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八)郑功权(二)
郑功权在青少年时期是不善言辞的,至少村里人是这么觉得。这个高个子宽肩膀的孩子,生了一张平和的脸,既不见其喜形于色,也不见其怒发冲冠,见人总是含笑着打招呼。村里的老辈人评价郑功权是个老实孩子,并且因为他虽貌不出众,学习也还知上进,关键是这个孩子写得一笔好字,他写出来的字,瞧着就那么顺眼。老辈人常说,“字如其人”,写得一笔好字的人,不一定强到哪里去,但一定差不到哪里去!所以,这个常日里戴了一顶绿军帽的郑功权,被他们认为是个还不错的孩子。
而令村里人对这个老实孩子刮目相看的,是在1962年的挖河工地上,这个貌不惊人的年轻人竟然在伙房吃包子的时候,最后一个去吃饭,那包子被一抢而光之后,这小子竟是蹲在地上吃上了窝头咸菜而无半声怨言!这个场景令村里人动容,带工的村长心生歉意,上前道,“大权子,让伙房给你做碗鸡蛋汤吧!”“不用不用,鸡蛋是多金贵的东西,一只鸡一天也就下一个蛋。这棒子面粥就挺好,能吃饱肚子,知足了!”郑功权笑着回答村长道。“不行,我到里面瞧瞧有鸡蛋没有,让老张(伙夫)给你弄个鸡蛋吃!”“不用,大爷,真的不用,让别人瞧见了,不好。”“不让他们瞧见! 吃顿包子,百年难遇,你个半大孩子还他妈没吃上,被这帮狗怂王八蛋都给吃了!”村长笑骂着说,“你也是,你不知道今儿中午吃包子吗?知道还落后,还不早点过来!”“咳,我不是不想和大家争抢这吃食嘛。大爷,这也挺好,能吃饱肚子,还有棒子面粥塞缝儿呢!”京东人在吃罢干饭之后,管这汤呀粥呀之类的吃食叫“塞缝儿”。村长待要吩咐伙夫老张做煎蛋之类的吃食的时候,郑功权已然抹抹嘴,吃完了,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推车与担土是那个年代挖河工地上的通行做法,土方作业,不这样又能咋样?没有铲车,没有挖掘机,拖拉机又下不了陡坡,即便勉强下去了,那它怎么上来?爬都爬不上来!而那个时候,最富足的就是人力,老一辈人讲究多子多福,况且那个时候连电灯都还没有,“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天一黑就上炕睡觉了,睡不着怎么办,夫妻间的房事活动就远比现在频繁,而那时候又缺少避孕工具,于是那时候家庭中有四五个孩子,是很平常的。
扯远了。话说那时虽然没有机器设备作为武装,但却有“人多力量大的优势”,挖河的民工们叫着号的齐干快上,村书记说,咱们建设社会主义,靠的就是人多力量大。那干了几天体力活儿的郑功权,忽然就给村长出了一个主意,根据勾股定理,河坡在45º角的情况下,是最经济的,角度大了坡太陡,角度小了坡太长,而45º角则是刚刚好。再者,郑功权说推车担担运土方,不妨将那担担的人集中起来,站成一排,间距一米半到两米,相挨着的两个人,下面的那个抬抬胳膊把重担传递给上面的那个,空担则由上面的回传给下面的那个,这样一来,担担肩挑的人们省下了来回奔走的脚力,效率可能会要高一些。
村长一想有理,赞叹道,到底是上过学喝过墨水儿的,还他妈知道勾股定理呢!当下就决定试一下,这一试,人们纷纷觉得轻省了一半,而挖土运输的速度则提高了一倍,这即是所谓的事半功倍,同同样的人力,相同的时间,土方挖掘速度却提升了一倍!
