻打张耳。

田荣与陈余同病相怜,为了与陈余结盟联合抗衡项羽,便调拨给陈余一支军队攻打张耳。陈余趁张耳返回常山国都城襄国县(今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立足未稳之际,突然率兵进攻襄国,张耳用兵不及陈余,抵挡不住陈余的突然进攻,只好弃城而逃,陈余随即攻入襄国,进而控制了整个常山国。

陈余复仇成功,赶走了常山王张耳,占据了常山国,算是挽回了颜面。但是为人仗义又颇有书生气的陈余并不打算在常山国称王,他感到代王赵歇为人温厚仁义,能听得进自己的意见,再说赵歇本就是赵国国君,陈余便亲往代国都城广武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迎接代王赵歇来到常山国,仍尊赵歇为赵王,重新恢复了赵国的国号。

赵王歇十分感激陈余出手相助光复赵国,便将自己的代王头衔与代国土地一并让与陈余作为报答。但是陈余感念于赵王歇的宽厚仁和,并没有去代国称王,而是让自己的谋臣夏说任代国丞相,替自己管理代国,陈余则留在赵国辅佐赵王歇,仍担任赵国大将军,执掌赵国的军事大权。

陈余放弃一国之君的荣耀与享乐甘愿辅佐赵王,其一片忠义之心倒也值得称道。 

仓皇而逃的常山王张耳知道自己在军事上不是陈余的对手,又不愿去彭城归附项羽,经过一番考虑,张耳想到了尚在汉中的故友汉王刘邦,便带着自己的剩余人马辗转数千里进入汉中投奔了刘邦。

刘邦早年便与张耳相识,年轻时游手好闲,常与张耳结伴出游,有时在张耳家一住便是数月,天天饮酒畅谈,十分契合。刘邦看到多年未见的老友张耳不远千里来到汉中,自然是十分欢喜,以礼相待,命人摆上酒肉与张耳对饮叙谈。

刘邦问张耳道:“兄长为何放着常山王不做,忽然来到汉中,且如此狼狈不堪,究竟发生了何事?”

张耳叹口气向刘邦诉说道:“唉,霸王项羽封我为常山王,却仅封我那位结拜兄弟陈余为‘南皮侯’,陈余甚是不服,竟嫁恨于我,不念多年的兄弟之谊,从齐国田荣那里借来兵马突然向我发起袭击,打得我措手不及,损兵折将,只好逃离常山国前来投奔汉王。”

刘邦听了张耳的遭遇深表同情,对张耳说道:“此竖子太不讲情义,竟对生死之交的兄长如此无礼,必遭报应,有朝一日本王定为你出这口恶气!”

此后,刘邦便将张耳留在自己身边做了谋臣,汉朝开国后,张耳因功被刘邦封为赵王荣归故里。此是后话。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