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虚炎的头像

陈虚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6/04
分享
《天下正人田锡传》连载

第一百零七章 帝王之心

只继迁抗命如故,太宗再议往征,可奈历数将终,皇躬不豫,免不得舍外图内,筹及国本问题。先是至道改元,适开宝章皇后病死,太宗因忌恨孝章皇后当初企图册立德芳之事,连群臣亦不令临丧。

翰林学士王禹偁,代为不平,尝对同僚语道:“后尝母仪天下,应遵用旧礼为是。”结果一句"当遵用旧礼",触怒太宗,说他谤上不敬,竟以工部郎中谪知滁州。自己不忠不敬,还要责人,太宗之心术,尚堪问耶?

会廷臣冯拯等疏请立储,太宗又斥他多事,贬置岭南。立嗣乃是宫禁中事,无人敢言。寇准因抗直遭谗,正出知青州,嗣复由青州召还。

正当太宗足疾,褰衣示准道:“朕年衰多疾,今又病足,奈何?”

寇准道:“臣非奉诏命,不敢到京,既已到此,窃有一言上达陛下,幸陛下采纳!”

太宗问是何言?寇准遂说出立储二字。太宗道:“卿试视朕诸子中,何人足付神器?”

准答道:“陛下为天下择君,不应谋及近臣,尤不应谋及妇人中官,总求宸衷独断,简择得宜,就可付托无忧了。”

太宗俯首细思,想了好一歇,乃屏去左右,密语寇准道:“襄王可好么?”准又答道:“知子莫若父,圣意既以为可,请即决定。”

寇准两对太宗。足为君主国良法。太宗点首称善。原来太宗长子元佐,病狂致废,次子就是元侃,与元佐同母所生。端拱元年,受封襄王,嗣复晋封寿王。自寇准奏对后,太宗已决计立储,遂于至道元年八月,立寿王元侃为皇太子,改名为恒,大赦天下。

太子既立,庙见还宫,都下士民,遮道欢呼,齐称他是少年天子。太宗闻知,反滋不悦,召寇准入见,与语道:“人心遽属太子,将置我何地?”准再拜称贺道:“这是社稷的幸福呢!”太宗不觉感悟,入语后嫔,都相率称庆。太宗益喜,复出赐准饮,尽欢乃罢。

诏命李沆、李至并兼太子宾客,并嘱太子以师傅礼事二李。太子每见二人,必先下拜,沆与至上表辞谢,太宗不许,手谕二李道:“朕旁稽古训,肇建承华,用选端良,资于辅导。借卿夙望,委以护调,盖将勖以谦冲,故乃异其礼数。勿饰当仁之让,副予知子之心!特此手谕。 ”

二李复相偕入谢,太宗又面谕道:“太子贤明仁孝,足固国本,卿等可尽心规诲,有善应劝,有过应规。至若礼乐诗书,系卿等素习,不烦朕絮嘱了。”二李叩首而退。

太子年逾弱冠,姿禀聪明。相传母妃李氏,夜梦尝用裾承日,因此有娠。及产生后,左足指纹,成一天字。此皆史臣谀颂之辞。五六岁时,与诸王嬉戏,好作战阵,自称元帅。又尝登万岁殿,上升御座。太宗尝手抚儿顶,笑颜问道:“这是皇帝的宝座,儿也愿做皇帝么?”太子即答道:“天命有归,孩儿亦不敢辞。”太宗暗暗称奇。既而就学受经,一览即能成诵。

至是立为储贰,入居东宫。百官朝贺暮筵,终日不绝。

至道二年,李昉卒。田锡,宋白,毕世安,周梁翰等人为其轮番守灵,以示德恩。越年,宋琪卒。唯田锡为其守灵三夜,以报当年通讯之恩。

至道三年三月,太宗旧时剑伤复发,寝疾缠绵,渐即弥留。夜梦两大蛇咬尾互食,待至身体互噬干净,只留两蛇颅引颈互视,两双目中尽是混沌血丝,相互长着大口想要吞噬对方。定睛细看时,对面蛇颅竟化作其兄赵匡胤模样,张开血盆大口道:“昨日你将我吞噬,今日我来还债了!”大口将要吞没自己时,猝然惊醒,满身大汗,竟已是临辰时刻。忽又想起元僖暴毙,事有蹊跷,细细琢磨,已明八九,赶紧唤人召太子入见。

待太子赶至塌下,抱头痛哭道:“汝是我子,应知帝王之位重要,当年若非我用计夺了哥哥的江山,焉有今日汝之权贵。然而,当年骨肉相残,我亦心痛如绞,莫成想,因果循流,报应不爽。想起元僖年岁尚轻,一夕暴毙,必遭汝手祸害!快快答我,是与不是?”

赵恒迟疑片刻,凝眉不语。太宗已明其故,长叹一气道:“果真如此,果真如此啊!”