正如郑母所言,郑功权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有弟弟妹妹,那时他家的经济条件和村里其他人家没甚两样,那郑功权的有吃的都紧着别人的习惯和做法,就是那时候养成的。有点心吃的什么的,郑功权向来都是紧着弟弟妹妹,即便母亲心疼大儿子,偷着留下来一些,等没旁人的时候拿出来给他吃,郑功权也总是推三阻四,至少也要和母亲一同分享,而有活儿他是抢着干,帮着父母分担活计,这是作为长子的郑功权所义不容辞的,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在郑功权读初中的时候,家里的大事小情,郑功权已能拿一半的主意。
那个年代,要想出人头地,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参军入伍,即便没能在部队提干,大多也可以转业到地方成为一般干部,从而脱离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贫穷落后的农村,能穿上绿军装,配上红领章,戴上绿军帽,是郑功权打小就有的愿望。但这愿望究竟成为了泡影,不为别的,但就作为家中长子的身份,他就不能只顾自己的前程,而不顾已年逾中年的父母而外出当兵。父母虽明确表态,支持他报名参军,可经过他自身的权衡考虑,在逢到报名参军的时节,他毅然打了退堂鼓。实际上,郑功权如果报名,他的身体等各方面条件都可确保他能够榜上有名,但最终他放弃了当兵的打算。
让郑功权做出这样抉择的,除了他是家中长子之外,还因为那时他已经成为了村里的会计。在1962年的挖河工地上,郑功权的种种表现,引起了村长和其他村里人的关注,村长觉得郑功权是棵好苗子,就极力推荐他跟着已年逾五旬的村里的老会计学习,准备接老会计的班,那是很有几个像郑功权这样的读过中学的人盯着的位子。在里召村,在当时大多的京东农村,村里除了村支书、村长,就是会计了。别看那治保主任一天到晚吆五喝六、耀武扬威的甚是威风,但真正管事的是掌握财权的会计,他才是村支书和村长等主要村干部所稀罕的。村支书和村长对郑功权留在村子里,服务广大村民而却放弃了入伍参军的机会,起了极大的劝诱作用,最终郑功权一咬牙一跺脚选择了留在村子里。
郑功权在少年时期是个不起眼的孩子,说起话来爱脸好,然而在同龄人中,他则有相当的号召力,常常他说了几句话,出了一个主意,小伙伴们都心甘情愿的遵照执行,因为大权子总是根据要做的事情,以及个人的性格和喜好,令小伙伴们服气、满意。直到初中毕业回家务农,在挖河工地上展露头角之后,郑功权方才渐渐摆脱了当着大人的面说话脸红的毛病,之后,他将在少年时期和小伙伴在一起时的语言才能,开始稳步发挥了出来。
那时候农村讲究政治学习,说是学习,其实就是读报,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红旗杂志》等报刊上的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典型的读给大家听,打到美帝,反对苏修,批林批孔,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等内容的文章,读讲给村民听,这在以往是村支书和村长的事情,在郑功权当上了会计,做了村干部之后,这个活儿很自然地由他承接了下来。刚开始的时候,看着下面乌泱泱的听众,郑功权觉得自己紧张得嗓子眼儿冒烟、手心出汗,可他毕竟是识文断字的文化人,是在课堂上当众读过课文的,他努力将自己“装扮”成了老师的角色,他得循循善诱,他须深入浅出,那是他的责任。
读文章的政治学习看似一个过场,一种形式,曾被人斥为形式主义,但在郑功权眼里却不是那样,他想他自己首先要读懂读透,之后才能把文章的意思表达出来,用大白话讲述给村民们听。因此郑功权很快便不再紧张,非但不紧张,而且变得如鱼得水,那前提即是做好“功课”,先自读懂读透。他在当学生那会儿算不得一个好学生,但在误打误撞地当上村干部之后,他的学习能力被激发了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那个在挖河工地上赏识他的村长成了他的“贵人”。为了给村民们读报讲学,他必先读书看报并摘抄做笔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精心准备,有了背后的不断练习,在逢到开会学习的时候,那郑功权很快便不再紧张,从而尽显出平和自然的肚子里有墨水的文化人风度。
郑功权对那些说这种学习是走过场、是形式主义的言论,也只是轻轻一笑,不与之理论。实际上,做任何事情,只要认真对待、精心准备,全身心投入进去,都会有所收获,有时甚至收获巨大。在郑功权而言,在政治学习、读书念报纸这件不为旁人所重视的事情上,即是这样。郑功权的语言表达能力,当众演讲能力,在不经意间迅速提升,等到村支书、村长发现时,郑功权已经从一棵好苗子,成长为了一棵壮硕的大树,郑功权连他自己都不晓得的潜能,就这么被挖掘了出来。
进入到19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户已然成为了一项国策,原来农民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改变。土地承包给了农户,收多多吃,收少少得,这样朴素的道理,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激发了出来,很快这片土地上的农村人便解决了温饱问题。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村人的眼光变得开阔了。于是报纸上提出了农村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口号。这时候,一路之隔的新堡村,在离减河大桥不远的公路边,堂而皇之地建起了一座印刷厂,那时已经当上了村长、副村支书的郑功权建议村支书,摸摸大家的脉,咱也琢磨着干点什么。彼时,里召村的妇联主任,已经将村里的妇女同志组织了起来,开办了“小垫场”,那是一个类似于小作坊一样的加工厂,加入的妇女们全都增加了收入,在家庭中经济地位提升了。家里的爷们儿一看红了眼,让娘们儿瞧不起,他们心里堵得慌。那新堡村开办了印刷厂之后,生意红火,里面的工人大多是他们村的村民,据说他们的收入比当时工厂里的工人也差不到哪儿去,而且自家地里的活儿也只定耽误不了,他们虽身为农民,可却又能挣得一份工人的“工资”,这让里召村的爷们儿们眼红,于是在里召村的街头巷尾,人们纷纷开始抱怨自己为什么不能像新堡的村民那样,有着两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