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四)胡庄中学与钱庄中学
衡量一所中学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在那个时代而言是升学率,如果升学率上不去,比不过别人,那这所学校的校长走到哪里都是灰溜溜的。“牛逼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你敢吗?而教室的优劣当然要看他所教的学生的平均成绩,那短时间里能令学生的物理科目的成绩得到提升,那不是教室的功劳又是谁的功劳?从这个意义上说,出身于名牌大学北师大的赵仁和,当然有理由高兴甚至是得意,那不正应了那句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没有这两下子,他能从地处农村的钱庄中学调到县城中学来教书?那恐怕是不可能,并且还不止他赵仁和老师一个人,他来五中教书,是一家四口一齐来的,看来五中为提升教学质量,也真是花了“血本”了!
那谢军在胡庄中学读初中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置身于一潭死水之中,少有活力和朝气,学生和老师更像是在完成分内的工作,学生保定一个目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进取,但求毕业”。学校的老师也多是无精打采的提不起精神,或许他们以为,就是他们教的再好,再恪尽职守,也不会有多大起色,毕竟他们的学生就是那样的基础,那样的一副吊尔郎当的样子。在胡庄中学,唯有班级的前五名,甚至是前三名才有升学的希望,这样的凤毛麟角的好学生自然会受到老师的青睐,余下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一股脑升不了学的,他们注定要回家务农或是自谋出路,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老师们束手无策,常常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他们把这种感觉诉诸语言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因此,只要有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能顺利拿到初中毕业证书,教师就已经眉开眼笑了,要是再有那么三五个学生考取了中专或高中,那教师简直就有了饭后吹嘘的谈资。
胡庄中学的教师队伍很是凌乱,他们之中经过正式师范类院校教育之后再担负教师工作的约占一半,另一半教师身份复杂,就比如谢军当时的语文老师天春山,和后来英语老师裴利平,他们先前是这所学校的高中毕业生,是谢军老叔明礼的同班同学,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在高中毕业后就留校当了教师,当然在执上教鞭之后,他们都曾经在县教育局的“教师进修学校”接受过再教育。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导致了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而学生又是那样一副样子,这样的大环境下,再有本事的校长,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半也只有望洋兴叹而已。而一旦分配来了正规师范院校毕业年轻教师,大多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千方百计地要调到县城的学校里去。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谢军之于初中时候的母校胡庄中学即是如此。那胡庄中学于谢军而言,竟是有一种田园牧歌般的美。在谢军在不老屯小学读书的时候,胡庄中学是那么的充满了成熟的谜一样的诱惑力,谢军的两个叔叔明义和明礼在提起他们读书的胡庄中学的时候,有一种梦回大唐的幸福感,在他们的描述里,中学生活是那么的有趣,老师和同学是那么样的鲜活生动,两个叔叔给谢军描摹的这副画面,便总是萦绕在小学生谢军的憧憬之中,那时的谢军是多么想早一天踏入这所学校,成为一名中学生。及至谢军像大多数孩子一样踏入胡庄中学的大门之后,他又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的收获和甜蜜。在他读初三的那一年,家里盖起了新房,父亲谢明坤安排他住在那尚未装饰装修的房子里守夜,夜是那么静,静得能听到轻微的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天上的星星是那么的璀璨,即使在轻云之后还不忘了向他眨眼……在那时的星夜里,谢军的心中是安静又恬适的,虽然他知道,自己中考中的的可能性很小,但他却看清了自己的要努力的方向。
正如家庭、父母是不可选择的一样,小学、初中的学校常常是少有选择的,那时谢军可以做的,就只有随波逐流。但反过来想一想,和国建以及周围的同学、老师们在一起,又有什么需要选择的呢?大家都是那个样子,跟着走别掉队就可以了。
然而,在进入钱庄中学复读的时候,谢军却一下子感到了两个学校的不同。胡庄中学的学生和教师大都有一种“混”的想法,学生希望混一张初中毕业证书,而教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顺利混到一张毕业文凭,因为不混又能怎么样呢?你想从中不溜的二十名努力一下进到十名还是有希望的,但即使这样,就能考上高中或是中专吗?就是进到前五名都不敢十拿九稳地升学,即使进到前十名也免不了名落孙山的结果!没有是升学的希望,再努力也是白搭!笼罩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们与其垂头丧气,还不如乐天知命爱咋咋地!
