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湾的山水说得够多了;现在让我们走下岭去,对柳河湾的历史长河,也进行一番粗略的考察。
比起柳河湾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物产来,它的前世今生更加神奇,更加富有浪漫色彩。不光杨家岭人羡慕柳河湾,它的东西近邻和南北同姓,对它也垂涎三尺。从这里迁出,分别移居望龙铺和锁龙桥的同姓族众,对他们的始迁祖宗成老夫子也恨得要死。柳河湾在整个吴同县都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历朝历代独具慧眼的有识之士对它也情有独钟;连贵州的夜郎王侥幸来到这里,没住上几天,就被这里的诱人风光和特殊出产所迷惑,居然“乐不思黔”!这绝不是信口雌黄,它不光有民间传说作证,还有《柳河湾词典》为鉴。
《柳河湾词典》说,远在大汉时代,夜郎王占据贵州牂牁一隅,就得意得很,以为从此老子天下第一了。以后,他整天带着随从游山玩水,四处狩猎,穷奢至极。有一回,为了追逐一只金凤,他们千里迢迢,不顾道路艰险追到了柳河湾(那时叫金龟坡)。金凤突然不见了。一个迸射出万道光芒的金球却出现在镇獭岭尖,照得夜郎王眼花缭乱。他惊诧不已.他的随从也啧称奇。令人遗憾,几秒钟之后,这个金球就敛其光芒,悄然而堕。堕落的地点就在柳河湾附近,似乎就在镇獭岭下。这让夜郎王大开眼界,他这才晓得,天外有天;在牂牁千里之外,还有个神话般的金龟坡。从此夜郎王不仅要找金凤,还要寻找那个昙花一现的金球。他指挥随从们踏遍柳河湾山山岭岭,却连金凤和金球的影子都没看见。他们哪里知道。金凤早已蛰伏在伏龙山的丛林里躲起来了——就在龙液池旁边,后来还真的“伏化”了。金球呢,也只在镇獭岭方向露了一下脸,就滚下小柳河去了。后来龙液池旁边出现了一个状如金凤的落凤坡!那个光辉灿烂的金球却依然销声匿迹,不见踪影。这令夜郎王大失所望。长时间的艰难搜寻,让夜郎王他们人累了,口也渴了,肚子也饿了。看看天色,也晚了;无奈之下,只好在金龟坡住了下来。几天工夫过去,夜郎王虽没找到金凤,寻到金球,却发现这里山也美,水也美;茶好喝,酒好饮;饭好吃,鱼也特鲜特可口。降龙台上的大草坪还可以跑马,可以练习骑射。岭下的无名泉更可以解渴。马跑累了,人跑渴了,就下山去喝那清冽的甘泉,惬意得很。比贫瘠落后的贵州牂牁强多了!几经权衡,他决心把王城迁往金龟坡。并以此为根据地,开拓疆土,把贵州牂牁与金龟坡连在一起,建立庞大的夜郎帝国!这可是个了不得的旷世奇举!他自己已无心再回贵州,只令几个随从马上回去,把他的妻妾宾妃一起接过来,共同享受这桃花源式的美好生活。哪知,随从们走出金龟没几步,就碰上了前往南方戍边的大汉天兵。随从们个个吓得屁滚尿流,赶忙窜回来报告。夜郎王听了,也吓得面如土色,惊呼一声:这里怎么还是汉朝的地盘?忘了金凤和金球,也忘了开疆拓土、定都金龟坡,就落荒而逃。
