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首先,云南是我的第二故乡,而西双版纳更是我深爱的一方热土,那里有勤劳勇敢和纯朴热情的乡亲们,有让人沉醉的傣家和各族歌舞,有动人的传说和久远的文化,有如诗如画般美丽的风光……,那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激励着我的创作激情。
其次,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亲自参加过各种艰辛的劳作,我对农村的父老乡亲们,以及他们的生活、劳作、苦乐和对人生的追求,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感受。但我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里,几乎找不到一本中国农村人写中国农村的书,所以我要把我作为农民的真实体验告诉外面的世界。到农村去“体验生活”的作家们写的农村题材的作品,虽也不乏力作。但农民始终是配角,始终是弱者,始终是被同情和受教育者。到了现在这个年代,我所看到的农村文学和影视作品,不是充斥虚伪和欺骗,就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怜悯和同情。而在这本以农民为主角的书里,读者找不到这些,有的只是农民们乐观向上和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从世代艰辛劳动中产生的、浅显而永恒的生活哲理。在这本书中,农民们占据着智慧及道德的高处,俯视着那些外来的城市人——“知青”。
这本书通过女主人公梅尼娅,对外来城市人给与了充分的同情,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任何“控诉”,因为这是我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正是由于这本书独特的视角以及它不符合西方口味的价值取向,注定了它“难产”的命运。这本书英文版第一稿完成于2001年秋天,当时我还住在日本。经过多次修改后,我联系到了美国的文学代理(美国的传统出版社一般不接受作者的直接投稿):美潇·福瑞(Michelle Free)女士,并跟她签署了代理合同。这本书的最早英文名叫做:Status and Souls(《地位与灵魂》)。福瑞女士的评价是:这本书使她的灵魂得到了升华(It uppulls my soul)。2004年后,我到了加拿大,又签了另一位美国的文学代理,他读了书稿后,认为美国的书架上应当有它的一席之地。但一直到了2007年,这本书才能在美国跟读者见面。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的读者都非常喜爱它。一位美国的教授更是期待着这本书的汉语版。
然而,我在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意识到,它的汉语版的出版也不会一帆风顺。因为在国内,人们已经习惯了“知青”们高高在上的视角,而现在,那些当年的“知青”们许多又身居高位。为此,这本书一开始并没有汉语版,直到2007年底,我得到了《西双版纳报》总编辑丹洛先生的热情鼓励,在2008年初,我才将它翻译成汉语。经过这些年,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这本书的价值,也更坚定了我的出版信心。
这本书汉语版的问世,我要感谢的第一人就是《西双版纳报》的丹洛先生。他不仅热情鼓励我,同时也校正了书中关于傣族风俗和传说中一些不够准确的内容,并且为本书汉语版的出版耗费了不少的精力。
西双版纳傣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 傣族人的“姓”多为共用。普通男子的名字多以“岩”字开头(傣语发音:ai或ei ,是傣语“男子”的意思。西南地区汉语方言也将“岩”读作“挨”),如今以“艾”字开头的逐步多了起来;女子的名字多以“玉”字开头(傣语发音yi或yu,是傣语“女子”的意思)。男子名以“刀”字开头、女子名以“楠”字开头的,表示其旧时的贵族身份;旧时王侯的名字,则以“召”字开头。
◇ 傣族妇女比男人做更多的田间劳动。
◇ 上小学前,傣族小男孩通常要到佛寺去当一段时间的和尚,以便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如今,许多男孩在上小学的同时往往还要当和尚,努力做到两不误。
◇ 傣历新年叫做“桑堪比迈”(也译作“桑康比迈”),一般从傣历6月14日到16日一共3天,大约在公历4月中旬。第一天为除夕,是送旧岁的日子,常有划龙舟、放高升等活动,傣语称为“宛哈桑堪”;第二天为空白,既不属于旧岁,也不属于新年,人们可以自由安排活动,傣语称为“宛脑”;第三天为元旦,是傣历新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常常进行泼水狂欢,傣语称为“宛哈帕雅宛”,因此,傣历新年也被汉族叫做“泼水节”。傣历新年节的每一个活动都有其动人的传说。
◇ 除了桑堪比迈之外,傣历上还有两个重要的节日:“关门节”——毫瓦萨,以及“开门节”——沃瓦萨。毫瓦萨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沃瓦萨在3个月后。从毫瓦萨到沃瓦萨的3个月期间,结婚和修建房屋是严格禁止的。
◇ 如果不是姑娘的未婚夫,男子是不允许踏入姑娘的房间的。
◇ 新婚夫妇一般要跟女方父母一起住3年。在女方父母的同意下,夫妻俩才能搬到男方家去住。但是,如果男方父母家庭缺少劳力,那么,在女方父母家居住的时间可以大幅减少,甚至可以缩短到几个月。
部分海外读者对本书英语版的评论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尼尔森市K.格林女士的评论(1) (2007年7月14日):
我正在读你的书,这是一种享受。你的书引人入胜,因为它揭示了中国农村生活的社会和文化各方面——这是绝大多数北美人,包括我自己,没有任何概念的。作为一个读者,我问自己,为什么中国的农村生活跟北美的农村生活差别那么大?我知道,这个差别是由于数千年的文化演进的结果,中国文化跟我们欧洲——加拿大遗产是根本不同的。等全部读完后,我非常愿意跟你进一步谈谈这本书。谢谢你让我读到这本书!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尼尔森市K.格林女士的评论(2) (2007年7月20日):
首先我要说:“精彩极了!”我确实喜欢读《独树成林》。我想你非常成功地塑造了梅妮娅这个主人公。她是否有生活原型?我想,余博雅这个人物也刻画得不错。他烂透了心——就像一个坏苹果。我手不释卷,要放下它真不容易。我喜欢读里面的歌。多美的文化,他们有那么多的乐曲可以分享。我上次说过,学习如此不同的文化——他们的历史和信念,让我感觉美妙极了。他们的劳动如此艰苦,耕种和收割。当我读到他们的艰苦劳动时,我觉得自己太懒了。……我要把书给我母亲读。
