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埂峰石的头像

青埂峰石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12/15
分享
《大唐帝国》连载

第三十七章 平定定杨(3)

翌日清晨,一轮鲜红的太阳从凝着层鱼鳞状的白云的东方冉冉升起,瞬间万丈阳光照耀着大地。此时,宋金刚身披银光闪闪的铠甲,手执那把杀人无数的弯月刀,迎着习习晨风挺立在城门之上。他举目向北面眺望,但见北山脚下那片井然有序的营寨依然十分安宁,不露丝毫杀气。可他知道这一切只是骗人的表象,其实它的内部无时无刻不暗藏着腾腾杀气。

是的,两军对垒,哪有不含杀气,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李世民按兵不动,想拖死定杨守军。而宋金刚欲率军出战,其目的是要一举而战胜唐军,以摆脱当前的困境。以动制静,以攻代守,又何尝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李世民,你等着看本王怎么一战而定乾坤吧!宋金刚在心里大喊了一声,直喊得热血沸腾,喊得忘乎所以。他嘴唇一撇,露出一脸的不屑,接着又冷冷地瞥了眼对面的唐营,自负地纵声哈哈大笑了数声。

笑罢,宋金刚转身下了城墙,朝早已集结在城中军队大踏步地走过去。来到阵前,他用严厉的声音和充满激情的言语激励着全体将士,要求他们抖擞精神,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斗志投入到即将来临的战斗。他说得慷慨激昂,然而士卒们却并没因此而情绪亢奋,只是略微增加了点信心而已,他们面对宋王的振臂高呼,也只是象征性地响应了几声,然后带着几分忧虑的心情随着主帅向缓缓打开的城门跑过去。

没过多久,宋金刚率领部队出了西门,然后兵分两路,由尉迟敬德引一半人马向左走,宋金刚和杨伏念率所剩人马往右前行。很快两路军队列阵于城西,南北长七余里,气势颇为壮观。布阵完毕,宋金刚命先锋将吕玄琳拍马挺枪前往唐营挑战。

这时,李世民正好站在瞭望台上观察敌军动向,瞧见宋金刚率部列阵于城西,惊喜不已,心想破敌之时终于来到了。于是,他立即从土台上走下来,将杜如晦、屈突通、秦叔宝等将佐召集到帐中商议进兵之策。众将听说秦王要率军出营攻打宋金刚,人人兴奋不已,热情高涨,都争着要去打头阵。李世民见此情景,十分高兴,考虑一番后便向众将宣布自己的决定,命秦叔宝、程知节率五千兵马攻打敌阵北端,殷开山、翟长孙引五千兵马攻打敌阵南端,屈突通、李君羡率一万人马正面攻击宋金刚,他自己率余部伺机抄敌阵之后,以截其退路。吩咐完毕,众将纷纷出了营帐。紧接着,一个个翻身上马,朝各自的营寨飞快地跑去。

不到一刻钟,各路兵马齐聚于营寨门前。李世民身披银甲,手执长槊,英姿飒爽地骑在马背上。他看见三路兵马已到齐,便用威严的目光扫了他们一眼,然后声如洪钟地向他们发表一篇精短而又鼓舞斗志的战前动员令。完毕,他一声令下,千军万马就冲出了营寨,向敌军飞奔出去。

屈突通率部向敌阵正面冲上去,可还没跑出一里之远,便遇上了宋金刚的先头部队。为首的是一员眉清目秀的小将,他看见了屈突通也不叫话,跃马举枪直刺过来。还没等屈突通举起双勾枪,身旁的李君羡便拍马舞刀冲上前,一把挡住了吕玄琳的烂银枪。只听哐当一声脆响,阳光下迸射出一串耀眼的火星。李君羡的手臂感到一阵发麻,同时也意识到眼前这位小将不可小觑。于是,他小心谨慎地跟对手打斗起来。吕玄琳枪法果真了得,但见那条烂银枪如游龙般上下翻转,如闪电般疾速旋舞,呼呼生风,不露一丝破绽,直令李君羡暗暗叫绝。吕玄琳瞧见李君羡那丝丝入扣、出神入化的精湛刀法,也是在心里夸赞个没完没了。两人心头暗自佩服对方,可手中的刀枪却一点儿也不含糊,招招置人于死地。

