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忘旧的人的头像

忘旧的人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6/21
分享
《《凤凰山》》连载

第四十七章

清朝乾隆年间,平度西乡古庄村,出了一位名医于溥泽(字介霖,号北涛。廪生,乾隆庚申恩科副贡,甲午科举人。生于乾隆十年,卒于嘉庆九年)他自幼颖悟,勤奋好学,秀才时,诗、文、辞赋名噪乡里,二十九岁乡试中乾隆甲午科举人。他曾出任滨州州学训导,因生性怪僻,厌恶官场,在仕三年,便辞职归乡。始专攻经史,兼学医书,中年后潜心医学研究。他深悟中国古代医学之精髓,既有精湛的理论体系,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医学著作堪称为国粹。他深知,掌握医学能解除病人疾苦,尚能保护百姓安康,是以立志中医学。更对《素问》、《灵枢》、《金匮要略》、《伤寒论》等经典医书,进行了精深研究,心得独到,多有建树。他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因而不辞辛劳,躬身临床,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疾苦。为提高医术,他曾拜于昌邑县名医黄元御(字坤载,号研农)门下,虚心求师,励精研读,造诣非浅。曾撰写了《医学诗话》、《云巢医案》等医书。他的《伤寒指南》两卷、《要略厘词》六卷及《药文》等书,至今尚存于平度、昌邑等地,被视为医学瑰宝,许多老中医能信口诵出,并用于临床。先生广术博学,善集古人之大成,累世人之所长,故对疑难病,尤其对妇女、小儿痘疹科颇为擅长,大有起死回生之术。他身为平度名医,但不保守,收徒不忌内外,是以二百年来,平度及邻县中医颇多,皆受先生之影响。先生医德高尚,不媚权贵,乐为平民治病,及至予药而不收钱。民间广为流传他两则故事:“一针两命”——于溥泽行医至河南,见一家出殡,哭声甚恸,又见棺材里往外流血,他断定死者是个产妇。先生沉思了一会儿,长叹道:“出殡都是抬死人,这家却把活人抬出去,是两条人命啊!”丧主听后,双膝跪在地上,求先生救命。溥泽让其抬回家中,开棺抬出死者,在她的腹部下了两根银针。少顷,死者呻吟了一声,随之生下一个婴儿,产妇也睁开了眼睛。合家哭拜在地,说道:“先生真神医,一针救了俺家两条命啊!”先生说:“医者只察细微,不依神算。这位妇人,流血鲜红,是因难产造成假死,其实心脏还在微弱地跳动,若超出两天,就无法救了。”

“走线评脉公主病愈”——乾隆的女儿得了种怪病,厌食,常年卧床,以花为伴,离则命危,宫中名医皆无能为力。无奈,只好贴出皇榜,求贤医治。恰值溥泽行医至京师,欲展平生之所学便揭下皇榜,随门卫进宫。清宫有禁律,医生为两宫女眷诊病,需隔帐走线评脉。先生断定,公主之病乃长期安逸所致,酿成消化不良,食欲不佳,致使四肢乏力,用针灸可奏效。然而,近体下针亦冒犯禁忌。先生找来公主的贴身侍女,询问公主发病时的特征。侍女说,公主爱花如命,一时离了,便成呆人,其状叫人可怜。先生豁然开朗,忙对侍女说:“你到公主床边搬着花盆就走,什么话不说,这样公主的病方能治好。公主见侍女搬花,赤脚就撵,躲在屏风后的溥泽,见公主近前,冷不丁一针刺入公主腹部,公主大叫一声,倒在地上,先生忙叫宫女将其抬回床上,两个时辰后,公主的体态平静了,第二天,便叫宫女拿饭吃。月后,康复如初。帝、后见女儿痊愈,大喜,便召见先生,意欲将女儿许配于他,先生以有结发夫妻为由,婉言谢绝。乾隆是个明君,向以仁义孝道为重,便不强求,又留他于朝廷中当御医,先生勉强住了两年,以回乡尽孝为由,离开宫中,回到故乡,开始了行医生涯。行前,皇上将御笔“神医于溥泽”的金匾赐予先生。先生骑驴悬壶行医,约半个中国,沿途造福于病人。以长途跋涉之故,劳累成疾,于嘉庆九年在家乡病故,终年五十九岁。他虽未青史留名,但其事迹,至今传奇般为人们流传着。李先生先祖就是于溥泽传人,尤其针灸更为一绝,李先生秉承家学,更继承了于溥泽悬壶济世的品德,治病救人从无老少、贫穷贵贱之分......遇到家庭贫穷付不起医药费的,常免费赠与医药,行医几十年,救人无数......被誉为中医界的“活神仙”,家风醇厚。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是他告诫子女的家训,更是李氏家族处世为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