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虚炎的头像

陈虚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5/31
分享
《天下正人田锡传》连载

第七十三章 求仕坎坷

杨惠君送别田郎后,自然待字闺中,急切期盼田锡能快些回来。

田锡回到宋白处,见宋白仍未归,遣两封书信,一份给宋白,告知此事,一份给家兄田继云,不仅说了此事,还将自己改名之事,以及今在长安游学,住在宋白宅府之事尽皆告知。又半月时间,家兄回信来,大意恭喜田锡,可时不凑巧,此时正为胞弟田继炎操办婚事,一时脱不开身,望其落实婚媒之事,再行通知。

又不多日,宋白回到长安府邸。见田锡头句话便是:“田贤弟,今番真是双喜临门,吾乐哉无穷矣!”

田锡忙问缘故,宋白说:“大喜自然是得闻兄弟觅得佳人,二喜便是皇上因我在地方任上表现出色,调派入京,如今派封吾做会试知贡举,将来对汝科举必有大大好处!”

田锡亦大喜,然又有忧色。宋白见状,问道:“贤弟闻言,为何不乐?我今既拜知贡举职,将来汝科举门道便通,入仕之期不复遥矣!”

田锡告曰:“吾自离家乡,如今已近10载。求仕之愿未达,成家之事亦未达。得知宋大哥高升,小弟自然万分高兴,可惜毕竟科举之期未定,还不知需几年功夫,而如今婚姻之事,亦拖累不起,若今不媒,恐日后事变矣!”

“噢!不知田贤弟选中哪家姑娘?”

“长安城南天水桥旁一户杨姓人家。可惜‘丈人’要求六礼而成,还要我入赘其家……然,家兄自远在蜀地,不便来此……如今媒人,定聘等却还……无处寻落?”田锡有些不好意思开口,但宋白已明其意。

宋白哈哈大笑道:“这有何难?贤弟莫不当宋某人为己兄乎?速速遣信回家,就说我代汝兄将这事办了!”

也不多谈,第二日便起身陪田锡去了杨员外家。

大家堂上会话。宋白直言道:“杨员外,田锡自是我知己厚交,虽无血缘关系,我却视其为骨肉胞兄。今番我既以其友身份来说个媒,若把事定下,将来我亦代其兄,操办此事。总之,吾弟这门婚事,我宋白全全操办,一切定聘,司仪都将妥备得当,尽按杨员外要求行事,老丈人可放心否?老丈人还有别的要求么?”

同住长安,杨员外自然闻宋白大名,如今又得皇帝垂青,升了知贡举的官,街巷之中也已传开。没料想今番大驾光临,为田锡说媒,可谓蓬荜生光,极赚脸面,喜得合不拢嘴。他没想到,田锡这看似穷酸书生,却结交如此大官,真后悔当初眼拙而轻视鄙薄之。现在宋白既说一切由他操办,自不会有任何差错,乐得一口答应,复无他求。

可宋白却提出要求:“既蒙员外抬爱,能成全此天作之合的姻缘,真乃你们两家人的福分。可是一样,我弟田锡,虽非名门望族,却亦非市井之民,其族虽不入仕,却皆做当地风雅名士,世代为乡民爱戴,也算正统人家,汝要其入赘,此项却不合婚仪。况自古婚姻传统,即便穷困人家,若男方不提入赘,女方自应随姓男方,亦得迁居男方宅地,所谓“嫁鸡随鸡”,自是此理。此理天经地义,不可轻更,不知老丈人……”

杨员外犹豫多时,道:“此理却是古来传统,可……却不知田公子祖居是否已留用婚宅?若……若是没有,老夫只是怕将来太过挂念女儿……若能定居长安,倒也不妨。”

见杨员外松口,宋白笑道:“这有何难办?不过在长安置办些地产罢了。若老丈人通融,在下宋某人愿献府邸几间宽敞屋宅以做田锡新房,供两位新人使用,将来若是田锡功成名就,自行置办而余,再还我不迟。汝看如此可好?”