两将战过百余回合,难分高下。李君羡一急,脑子里突然闪出了个念头。他有意卖个破绽,虚晃一刀,给对手留下攻击自己的空档。吕玄琳武功虽高超,但毕竟年轻,没有看破对方的诡计,举枪朝他直刺过去。说时迟那时快,李君羡猛一侧身,挥刀就往对方的颈脖砍将过去。只见一股殷红的鲜血如泉注般迸射而出,与此同时那颗脑袋也飞落到地上。李君羡为自己使计斩了吕玄琳这员骁将而洋洋得意,竟忍不住对着轰地一声倒在马下的尸首纵声哈哈大笑了两声,紧跟着纵马舞刀杀入敌阵。敌兵见主将已阵亡,吓得两腿发软,拔腿就跑,根本不敢抵挡李君羡。

屈突通见敌军败逃,即刻命令部队乘胜追击。于是,唐军如潮水般直扑上去,直把那一千人马杀得片甲不留。屈突通大喜,一挥刀喝令部下纵马奔向主阵。不一会儿,他的部队就来到了宋金刚的阵前。屈突通看见敌阵旌旗对对,铁甲森森,阵势严整,不由暗暗佩服起宋金刚不同凡响的军事才华了。他识得此阵式,也知道它很难攻破,但他还是决定马上入阵攻打。于是,他令李君羡打前阵,自己往后包抄。

宋金刚看见屈突通亲自引兵挑阵,嘴角上浮出一丝冷笑。说实话,他怕的是李世民,而非屈突通,因此见前来挑战的是老将屈突通,心里便踏实了许多,脸上也露出了不屑的神情。他拍马上前,一刀挡住了屈突通。屈突通大喝一声,舞枪直刺宋金刚。

两马相交,大战起来。两员老将武艺相当,斗过百余回合也不分高下。宋金刚见自己一时半会难赢对手,也就不想再跟他缠斗下去。又斗过十几回合,他忽然一提刀,拍马往阵中奔过去。屈突通知宋金刚诈败,也不惧怕,跃马挺枪直追。宋金刚一回头,瞅见屈突通在后紧追不舍,大喜,心里骂句老匹夫敢入我阵,教你死无葬身之地。眼瞅着屈突通快要追上自己,他猛地一勒缰绳,那马向左一闪,冲入阵内,一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屈突通见宋金刚突然从自己视线里消失了,不由一怔,勒马立住。他了解此阵实际上就是个大迷宫,此前也曾破过,所以也就不怎么把它放在眼里。稍作思量,他便策马舞枪杀了进去。刚入阵中,他还能识得进退之路,头脑相当清醒。可往前杀过几阵,他便有些迷迷糊糊,分不清东西南北。他越往里冲杀,越觉得此阵与过去有所不同,感觉熟悉而又陌生,不免有些迷茫。杀着杀着,他突然猛醒过来,意识到自己正一步步陷入到宋金刚所设计的圈套里。于是,他心头一惊,赶紧拨转马头往回跑。

可就这时,阵内突然一声炮响,斜刺里杀出一队人马,为首的正是宋王宋金刚。屈突通见状,先是一怔,紧接着一枪朝他胸前刺了过去。令他诧异的是,宋金刚并不接招,而是一抽马向右侧奔走。屈突通知道宋金刚是在诱自己深入阵中,也就不追了。宋金刚见屈突通不上当,灵机一动,回转身冲手下一挥大刀,示意他们出战。须臾,定杨兵马从四面合拢,把屈突通围在垓心。见此情景,屈突通倒是镇定自若,他轻蔑地瞥了眼周围的敌兵,冷笑一声,纵马挺枪直取他们。众人见屈突通手中那把枪使得出神入化,犹如蛟龙翻海,不禁失色。他们纷纷后退,竟不敢上前迎战。宋金刚瞧见,大怒,厉声喝令他们围攻屈突通。军士得令,只得挥舞着手中的刀枪冲上前,将屈突通团团围住厮杀。

屈突通武功盖世,手中那把枪舞得风生水起,直把敌人杀得心惊胆寒,怯生生地直往后退。宋金刚见状,拍马舞刀直取屈突通。两员大将又枪来刀往大战起来,但见刀枪快如闪电,呼呼生风,半空中时不时响起一阵当当的撞击声,阳光下有火花闪烁着。宋金刚一边力战屈突通,一边扯开喉咙喝令手下齐上阵。众将听后,纷纷举起兵器,重新跑上前围攻屈突通。这一下屈突通就感到力不从心,难以招架,他想伺机突出重围。宋金刚却不肯放过这位名振遐迩的骁将,他使出浑身解数将屈突通截住,同时他的部下也鼎力相助。这样一来,屈突通便无路可逃,只得拼命抗敌。