《柳河湾词典》又载,无独有偶,不知多少年后——大约是唐朝中期,华夏大地,又出现了一个向往金龟坡的人。这个人与罗曼蒂克的夜郎王不同,虔信孔孟之道,笃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稀罕天上掉馅饼;只想饱览诗书,不图飞黄腾达;只图生活安逸,不稀罕金玉满堂。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一代宗师柳河东——世称柳宗元的。他贬职永州的时候,情绪相当低落,很想找个世外桃源住住,遣散愁肠。他听说离永州不远的吴同,有个令夜郎王神往的地方,很是羡慕,很想一睹为快。于是他决心实地考察一番,见识“庐山真面目”。如果再有不幸,就去那里定居下来,过他超尘脱俗的隐士生活。于是赴任的时候,不顾“路漫漫其修远兮”,特意绕道而行,来到了金龟坡。他本想在金龟坡只打个中伙就走的,但是打量了柳河湾山水,喝了“救兵粮”,饮了“重阳仙”,吃了龙珠米,尝了龙液鱼,听了金球的故事,也产生了乐不思蜀的想法,不由得在柳河湾住了一晚。深夜在梦里,他都在品茗饮酒,吃饭尝鱼,吟诗诵赋,乐而忘返……第二天起程的时候,还一步一回头,对金龟坡依依不舍;对它的风光、富饶和传说,尤其是关于金球的传说更是啧啧称奇。从此金龟坡的形象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他离世前夕,特意把这个秘密透露给后人,并且叮嘱:今后族中如有仕途不顺者,不如远涉吴同,住进金龟坡,另辟天地,重新创业,做个自由自在的金龟坡人。他是晋陕人,又是一代宗师,官至都察院御史。这段佳话,史书应有记载;遗憾的是它既没见诸《唐书》也没见诸《隋唐演义》,甚至连聊资街谈巷议的稗史也对此只字不提。然而,在柳河湾,从古到今,代代相传;而且家喻户晓,津津乐道,深信不疑。在《柳河湾词典》里,也大书特书,唯恐语焉不详。若有人再敢反诘,柳河湾人还会抡起拳头红着脸,对你跃跃欲试:不信你去仔细瞧瞧!“柳湾八景”,“四大特产”,你抹煞得了?一大奇宝也是你瞒得住的吗?你去《柳河湾词典》查查看,有没有留下河东老祖宗的足迹!
《柳河湾词典》里还载,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大约已到了明代中叶,也不知道是河东先生的多少代遗少的柳成——就是上文提到的被杨家岭人诟名为柳成麻子的那个人——也奉命来到吴同县,当起了芝麻官。他也是晋陕状元,原以为可以留在京城北京,为大明皇帝效劳,不意大明皇帝却只给他放了个小小的县官,还是地势偏远、极不发达的吴同。他也像他的老祖宗一样,唉声叹气,情绪低落。百无聊赖之中,他想起老祖宗临终的遗嘱,想起了他老人家去过的桃花源,更想起了夜郎王为之倾倒的金龟坡。于是振作一番,策马扬鞭而至。他在马上举目四顾,发现柳河湾的确山美水美,满目清秀,不禁心旷神怡。他也被这个养在深闺人少知的桃源世界打动了。再坐下来吃饭,又发现这里的茶、酒、饭,还有鱼,口味都与其他地方迥然而异。他已从柳河东老先生的阴霾中走出来,不再痴迷于书本,对金凤、金球则孜孜以求。虽然他依然没有觅见过金凤金球到底是啥模样,还是被柳河湾彻底征服了。他推崇夜郎王的雄图大略,决心效尤,不建个“夜郎帝国”,也要造个“柳湾王朝”。大约是“狗熊”所见也略同吧。经过一番慎重斟酌、权衡之后,他毅然决然,不远几千里,举家自晋迁湘,来到了柳河湾,在这里拉开了他开辟天地,重新创业的序幕。这时,只有这时,金龟坡才真正被成老夫子改名为柳河湾,其他的地名也大都被“柳化”。柳成利用手中的权力,先从掠夺土地开始。首先,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原来居住在柳河湾的杨氏先民,说成是唐兀氏的后裔(注1)奏请湖广布政司,准许他把这些不听话的“贱民”“愚民”,“请”上杨家岭去。然后在山脚立起了一块深深刻着“柳不上山,杨不下岭”的界碑,并谆谆告诫子孙们:杨家岭人,大逆不道,种子不纯,是不可与之往来的!接着,他又大兴土木,在给县城修建吴同衙门和吴同大桥的同时,在柳河湾也修建柳溪桥、“柳家小苑”和新、旧槽门。并且衙门与槽门,吴同桥与柳溪桥都在同一时间奠基,同一时间合龙。
