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运河阳光的头像

运河阳光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07/01
分享
《京东往事(第二部)》连载

第四十四章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一一四)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谢明坤在从山西太原调回京东县法院工作之后,在三五年时间里,在连他自己都说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他就成了这个家乃至整个家族的依靠,这大约是他所没有想到 的。然而细想起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是不无原因的。

大哥明乾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被送去了京城当学徒,大哥不在家,家里的兄弟姐妹就由他和大姐谢桂英来照看,于是他便负起了代理大哥的责任,这或许是由命运来安排就的。不过,大哥明乾对谢明坤是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的,那首先是大哥的为人,用“温良恭俭让”来描摹大哥的为人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实际上,对谢明坤影响颇大的是大哥的“字”,那时候写得一笔好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不论你再怎么能说会道,如果写起字来不是那么回事,那是立不住脚的;相反,如果你不太会能说会道,但你落笔即写得一手好字,那是即刻就会被人另眼相看的,而大哥明乾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明乾的字于拙朴中见出骨气、厚重中映出灵秀,就像那大哥明乾的内心,敦厚而美好。

明乾虽然身在京城,但他的那颗心是时刻牵挂着新屯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的。且不论别的,单说母亲李玉容既是哥缠过足的“小脚”,那三寸金莲在当时就只能自己纳鞋底儿做鞋穿,而大哥明乾一年里总要从京城的“内联升”买两双适合小脚穿的鞋,当看到母亲李玉容笑得合不拢嘴的时候,儿女们便也跟着开心快乐,这在这个家庭中成为了逢年过节时一幕场景,尤其是在春节前后。

那时,以明坤为首的兄弟四个和姐妹两个就都盼望着在某一个周末的上午,大哥明乾的身影能突然出现在自家的院子里。兄弟姊妹是这种心情,那作为父亲的谢天祥、作为母亲的李玉容就更是这样。母亲李玉容虽是秀才之女,可她却不认得字,但这不妨碍她受到家庭的温良恭俭让的“文化”的熏陶。

那个年代,人们只有在过春节的时候才可能有新衣服穿,平时大多时候是穿旧衣服,哥哥姐姐长高了,他们穿小了的衣服就会给弟弟妹妹穿;而许多时候,衣服破了,缝一缝也就可以了,再不然就加一块补丁,等缝好了就又可以穿了。现在我们绝看不到穿有补丁衣服的,如果有那也可能是一种新出现的“时装”抑或是一种行为艺术,但在谢明坤的童年与青少年时代,穿新衣服是一种近乎奢侈的愿望。不是有那么句话嘛,“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至末不济那没有办法再打补丁的衣服还要被浆糊成板状而作为制作鞋底子的原材料,那所谓的“纳鞋底子”,就是对这浆糊成的布板进行再加工,那寻常人家做鞋的鞋底子大多是这么制成的。

就是在那样一个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母亲李玉容也是干净利落的,无论什么时候她都没有蓬头垢面过,再怎么物质匮乏,她的头脸都是整洁光亮的。母亲在出门前,必得将三寸金莲上面的绑腿绑得结结实实,而那头发更是被梳拢至脑后并挽成一个圆形的髻,再用一个特制的小网将其罩笼住。那时候的女性常穿那种斜扣袢的大襟衣服,母亲李玉容也不例外,但那衣服则总是干净整洁而少有皱褶的。作为秀才的女儿,李玉容虽非光鲜亮丽,但却是朴素干净的,这种从小养成的习惯跟随了母亲一辈子,那作为她的孩子,谢明坤和家中兄弟姐妹们自是耳濡目染,受到了熏陶和洗礼。

那谢明坤在没参军之前就喜好整洁、简朴,这里有母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或许还有他的天性。在他读初中那会儿,大姐谢桂华给他用毛线打了一件毛衣,那件毛衣最后是被正在读高中的谢军给穿烂了的。

(一一五)

谢明坤调回京东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谢家大事小情就都少不了他了。大哥明乾和大嫂钱凤英因为有他这个大兄弟在家里主持家事,所以他们大凡有事都是早上来、晚上走,大嫂钱凤英借口不习惯,从来没在这个家里过过夜,而来在这里也如挑食的猫一般,星星点点地吃那么一点,即使饿了也从来不会狼吞虎咽,后来岳淑平才知道,她之所以那么吃饭,是因为她觉得一旦足吃海喝,必得频繁去厕所,而那时常有老鼠出没的农村厕所,是最令钱凤英头疼的,于是她就使劲忍着,非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上厕所的。但这不妨碍钱凤英在大事小情面前拿出大嫂的派头,她是那种极要面子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京城里人,该她出面的时候她从不怯场,一旦出场她便会应付自如,在谢明月出嫁的那一天上午,在规定的时间到来之前,等不及了的接亲的人们纷纷嘀咕着要提前接新娘出门,那主持婚礼事务的娘家这边的负责人是老婶,就在谢明月就要出门的时候,大哥明坤和大嫂钱凤英赶到了,老婶满脸不悦地嗔怪他们来的晚了,只见那钱凤英脸色微变,抬手看了看腕子上的手表说道,“我们答应的九点到,您抬头瞧瞧,现在是几点?八点五十五!”老婶一时无语,人家答应的九点到,确实没有迟到,可过后老婶嘀咕,“明乾媳妇是真够厉害哪!”