战过一阵之后,屈突通感到全身乏力,枪法也渐渐零乱起来。他心里清楚,倘若没有人及时前来援助,自己当死于宋金刚手下。他不惧怕死亡,只是不甘心败在宋金刚这等贼寇手上。他突然感到一阵说不出的悲哀,眼神里流露出一种近乎绝望的神情。宋金刚见屈突通快无还手之力,快活得冲着他哈哈大笑,一边劝他投降。屈突通勃然大怒,使出所剩的力气举枪刺向宋金刚。宋金刚大骂一声,舞刀一把挡住飞过来的枪尖。只听哐当一声闷响,一串火星直迸出来。与此同时,屈突通也忍不住啊地大叫一声。宋金刚瞅见屈突通身子往后一仰,就想趁机一刀砍下他的脑袋。

就在这危急关头,突然从后面传来一阵喊杀声,紧接着阵中出现了一片慌乱。宋金刚不由一怔,回头往后一瞧,看见一面书着李字的唐旗朝自己这儿飞过来。他以为是李世民率部从阵后杀将而来,不禁大惊失色,手中那把刀也停留在半空中。屈突通觑见,立即转身策马朝阵外冲去。定杨将士见主帅没有反应,也就不敢阻拦自己所畏惧的名将,一个个眼睁睁地看着他飞身而过。屈突通见此情景,又惊又喜,禁不住放声大笑。这笑声倒是把宋金刚惊醒了过来,他立即高声命令部下截住屈突通。于是,众将士又挥动着刀枪为宋王而战。

这时候,屈突通已经快要突出敌军的包围圈,同时瞧见李君羡引兵前来救援,不禁为之一振,抖擞了一下精神,挺枪直取敌军,一口气连挑十余人。众人畏惧,纷纷后撤。屈突通大喜,以为可以就此脱身。不料宋金刚从一旁闪将过来,一刀拦住了他的去路。屈突通见自己一时无法脱身,只好举枪迎敌。

两马相错,大战起来。宋金刚一心想砍掉屈突通的脑袋,以扬自己大名,因此招招致命。屈突通也不含糊,枪枪刺向对手的胸口和咽喉之处。斗过百余回合,屈突通又渐感体力不支,不免露出破绽。宋金刚哪肯错过良机,举刀就向屈突通连劈过去,使得他招架不住。

好在这时,李君羡及时赶到,二话不说,举刀便砍向宋金刚。宋金刚看见来者竟不是李世民,不由得恼羞成怒,大叫一声,舞刀直取李君羡。李君羡手中那把大刀也是不输任何人,舞得密不透风,不露一丝破绽。宋金刚见了,心里头也不免有些惊惶。此时,更有屈突通在一边协战,他也就不敢恋战了。于是,宋金刚乘势一把挡开李君羡的大刀,旋即一抽马背,猛地冲出了一丈之远。

李君羡还想追上前与宋金刚厮杀一阵,好分出个高低。屈突通见敌军人多势众,不可恋战,就上前劝阻李君羡,然后一道引兵冲出敌阵。

宋金刚看见屈突通引兵往阵外退却,以为自己击败唐军的机会来了。于是,他高呼一声,命军追击唐军。定杨将士见唐兵纷纷后撤,精神大振,杀性顿起,他们一边呼喊着杀呀,一边朝敌人冲上去。唐军见敌军追杀过来,也不惊慌,一个个挥舞着手中的兵器抗击他们。然而,由于敌众我寡,唐兵渐渐抵挡不住敌人的进攻,只得且战且退。宋金刚瞧见唐军溃败,喜出望外,准备引兵掩杀,把他们全歼了。

然而,就在这时候,定杨军的一字长阵突然混乱起来。原来秦叔宝、程知节引兵从北端杀了过来,同时殷开山、翟长孙也率军从南端杀来。两端受敌,定杨将士不禁惶恐不已,一时间自乱了阵脚。他们人马虽多,但因斗志不高,被唐兵杀得四处逃散,节节败退,引起了一片恐慌与混乱。

宋金刚见唐军从南北两端夹击自己,不由大惊失色,内心充满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清楚这一仗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若阵破,自己也恐将亡。因此,他必须尽一切能力保住此阵,并凭借它杀败李世民。沉吟片刻,他突然决定放弃追击屈突通,而是立马掉转头率军迎战秦叔宝、殷开山两股兵力。他想,若能将来自南北两端的唐军击败,那就可以稳住阵脚,进而向李世民发起猛烈的反攻,到时便可击溃所有唐军,确保介休不失。

