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忘旧的人的头像

忘旧的人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7/11
分享
《《凤凰山》》连载

第七十四章

中国近代以来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大迁移:这就是著名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而这三次人口大迁徙中,尤其闯关东历时时间最久、人数最多。事实上,早从清朝初年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了三百多年时间,国内的贫苦百姓从未停止过向关东地区迁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闯关东。这其中,尤其以山东人闯关东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为什么会有大量的山东人闯关东呢?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闯关东。所谓的关东,指的就是今天黑、吉、辽三省组成的东北地区。因为东北地区位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东,也因此,这些地区被称为关东。而内地的贫苦百姓把向东北地区迁徙称之为“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前往关东的过程中充满了血泪和苦难,需要经历种种艰难困苦,甚至生死的考验,需要非同一般的闯劲儿,才能最终取得成功。既然有如此大的风险,在清初和清中期,清廷更是一次次颁布禁令,甚至设置《柳条边》禁止百姓前往关东。那为什么闯关东的行为还屡禁不止,清末和民国时期,更有数以千万计的百姓加入了闯关东的队伍呢?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关东能够使在内地已经活不下去的贫苦农民活下去。生存是第一要务,绝大多数闯关东的人,其实目的都很简单——为了活下去。而东北,正是他们认为可以让他们“活下去”的地方。提起东北,我们有很多印象,例如北大荒、北大仓、“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山锅里”等等。没错,东北地区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中国土地最肥沃、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尤其是严寒的气候和清朝的封锁,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人口十分稀少。再加上与华北地区直接接壤,关东自然成为了山东等华北百姓最好的迁徙之地。第二,经过清朝几百年的发展,尤其是所谓康雍乾盛世之后,山东等地的人口大量增长。到鸦片战争时期,山东的人口已增长至三千二百多万人,而到光绪年间,山东的人口已经高达三千七百万。但是,山东的耕地和亩产却并没有因此增加,山东此时有限的土地,根本无法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再加上随着清朝统治时间越久,土地兼并也愈发严重,当时山东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人口不足百分之一的大地主和官僚手中。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大量无地或少地的百姓,即使正常年景,都无法饱腹,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则根本无法正常生存。因此,他们为了活下去,被迫开始了前途未卜、充满苦难的闯关东。第三,山东地区是近代历史上灾害的多发地区。据统计,在清朝的二百六十八年间,仅有史记载,山东就发生了旱灾二百三十三次,涝灾二百四十五次,潮灾四十五次,由于黄河、运河决堤造成的洪灾一百二十七次。尤其是黄河改道和泛滥对山东造成的灾害,更使得山东地区常年流民遍地。面对如此高频率的灾害,生于忧患的山东人民,自然有了闯关东的强劲动力。而到了近代,由于清廷统治力的愈发薄弱和官府的贪腐,山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愈发停滞,灾害也更加频繁。在这种情况之下,前往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的关东,成为广大贫苦人民唯一的生路。第四,则是伴随着天灾的,破坏性丝毫不弱的人祸。山东自古就以响马、也就是土匪闻名,而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更使得山东兵灾匪祸连年不断。山东地处战略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民国时期的中国,一直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各路军阀为了争夺山东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在山东接连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战争,即使没有战争,军阀们为了扩充实力,也始终横征暴敛,使得大量山东人民流离失所,使得山东十室九空。依然是为了活下去,数以百万计的山东人被迫开始了闯关东。最后的原因,则是源于山东人的性格。山东是孔孟之乡,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同时,山东人也极有很重的乡土观念。但与此同时,山东人还有这重情重义、豪放、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性格特点。在无法生存时,他们并不会懦弱等死,而是揭竿而起,著名的梁山好汉,就是位于山东地区。因此,在清末民初天灾人祸逼迫之下,大量的,彻底活不下去的山东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闯关东。他们的豪放和粗犷让他们敢于闯关东,他们的勤劳节俭使得他们在关东地区扎根安定下来,并在这片新的土地上生息繁衍,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驴三领着香鸣私奔后,先回家乡躲藏了几年,后来也确实是闯了关东的。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