顺利竣工后的柳家小苑,外观气度不俗,内部也玲珑剔透。尤其让人刮目的是它极富地方特色。你看它,柱上雕龙画凤,还描着金龟。窗上镂花刻木,也没少斑竹和“救兵粮”;门楣上鱼鸟嬉戏,更没少龙液鱼和青龙鱼;床架上也刻有浮雕,抹上土漆,还淌了金水。浮雕的图案,或(永)州人捕蛇,或石潭奇趣;或龙凤呈祥,或双龙护龟,或三星抱月,或金凤落坡,或金球闪耀,霞光万道……都就地取材,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十分精致耀眼,到处显现出“柳湾特色”和柳姓的文化渊源。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刻画动物都用浅浮雕,让虫鱼鸟兽,样样栩栩如生;描摹植物,都用线雕,使松竹梅桃,跟真的一样,充满生机。塑造金凤金球还用立体雕,让金凤嘴噙金球,飘飘然展翅欲飞。堂屋里,神龛上,涂银抹金,鎏光溢彩,熠熠生辉。壁板两边,平板对联,镀金淌银,十分讲究。壁下,两条跟堂屋几乎等长的勤凳分列左右。勤凳龙身虎爪,十分了得。这样的特字号长凳,过厅里也摆了两条。四条勤凳,能承载三四十个屁股。所以即使四五十客人蜂拥而至,也不愁没有座位。这是柳家小苑的又一大特色。堂屋外,抱柱对联淌银贴金,古色古香,醒目而又大方。更令人钦佩的是,对联的内容和形式,也跟柳河湾的地名一样,也革故鼎新,且一律“柳化”。例如堂屋正中,神龛两旁那副平板对联:
春风无限潇湘意
欲采苹花不自由
堂屋正柱上的抱柱对联: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都是从柳河东先生的《赠曹侍御》和《登柳州城楼》(注2))诗中一字不改地搬过来的。他明知那副平板“对联”不是专门为他做的对联,人家仅仅在作诗;因而上下联词性不对称;在平仄上,显得不伦不类,他还是不顾“家丑”毅然照搬上去,并且悬挂在堂屋最醒目的地方。可见柳成公是多么痴“柳”,多么护“柳”,多么爱“柳”!书法用的也是典型的“柳公体”,字字结构劲媚,行行法度严谨。一点一撇都可以看出柳成先生矢志师事权公老祖宗的决心与毅力,一横一竖更可以体现河东先生的情绪在他心中引起的共鸣。如此“锦上添花”一番之后,整个堂屋,不仅显得古朴精致,而且凸现出格调高雅,特色显明的儒雅情致。至于细腻的文字功夫,他懒得去管。还有一个遗憾是,不知何故,正堂屋的神龛上方,虽然置有悬挂金匾的横梁,居然没有高悬能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巨型金匾!有一个穷秀才曾经讨教过成老夫子,并且声言,如不嫌弃,他可以代为涂鸦;但是成老夫子频频摇头,婉言谢绝。鼠目寸光的穷秀才哪里知道老夫子的鸿鹄之志——他不稀罕凡人题匾赐字;期待飞黄腾达,御赐金匾才是他的初衷呢。堂屋外面,廊檐宽阔,条石讲究。条石下面的天井,概以青石铺垫,相当平整。作为通道的堂屋——过厅,地面棋盘一般,光亮照人。那时候,吴同还没有水泥,谁也说不清是用什么东西淌成的。因为它前后无壁,更加显得宽敞明亮。屋顶及四角,犄角翘檐,大方气派。