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来的头像

南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15
分享
《云起西岭》连载

第三十五章 巧劲


三十五 | 巧劲


椽廊的主要构件是柱、梁、椽、檩、瓦。柱是铭柱,就是立在门庭前的那“四条壮汉”,壮汉肩膀上扛着的是横梁,如果说铭柱使得是蛮力,需要支撑整个椽廊,那横梁用得就是巧劲,它要承上启下联通内外,有点像康乾之间的雍正,也有点像中办主任。它既要让壮汉们的蛮力很好的顶立起来,又要让上面椽檩泥瓦的重压分散开来。这个角色当然需要极好的智慧,弄不好的话,自己栽了不说,还可能误国误党祸害一大家子。一个要向上顶,一个要向下压,面对矛盾,横梁用了三招,一是借力,二是聚力,三是分力。


它首先派几个精干分队找到了墙体,让每根铭柱都和墙体建立了联系,这样壮汉们就有了依靠和后援。然后它又亲自出马,将每根铭柱都连接起来,这样壮汉们就可以手挽着手,不至于孤军作战。最后,它又做起了檩瓦们的思想工作,给它们讲清楚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迫使它们派出椽木接应,并且自动集结成斜面,这样千军之威万钧之力就各得其所,即便老天降下再大的雪,扬起再大的沙,都能不急不慌轻松应对。


中国人的智慧里很早就懂得天人合一、太极八卦。这样的智慧里充满了刚柔相济,内圣外王。即便是扎个院篱笆,立个瓜藤架都是合纵连横借力打力。在中国的古建里,这样的哲学更是被运用的炉火纯青,特别是木结构,在鲁班师爷的精心研发和光辉烛照下,一代一代把人类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


在山西北部的两个小县城里,就有两处木建奇迹。一处是应县的木塔,一处是恒山脚下浑源县城旁边的悬空寺。应县木塔建于辽代,五层六檐八角,加上中间的暗层实为九层,整个塔身无一砖一瓦一钉,全部为红松木料,共用斗拱54种,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民国时的那位著名的才女,写下无数华美诗章,又在建筑史上立下不朽丰碑的大美人林徽因,曾在1933年的《大公报》上这样描述,他的夫君,同样是建筑学泰斗的梁思成,当年从美国哈佛归国后对于应县木塔的向往:


“我最初对于这应县木塔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热心,原因是思成自从知道了有这塔起,对于这塔的关心,几乎超过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早晨洗脸的时候,他会说‘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的时候,他会说‘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走路的时候,他会忽然间笑着说,‘如果我能够去测绘那应州塔,我想,我一定......”


这对璧人曾把全部的才思、忠诚和爱洒给了这个国家,但他们后来的命运实在让人唏嘘。这片土地上的人和草木,坚韧耐受举世无匹。


悬空寺建于北魏年间,南北两楼都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形成壁上楼阁,梁柱上下一体,中间线桥相连,虚实相生,曲折廊栏,仿若天工,乡土文人称之为“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唐开元二十三年,李太白游览悬空寺后,曾在岩壁上书写了“壯觀”二字。


这两处胜迹相距不远,驱车一天即可饱览。我曾数次北出雁门去看它们,最近的一次是在前年,应县木塔周围修起了不少仿古的房舍,新砖新瓦就像把木塔放进了一个新时代的匣子。而悬空寺当时正禁止登临,只能远观,老乡们说,有人在山后偷偷挖煤窑,直接威胁到了这座千年奇迹的安全。


宅院的椽廊顶多也就百十来年吧,对于一家山村的农户来说,能够在这段风雨飘摇、兵马杂沓、云电激荡的岁月里,保全它的骨骼和模样,相比村子里另外两座椽廊院,祖辈们已经尽了心力。翻修的事务虽然繁难,但孩子们青春年少,需要给他们一个崭新的未来,父母觉得义不容辞。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