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所出生的潮州饶平东里鸿程,没有大的书院。但是,与他同时期,出了包括他同祖的堂兄黄琮在内的多位进士和有德有为的仕儒、高官。这可能与当时学人的交游、交往和学习方式有关。
我以前总是想:苏洵与两个儿子究竟早期是怎么学习的?那时,在眉山,交通肯定比李白描写的难于上青天好不了多少。世乱中那地方可能相对安定,但一定也没有很好的大学和大学者。三苏所读,如果只是十三经,肯定不可能有高的见识。苏轼就不可能在二十出头就能应对《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样的策题,并实际上应当点为当科的头榜头名。而且老苏、苏辙也相当了得。品德又好,文才卓越,又善治为民,实事求是。如果放在今天,做个省委书记都可以的
黄锦所在的明代,从宋以来,已经朝代两替,而且市井上业已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初萌。科考一方面录取的名额大增,南方人受到重用,门阀推荐应该不合法了。加之理学盛行。学子学习和交流的形式应该更加活跃,接近现代。新的人才成长机制已经形成。
大埕现在的乡亲还喜欢说饶平东部是省尾国角。而其实,东里从前坐拥粤东大港----柘林港。海路向北,一直到天津,都是顺利通达的。陆路方面,沿海边,从闽而江浙、山东、河北、北京,也几乎没有大山阻隔。交通条件还是比较好的。
所以,十六世纪末叶,黄道周这样的少年才子,从福建来广东访学,号称闽海才子。黄锦昔年,也“好与名士结社,讨论诗艺。”曾经与海阳吴殿邦、何仕冢,揭阳郭之奇等十七人结成诗社。一时,“以诗文相推重”。1618年,起身赴福建读书,向浙江永嘉诗人何白学习诗文和书法。
对于早年求学,黄锦在自述中记载:
癸已,始以拦考进泮,列名第二,则闽陈荆山宗师也。
又载:
至浙朱恒岳宗师。
又载:
戊戌,兄玉田登第,见其制义及诸名人房行稿,始知所以文。
又载:
归与谢湛玄弟昆、夏力庸、林六尹十三人结社“震阳”。
又载:
戊午夏,乃取道入闽,与玉田兄藩署诗书,与山人何无咎相晨夕者四阅月。有“云净松阴筛桂影,日长蝉韵伴书声”之句。
可见,在没有大学的地方,学者大都通过集结、研学、交流,家学与私立机构读书相结合,苦心精进。
黄锦公的这些自传记录,也说明了他的堂兄对他的影响和指引。
科考得中,在京学习工作,则更加同类相学、相长。其中,同科的同年兄弟更是合法结社,交流诗艺,甚至政见的同道之人。锦公自选中的《伏日同诸同年送客观鱼池》二则,可窥一斑。
伏日同诸同年送客观鱼池 其一
劳劳送客黯伤神,此日观鱼□兴新。得食呼群还类我,翻身入藻似惊人。
亭虚但觉商飙动,饮剧方知酒性醇。无奈晚云□急雨,登车□里透重茵。
缺了三个字,试补全:
劳劳送客黯伤神,此日观鱼须兴新。得食呼群还类我,翻身入藻似惊人。
亭虚但觉商飙动,饮剧方知酒性醇。无奈晚云覆急雨,登车束里透重茵。
商飙,商,是五音之一,五音与四季相配,商音配秋。飙,指风声。补全后大意:送完客人,我们怅惘若失,黯然伤神。这一天观赏鱼儿,才得须臾的情绪平复、提振。这小鱼儿得到食物,还真像我一样,转身进入藻井像是要吓人一跳。只是这个亭子让人感觉秋风吹拂。饮酒急了才明白酒性的清醇。无奈天晚了,乌云倾覆着猛烈的大雨。我们登上车子,卷起里衣,厚厚的坐褥也湿透了。
这首诗,我刚开始读时,因为讲到是同诸同年送客,又观赏鱼,正好与黄道周和黄锦的“诗书不可伏,渺论数逢渔”有联系。但细看,此“渔”不是那“鱼”,况且,送完黄道周,也不至于集会、饮酒、赏鱼。只是送的这个客,想来也不是有个什么好去处。
这首诗的题目充满叙述性,时间、人物、事,都全了。不计繁复。所以,内文也是深入细致地述说。充满对比和起伏。明明是伏天,却说感觉到秋风猛烈。明明是别后小加宽慰自己,借酒寄怀。不想,老天也不作美,让我们好些狼狈。本来,送了客,心里惆怅无着,想借观赏鱼儿来“兴新”一小会,不想,也是不成气的。究竟比平常还不堪。真是愁上加愁。从头到尾,忧愁无从说,只说酒、风、雨。殊不知,人还不如鱼儿呢。
伏日同诸同年送客观鱼池 其二
一竿垂钓忆□□,身□时□□此方。泽国蒹葭劳梦寐,金台景物寄行藏。
閒敲棋子真成癖,坐看盆鱼为甚忙。喜有弟昆能载酒,风流不减渡潇湘。
又缺了五个字。试补全:
一竿垂钓忆前潭,身躯时躇惊此方。泽国蒹葭劳梦寐,金台景物寄行藏。
閒敲棋子真成癖,坐看盆鱼为甚忙。喜有弟昆能载酒,风流不减渡潇湘。
这一首好像还是写聚会的情景,抒发郁意,有欲说还休的意味。大意:
一把钓竿让我们想起从前去过的水潭。这个身心有时却在踌躇间清醒过来,原来身处这个地方。南方水乡和蒹葭草要在梦里才能见到,这里金黄辉煌的亭台景物只是用来寄托行动着的身体。闲来下下棋子都有瘾了,呆坐着观赏鱼缸里的鱼究竟为什么急忙忙游来游去。还好,兄弟们带了些酒,开心快乐起来真像去了美好的潇湘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