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会不会思考问题,其中包括学习上的问题,工作上的问题,生活上的问题等等,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好坏至关重要。
谁不会思考呢?也许有人会说这话在说的很奇怪。
我小时候,就不会思考。读小学的时候,我对老师讲课好不好,似乎是没有什么感觉,也不会辨别,只是被动接受老师讲课的内容。老师说好,我就说好;老师说不好,我就说不好。这可能与我的大脑发育,认知能力,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不够有关系。
到了读中学的时候,我发现了一种现象,有的老师讲课讲的好,很受学生欢迎,大家喜欢听;有的老师讲课讲的不好,不受学生欢迎,大家不喜欢听。这种现象,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每到上课时,我都不由自主地要听哪些老师讲的好,哪些老师讲的不好,有意无意地加以辨别、品评。我把两个讲语文课的老师加以对比,同样讲一篇课文,原来他们的差异很大。
讲的好老师,语汇丰富,妙语连珠,在课文内容表达上,思路活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讲到天上,讲到地下;讲到古代,讲到现代;讲到国内,讲到国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十分有趣,引人入胜。讲的好的老师,讲课的表情丰富,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面部伴随着讲课的内容,神情多变,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风云变幻;一会儿庄重严肃,一会儿幽默诙谐。讲话的声音,又与神情相呼应,有时激情奔放,如狂风,如雷霆,如大江奔流;有时悠扬婉转,像春风,像雨露,像山溪流泉。伴随着神情声音的变化,加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课文的内容绘声绘色,出神入化地传达给学生。讲台,已不是讲台,成了精彩的舞台;老师,已不是老师,成了出色的演员。难怪学生喜欢听,欢迎这样的老师。
讲的不好的老师,一走上讲台,教室里笼罩阴霾,就使学生感到很难受,叫学生听课的情绪一下子低落下去。怎么去形容呢?一看到老师走上讲台,我便想起在家里,走到阴暗的屋角里,看到一把被父亲丢弃的,长期不用的砍柴刀,躺在一堆垃圾上。刀口又卷又缺,生满了铁锈,扑满了灰尘。只要一看到,便感到厌恶,浑身都不舒服。这样说虽然对老师有点儿不尊重,可是话丑理端。
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有课外学习。
这次,实在是使我尴尬难受。我想我读了书,又有文化,又有知识,为什么在人群中想与人说话,却找不到一句可说的话说呢?与我同路的那几个人,他们多半是文盲,个别虽读过书,有文化,有知识,也没有我读的书多,没有我的文化多,没有我的知识多。为什么他们说起话来,话题不断,滔滔不绝。而我却挖空心思,搜索枯肠,一句话也找不到呢?
我带着这个疑问,后来又相继听了几个能说会道的人说话。听了他们说话的话题,说话的方式,说话的语气,才发现,他们虽然没有文化,却颇有经验和知识。丰富的经验和知,就是他们说不完的话题。有文化的人可以学到知识,没有文化的人也可以学到知识。有文化的人,如果不再学习知识,可能比没有文化的人的知识少;没有文化的人,如果努力学习知识,可能比有文化的人的知识多。所以,一个人的文化与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这引起了我,对利用文化学习知识的重视。
一次,我们很多人在路上走,一边走,一边说笑话。有一个文盲老汉,讲一个怕老婆的男人,被老婆打得钻到了床底下。老婆打不着他,喊他出来。他大声说:“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出来,就不出来”。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可是因为大家没有听到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我听几个没有文化的领导干部在大会上的精彩讲话,一个是我们县的县委第一书记,另一个是我们大队的书记,他们一天学也没有上过,一个字这也不识,讲起话来滔滔不绝,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都夸他们口才好,我则认为,是他们善于积累社会知识,善于思考现实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早就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我以前还不懂得,读中学以后,便初步知道了思考,并获得了一些思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