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风清扬的头像

风清扬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8/06
分享
《允冠百王——刘秀传》连载

第七十二章 洛阳之心(8-11)

27-8

岑彭在南方连连告捷,刘秀心中大慰,拜岑彭为征南大将军,准备在南方大兴兵马。正当刘秀准备大动干戈时,南阳传来的消息给了刘秀当头一棒。

邓奉反叛了!

刘秀不明就里,得报邓奉已经击败吴汉,抢走了吴汉全部辎重粮草。

邓奉击败吴汉!抢走全部辎重粮草!

刘秀难以置信。

邓奉是邓晨的亲侄儿,一直跟随刘秀征战,刘秀念他辛苦,让他回家探亲。谁料竟生出此事,难道因为不满意登基以后给他的封赏?以邓奉的出身与性格,当不至于此。

邓奉单纯勇猛,打起仗来心无杂念,是一流的猛将,他绝不是有野心的人。他是真的反叛还是另有隐情?难道是有人他给封以王爵的诱惑?邓奉是忠信之人,绝不会为了利益而不讲信义。刘秀猜测一定和吴汉有关系,吴汉也是一员猛将,邓奉突然起事,手上并没有什么兵马,而吴汉手下强将如云,邓奉能把吴汉打得大败,一定是事发突然,且深怀仇恨,只有强烈的仇恨之心,才会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

刘秀的猜测没有错。

吴汉带兵到达南阳,一边打仗一边烧杀抢掠。吴汉自己对财物并没有什么贪欲,自己得到的赏赐也总是分给手下将士,但他对战士抢掠一向放任,所以吴汉手下的将士都愿意为他卖命。在很多地方,他们击败对手,就开始抢掠百姓,对手和百姓虽然心怀怨恨,却无可奈何。但这次,他们放纵的地方是南阳,南阳是刘秀的家乡,是吴汉的家乡,也是很多将领的家乡。吴汉长年在外,又是从河北开始发迹,所以对家乡并没有深厚感情。当官兵们在自己的家乡烧杀抢掠时,吴汉没有在意,而是像往常一样纵容他们,只是与往常不同的是他们遇到了邓奉。

邓奉是刘秀的爱将,邓晨是刘秀的二姐夫,也算得上是皇亲国戚,而且以邓奉的能力,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邓奉省亲,正陶醉在宗族乡亲们艳羡敬慕的赞叹声中,忽然传来乡亲们的哭诉。邓奉这才知道吴汉的军队在南阳烧杀抢掠,侮辱妇女,无恶不作。邓奉年轻气盛,又深为乡亲的屈辱所激愤,立即召集人马。邓家是大家族,邓奉在新野很有名声,现在又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姐妹,邓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很快便组建了一支敢死队。

吴汉没想到邓奉突然来进攻,更没想到这些人打起仗来视死如归,这是吴汉第一次遇到比自己更狠的对手。吴汉虽然兵精粮足,却根本无法抵挡邓奉的进攻,所有辎重粮草都为邓奉夺去。

吴汉是全军主帅,被自己手下将领打得大败,颜面尽失。逃出南阳后,吴汉一面向刘秀报告,一面组织人马反攻,但无人能抵挡邓奉的勇猛,吴汉再次大败。

刘秀知道了邓奉确为吴汉的暴行激怒而反叛,心中深为吴汉感到遗憾。吴汉是自己深为倚重的爱将,竟因自己土匪行为而让自己手下的将军反叛,真是做将帅的莫大讽刺,不知在吴汉心中会有怎样的教训。对于邓奉的反叛,刘秀更是震怒,也许邓奉是想表达对吴汉的不满,却不知自己的反叛最终目标是洛阳朝廷。也许他想为家乡人民减少灾难,却不知他年轻的冲动带给家乡人民更大的伤害,也给刘秀制造了灾难。刘秀知道邓奉并没有什么野心,但他的反叛使本来就紧张的兵力更显捉襟见肘。

27-9

这日,刘秀在殿中与庞萌谈议朝事,黄门侍郎来报:“南阳将军来朝,已在外面跪拜请罪。”

刘秀一听“南阳将军请罪”,腾地一下就站了起来。庞萌极为机敏,知道南阳是刘秀老家,又是这个敏感时期,赶忙告退。

刘秀一出殿门,忙问黄门侍郎道:“可是邓奉?”

