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笑YeShell的头像

一笑YeShell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6/29
分享
《独树成林》连载

第一百一十章 丹洛:说在前面

能够读到一笑先生的《独树成林》英语版在美国出版的消息和故事梗概,首先应该感谢如今发达的网络技术。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撑,《西双版纳报》想在2007年10月31日刊发《独树成林》出版的消息和故事梗概,那是很困难的事。在后来的几个月里,我与远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一笑先生依然通过电子邮件联系40多次,谈作品、谈体会、谈事业、谈人生,更重要的是谈《独树成林》汉语版的事情。一笑先生很乐意出版汉语版,而且在短短的一、两个月时间里就翻译完毕,效率非常高,在2008年春节到来之前,就已经把《独树成林》汉语版的文字、图片、装帧设计等传到我的电子邮箱里来了。

其次,应该感谢一笑先生对云南、对西双版纳的情有独钟。在云南工作10年的他,非常熟悉云南和西双版纳的情况,细读《独树成林》,对民风民俗的所述所叙,已经比较准确了。他要我担任“汉译审校及民俗顾问”尤其是“民俗顾问”,我已觉得已经没有必要。真要担任,我也深感勉为其难。

第三,感谢一笑先生为读者塑造了“梅妮娅”这个形象。知青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在西双版纳早已形成了“知青文化”,而且知青题材的作品已经很多。多数读者对知青的理解是:时代的灾难、命运的折腾、不懈的追求、不屈的塑造……而《独树成林》中的知青给我们的形象是另类的,甚至是“反面”的形象:他们与“梅妮娅”有爱有恨,有情有义,但对事业、对生活、对社会、对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完善有不同的理解。如果简单地按正反两种形象分类,“梅妮娅”是正面的,而几个知青则是“反面”的。很多读者可能会对一笑先生笔下的知青形象不满意、不苟同,甚至会提出相反的意见,但对“梅妮娅”的形象则应该是赞赏。“梅妮娅”集中了傣家姑娘美丽、善良、温柔、正义、追求上进、不屈不挠等诸多好品质,是10多年来我所读到过的文学作品中很令人满意的傣家姑娘的形象之一。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不会等同。情节决定作者的素材取舍。对某个艺术形象或者文学形象发生争议是难免的。《独树成林》中的人物形象会不会引来一些争议?我想,应该是在所难免。

第四,希望《独树成林》引起足够的反响。作家写西双版纳题材、并已经引起关注的作品,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作品,我们希望越多越好。《独树成林》首先以英语版的形式在美国出版,引起了比较大的关注和反响,尤其是书中所描绘的西双版纳的风光风情习俗,已经引起了英文读者的关注和向往。这对西双版纳来说很重要。汉语版出版后,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希望《独树成林》在汉语读者的世界里,掀开西双版纳题材文学创作的新篇章。

当然,如果能将《独树成林》拍成影视剧,那是我们的渴望……

《西双版纳报》总编辑 丹洛

2008年2月17日

关于汉译审校及民俗顾问——丹洛


丹洛,哈尼族,高级记者,总编辑,社长,熟悉西双版纳各民族风俗,对傣学略有接触和研究。1964年出生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山区农村,1985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现改为云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后一直在《西双版纳报》社工作。1999年毕业于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研究生班。2002年起任《西双版纳报》总编辑,主任记者。他的20余篇/次新闻作品、新闻摄影和新闻论文等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2004年9月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与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同时评选),系2008年为止云南省的州市报唯一获此殊荣者。2004年公开出版《山娃看山外》一书。2007年12月获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7月被云南省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审通过为高级记者。2017年起任《西双版纳报》党组书记、社长。


汉语第一版著者自序


这是一个农村人讲的“知青”故事。

这是一个美丽善良、热情能干、能歌善舞的傣族姑娘讲的“知青”故事。

在这本书中,农村人是主角,傣族人是主角。

傣族、农民,这两个独特的视角使得这本书与众不同。

这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傣族农村姑娘梅妮娅,向你叙述了一个发生在西双版纳的动人故事。书中对傣族的节日、婚礼、禁忌、日常起居等独特的风俗习惯,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它揭示了中国农村生活的社会和文化各方面——这是绝大多数北美人,包括我自己,没有任何概念的。”K.格林女士评论道。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一本如此真情、朴实又充满细节的关于中国的小说。”一位温哥华女读者是这样评论这本书的。

“这本书不仅深入地剖视了中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政治、教育和经济气候,而且还通过栩栩如生的细节,让我们学习了傣族人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温哥华英语教师恒丽叶·托斯评论道。

“曾经作为一名知青,(我要说,书中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一个十分真实的故事。”张万里女士说。

“因为经历过文革,对书中描述的故事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触。”朱丽·王女士也这样说。

“我喜欢读里面的歌。多美的文化,他们有那么多的乐曲可以分享。……我要把书给我母亲读。”K.格林女士说。

“傣族人民善良、慷慨、谦虚,他们居住在神奇的土地上,那里风光秀丽。”恒丽叶·托斯说道。

“书中有很多关于傣族人风俗习惯的细节。……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要去这个好地方旅游。”读者Y.Y.说。

“独特的民俗、诡异的童话、委惋曲折的时代命运,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瑰丽画卷,引领读者抵达那块遥远的神秘花园——中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原加拿大《大华商报》总编、现专栏作家、温哥华中文电台及电视台时事评论员尚虹女士的评论,就是对本书的一个简洁的概括。