想到这几日自己便要寿终,不免哀伤,又想起陈抟,接着又苦笑道:“原来陈抟当年留我谶语,已料我生死,亦料大宋五十年江山,高人之志,不可不服啊!”

原来,当年因文德殿火灾,陈抟特意下山入汴京觐见太宗,为提醒他好生躬行亲政,留谶诗一首,全文为:“一龙俯首一龙尊,两战匈蛮皆惶然。二十二年毕恭政,再托江山二五年”。第一句道出太宗做皇帝得来历,第二句道出太宗两次征讨辽国,想要取回燕云十六州,皆已失败告终,第三句正应其执政年数,而第四句,则预测了真宗将要执政的年数。

当然太宗也料到了最后一句谶言之意,估算赵恒年纪,也料到了他的寿终年岁,心中感慨无限,谆谆嘱托道:“我赵氏一族,自汝叔父,亦我兄长得江山后,为了权势,我三兄弟手足之情丧失,金匮之盟不过掩人耳目,哪里有皇帝会留江山给兄弟,而不给儿子的!所以为了帝位,我只能不择手段,阻碍我做皇帝的话,就连兄弟皆无!不过,残忍就到我这一代结束吧,至少我把皇位留给了我的儿子。将来你不要再犯我这样的错误,要对你的皇兄好些。要知道我赵家血脉之尊贵,不能随意杀刮,否则我赵氏和市井百姓有什么区别?如今你已经犯了一次错误,等你登基后,不可再犯,一定要善待你的手足,亲人,好吗?”最后语音着实颤抖起来,近乎哀求,听得赵恒不免难受,连声答应。

太宗又将从哥哥赵匡胤处得来的《推背图》小心翼翼从金匣中取出,交托给赵恒,说道:“还有,这本奇书,相传为唐代贞观年间李淳风、袁天纲合著,据说可推三千年历史。后来流落民间,被我哥哥得到,视如珍宝。纵观唐末五代,按图索骥,预言之军国大事、王朝兴替、家族盛衰无一不准。此本已成绝本,只可私研,切不可外传之。”赵恒涕泪以受之。

看管你道这《推背图》为何物?乃是中国第一预言奇书!据传,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两位著名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此书。其中融合了易学、天文、诗词、谜语、图画为一体。

《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讲述唐朝之后发生在历史上的主要事件。有人认为《推背图》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未来学巨著。其创作之严谨、思维之缜密、应验之神奇均大大超越西方诺查丹玛斯的大预言《诸世纪》。它以中国易经的象数哲学为其理论基础,通过六十个图谶颂将中国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作了宿命性的表述:一方面它阐释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治乱史观;另一方面它阐述了由一阴一阳为之道所衍生的男女间隔执政的天道政治观;最终它构建了一个中国和世界历史是按照帝制时代-共和时代-大同时代这一历史观而命定式发展的理论体系,向后人诏示了人类历史最终将走向:人不分黑白、地不分南北、无城无府、无尔无我、天下一家,万教归一的大同世界。

这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推背图所揭示的历史宿命。

也正因为此书如此神奇,赵匡胤当然想要私藏之。当然,早在隋代开皇年间,封建统治者就已经大禁私家收藏图谶纬候。而封建统治者对图谶之学的推崇,更使得伴君如伴虎臣僚们整日里战战兢兢,惶恐不安。据说,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能以后周臣子(殿前都点检)身份黄袍加身,乃是从天象中寻得依据。所以他即位后,时常警惕他人如法炮制,动摇赵宋江山。 建隆、乾德之际(960—967年),宋太祖便着手查禁谶纬之书,特别是最受人青睐的《推背图》。

然而《推背图》毕竟已流传数百年,民间有许多藏本,很难禁绝,官府颇为此事犯愁。有一次宰相赵普启奏说,开封府查办一个这样的案子,牵涉私藏禁书的案犯非常多,简直难以一一治罪。宋太祖听了,一笑,说道:“不必多禁,而只须制造些假图书混在里面即可。”于是赵普便派人制造出错乱的《推背图》等上百本,暗暗传布于民间。这招“鱼目混珠”果然厉害,人们对之真伪莫辨,无所适从,终纷纷弃而不藏。而此《推背图》真本,当然被赵匡胤格外小心珍藏着,甚至在位时,都不曾让其弟赵匡义看过一眼。

虽然太宗已知元僖就是赵恒害死的,尽管赵恒不表态,其实就是默认了。太宗也不追问其如何害死了元僖,究竟是用毒药呢,还是用别的方法,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赵恒眼中看到强烈的渴望,那种当年自己眼光中也曾显露出的帝王野心,这就够了。是啊,要成为一国之帝王,必须六亲不认,不择手段啊!他深有同感!尽管他也喜欢元僖,但那又怎么样?成王败寇——在这场权利的游戏中,只能有一个赢家!而今,这《推背图》真本又交托到赵恒手中。显然,太宗已将最后的大志寄托其身。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