黄门侍郎忙道:“不是,是王将军。”

“王将军?”刘秀满脸失望,在他内心深处,多么希望邓奉能够迷途知返,不管怎样,他还只是一个刚刚长大的孩子。刘秀见黄门侍郎正在等着自己回话,半响才反应过来,对黄门侍郎道:“走,看看去。”

刘秀来到殿外,见殿前跪了几排人,当先一人肉袒露臂,跪拜于前,周围还有不少朝中大臣在一旁低语。只见回朝休整的马武竟在跪拜人跟前指手画脚,嘻嘻言笑。刘秀大吃一惊,上前一看,竟是王常。众人见刘秀出来,忙叩拜道:“万岁。”

刘秀一把扶起王常,请起众人,欣喜道:“颜卿何至于此,朕无时不盼你早日归来。”颜卿是王常的字。

马武嬉笑道:“我给颜卿说了,皇上早就盼他了。”

刘秀道:“那你怎么不替朕接待一下?”

“我哪里敢。”

王常道:“我乃罪臣,未能早来,愿陛下恕罪。”

刘秀笑道:“将军迟迟不来,莫不是怕朕忘却当初之约?”当初刘秀和刘縯去求助王常时,刘縯对王常承诺,如果能成大业,愿意共享富贵。刘縯虽然遭遇不幸,但刘秀对王常在危难时的鼎力相助一直铭记在心。

王常道:“臣得以相遇陛下,是王常今生之幸。当初与陛下相遇于宜秋聚,后来又同战昆阳,依靠陛下的神武,我们终于扭转乾坤。又蒙更始帝不嫌臣愚钝,委任我担当南阳太守。后来赤眉作乱,丧失义心,令百姓失望,臣以为天下又要失去纲纪,幸喜陛下登基,建立天下百姓新的希望。今日能到京师见到汉室威仪,臣死无遗恨。”

刘秀早听说王常在南阳任太守时公正严明,为百姓所称道,今见王常说的一片赤诚,心中不禁感动,“朕方才与你说笑而已,今日见到将军,朕不再担忧南方了。”

刘秀召集公卿将军等朝廷百官,拉着王常对群臣道:“这是当初率领绿林军起事的王将军,王将军以一己之力,举义旗,兴义兵。”

刘秀看见庞萌,指着庞萌道:“平狄将军正是当初王将军义军中人,现在汉室军队中还有不少王将军的将士。”

刘秀又道:“当初危难之时,王将军侠肝义胆,毅然率军相助。后来,昆阳之围,将军忠勇无畏,坚守昆阳,才有后来的逆转乾坤。朕永生难忘。”刘秀历数王常当初的义举,极尽夸赞。群臣莫不投来艳羡敬仰的眼光,王常又是惭愧又是荣耀,心中感概万千。

刘秀与王常原本毫无交情,从王常在棘阳慨然相助对他始有感激,在昆阳共战新朝始有相交,后来王常辅助汉室忠贞无二,对他始有欣赏。刘秀见群臣眼中都有艳羡之色,心中感到十分欣慰,这正是刘秀希望忠勇有功之人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荣耀。

刘秀朗声道:“王将军忠心辅汉,心如金石,是我大汉之幸。”而后拜王常为汉忠将军,封山桑侯。

27-10

洛阳虽然四面受敌,但在刘秀眼里,一切终会解决,需要的只是时间,倒是大姐刘黄的人生大事让刘秀念念不忘,刘黄早已不是待嫁的少女。

刘秀问刘黄:“姐姐的人生大事,想要如何考虑?”