钱庄中学似乎不是这样,他们的升学率明显高于胡庄中学,班级的前十名都有升学的希望,而十名到二十名,似乎只要一使劲就能进到前十名,即使进不了前十名,而凭着钱庄中学的名气,前十到二十的学生都还是升学有望的!于是前十到二十名的学生齐刷刷地将目光瞄向了前十,而二十名之后的学生,心知自己进不来前十,可努力一下,进到前十到前二十还是有希望的,而一旦进到前十到前二十,升学就有了希望,有了盼头!谁的心中都有一杆秤,谁都想“不蒸馒头争口气”地往前跑,心甘情愿地落在后面的几乎没有!
学生中的这种氛围和老师不无关系,钱庄中学的老师明显要比胡庄中学教师队伍“整齐”。
(一三五)
钱庄中学的教师几乎是清一色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而有像赵仁和这样的北师大毕业生做航标灯、领头羊,学生在优秀教师的培养下,常常有一种自豪感。就比如两个中学生聊天,一个说我是胡庄中学的,一个说我是钱庄中学的,那钱庄中学的学生自是有一种自豪感并随之生出一种优越感,而胡庄中学的学生常常是灰头土脸没了底气。而如果你是钱庄中学某知名教师的学生,就更是觉得自己脸上有光、腰杆子更硬实。而如果你是钱庄中学某个班的前十,是百分之百可以升学的那一群学生,你脸上会更加地神采奕奕抑或是洋洋得意。
说到底,一所学校的优劣的关键是一校之长,人都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一所学校的校长是个有本事的,那他领导下的学校也就会风生水起,他会从教师队伍、学生队伍、品牌建设、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入手,系统地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尺度就是升学率,这是社会大环境使然,是校长本人所无法改变的,既然改变不了,那他就须适应。而争取到好老师,留住好老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令学生生发出一种拼搏与不言弃的精神状态,一朝学校师生驶入这样的一条教与学的光明道路,那他这个校长岂不是脸上有光?钱庄中学校长平好德就是这么琢磨学校工作的。
钱庄中学校长平好德是体育老师出身,纵观整个京东教育界,一校之长出身于体育老师的,还真就没有第二个,前面没有,当下没有,后面有没有就不得而知了。体育课在当时因为无关于升学,所以不受重视,有些人甚至认为它就是“聋子的耳朵,辔头”,是可有可无的,于是体育老师的地位在教师队伍中便很微妙。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出身于体育老师的中学校长,却有着相貌堂堂的一副外表,平好德校长中等身材,体型健硕,似有力拔千钧之势,讲起话来更是宗气十足,那气息明显不是出自口唇,而是发自丹田——
同学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虽然是农村中学,咱们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四邻八村,是农民的孩子!我们和城里的孩子又有什么区别呢?不是都长着一个脑袋一双手?说起来,九年制义务教育,令我们学会了识文断字,在过去,在旧社会,你们都可以做“秀才”了!可现在不行,国民教育水平提高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了,初中普及了,所以初中生就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了!
有人说,初中毕业了,识文断字了,不是很好嘛!可我要问一问,这是你们的真实想法吗?是你们家长的真实意愿吗?
你们之中,有谁的父母,不羡慕那些考取了高中、中专的孩子们呢?又有谁的家长,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考入高中、中专,多读几年书?作为家长,他们脸上也有光呢?
所以呀,同学们,我们的眼光不能朝后看,要超前看,考上中专、高中,才是我们的目标,才是你们家长的心愿!
我们读书,往大里说,是为了国家的振兴;往小里说,就是为了我们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前程!我不是你们初中毕业,就一定没有前程;我只想告诉你们,同学们,考入中专、高中,你们会有更加美好的前程!
为了这个,你们是不是该发奋读书呢?古语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以呀,同学们,你们现在,只有发奋读书,才能对得起你们的父母,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也才会对得起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