“这……若是宋大人慷慨至此,我还有什么可说!一切尽按宋大人意思办吧!”如此两全其美的方案,也由不得杨员外不同意。加之将来有宋白这位大靠山在,即便将女儿嫁与田锡,这笔买卖也不亏。这便是生意人的心思。

事情既然谈成,接下来一切顺理成章。以雁纳吉,大聘而征;选定吉日,八轿迎亲。一切操办妥妥当当,且加上由宋白主持,出手大方,将婚礼办得红红火火。两位新人从娘家一路大娇抬到宋白家,不知者以为嫁到宋家,百里乡亲驾道观摩祝贺,惹得多少人羡慕不已。两位新人脸上光彩不说,更显耀得杨员外一家门楣增彩,风光无限。

如此一来,大约费了三个月时光。宋白完成此桩大事后,被催回京,便与田锡惜别。临行前又嘱托道:“汝前次拜托我之事,我自已托人办好,若要去嵩阳学院继续修学,到时报我姓名即可。只是汝刚新婚不久,太早过去,怕影响汝夫妻感情。不如再住半年,年节过后再作打算为宜。另外一样,只把宋白家当自己家里,取用方便行事,切勿拘泥,如此我回京后也心里踏实。到时盘缠费用,我还会派人寄汝,只求汝安心学业,尽早仕成!”

田锡对宋白自然千恩万谢不说。如此大恩大德,何以为报,唯有出仕以报之。于是,之后田锡便住在宋白家,专心孜孜学习。不过,毕竟刚刚新婚,需知这田锡将近34岁才得雨露之欢,正值精力旺盛年纪,总不免分心。温柔乡中乐趣,也就温柔乡中人方知。至此,两新人恩恩爱爱,你侬我侬,平日出双入对,如鸳似鸯。幸得这杨惠君虽是富家子女,娇生惯养,然嫁给田锡后却并无沿袭娇贵习气,反倒贤惠非常,洗衣做饭,操持家务,无所怨言。所谓“家有贤妻,如有一宝”,田锡自在妻子精心照料下,勤勉学业不缀。除了学业,偶尔也摆弄,试验下酒艺,以作闲时消遣。

这田锡并未照宋白嘱托,年后直接去嵩阳学院学习,因为此时杨惠君已是孕身。不舍此时离妻子而去,只得在家中照顾,并兼顾学业。日子一久,难免遭宋白家人嫌弃,生出一些闲言碎语,令两位新人好生尴尬。田锡知道,虽然宋白是真心帮助自己,可毕竟寄人篱下,花销用度现在皆需人家应承,花多了要看人家脸色,花少了也不够用度。老丈人这边当然也可求助,却碍于脸面,毕竟人家当初低看自己,若被得知现在这番光景,只怕老丈人这边寒心。妻子惠君也知其理,遂宁与田锡吃苦,也不愿和家里张口要钱。

待又过半年,孩子出生,惠君总算松口气,遂有理由回家带孩子了。所幸娘家也近,便半混吃住,开始专心照料刚出生的孩子。趁此时,田锡向妻子辞行,赶去洛阳嵩阳学院,去找韩丕一块继续修学。

两人如何重逢,又如何再次深造,不必详谈。只说这嵩阳学院,也是当时四大学院之一,这田锡早年在白鹿洞学院求学,如今又上嵩山去嵩阳学院进修,好比现代人同时读了清华和北大,学到的学问和本领,自然不用多说,也难怪将来田锡能以榜眼入仕。

只是一样,笔者还需在此章末尾交代。古人科举而仕,或许不如现代人想象中容易。诚如田锡这样高才,也并非一次科举便成功的。想那宋白和杨徽之当年,哪个不是学富五车,文采超绝,也都考了数次,才最终成功而入仕。更多人,或许考了十数次,才能成功,而更多人,或许终身唯以一“乡村某某秀才或举人”的身份而终其科考生涯,甚至连这都是某些人引以为豪的资本或遥不可及的梦想。笔者遥想起当年李白,其诗名大才,算是天下第一了吧,但也考了许多次,最终也并非以三元入仕,可想,应试之举,并非仅凭才华就必定成功的。其间或许还有许多门道,如人脉,机遇,应试技巧等等,皆非一两言可白。