宋金刚一马当先,冲进唐军阵中。此时殷开山已拍马赶到,他瞅见宋金刚也不搭话,举枪直刺过去。宋金刚断喝一声,挥刀一把挡住殷开山的枪柄。两马相交,二将于阵中激战,斗过百余回合也不分胜负。这时,定杨大将杨伏念从一旁边闪将过来,与宋金刚并力战殷开山。殷开山武功虽高强,然终难敌两员猛将,渐渐就有些支撑不住了。好在这时,翟长孙拍马赶到,一把挡住杨伏念手中的画戟。于是,他俩又捉对厮杀起来。

阵中四员大将捉对厮杀,直杀得昏天黑地。两旁的军士也不肯闲着,他们挥动着手中的刀枪拼杀起来。一时间喊杀声此起彼伏,震天动地。由于两军旗鼓相当,战斗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哪方也不能把对方击败。殷开山见此情形,反倒不急不慌,从容应战。而对手宋金刚倒是焦急万分,因为他心里明白,如果自己不能尽快击退殷开山的部队,待北面的秦叔宝杀到自己面前,到时就难以脱身了。正因为形势万分危急,他才发疯似的对着自己的将士大声吆喝,敦促他们奋勇杀敌,尽快把这股唐军解决掉。可事与愿违,尽管他的部下奉命拼死厮杀,但还是无法打败唐兵。

果不出宋金刚所料,北面的秦叔宝、程知节已经引兵向阵中杀将而来。这股唐军气势比殷开山所部更加旺盛,他们人人奋勇杀敌,很快就突破了敌军的层层阻拦,逼近阵中央。正在此时,斜刺里闪出一员面黑须红的猛将,他猛一甩胳臂,挥槊朝秦叔宝刺来。秦叔宝见是尉迟敬德,浑身都来劲,想与他大战数百回合,然后让他成为自己的手下败将。他冲着尉迟敬德大喝一声,挥舞着双锏挡住那柄横空刺来的马槊。两员猛将再度交手,取胜之心比任何时候都强烈,谁也不甘心败在对方的手下。但见锏去槊来,快如奔雷,疾似劲风,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两马相交,大战近两百回合,依旧不分胜负。秦叔宝求胜心切,啮牙咧嘴,神情凶狠。尉迟敬德倒是沉得住气,神色平静,一招一式地应战。他瞧见秦叔宝那副欲置自己于死地的狠相,非但不生气,反倒忍俊不禁地绽出丝笑容。这令秦叔宝越发恼怒,他使出浑身解数攻击对手的要害,然皆一一被他化解了。又斗过数十回合,秦叔宝仍然占不到一丝上风,急得嗷嗷直叫,手中闪着金光的双锏旋得更快,如同电闪。尉迟敬德见状,暗暗赞叹对手无以伦比的锏法,同时手中的那把槊也跟着飞快地挥动起来。真是棋逢对手,两人大战了三百回合依旧不分上下,难见高低。

一旁的程知节见了眼前如此精妙的对决,也忍不住扯开喉咙为他们喝起来彩来。秦叔宝听了很不高兴,竟拿眼睛直瞪程知节。尉迟敬德却滿心欢喜,那张炭黑的脸膛上浮起憨厚的笑意。程知节见秦叔宝不高兴,立马就不再高声喝彩了。寻思片刻,他抡起大板斧就朝尉迟敬德冲过去,一心想帮秦叔宝打败这个劲敌。哪知秦叔宝不乐意,冲他直吼,说两人合斗一将非英雄也。程知节听了,只好把手缩回,那么自讨没趣地嘿嘿笑了一笑。

接着,程知节拨转马头,朝涌上来的敌军杀奔而去。尉迟敬德见程知节肆意砍杀自己的部下,又惊又怒。于是,他寻机脱身,拍马冲上前,一把抵住了那把沾满鲜血的板斧。程知节见是尉迟敬德,抖擞精神,奋力与他交战。程知节武功不在尉迟敬德之下,两人你一斧我一槊地缠斗在一块。

秦叔宝见状,并不想上前助战。旁观了会儿,他突然扭头举锏对着自己的部下大喝一声,命令他们朝阵中杀过去。唐兵在秦叔宝的率领之下,奋勇杀敌,把冲上前来的敌军统统砍倒在地。尉迟敬德眼见自己的士卒一个接一个倒在血泊之中,心如刀割般地痛。他猛地大喝一声,摞下程知节,冲向唐军。他挥动着手中的长槊,一连捅死十多个唐兵。混战了一阵,他感觉到自己无法抵挡住唐军,就拨转马头,率领残部朝城西方向奔过去。

两军混战,杀声震天。李世民立在阵外观战了好半天,看见自己的将士与敌军正杀得难解难分,两道浓眉不由得微微蹙了起来。他心里清楚再这样打下去,不仅会加重自己人马的伤亡,而且也难以获取全胜。寻思了会儿,他便决定亲自率军绕过敌阵往后包抄,这样就可出其不意地打败宋金刚。事不宜迟,李世民当即就引兵绕过敌阵,朝其后方快速进军。

