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内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第一次国内战争发生后,烟台发生了一起震惊国内的重大事件,“烟台降军钟震国勾结张宗昌、方永昌叛变,复悬五色旗”(《中华民国史事日志》史称“烟台事变”。对于“烟台事变”的具体情形,国内外资料或语焉不详,或错误百出,致使这一影响近代烟台发展走向的事件一直掩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王保树和石头等因为都是武装警察,所以这几年也是步步惊心,屡屡风险......崔兆丰和崔召财也关闭了金矿。民国十七年六月,平度临时县党支部成立。崔兆丰和崔召财加入了国民党,而孙照发和綦崇盛却加入各乡的农会组织,热情的投入到平度的农会当中去了......(史学家已经证明,农会是与近代社会自治思潮联系在一起的,在清末“新政”改革期间就产生了。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的宗旨和历史使命进行过恰当的论述。不几年国民政府开始第二次北伐,国民革命军迅速占领了山东和平津一带。对于东三省,蒋介石拟采取和平手段交涉,以实现全国的统一。张学良此时也在考虑东三省的前途,张学良从国家统一的大局出发,呼吁停止内战,并出兵助蒋,国家统一思想再一次得到实践)。张炳月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他任军长,招财从黄埔军校毕业到第十五团当了团长,随后中原大战爆发......
在张炳月的书房里,张炳月正在和他的参谋长刘明文讨论当前的时局,他俩赞同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他们渴望有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政府,消除当今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等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来共同抵御外辱。拯救水深火热的中国;满目疮痍的中国,让人们安居乐业,都能过上耕者有其田的生活,自由、富足、国富民强的生活。他俩赞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张炳月说:“明文,你咋不听从少帅的安排啊!人望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可以到南京政府任重要官职的,以你的才华和为人,不出几年你就是响当当的人物了”。刘明文咧嘴笑了笑说:“月哥,你还说我哪,你咋不去哪?少帅最器重您!”此时在家里,不是在部队上。两个人的称呼就不那么“拘谨和官宦了”。再说是多年的戎马兄弟、生死弟兄。他们愿意称呼彼此的名字,这样才更能透出兄弟情......在部队在场面上两人还是相互称呼官职的。这似乎也是中国或者说世界历来特有的文化产物,称呼官职:一个是对人的尊重;另一个是“有面子”。(所以现在社会上有钱人都愿意让别人称谓自己老板,前几年是厂长啥的,这几年又称经理、董事长......官职就不用说了,从小到大。只要后面带个“长”字,就说明此人大大小小有一定的权力,就管理着一方水土的人和事......就不敢不恭敬,语气就别张狂、张扬啥的。尤其中国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你不知道那个人物就是你的父母官,管不着你,也许能管着你父母、亲戚朋友或者孩子,人在社会上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哪个地方也有土地爷爷,一座城隍庙的。所以关系学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你学会了处理关系、洞察天地人情了,你也就学会立世、处世了,也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抱负,一个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人;如果不谙世事,也只能说是个“书呆子”。空有一身报国的才华和志向,到头来也只能寄情与山水,幽幽寡欢不得志,所以世上才有那么多悲壮的的诗人和词人,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张炳月听刘明文这样说,也笑了:“我就不是个从政当官的料,再说我也离不开这支部队,我没有你哪份文化,你可是留学回来的军事高材生.......”刘明文听到这里也苦笑了一下说:“我可没有哪份心思和道行,我就是个书生,真适用不了官场哪一套,不会溜须拍马的.......我就拍拍月哥的马蹄子还行......”说完爽朗的笑起来。张炳月也被他的笑声感染,不自觉的打趣起来:“你拍我马屁没用,到现在我连个媳妇也没给你讨上,让你嫂子给你找了那么多,你一个中意的也没有?”刘明文到现在还没有成家立业,孑然一身。在他骨子里倭寇们不除,他誓不成家。(他原本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富裕人家,否则他也不能出国留学,但是在生意中,他父亲被官商和日本商人相互勾结入了圈套,弄得倾家荡产,父亲一时想不开自杀了,母亲和一家老小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母亲一口气没上来,也撒手人寰。留下他一帮兄弟姐妹都需要他照顾,这么多年过来了,兄弟姐妹都成家立业了,他的婚事也耽搁下来了。一晃都四十多岁的人了,孙华英也给他介绍了很多——各行各业的,也是操碎了心。