据笔者考证,田锡当年也是如此,并非一试而成功,而是考了多次。因无太多史料,只知其入仕前一年,便因“停贡举”一事而耽搁,此至少为一次。另外之前几年应还有一两次科举,只是不知是其没参加,还是参加后而落选,这也是说不清的事。不过,这已不影响田锡39岁入仕这一事实,不谈也罢,笔者也不想再为之费神。值得谈谈的,倒是其33岁后游学长安,给知己或朋友的赠诗或和诗,甚至以白丁身份上书两篇颂文,这些皆为其情怀与胆识之集结一二,或许可证其辉煌人生前最后几个潦倒年头,是如何感叹时局,以及对坎坷求仕途中怀才不遇的悲凉心曲;也以此作为田锡前传的结尾,也算寥表其才志吧。

诚然,田锡的求仕之途是坎坷的。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踏上这条安身立命之路,他游学长安,寄居在宋白处。虽宋白尽其所能地在学业和生活等各方面照顾他,但人在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依然是艰难的,而辗转飘零的无奈也让他时有感慨:“漂泊年年颇恨身,梁园未到滞咸秦。上楼独为青山立,揽镜初惊白发新。”

有不少诗歌是写客居长安的凄苦辛酸,比如《冬夕书事》:“堪嗤栖屑客长安,风雪加添近腊寒。冻笔呵来书字淡,孤灯挑尽向窗残。十年苦思诗千首,一夕回肠事万端。家住天涯归未得,岭梅江寥自辛酸。”再如《离怀》:“离怀如醉复如痴,脉脉无言不展眉。秋草空牵幽意在,征轩疑有断魂随。残星更漏门开处,斜月帘栊酒醒时。此恨谁能解消遣,因题红叶偶成诗。”

乡愁也是田锡游学生涯时作诗的一个主题,如《忆梅花》:

三年不见远江梅,长到梅时把酒盃。似共故人千里别,空思近腊数枝开。心随晓月经乡渚,梦与春云傍钓台。金蘂琼花风雪景,凭谁图画入关来。这首诗中,田锡借对着梅花的回忆和想象表达浓浓的乡愁。此外,还有《即事》中一句“荔枝结子思南越,湖水宜茶忆竟陵”

根据《赠别琅邪评事兼寄两制旧友》中“我从蜀国来咸秦,长安久客多风尘。因此移居清渭北”一句,可得知田锡在长安居住了三年之后,又不得不移居渭北(注:今陕西省大部。为情节前后照应和需要,笔者刻意忽略了此段,还望看官见谅!)。

没有了宋白的照应,渭北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在《渭北即事书呈太素》中这样描述自己在渭北的生活:“渭北居来似塞垣,三逢尧历度寒暄。家贫老幼思归国,性僻交朋少及门。天暖忆游沙苑寺,雪中会过洛河村。流年又是重阳节,赏菊论诗酒一樽。”

再从其它诗句如“寂寂闲居客至稀,静中滋味意何归”、“残花飞尽留芳草,索寞孤怀话未能”“尽是无聊断肠处,都将分付醉乡中”等可知,田锡在渭北几乎是过着与外界不相往来的生活,没有朋友,没有知己,只能幽居苦读。重阳节到了,诗人只能独自一人饮酒赏菊,体会着刻骨的寂寞。

太平兴国二年,田锡以第一名的身份通过了开封府解试,可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太宗在十月二十一日下了一诏:“其礼部贡举宜权停一年,今年诸州已得解举人,将来特免解。”(引《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也就是取消了当年的进士考试。

