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
散朝之后,刘秀犹觉心意难平,特下诏谴责韩歆。
鲍永来找刘秀,苦劝刘秀不要免去韩歆大司徒之职。
刘秀道:“是朕要免去他吗?你没看见是他执意要辞去吗?还给朕难堪。”
“陛下是圣明天子,岂能与朝臣一般见识。”
“他今日的言行举止,哪里还有半分朝臣的气度?”
“陛下也知韩大人一向直言不讳,但他绝对忠心无二。”
“国家需要的大臣不仅是忠心无二,更需要气量大度。不能容下小处,如何能容大处,他已经没有做大司徒的气度了。”
“陛下是一国之君,自当比大司徒气度大……”
“朕还当怎样?他不是说朕是桀、纣之君吗?他于朝堂之上羞辱国君,难道不是死罪吗,朕念他出于忠心,不与他计较也就罢了,难道朕就没有尊严。”
“陛下是仁厚之君。”
“仁厚也是有底线的,当初韩歆与你都是在朕大业初定时执意不降,要为更始与朕对抗到底。朕怜惜你们的才德,以赤诚之心重用你们,你初为司隶校尉时,朕的叔父在京城依仗皇亲之势,藐视群臣,朕纳你之言,斥责约束了众位皇亲国戚们。天下大定后,多少功臣,朕不曾任用,为什么偏偏对你们委以重任,就是因为看重你们的才德。朕虽然也有情感与偏好,但从来不敢因个人之好而偏离天下之重。隗嚣与公孙述的旧臣降将们,但凡有才干,哪一个没有重用?韩歆身为大司徒,言行当为群臣之表,又怎可一再以直言放纵自己。”
“韩大人也是心中着急,看天下已经大定,百姓还依然穷苦,只怕时日一长,朝廷的功臣权贵们气势更甚,欺凌百姓更多……”
“不用多言了,他不做大司徒自有人做,让他好好反省自己吧,才干与性格从来都不是为官不慎的理由。”
鲍永走后,刘秀心中犹自愤懑难平,忽见小黄门引着朱浮进来。
“叔元何事?”
朱浮见刘秀一脸不悦,俯身凑前道:“今日见韩大人顶撞陛下……”
“关于韩歆所说度田之事,你有何看法?”
“这个嘛。”朱浮心中也没有想明白,“这是大事,要慢慢来。”
“这韩歆也实在不像话。”刘秀无处发泄心中的怨气。
“他也是好心,大司徒如此,只怕也与三公之任难尽其职有关,臣以为,陛下还是应该让三公尽职,而不要事无巨细尽由陛下操劳。” 朱浮曾经给刘秀奏章,建议刘秀不应该任事过多,让三公失权,刘秀一直没有理会,现在韩歆之事让朱浮不禁再次提出这个建议。
在刘秀看来,当初王莽之所以得以篡位,就是因为皇帝大权旁落,因此刘秀称帝以来,对两千石以上的官吏任免以及重大事宜都一定要亲历亲为,所以对朱浮的奏章没有理会。现在朱浮再次建议,刘秀依然不想采纳。
刘秀对朱浮摆摆手,“这件事与他能否尽职有什么关系?他的言行哪一点是合情合理的?”
朱浮见刘秀对自己的建议依然没有理会,也不敢坚持,对刘秀附和道:“身为大司徒确实不该口无遮拦。”
刘秀叹了一口气道:“朕虽然才德微浅,但自认为还不是暴君,算了,不说他了。”
“陛下是千古明君。恐怕韩大人是在度田过程中发现有官家压民之事,才如此口不择言,也是无心之过,说一说也就好了,他也会反省自己的。”
“什么官家压民之事?”
“臣也只是听说各地度田都与当地的豪强发生纠纷,很是不好处理,现在天下刚定,群臣也是希望度田之事可以缓慢执行。”
“是他们让你来的?”
朱浮点头道:“大家知道陛下急于天下太平,韩大人也是急于事成,才至于今日朝堂争执。”
“争执事小,度田事大,不容小视。”刘秀知道今日群臣缄默,都不愿说出他们心中的话。
“度田涉及面太广太大,恐怕不宜急于求成。”
“朕也没有要求急于求成,事情是急于去办,但不是急于求成,何错之有呢?”
“度田之事需要慢慢来吧。”
“好,不说度田的事了,这韩歆耍脾气辞位,还以为天下就没有做大司徒的人选了?你说说,谁合适?”
朱浮来找刘秀,正是有意于大司徒的职位,一听刘秀提及此位,忙道:“朝中能胜任此职的恐怕不少,就看陛下如何采选了。”朱浮忍了忍,终究还是没敢自荐。
“很简单,有才干,有胆略,无虚浮之气,无贪婪之心,还得有平衡之道,韩歆各方面都不错,独独缺少平衡之道,他今日与朕争执,还不知明日与谁争执。”
朱浮嘿嘿一笑,“陛下说得简单,要做到实在不容易啊,臣都不敢想了。”
“你不想就对了。”刘秀说得坚定而直接,“你有才干有胆略,但有虚浮之气,有贪婪之心,人一旦有了虚浮和贪婪,就不可能找到平衡之道。你若居此位,恐怕不是报效朝廷,而是给自己埋下祸根。韩歆虽然偏颇执拗,但他没有虚浮和贪心,这点你不如他。”
“臣虽不济,但好歹识得大体。”
“若真识大体,哪会有彭宠的悲剧。”
“臣当时年轻无知,行事不慎,幸得陛下宽容。”
刘秀不置可否,“身居高位,恰如在山巅行走,一方面风光无限,一方面凶险无穷。如果心术不正,必然埋下祸端,纵然当世侥幸平安,也一定会遗祸子孙,你切莫当耳边风。”
朱浮点头称是。
“你有韩歆的缺点,却未必有他的优点。你才华横溢,跟随朕多年,朕不让你担当高位,是不忍你招来祸患。对韩歆,朕也不会放任,必要他反省自责。”
45-10
第二日,小黄门来报,韩歆和他儿子韩婴双双自杀。
刘秀一愣,半响说不出话来,万没想到韩歆如此刚烈。韩歆虽然顶撞自己,毕竟是出于一片忠心,自已下诏谴责,不过是希望他能够反省,哪知他竟如此……想想还是自己因一己之私没有容下忠臣。刘秀深自悔恨,以隆重葬礼安葬韩歆,又赐给韩家丰厚钱财。
韩歆已死,群臣迟迟没有举荐出刘秀满意的人选。刘秀最终选定政绩突出的汝南太守欧阳歙出任大司徒。欧阳歙出身世家,自祖上欧阳生传《欧阳尚书》到欧阳歙已经八世,欧阳家八世皆为博士,欧阳歙是当世大儒,在汝南郡任官九年,很有政绩,深得百姓之心,为刘秀所赏识。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正月,刘秀拜汝南太守欧阳歙为大司徒,继续推进度田。
45-11
这日,刘秀正在御书房看书,小黄门送来廷尉报送的死刑复奏报告,是对北海相董宣等九名犯人的刑前复奏。数月前,青州太守弹劾北海相董宣擅自处死当地武官公孙丹等三十多人,刘秀同意了弹劾,后经廷尉判决死刑,刘秀同意了死刑复核,今日是行刑前向刘秀复奏。
刘秀突然想起侯霸生前曾多次对自己说起董宣为人正直果敢,是可用之才,这样的人会犯死罪?恐怕其中必有蹊跷,刘秀下令取消行刑,重新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