两座正屋两侧,东边是可作茶堂的厢房,西边是众多的住房。正屋后面,是小巧的花园。花园过去,是专供先生设馆的书屋,名唤“诵经楼”;都很讲究,很整齐。道德先生初出茅庐时,就是在这里设馆传经,一举成名的。在过厅与内槽门之间,是宽广的晒谷坪。收获季节,满地“黄金”,令人欣喜;闲冬时节,又可供双龙灯、双狮子同时习武,非常热闹。内槽门也犄角翘檐,十分气势,大门呈八字形向外敞开,大有海纳百川之势。一对青石狮子分立槽门左右,乃是镇宅之宝。槽门两旁砌着五六尺高的石墙,把个古朴高雅的柳家小苑围成个铁桶江山。紧邻石墙,过去是苑主的草屋、灰屋或牲口圈——现在是柳书凡和柳书平两家的栖身之所。草屋,牲口圈,门矮脊矮,四面进风,十分简陋,跟富丽堂皇的“小苑”很不相称。柳书凡落第回乡以后,戏称自己拱进了“礼仪门”,缩进了“石头城”,成了个烂秀才。槽门出去是柳河湾人的公共草坪。草坪过去不远,就是小柳河。小柳河边,垂柳依依,煞是妩媚。垂柳过去,柳河坝跟它们朝夕相望,又相映成趣,和谐而又融洽。走出槽门往西行走,就是上面已经讲过的,柳河湾人人占份的外槽门或称老槽门了。老槽门坐落在柳溪桥上,是一座跟老木屋或“柳杨豪府”相差无几的小屋子。它虽有四排三间,却又窄又矮。它两边是房,可以住人;中间才是真正的槽门。房子可供无栖身之所的柳姓暂住,槽门则是柳河湾人进出的咽喉。它地位虽然极得重要,风貌却远没有内槽门那样气派,跟柳家小苑更不相称。不知何故,柳成先生对内槽门是那样慷慨,对外槽门却那样吝啬。容作者胡乱猜想,成公老祖一定是眼高手低,等建老槽门时,钱桶已空,捉襟见肘了吧。柳家小苑前面有河与溪环绕,是“衍生”的护城河;后面有悬崖为障,劫贼和强盗进来,即使劫掠了财物,也插翅难逃。如此,老槽门虽然略显简陋,仍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据说柳河湾因此没遭过盗贼的抢掠与盗窃,可见成老夫子虽然太眼高,在设计柳河湾和柳家小苑时,还是经过一番深入观察,周密思考的。新旧槽门和柳家小苑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而不偏不斜,更没坍塌,真是奇迹!住在柳家小苑的人,是权力和富有的象征。据说晚清时候,柳书凡的祖父与柳宝秋的祖父曾为入主柳家小苑明争暗斗了几十年,最后,柳宝秋祖父终因田亩、钱粮、文化和人脉稍逊一筹而退居小苑之外;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至今没有消失。
柳成公举家南迁柳河湾之后,除了拓宽地盘,赶羊(杨)上岭,大兴土木;他还腾出精力,对柳河湾的地名也实行一番“柳化”。这时,也只有在这时,一名不闻的小溪才有了“小柳河”这个雅名。无名的桥、坝、井,也分别变成柳河桥、柳河坝、柳河井。唯独给黑土岭下的无名泉起了个非柳化的名字——夜郎泉。那原因,据说老夫子是为了佐证柳河湾风景的迷人和历史的久远。后人因此更加佩服他的极深城府和远见卓识。对于镇獭岭,他也曾经想过赐他个怀珠顶的雅名的,考虑到金球虚无缥缈,有无难定,担心成后人笑柄,不得不作罢。
