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耳东的头像

耳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01
分享
《大埕散志》连载

第八十九章 黄锦与禅师交往的诗

黄锦字孚元,号絅庵,可见黄锦对于佛学和出世生活的向往。他自选的诗集中,收集有两首与禅师、和尚往来的诗。

访五子山无用禅师

石林高几许,金刹隐中峰。白日空山梵,清飙静夜钟。

竹窗回翠壁,危磴俯长松。坐听无生语,何时杖锡从。

石林是这么高,金色的宝寺隐隐约约,就藏在中间的山峰。白天里空空的山是多么寂静,静夜里却刮起了急切的大风。竹子做的窗子围绕着青翠的墙壁,我在高高的石台阶上俯望高高的松树。我坐在这样的地方听这无生无灭的佛法,就是不知什么时候能跟着手执法器的禅师一起云游呢。

这首诗从远及近,首先描写五子山及寺的方位。寺只写金刹两字。标题中点了山名。五子山,想来就是五指山,由五座高高的山峰组成,让人想起如来佛来。而寺名从头到尾都不说,又用了一个“隐”字,就有了禅意。第二联取了一个中景,一个白天,白天空而静;夜里,钟声,大风。形成对比,而且白天安静而夜里杂乱,又似有所象征。这就为最后一句的愿望作了伏笔。有欲静不能的意思。第三联单独用来作对联,既工整,又有意境。好似峰回路转。但危磴、长松,也是险景。那怎么办呢。有无用禅师的开示呢。无生正是有生,无用正是有用。以至于诗人都想跟着去云居四处呢。

这诗的好,还在于贴切现实的情景。字词对于景物的取舍,形成对比,精当别致。

与观非和尚

日观其非,何者为是。是非两忘,山飞水峙。

这是用观非和尚的法号,对佛法所观照的是非问题进行了辩证的问辩。一问一答,自问自答,以山水作答。只是这个答很奇险:山飞水峙。

这两首诗可能写于晚年。可能是明清交替之际。诗中所表达的,好像是禅意,但内蕴的危机还是有的。前一首,似是带着问题去拜谒无用禅师,山水中所观的,一如心里的镜像,一心要追求平静,但欲而不得。只好去跟从禅师了。第二首,话机中说是非两忘,但是末句却又进了山水的险景。

有资料注明,黄锦,晚号絅庵。但是,什么是晚年呢。并不十分明确。明代,平均的寿命不会太高,一般人,四十多岁,应该就可以算得上晚年了。学习中,看到一首黄锦同乡友人的和诗,题目注明和黄絅存。絧存是黄锦的另一个号。絅,就是禅衣,本义是单层的衣服。所以,也是很有禅意的。

在流传的故事和现在的古建筑中,也可以了解黄锦与佛门的联系。

离潮州中心市区十几公里的石庵山西面半山坡的一座石庵古寺。听说是清军占领潮州后,黄锦变卖家产支持一个已降的将领反清,后失败,逃避在这山上的一个石洞里。石洞不远处,有一座庵。人称石庵。后黄锦在岩上写了“最上岩”三个大字。这岩石实际上并不高,最上岩这三个字就显得很有意思。

另一则刊在一个政府办事处上的传说则值得商榷。大意是讲黄锦在崇祯朝要拜相,但这时,他的母亲去世了。黄锦只好回家丁忧。但为了让皇帝不要忘了他,竟说服皇上让皇上的妹妹跟着一起回潮州。后来,明朝换代,皇姑受黄锦夫人影响出家做了尼姑。

这里面漏洞很多,但受黄家影响,皇姑出家避难却有可能是真的。

因为,明朝灭亡后,黄锦自己也是一个生活得很不容易的半出家的人。

为什么呢?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城,明朝灭亡。1645年,南明隆武帝在福州即位,黄锦被起用为礼部右侍郎,不久晋尚书,又加太子太保。后清军破福州,隆武帝死。清军由福州进军潮州,潮州沦陷。黄锦四个儿子延龄、殿龄、诏龄、诰龄和长孙先后去世,他为保全家族剃发留辫。1653年,支持郝尚久反清,去辫蓄发,复戴方巾。后兵败,家被焚掠,长媳吴氏投井身殉。饶宗颐先生在《饶平鸿程黄氏传芳录序》中写道:“公以亡国大夫不免见辱,冢妇自沉,雏孙就系,惜未能一死以明其不绌。世有著书为公鸣冤者,呜呼!是岂史笔所忍书?论世逆志,真可为太息流涕者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