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耳东的头像

耳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08
分享
《大埕散志》连载

第七十一章 韵越·裾角·徽

韵越

少瑜老师是柘林人。她戏做得好。人也好。她唱腔甜润;做起来,口眼身法步,款款,入人物很深。她唱李阿仙自然是好,所以才为电影配唱。但我心里不平。觉得应该让她又唱又念白又演才好。因为她才貌兼好,才是个与状元郞登对的人色。潮剧电影从姚老师的《苏六娘》开始,从来是拍一部流传一部,却就这个《烟花女与状元郞》仿佛半道折了戈。这个因缘不日再说。

少瑜老师在潮剧的第二个黄金时代--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录了上百部戏。一个人会上百部戏,可能历史上极少。而且,少瑜老师从在戏校读书时,就喜欢唱歌。戏校从前在条件一般的鲎石岛。聊胜荒野。练功棚是个大竹棚子。连个风扇都没有,洗衣服要在井边。少瑜老师回忆说,练工时,在个大棚里,不像现在有人管,要锁门,也没个手表,就早早去,暗暗回,衫裤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在井边,边洗边练唱,一件衣服也不知洗了多久,很多时候都忘记是在洗衣服。累了饿了,也没有牛奶、饼干之类,能冲杯白糖水就很好了。

戏校的同学却流传另一件事:说是这个王姓的美好姑娘,生好,声好,又努力,喜欢唱歌。于是,待她吃了饭,接热水,要去洗浴了。同学们就说,快,快,到后窗去。

去做什么呢?原来,小少瑜一进澡堂,就把这里当作练声厅。那时,刚刚恢复戏校不久,潮剧唱法强调实声、高腔,与强调共鸣的歌唱不同,学员们年龄不等,有的已经开始变声,所以恪守传统的老艺人、老教师、老艺术家不大支持学生练唱歌。这个小少瑜独辟蹊径,练工棚不让唱,教室不让唱,在大澡堂,天然的回声和共鸣,不正是最好地方吗?!

少瑜老师有个很好的家庭。她爱人疼爱她,要她不要去奔波、做戏。她后来因为腰椎疾苦,就休息了一段时间。她休息好回来,一上场,观众高兴得“哇”地叫开了。后来,她去了戏校教书,做老师、做主任、做副校长。前年退了休,由市委发的通知。

退休后,也反而更忙,辅导学生、交流、拜访、接受采访,大家又因自媒体的起兴,热传她的作品,热情地评价她,点赞,想起她的美名:潮剧邓丽君。

邓丽君的好,是生好,声音好,唱好,人品好,又有爱国心。王少瑜校长也是这样的人,这样的艺术家。她教书时,有时示范唱,有时自己拉椰胡,又走访老艺人,收集快要流失的旧曲牌、唱腔、剧本。陈鹏老师说,王少瑜这个人,德高于艺,艺又高,对老人有认识,不像有些人。少瑜老师却说,老先生们主动地拿出老物件、宝贝,郑重交给她,还对她说,谢谢。少瑜老师讲述的时候,眼里含着泪:你们看,她们这么说。

汕头电台的汪洋兄是在潮剧院长大的,是爱乐合唱团的成员。他的父亲是彩楼记的编剧,是个马来归侨。一家与潮剧、潮剧人渊源甚深,有感情,做采访就专业、深入、亲切,好听。在一个专题采访中,少瑜老师对芦林会“曾把菱花来照”唱段做了举例,深入地说明、讲解。少瑜老师说,越自己唱、教,反复体会,就越领会秋姨(姚老师、姚璇秋)她为什么这样做越。

我不知什么叫做越。后来她又说,韵越。又说处理不好,就格(扭曲)越。之后,我又听了潮剧院一个作曲家用“韵越”来对传统唱腔进行解说。

我于是去搜索,自然查不到。一次去友谊剧院看戏,问个票友,他也讲不清。于是,只好自解。

越,本义是翻过山去。正所以两广称南越。

我多加听、看、体会,觉得,越就是唱腔设计,起声起调,做韵味,是旋律、节奏、情感、气息的综合运用和设计。重点是字头字腹字尾做完整、清楚,不要白,不要整(淡),要有特色,出味道、色彩。这个是在音高、音准、节奏、旋律之外,无从量化,只可意会。因而尤其难,是唱腔好不好的灵魂、关键。