独树成林(one-tree grove),是生长在中国西南热带雨林的一种大榕树,而在西双版纳这片热土地上更为常见。榕树的枝干上长出许多气根,然后不断生长,落地生根,整棵树渐渐形成一片小树林,但其中树树相连,枝枝相牵。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对这种树情有独钟,形象地为它取名为“独树成林”。本书以此作为书名,用以表现傣族人民团结向上,坚忍不拔,共同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书中女主人公梅妮娅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傣族人民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作者希望通过她,将傣族人民的优秀文化和积极精神带给每一位读者。

著者:一笑(YeShell)

2008年春于加拿大温哥华


两位中国大陆读者对中文版的评论


读者一(云南,2009年4月15日):

《独木成林》已拜读完。我以为整体显现的价值在于:1、对自然纯朴的生活、情感的赞美,反映了对人性本真的理想追求。2、记录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场景,有参考、资料意义。3、对傣族民风民俗贴切、细腻的描写,使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4、认真、严肃的写作态度,是当下日益功利化、娱乐化的社会所欠缺的。然而,对知青这个群体的刻画,带有明显、主观的个人情绪,可能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对余博雅的描写,有简单化和脸谱化之嫌。

读者二(山东,一位当年的知青,2011年12月29日):

你好,一气读完了这本书,非常好!这是你熟悉的生活,在写知青的作品中,也树立了一种不同的观念。你同时写了传统、纯朴又丰富美好的傣族文化,在这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你的记忆力一定非常好,不然记不下这些来。

我是知青运动要结束时才到农村的,很熟悉你写的知青生活。那时的农村,人们向往一些“文明的事物”,我们一起的一位女知青,跟村里一位年青的副书记谈恋爱,她便做了大队的会计,不用下地干农活了。我是知青组长,我们村里大部分知青来自卫生和教育系统的知识分子家庭,在农村我们看到了生活上的差别,都拼命干农活想改变村子。我们干村子里年青人都不肯干的脏活、重活,把自己的衣服、粮票送给残疾人、五保户。在知青都返城时,我甚至要求多住了一年……我是在返城以后才明白一些“社会意义”的,我有些空泛的理想,不懂社会关系,进了工厂,而很多知青都通过关系有了好的工作。跟女知青恋爱的副书记后来来城里,女知青不肯再见他,我留他吃饭,他非常不解和痛苦……

在原始、封闭的群体中,相对保留着善良、真实、互相的人性,人类学家也经常发现这个问题。

我们个人和群体的生存,都充满了谬误……让人迷茫。

二十年后我们曾经回去看望那些纯朴、善良的村民,他们疼爱过我们、给予过我们,他们给予的东西也许只对我这样写作的、反思的人有些用处。我与作者在观念上、血性上有些很相同的东西。如能将这本书拍成一个影视会更好。


主题歌曲《独树成林》


歌词英文版(作词作曲:一笑)

It was said that ten thousand yeas ago,

A deity bird came with a seed of hope.

He dropped it on the earth of the hot land,

The seed sprouted and then began to grow.

It grew into a big tree and then a grove,

The big family arm in arm and toe by toe.

Storms came with slashes but it never yielded,

Peacocks spread tail plumes when the sun rose.

Being children from the mystical grove,

We share feelings wherever we go.

Now the grove is getting larger and larger,

And people with its spirits never get old.


歌词中文版(作词作曲:一笑)

传说在那古老的岁月里,

神鸟衔来了希望的种子;

它把种子埋进了热土地,

种子发芽出土生长不息。

它长成大树长成小树林,

林中树树相牵枝枝相连;

狂风暴雨刮不倒摧不垮,

雨后金孔雀又展五彩屏。

来自神秘小树林的孩子,

不管到哪里我们心连心;

树林越长越密越长越宽,

小树林的孩子永远年轻。


英文版前言


This book was completed in 2001 and first published in 2007. In 2008, it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nd published in Xishuangbanna Daily in a series, which attracted widespread interest and comments in the hometown of the story of the book, Xishuangbanna. Then the second edition was published in 2008 and the first Chinese edition was published in 2009. Since the first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China has changed a lot but the profound value of life which is stated in the book is everlasting, “A noble soul is noble despite of the inferiority of its owner’s status. A mean soul is mean regardless of the superiority of its owner’s status.” This is the reason that this third edition of the book is publishe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s many aspects. This book gives a very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most common aspec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ich westerners tend to neglect or simply have no idea about. “It reveals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life in rural China - something that most North Americans don’t have a clue about,” said K. Green. “It has been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read a novel so sincere, simple and so fully detailed about China,” a female reader from Vancouver, Canada commented. “This story gives insight into the political, educational and economic climate in China in 1970s,” H. Toth commented.

This is a book telling the love story of a village girl and a Zhiqing boy. Meinia was a pretty village girl living in Xishuangbanna, which is close to the southern border of China. Just after her graduation from high school, she was appointed accountant of her village. Responding to Chairman Mao’s call, five members of Zhiqing (urban high school graduates) came to her village. She and other villagers did their best to help the Zhiqing. But these Zhiqing inflicted huge and lasting hurt and pains on her and the villagers. Filling with details and full of wisdom of an oriental culture, this fiction book not only contains knowledge about the daily life of the Chinese peasant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ut also gives you enjoyment of the bright songs and interesting local custom of a minority culture of China.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