刘黄虽是诧异,但在刘秀面前并无尴尬,笑道:“现在天下未定,哪里能考虑那么多。”

刘秀笑道:“平定天下是我的事,我会考虑,但人生大事是你的事,需要你考虑。”

刘黄微微一笑。

“朝中群臣里有没有姐姐中意的?如果有,我为你去说媒。”

刘黄沉吟不决,平日刘秀与朝臣们相处友善,从不摆天子的架子,常常处理完政务后就和他们一起交流时事或谈经论道,刘秀与他们像朋友,也像家人,所以刘黄对朝中群臣也非常熟悉。对于朝中群臣,刘黄最欣赏宋弘,宋弘长相出众,气度非凡,而且德行也堪为人表。刘黄见刘秀殷切地看着自己,笑道:“要说朝中大臣,恐怕宋公的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刘秀一听刘黄说到宋弘,不禁一愣,半响无语。因为宋弘已经有了家室,虽然当时社会上的男子有三妻四妾也是常见,但刘秀知道宋弘为人刚毅有节,从不愈矩。自从入朝以来,宋弘已为刘秀举荐了三十多个贤良人才,而且对每一个举荐的人都非常关注。宋弘曾给刘秀举荐过桓谭,桓谭博学多才,为人正直,早年在王莽新朝时便为人所敬重,但因为刚正不阿,而不得重用,在更始帝刘玄时被召为太中大夫。桓谭不仅才学出众,而且精通音律,刘秀常常请桓谭在宴会时弹琴助兴。宋弘知道后,严厉地责备桓谭道:“我举荐你,是希望你以才能与德行辅助皇上,而不是以靡靡之音取悦皇上。”桓谭羞愧难当,宋弘又亲向刘秀请罪,刘秀后来再不敢请桓谭奏乐。

还有一次,宋弘在刘秀房中议事,见刘秀频频看向屏风。宋弘见屏风上画着美丽优雅的女子,便指责刘秀道:“我从没有见过陛下好德像好色一样如此着迷。”刘秀向宋弘表示惭愧,而后让人将屏风撤换了。

现在大姐偏偏看上了宋弘,这让刘秀万分为难,只好实话对大姐道:“宋公这个人,虽然才德绝伦,但为人古板,而且已有家室,恐怕事不易成,我先探探他的心意再说。”

“你不是让我说嘛,我也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刘秀尴尬一笑,“没事,我问问他也无妨。”

刘黄见刘秀脸色尴尬,笑道:“我又不是非要嫁人,一个人也挺好,你有什么好担心的。”

“好,好,我把宋公叫来,问问他的意思。”

刘秀让刘黄坐到屏风后,让人请来宋弘。

宋弘见过刘秀后,问道:“不知陛下何事忽然召见?”

刘秀微微一笑,见宋弘正襟危坐,一脸正气,想好的话竟不好直接说出来,便笑道:“爱卿最近读些什么书?”

“《诗》、《书》、《礼》、《易》、《春秋》,常读不缀。”

“朕听过一句古话,正好问问爱卿。”

“什么话?”

“朕听说古人有言‘贵易交,富易妻’,这是人之常情吧?”

宋弘一脸惊愕,疑惑地看着刘秀道:“陛下读的什么书?怎么会有这样的荒谬之言?怎么还说是人之常情呢?百姓这么传闻还情有可原,但陛下身为天子,怎么能如此传闻?陛下不仅要平定天下,更要教化天下,为天下百姓的德行做出表率。君王不能做君子,天下便尽是小人。”

“那可能是民间的谚语吧。”

宋弘正色道:“我可没听过这样的谚语,我只听说过‘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陛下难道不认为这才是一个国家应该提倡和坚持的道德风尚吗?”

刘秀连连点头,“爱卿所言极是,朕对传闻也是有所疑惑,所以特向你请教。”在刘秀心中,何尝改变过对阴丽华的情感呢。

“陛下能一直如此谦虚便是国家之福了。”

“爱卿所言极对,解了朕心中所惑,今日暂且这样,有什么问题改日再向你请教。”

宋弘告退。

刘秀对刘黄道:“宋公不是灵活之人,这事怕不好办。”

“办什么办,我虽然欣赏他,也没想要嫁他。”刘黄一脸不悦。

刘秀看大姐不高兴,忙陪笑道:“对,对,这种人,可以做朋友,不能做夫妻。”

“跟这种人做朋友也没意思,自视清高!”