裾角

黄清城老师是关埠人。老艺术家中还有张长城先生也是潮阳关埠人。却都说话,做戏,没有一点口音。可见下的功夫很深。黄清城老师民国年间读到小学四年,日本人来了,潮汕失陷,又大旱,饥荒,只好卖身给戏班。有人问他,伤心么?他笑笑:不伤心,因为我那时比别人大,十五六岁了,会字,戏班不用打我。旁人又问:有看见卖身的龙银么?他又笑笑:有哩。卖了好价钱,二百多元,可以买很多谷子。说着,无事人一样,重又看看采访的人,等人继续提问。

清城老师回忆,他在童伶年代算是个大人,已经转做老生。但新中国成立后,改人改制改戏,废除童伶制,他又转唱小生。可是,观众看惯了童伶小生,看个高高大大,老人声一样的成年男子来做小生,就觉得好笑,起哄,鼓倒掌。清城老师说,我那时也调皮,人起是起哄,我越是演,后来,大家就接受了。因为,成年人在唱腔、做上,比较成熟。

但是,真要拍陈三五娘,要我去,我却不干了。清城老师说。为什么呢?别人问。因为,当时拍电影,是想给看不到戏的东南亚乡亲同胞看。我想他们也是看惯童伶的,会看不惯大小生。结果,当时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吴南生同志来做工作,说这是要宣传祖国,是任务,不单要做,而且要做好。后来,我也对做电影有了兴趣。

清城老师说,电影有电影的语言。那时不似现在,胶片都是英国进口的,有固定用量。要先录音,再做。录的时候,就一声道,一错要全部重新来过。一标导演要求高。像投荔场,排了好多次才开机。

清城老师说,我与璇秋这一代,拍电影电视少,录音也少。我离开舞台几十年了,年轻的观众不认识我。这时,有人放了一段芦林会的唱段。清新、情绪和表现力到位的唱腔让大家一阵喝彩。就有人问,老师,这是谁唱的,唱得好不好。老师说,不认识,不知是谁唱的。唱来好,有裾角。大家一下笑开了。

裾角,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我且作这样解。我查了字典,裾就是襟。裾角,大抵与面上抻起来,有分寸,有棱有角,不软而流滑。我最近去友谊剧场看《望海潮》,与一个潮州来的企业家、戏友,他评价陈立君,也讲唱来有裾角。我于是更加坚定自己的感觉。

裾角与甜相对。大家喜欢夸一个演员的唱腔甜润、甜美。好像甜就好。如概括某一剧种的大师,就用了甜、水、润等来评价。实际上,有起有落,有松有紧,有坚实有圆润,合乎人物,合乎那时那景,才好。如果,把个孟姜女、窦娥、秦香莲唱得甜甜的,那怎么能好。

裾角与软糯也相对。潮剧是南剧,以柔、文为美。但过于柔、糯,则听起来腻味。现在的演员大多有声乐的知识和基础,唱腔强调共鸣,却往往失之过润、没有个性。

没有裾角,不仅与个人和导演、主创人员的审美能力和偏好有关,也与对文学文本和人物有理解有关。比如苏六娘、黄碧琚,就有一个从恋爱美好到为爱而断然、决意的过程,是极柔极刚的人物,不可一柔到底。

有裾角,也是音乐和听起来不累、入耳的需要。



徽,本义是标志。以前,称重用的乌木杆称,上面有用金属标出的点,大埕人叫称星,写作字,也称徽。

徽在潮州话中,后来引申为尺度。包括,音高。一个人在唱或演奏时,太高音,别人就说,衬徽;音高不够,别人就说:退徽啦!