家成业就之后,柳成又开始为自己的仕途挖空心思。为了升官,他千方百计地讨好、巴结当时的湖广布政使。他最先当然只想向大明皇帝直接献珠——就是那个在镇獭岭上昙花一现的金球。他还想过,先给它赐个“夜明珠”什么的雅名,再裹以红绸,装进金椟……只因它迟迟没有出现,他才不得不改变初衷。他见柳河湾的救兵粮、重阳仙、龙珠米和龙液鱼,口味都不同寻常,于是改变策略,步步为营。他萌生先把龙珠米和龙液鱼奉献给布政使的邪念。以期官运亨通,圣君赐匾,光宗耀祖。出于慎重,他又先用几斗龙珠米投石问路。布政使吃了,大加赞赏。于是布政使也如法炮制,要柳成再送几石(读dàn)来,他要亲自献给皇上。他相信,皇上吃后一定会龙颜大悦,一定会给他升官晋爵;他柳成麻子也可以拉着布政使的衣角,从此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想到这,柳成心里美滋滋的:仿佛“飞黄”之时,“腾达”之日已经如旭日一样,在地平线那边冉冉升起;御赐的金匾也飘然而至,高挂金堂。柳家小苑金碧辉煌……没出柳成所料,大明皇帝吃了龙珠米饭,惊喜异常,赞不绝口,忙问伺候他的小厮:“这米从哪里送来,该不是上天赏赐给朕的吧?”小厮不假思索地回答:“龙粪湾。”皇上听了这讨厌的名字,立即反胃,马上喷饭。饭粒、口水、眼泪、鼻涕……像撒网似的,撒的满桌都是。谁也没有想到,龙珠米招来的不是龙颜大悦,而是大明皇帝的不尽恼怒与尴尬。小厮自然遭到严惩,连布政使也因“欺君”几乎处死。柳成没背来横祸就算是万幸了,哪里还敢奢望升迁?从此,他情绪再度低落,不敢再献龙珠米,也不敢再献龙液鱼。至于金球、夜明珠什么的,他提也不敢提了。因祸得福的是柳河湾人因此没有背上年年生产贡茶、贡酒、贡米、贡鱼,寻找金球或夜明珠的包袱,世世代代享受着上天赐予的琼浆玉液,美味佳肴,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又据《柳氏族谱.源流考》载,柳河湾的柳姓族人真的“起于陕,涉于晋,居于湘楚”。由此看来,他们的先辈跟湖南的许多望族不一样,是从晋陕一带直接迁徙到柳河湾的。湖南的柳姓族人没有把他们当外人看待,因此在后来续修柳氏族谱时,还是不持成见,邀他们“入族”。《柳氏族谱》里还说,成老夫子共有五个儿子。次子南迁望龙铺,阻止小龙和猪婆龙南窜;三子北徙锁龙桥,防止双龙北逃。四子响应大明皇帝“湖广填四川”号召,后来远赴巴蜀,在天府之国繁衍生息;留下长子和满崽固守柳河湾本土,继承柳氏家风,发展柳氏势力,弘扬柳氏精神。后来,长子的后裔发展成了柳河湾大房,满崽的后裔则发展成了柳河湾的满房。由此构成柳河湾柳姓族人的两大房系——大房人和满房人。
迟迟得不到御赐金匾的成老夫子,自有他的点睛之笔。在对御赐金匾绝望之后,他又挖空心思,在沙滩坪——据说是在金龟的两个眼珠上——分别躬身培植蒲扇柳一株,以示柳姓人氏在此扎根生存,繁衍生息……以此向世人,尤其是向杨家岭人昭示,柳河湾永远是他们柳氏望族的世袭领地;柳氏族人永远是柳河湾的绝对主人,谁也休想觊觎!不幸的是,两株蒲柳,只有东边一株成活,西边那株则不幸夭折。金龟的“眼睛”仅仅二存其一,成了名副其实的“独眼龟”。柳成公因此顿悟:圣物是不能随便惊动的,否则灾祸无穷。但是他深信龟珠的存在,甚至就是在镇獭岭现过身的金球!因此在《柳氏族谱》里,特意夹了一页《方志备忘录》,警示后人:“无论谁拾到龟珠,(或者夜明珠,或者金球)不献江山社稷,也要供奉在金堂神龛。私自藏匿,满门抄斩!”这无异给后人立生死牌,令人望而生畏。蒲扇柳不远的小柳河里,一个状如巨蚌的石笋破水而出,临空而立,直指蓝天——据说那是金龟的舌头。后来,聪明的成老夫子看出了它的价值,利用它作为桥墩,架起了柳河桥。真正做到了物为我用,又保护了金龟。