当然,如果钱凤英不是常年生活在京城的胡同里,而是居住在京东农村的某个地方,那她也会是那样一副伶牙俐齿与气势凌人,那或许是她的性格,可即便是这样,她的心肠却又是火热的,儿子谢远穿小了的衣服,她会仔细地洗干净叠整齐,然后交到岳淑平手中,所以,那谢新从小就习惯了穿半新不旧的堂哥谢远穿小了衣服。而就在谢新出生的那一年,正是谢家盖好新房之后,经济拮据的一年,而作为大嫂,那钱凤英也是竭尽帮衬之能势,鸡蛋、挂面、代乳粉乃至旧秋衣秋裤剪成的尿戒子都往回带,这让月子中的岳淑平感动得掉了眼泪。

然而说到底,谢明乾、钱凤英两口子因为不居住在这个家庭中的缘故,所以家里的大情小事的,父亲谢天祥都要和二儿子明坤商量,尤其是在明坤调回京东之后,而谢明坤也是来者不拒,努力为父亲出谋划策,并且大多数时候还要亲自披挂上阵,那时已经退休在家的父亲谢天祥,身体再好也已经是个老人了,那冲锋陷阵的活儿,就自然地落到了二儿子明坤身上。

妹妹明月出嫁的那一年,谢明坤还正在为调回京东而思谋奔走着,但在婚礼的前两天,谢明坤赶了回来,因此那大嫂钱凤英言语犀利地和本家老婶对话时,谢明坤就在旁边,那是一个年轻京城里来的妇女,和一个农村中老年妇女的舌战,不过没有很好戏份,因为刚一“交战”,老婶便被怼得没了言语,之后便默然地缴了械。

不过,在谢明坤心里,他把大嫂还是当成一家人的,或者说他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只不过不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罢了。在谢明坤眼中,大嫂是温暖的,且不论他每次从京东出发去太原,或者是从太原回京东,都须要在大哥家歇脚,大嫂知道他喜爱吃带鱼,几乎每次饭桌上都少不了这道菜。那谢明坤比谁都明白,在大哥那个京城里的三口之家里,大嫂表面上张牙舞爪呼风唤雨,而大哥明乾却常常是拙于言辞稍嫌木讷,但遇到事情,那钱凤英常常如热锅上的蚂蚁没了主张,而此时主事儿的,就是大哥明乾,谢明坤忽然就想起了那句话,“孙猴子再有本事,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儿”,大哥、大嫂便是如此。

谢明坤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调回京东之后,即投入到了帮忙父亲谢天祥为两个弟弟明义、明礼盖新房的规划和筹建的事情上去,之后是明义、明礼先后娶妻生子,这一切都落定之后,他的已经抑制不住总是转动那已经谢了顶的脑袋瓜,又开始思谋着盖自己的新房。那是在给明义、明礼盖新房之后就有了的念头,而在妹妹明月家和天顺老叔家的新房相继建好之后,这个想法便益发地强烈;而当时京东老法院正在拆旧盖新,他从那里挑拣了两三千块旧砖,这就直接激发了谢明坤盖自己的新房的欲望,同时也使得本来还反对自己另起炉灶建新居,以为和公公婆婆共住五间正房就已经很好了的妻子岳淑平,也转而并坚决支持谢明坤盖新房。

其实那个年代的京东农村,谁又不想住那种窗明几净宽敞明亮,铺就水泥地面的居室呢?谁又希望住在糊着窗户纸的大炕与硬土地面的房屋中呢?然而那时,谢明坤和父母同住的比先前两间西厢房不知强了多少倍的五间正房,也正是那糊着窗户纸的硬土地面的,外面是红砖,内里却是土坯的那种房屋,和1980年代新建的房屋,比如天顺老叔家的新房,比如妹妹谢明月家的新房,以及新屯本村的刘国栋家的秀美的砖瓦房相比,那1970年才盖就的儿子谢新就出生在那里的五间屋子,就显得那么落后与不合时宜。如果没有妹妹明月家和天顺老叔家就摆在眼前的诱惑,那谢明坤夫妇俩也就心甘情愿地和父母亲同住这样的五间北房了。

那是承包到户让农民的钱袋子迅速鼓起来的年代,而钱袋子鼓起来的农民,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善居住环境,正是所谓“安居方能乐业”,于是那个时候的京东农村,无论是拆旧盖新,还是在新址上盖新房,那是蔚然成风,而居住在新屯村的谢明坤也不能免俗,当他手上有了白捡来的三千块青砖的时候,一种激情便在谢明坤的身心中涌动。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