可是他的姻缘终究还没有到......男女之间还是要讲究姻缘的,月下老啥时候愿意给你牵线就啥时候牵,一喝醉酒睡了一觉就让世人成了大龄青年了,耽误了美好青春!)刘明文没事的时候就到张炳月的家里混吃混喝的,孙华英现在是哈尔滨医院的著名外科主任,为人和蔼......他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在哈尔滨医院工作,所以张炳月的家也就是他家。他的弟弟妹妹没事也都住在张炳月家里(就当自己家一样)他们原本也就没有了父母,刘明文是他们的大哥也是他们的家长,长兄如父!刘明文又把张炳月看成自己的亲哥哥,孙华英就是亲大嫂了.......因为有这层关系,所以刘明文和张炳月在自己家里说话也不隔心,不像在部队里,隔墙有耳。九一八事变后,张炳月所在的部队也是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任由日寇入侵了东北,但张炳月是主战派......没能抗击日本侵略者张炳月非常窝心和恼火......所以借口身体的伤复发了回家养病也是探探亲了。他戎马一生,和家人也是聚少离多、更主要是的出来“透口气”......刘明文也想看看弟弟妹妹了,驻防的部队离哈尔滨也不远,所以他俩把部队安顿好就一起回来了。当然外界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有这层关系,部队里的士兵,只知道他俩是黄金搭档。一文一武:“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在官场上、军队里混,尤其这个乱世,他俩也是倍加小心......人就应该这样。“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更何况他俩都是中年人了,这些年经历的太多。中原大战后,东北军得到了莫大的好处,他俩这支部队从枪支弹药、装备、人数和军需上也得到了加强,这也是张学良的“掌上明珠”,是张学良的铁杆部队、心腹部队。虽然张学良也想安排张炳月和刘明文担任更重要职务,一个是两人都不热衷官场、喜爱部队;另一个张学良也不放心把这只部队交到别人的手上,所以张炳月这支部队说是一个军,其实质两个军的势力也没有这个军实力强:无论人数、装备、战斗力等等。张炳月和刘明文还善于培养下级军官的军事素质,有很多人被他俩派到黄埔军校学习了,招财也去了......但是九一八事变,他俩对张学良不抵抗主义是不理解的,也理解不了理解不透......他俩为了消灭入侵的日寇还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从兵力上、地势地形上,进攻路线等等。他俩开始还满腔的热血,誓言:“驱除倭寇,战死沙场”。他俩手下的士兵也是嗷嗷叫,就等一纸作战命令了,但是命令来了:是撤退、是投降、是妥协,是让出东北的大片土地和军事要地......霎时间东北人民生活在地狱里了。他们感觉他们是历史的罪人;是人民的罪人;他们不配做一个军人,更不配做一个保家卫国的军人。他们常常感觉对不起身上的这身军装,对不起东北人民多年来对他们的期望,对不起全国人民对东北军的这份挚爱......但是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俩也有很多的无奈和烦恼,这也是他俩想出来散散心的原因。他俩只觉着每天胸膛里有一堆火在燃梦,烧的他俩五脏六腑都充满了火苗,满口的燎泡......所以刘明文就问:“月哥,少帅咋就把东北三省拱手让给小日本了哪?我真是理解不透少帅的意思?我们咋还有脸见东北的父老乡亲哪?谁不指着我们的脊梁骨骂?骂的那个难听啊!”说到这里他深深叹了一口气说不下去了。张炳月又何尝不知道国人的谩骂、报纸和外界评论等等。所以他这次和刘明文回来也是偷偷摸摸没张扬,生怕外界人知道,就是给孙华英打了个招呼,孩子们都没让知道。他害怕孩子们的问长问短,而他却没法回答......他也叹了一口气说:“明文,我也是没想到,还心思东北易帜后跟着少帅和国民政府大干一场,把小日本赶出东三省,把外国列强赶出中国,建立一个领土完整、主权完整的统一中国,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谁想到这个局面?”两人就一些时局和社会问题又进行了讨论。孙华英做完手术回来后给他俩包了山东的饺子,在山东招待客人以及归来的亲人最好的食物就是饺子,吃着家乡的饺子你就想到了自己的亲人于是便有了乡情、乡思和乡愁.......孙华英也招呼刘明文的弟弟妹妹们晚上过来吃饭来,可是刘明文的弟弟妹妹第一次没有赴宴——失约了。他俩原本是那么听话懂事的两个青年,可是在家恨国仇面前,他俩选择了“正义”——他俩还真不愿的见两个“卖国贼”的哥哥。所以张炳月和刘明文怅怅然了几天,刘明文百无聊赖,又赶回了部队。而张炳月在等着招财回来,他有大事要和招财商量,主要是家事,所以也不方便刘明文插手。没有几天在黄埔军校上学的招财回来了,他已经毕业了,他来也是和叔叔谈论一些时局的问题的。张炳月见到招财的时候,由衷的欣慰,招财越来越成熟稳健了,这是一个标准的军人了。在黄埔军校招财是最优秀的学生,他细细的和叔叔汇报了黄埔军校的经历和各种见闻,张炳月也是听的津津有味,这也开阔了他的军事眼界和思路.......招财唯一没有和张炳月汇报的是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了(他的恩师、入党介绍人是周恩来)。这次回来,张炳月让招财带着几个黄埔军校毕业的弟兄先不去部队复命、任职,而是先去到大哥张炳日哪里。张炳日和王鬼谷联合了一帮东北抗日的志士、土匪,扯起了“抗日自卫军”的大旗,和小鬼子干上了.......招财他们过去一个是训练一下张炳日的的部队,他们都是军事素质极强的教官。另一个让招财抽空回老家凤凰山一趟,他已经知道了爹和大嫂都已经去世了,招财要回家祭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