徽怎么来呢?现在的人,最精准的,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频率。直观的,就是你买吉他时,卖家给你配了个定音器,是个可以吹响的物件。但古代的,要定个标准,则更困难。传说,当时,秦一统,国家庆典仪式上要奏乐。乐官不敢自己定音高,就去请示秦始王。始皇帝顺手比了一个手指。别人不解其意。乐官却,高呼万岁,谢了皇恩,回去按秦皇手指的长度制了一支短笛子。以此笛子的音高为基准,定了调子,编制和演奏庆典大礼音乐。据说,现在,福建一人博物馆,一整套古乐器中,还另配全了一支定音的铜短笛。其原理,与现在的定音器相近。

潮剧在历史发展中受了弋阳高腔的影响,讲究音要高,声要实,要落喉,有肉,不要虚、浮、假声。老艺人习惯讲自己是唱几空弦的。几空,就是几孔。比如,姚璇秋老师说:“我初排《扫窗会》唱王金真,唱四空弦。要去广州参加汇演和北京演出,选了解放前就出名的小生翁銮金兄来与我配。他已经转了老生,唱不了四空弦。潮剧讲究男女要同腔同调。没办法,他唱三空弦,我也只好重来,唱成三空弦。这对我,也是一个艰苦。”姚先生说的四空弦,就是F调;三空弦,就是降一个调,E调。

潮剧的历史比京剧长,也与京剧的唱腔不同。京剧是板腔体。平时听曲子,乐谱上注明西皮、二黄,就是分别是两种声腔。潮剧源于宋元南戏,传承了数量可观的古曲牌,因而是曲牌体。大类上可能与广东音乐是一类,源于古汉乐。所以,每当重要会议,人民大会堂上响起广东音乐《步步高》,全国人民都感觉很和会议的场合和庄重。因为,这本身就是古乐、汉乐。

潮剧的古曲牌有一定的旋律,而且有一定的情感和功用。并因之而形成了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五调和反线调。旋律组合我讲不清,记不清。功用大体是:轻三六调,用来表达喜庆。重三六调,用来表达隆重。活五调,表达悲愤。反线调,多用于小丑和反角的出场、唱腔。最典型的感觉很像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背媳妇》。

古戏剧与古文学有一样的审美,以正剧为正宗,正剧又以悲为最,有极重的审悲传统。现在我们也是一样的。大家一般来说,喜欢看大团圆的戏。一部戏看下来,奸臣还当朝,好人还受害,有情人还不成眷属,观众说会骂,说算不上好戏。如果能让观众看戏时笑上一笑,观众就会说,戏不错。算是戏的第二等好。第一等好是什么呢?就是要又让人笑,让人流泪,又恶人得了天遣、好人得了好报,大团圆。

《刘明珠》就是这样的好戏。所以潮州人讲:好曲《告亲夫》,好戏《刘明珠》。说的不是《刘明珠》的曲没有《告亲夫》好,而是不仅曲好、唱腔好,还人物好、故事好,扣人心弦。

为什么感人叫作扣人心弦呢?又是什么弦?诀窍在于活五调的运用。

姚璇秋先生近几年,让国家最高领导人三次主了名字表扬,是潮汕人民和广东人民的骄傲。在青衣和闺门旦行,与姚先生齐名的是范泽华老师。另有人给范老师作名:青衣泰斗。而范泽华老师最出名的就是会唱活五曲。

《刘明珠》中“痛彻孺怀”唱段,是刘明珠到了沧州枫树坡野外祭拜因受明亲王构䧟而问罪丧身的父亲,星夜在墓前哭坟守坟。悲愤到了极点,范泽华老师开口唱:“痛彻孺怀,泪洒尘埃。竹白草黄枫染血。”观众就跟随着含泪动情。

范老师在讲解中说:古音是五个音,要表达简谱4和7音时,可以用五音的升降来演或唱。在调上,2相对稳定,其他音不稳定,5尤其不稳定,是活的。而且,并不按平均律来安排,怎么安排,以师父传承为准。这就使很多唱段,玄妙极了。

我不懂得音乐,听不明白,听《刘明珠》,总会流泪,于是更是崇拜极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