☆温哥华张万里女士的评论(2007年7月6日):
《独树成林》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书,它生动地描写了傣族人民独特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善良、热情大方。书中还描述了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奇异的自然风光。
曾经作为一名知青,(我要说,书中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一个十分真实的故事。在政治的风浪中,个人确实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这个故事则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灵魂扭曲,而有的人却仍能保持一颗纯洁的心。
我认为,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让人着迷,充满感情。我被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深深打动。
☆温哥华朱丽·王女士的评论(2007年9月30日):
朋友介绍了一本书——《独树成林》,本想拿回家慢慢地读,闲时消磨时光用,可是一经开头就难以放下,两天内一口气读完,深深地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所感染。因为经历过文革,对书中描述的故事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触。作者以他生动细腻的文笔,刻画出一个年轻美丽的傣族女青年,以她的淳朴和善良,正直和坚韧,战胜了文革给她带来的命运的挑战。作者在书中对出西双版纳风土人情的描写更是借景抒情,在叙述故事之时,给人心旷神怡的享受。每每读完一本好书,我都会长久地沉寂在书的故事之中,试图与书中的人物交流,产生共鸣。对我而言,《独树成林》就是这样一本书。
☆温哥华英语教师:恒丽叶·托斯的评论(2007年7月22日):
这本书材料丰富,深入地刻画了中国南方一个小村庄的一位年轻姑娘,她在生活中不断做出了不起的事情,她总是保持诚实,继承了她的民族遗产。这本书不仅深入地剖视了中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政治、教育和经济气候,而且还通过栩栩如生的细节,让我们学习了傣族人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傣族人民善良、慷慨、谦虚,他们居住在神奇的土地上,那里风光秀丽。
作者有讲故事的天赋,诚实,熟悉生活。这引起读者对傣族人和他们的命运的关注。
☆温哥华一位女读者的评论(2007年7月16日):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一本如此真情、朴实又充满细节的关于中国的小说。
《独树成林》是一个杰出的故事,描述了版纳省(因该是州——译者)居民的传统和历史,以及简朴但艰难而又自足的生活。这里的居民知道他们在整个国家的重要性,他们为自己感到自豪。从他们的生活、思想、传统、快乐和悲伤中,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们能将悲伤转换成快乐,他们感到满足。
在刻画主要人物时,作者提到了他们好的和不怎么好的方面。她能很好地解释了不同省份的人的差异以及原因。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非常好地为我剖视了版纳省(因该是州——译者)的传统和历史。这些都将非常愉快地长久留在我的记忆里,就像我遇到该省来的人一样。
“一笑,尽量描述,你有对细节的好眼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简单细节或思想,对别人来说,却是哲学的思想。写更多的书。”
☆读者Y.Y.的评论(2007年7月28日):
首先,我要感谢作者让我有机会读到这本书。这是一本好书,书中的人物和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看得我眼睛发疼,但我还是手不释卷。
主要人物梅妮娅是一个如此了不起的女性,她勇敢、坚韧、热情。我真的喜欢她,因为我喜欢她对待生活困难以及难以应付的人的态度。我,甚至我们,都可以从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书中有很多关于傣族人风俗习惯的细节。我听说过西双版纳许许多多次,但还没有机会去过。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要去这个好地方旅游。
简言之,这是一本好书。不错,希望看到作者更多的书。
☆尚虹女士的评论(原加拿大《大华商报》总编、现专栏作家、温哥华中文电台及电视台时事评论员,2007年10月2日):
独特的民俗、诡异的童话、委惋曲折的时代命运,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瑰丽画卷,引领读者抵达那块遥远的神秘花园——中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在“独树成林”的寓意中,探索人类永恒的男女爱恨情仇。这部小说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十分打动人心。
中文版第三版前言
这本书最初是用英文创作的,书名叫做“The One-Tree Grove”(独树成林),初稿于2001年9月底完成。书中以女主人公——西双版纳傣家姑娘梅妮娅第一人称的口气,讲述了她与到寨里来“插队落户”的知青交往的故事。
经过许多周折,这本书的英文版终于在2007年首次在美国出版发行。2008年,作者有幸认识《西双版纳报》的总编辑丹洛先生,他建议作者将此书翻译成汉语。在他的鼓励与帮助下,这本书的中文版《独树成林》于2008年底脱稿,于2009年在《西双版纳报》上全文连载。西双版纳是书中女主人公梅妮娅的故乡。这本书能在故乡最权威的报纸上连载,就是对它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肯定。之后,中文版在美国出版发行。
自这本书出版以来,中华大地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书中所要表述的生活价值观却没有改变——
灵魂高贵的人就是高贵,不管他的社会地位多么卑贱;灵魂卑贱的人就是卑贱,不管他的社会地位多么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