刘秀呵呵一笑。刘黄闷闷不乐而去。刘秀看着姐姐孤单的背影,不禁一阵心酸。

27-11

洛阳在刘秀的经营下日渐繁华,虽然四面受敌,但一直在稳步扩大。刘秀的心早已看向整个天下,他一面策划征战,一面招揽人才,治理郡县。

中原的平定已经指日可待,但对于西蜀的公孙述、陇西的隗嚣和河西的窦融,刘秀现在却是鞭长莫及。

公孙述自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称帝以后,便封锁入蜀的关隘,整个益州完全成为了公孙述的势力范围,蜀地也成为了天下最大的割据势力。公孙述对于刘秀的称帝置若罔闻,对于刘秀派人送来诏书更是置之不理,一心发展自己的势力。

隗嚣在张卯、廖湛和胡殷率兵反攻皇宫时乘乱杀出长安,逃回天水郡。隗嚣当初在天水时礼贤下士,深得当地士子之心,这些人见隗嚣返回天水,便又来投奔他,希望他重树旗帜。于是,隗嚣重新集结以前的党羽部众,自称“西州上将军”。

隗嚣竖起旗帜,从长安和三辅地区逃避战乱的很多士人,都来投奔。隗嚣任命谷恭为掌野大夫,赵秉、苏衡、郑兴为祭酒,申屠刚、杜林为治书,马援为绥德将军,杨广、王遵、周宗、行巡、王捷、王元为大将军,班彪、范逡、杜陵、金丹等人为幕僚。一时间,隗嚣的势力更胜以前,对于天下的形势,隗嚣再不像以前那样草率归附了,一心只想发展自己的力量。

窦融是扶风平陵人,祖上是汉文帝窦皇后的弟弟,窦融的高祖父是宣帝时两千石的官吏。窦融在王莽时被拜为强弩将军司马,参与进攻翟义,后以军功封为建武侯。窦融的妹妹是新朝大司空王邑的妾,窦融曾随王邑出兵昆阳,新军大败后回归长安。王莽败亡后,窦融率军投降更始大司马赵萌,被推荐为巨鹿太守。

窦家在河西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和很好的声望,窦融的高祖父曾为张掖太守,从祖父为护羌校尉,堂弟做过武威太守。窦融见识了长安将领的骄横短视,便对窦家兄弟们讲:“现在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实富饶,又能凭据河川,张掖属国有精兵万骑,一旦遇到危难,守住关隘渡口,足以自守。”兄弟们都赞同,窦融于是辞去巨鹿之职,请求出任河西,被任命为张掖属国都尉,窦融便举家前往。

到了张掖后,窦融安抚民心,结交贤士,又抚慰羌民,与周围郡县的官吏相处融洽,官民对窦融深为敬服。后来更始败亡,窦融劝说河西五郡太守:“现在天下纷扰,不知最终局面如何,河西处在西北,周围又多有羌人,如果大家不能戮力同心,则难以自守,如果各自为政,又难以统一行动,我们应该推举一人为大将军,统一行动,保全五郡,相时而动。”大家表示赞同,武威太守马期与张掖太守任仲持有疑义并解印辞职,于是,河西官吏们共同推举窦融为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拜梁统为武威太守,史苞为张掖太守,竺曾为酒泉太守,辛肜为敦煌太守,库钧为金城太守,其他官吏任用如旧。窦融明令法纪,整治吏民,勤修兵马,练习骑射,一时间,百姓安宁,河西大治。安定、北地、上郡等地逃避饥荒战乱的人都纷纷前往河西。

窦融得知刘秀在洛阳称帝,便与众人商议归附刘秀,大家表示愿意听从窦融安排。但由于中间阻隔太多,窦融与刘秀之间一直没有相通,无法知道彼此心意。

公孙述、隗嚣和窦融是离洛阳最远的割据势力,刘秀现在根本无力顾及,只求能维持现状就好,刘秀现在最盼望的就是能传来长安的捷报。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