桥是纯木质结构,有桥有亭,还有供人歇息的长板凳。其造型可与内槽门相辉映。可惜好景不长,没多少年就被雷电击中,引起大火,桥和亭几乎烧光。好在还有四根横梁没有烧尽。柳河湾因为再无能人问世,后人只好因陋就简,将四根横梁移拢来,成为一座光秃秃的火烧桥。又没多少年,火烧桥也被小孩玩火烧毁,于是后人从伏龙山下拖出两块长石板架上,柳河桥才延续至今。那株幸存的柳树,现在还顽强地挺立在沙滩坪上;只因岁月蹉跎,躯干的绝大部分已被虫子蛀蚀殆尽,只剩下半边皮壳,因此俗称半边柳。它躯体虽然严重残废,姿影依然婆娑,生命力依然顽强。为了使柳河湾这片神奇的土地在柳姓人氏中永远传承,为了让柳氏望族的优良传统在柳河湾永远发扬光大,成老夫子又煞费苦心,刊碑镂铭,企图像夜郎王一样时来运转时先占地为王,再像洪武皇帝或永乐大帝一样,开疆拓土,北上中原,建立柳氏王朝。他还特制石碑一块,立在半边柳下,名曰“柳戒碑”。借以告诫后人:“非柳勿入,非柳勿居,非柳勿耕,非柳勿鬻。”为了永葆柳姓族人的纯正,后来他又挖空心思,在后面添上一句:“非姻育,无为柳”!以此构成柳河湾亘古不变的丹书铁券——“四勿一无”。从此柳河湾人在这“四勿一无”的天堂中生存生活,在这丹书铁券的殿堂里繁衍生息。这碑也跟它旁边的古柳以及杨家岭脚的那块界碑一样,成了柳河湾变迁的见证之一。为了防止因时代久远而产生歧义,成老夫子的优秀后代又在《柳氏族谱﹒律令篇》里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指出非柳姓人士,休想到柳河湾居住;凡属柳河湾土地、屋宇、山林……的交易只许在柳姓人之间进行。没有结婚就生下的孩子,无论男女,都不能算柳家人,都不许姓柳!真是机关算尽算来了多少人的苦难,算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可谓居心叵测,城府极深。
值得欣慰的是,千百年来,柳氏族人一直遵循老祖宗的光辉遗训,没向外姓人卖过一寸地,一片瓦,一棵树,更没有跟杨家岭人联过姻。据说也没出现过私生的子女或野崽野女。他们或许言之不谬,无论柳河湾,还是杨家岭,哪家的神龛上都绝无一个“杨氏”或者“柳氏”,就是最好的证明。柳河湾可谓风清气正,人种特纯。作为另一个见证柳河湾历史的柳戒碑,至今仍旧巍然屹立在半边柳下,足可与一个堂堂汉子齐肩;作为柳氏望族发展变化的载体的《柳氏族谱》,至今还供奉在柳河湾大大小小的神龛上;尽管有些已经蒙上了灰尘。而作为柳、杨历史演绎的见证的界碑,也照样躺在杨家岭山脚的荒草丛里,酣然沉睡。只有金凤和金球,依旧虚无缥缈,不知有无。遗憾的是那时还没有《柳河湾词典》的出现,不然它会把柳河湾这段历史中产生的奇闻趣事一一记录在案的。
饱览过柳河湾的奇山异水,探索过柳姓望族的历史沿革的人,无不异口同声赞叹:风景如此旖旎,龙脉如此清晰,物产如此富饶,人种如此纯洁,柳河湾人不龙袍加身,也要出将入相。总有一天,会有虎踞龙蟠,人杰地灵的黄金时代到来。
(注 1)据说元朝时候,杨姓的一支——唐兀氏后裔曾帮助过元朝统治者镇压过汉人——当时称南人。
(注2)《酬曹恃御》和《登柳州城》,它们原来的标题依次分别是《酬曹恃御过象县见寄》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tīng)封连四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