这对田锡是个不小的打击,因此有很多诗作是描写这次“停贡举”的。他在《府解后有诏旨权停贡举因成长句寄太素兼简韩丕茂才》中写道:“一名倜傥动皇州,寄应王门作解头。将领风骚推李杜,较量英勇让曹刘。春闱有诏俄中辍,秋赋随时亦暂休。金殿制科思取应,远飞章句问嘉谋。”就详细记载了这一事件,诗中介绍自己以第一名的身份通过开封府解,并毫不掩饰对自己文才武略的自信。

但同时他又为生不逢时而感到伤心和遗憾,想到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和一腔报国之志,年近不惑却依然毫无建树,不由悲从中来。又想起对自己最有知遇之恩的梁周翰、杨徽之和宋白三位朋友,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一首《寄梁周翰补阙杨徽之宋白二拾遗》:“飘零踪迹尚堪悲,唯向三贤受最知。少俊有名输贾谊,宦游多难比张仪。诗中老格何人爱,酒后佯狂识者嗤。北省郎官应建诮,明时犹尚近身迟。”诗中回顾了自己曾经拥有名动乡里的不凡经历,又感叹了一番自己仕途上的坎坷多难。

一个春日的夜晚,望着水榭上纷纷飘坠的落絮和满目的萋萋芳草,想起故园,想到自己辗转漂泊而终与题名擦肩而过,不由感慨万千,思念陕西的宋白,在《晚望因寄宋太素》中写下“故国已迷巴徼路,断肠空似岭头云。”

另外,郁闷的日子大部分是靠饮酒度过的,这从他《对酒》一诗中就可见:“去年秋值罢文闱,今岁无聊自陕归。雪月好吟还唱和,风云未至且依违。江南梅早多红蒂,渭北山寒少翠微。犹赖一樽消遣恨,不堪枨触躁时机。”以及,在《三月二十八日书怀》中他也写道:“惜春将尽自徘徊,巷馆残阳户半开。芳树更无莺舌语,故巢空有燕归来。音书杜绝家千里,愁愤消磨酒一盃。地狭长沙何所适,行谣方忆摘杨梅。”由此可见作者的万般惆怅千般苦闷百般无聊只能在“一樽酒”和“酒一盃”里消磨了。

然而,最值得注意和推敲的是,宋太祖开宝五年壬申(972),也就是田锡三十三岁入长安后不久,便以白衣而上书《籍田颂》,颂文载《咸平集》卷二一,文中有"国家嗣位之十三载",从建隆元年(960)迄今,恰好十三年,故系于此。后来,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977),其三十八岁时,又以白衣上《太平颂》。颂文载《咸平集》卷二一,文中有云:“圣朝丞统,十有八载”,从建隆元年(960)迄今,正十八载,故系于此。这大概可算是田锡生平最初两道“非正式”的奏章了吧。至于颂文写了什么,看官不必关心,大抵颂文便是颂扬类的文章,无非歌颂皇帝英明神武,以治天下太平,百姓安泰云云。只是其作为白丁,却迫不及待以上书颂文的形式,刻意吸引皇上注意的做法,值得推敲。虽笔者不知古时风物习俗,却也大略可揣摩,这或许是求仕外,另一种更取巧或直接的升通道路。

这让笔者想起孙中山在革命前,曾以浩浩汤汤近万字的《上李傅相书》上书李鸿章,大谈自己的富强观,认为"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他指出,中国仿效西方30余年,至今仍无法与西人相抗衡,原因就在于不能推行上述的四大措施 。然而,正值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李鸿章忙于军务,并未接见之。以至于断绝了孙中山“自上而下的”改良中国的梦想,毅然踏出改革“造反”脚步。当然,若是当时李鸿章若接见而重用之,或许历史又是另一番光景。

以此,大略可猜想田锡白衣上书之用途。这也或许反应了田锡在坎坷求仕之道路上焦急一面。其迫切和强烈的心志,或也作为其对自身的激励,更督促其刻苦学业,最终得仕。这便是“万水千山若等闲,功夫不负用心攀。得来辛苦全不费,寒冻梅香自去还”。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