此时,宋金刚完全沉浸于血淋淋的厮杀之中,压根就没有注意到李世民的动向。他看到自己这方慢慢地占据上风,心头不禁一喜,越发催促将士努力杀敌。突然,他眼睛一亮,发现屈突通引兵前来。他想一刀砍下屈突通的脑袋,便策马舞刀直奔过去。屈突通瞧见宋金刚冲过来,心头一喜,拍马挺枪迎了上去。两人刀枪相撞,打斗起来。战过数十回合,屈突通忽然想起方才秦王所授之计,就故意卖个破绽。宋金刚瞅见,大喜,抡起大刀就往对方头顶劈去。屈突通早有准备,他往右侧一歪身,那沾着血迹的弯月刀便从他头顶呼地一声掠过。还没等宋金刚收住手,屈突通便拨马往阵外驰去。宋金刚哪肯眼睁睁看着屈突通逃走,打马飞身追了上去,同时部下人马也跟着主帅追杀唐军。

刚冲出阵列,宋金刚就看见屈突通猛地回过头,舞枪直取他。宋金刚没料到屈突通居然会杀他个回马枪,不禁一阵错愕。更让他吃惊的,是自己身后突然间出现一片骚动,军士们大呼小叫,惨叫声也不绝于耳。他慌忙扭头从阵中望去,但见李世民率军从阵后杀将而来。他真没想到李世民会在这个时候出人意料地出现,这令他非常惊讶,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落入了唐军的圈套,于是猛地冲着自己部下大喝一声,命令他们赶紧往城内撤。

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了。宋金刚的部队还没来得及掉转头,唐军就从四面呐喊着杀奔而来,很快就把定杨军团团包围住了。宋金刚一面暗暗叫苦不迭,一面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向前冲杀。他虽勇猛无比,却难以抵挡住唐将的围攻,拼命杀了阵,也未能突破重围,却并不想放弃,依然顽强地突围。他想,只要将士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杀退唐军,突出重围。

可惜的是,此时此刻宋金刚手下的将士并不这么想,他们对自己突破包围圈感到沮丧和绝望,不仅如此,对整个战事也感到悲观。他们知道这一仗失利后,唐军会乘胜直入太原,打败刘武周。这样一来,他们所效忠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用得着为一个即将死去的皇上而丢掉性命吗?这么一想,士兵们心头的那股子气顿时消散了一半,斗志也很快就全没了。抵抗了一阵,他们便纷纷缴械投降。

宋金刚眼见唐军气势越来越旺盛,而自己的部下却贪生怕死,一个个地伏地请降。为此,他是又气又怕,对着他们怒骂不止,甚至当场砍了几个准备投降者的脑袋。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他的部下带着那种反叛的情绪,把刀枪抛到他脚下,然后转身朝唐军跑过去。

大势已去,宋金刚仰天长叹一声,心如刀绞,那双凶残而坚毅的眼睛里竟有泪光在闪动。他举目眺望了下沐浴在正午阳光中的城池,然后一转身拍马朝北面冲杀过去。他想凭借自己过人的本领杀出一条血路逃往太原,与刘武周兵合一处,然后再伺机杀回来。

的确,宋金刚凶悍勇猛,手中的那把弯月大刀镇住了不少唐兵。他们看到迎上去的士卒都一个接一个被宋金刚削去了脑袋,人人不寒而栗,也就不敢再上前截击他。宋金刚见唐兵不敢前来阻挡自己的去路,得意得哈哈大笑。笑罢,他大喝一声,拍马往前飞奔,身后紧跟着百余士兵。

眼看就要冲出唐军的包围了,宋金刚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喜悦,他仰天高喊一声天当不亡我也,说罢又是一阵哈哈大笑。可还没来得及合上嘴巴,突然从一侧闪出员大将,他斜睨了眼宋金刚,断喝一声还不快快下马受降。宋金刚听到雷鸣般的喝声,不禁惊出身冷汗,侧目一望见是唐将翟长孙,悬着的心砰地一声就落地了。他知道翟长孙的武功不及自己,量他也挡不住握在手中的那把弯月大刀。于是,他嘴唇往上一撇,轻蔑地冷哼了声,举刀向翟长孙劈了过去。翟长孙像被宋金刚激怒了,大吼一声,纵马挺枪直取对方。

两马交错,大战起来。翟长孙虽说剽悍,但比起宋金刚来还是差了一截,斗不过数十回合,就渐渐地招架不住了。宋金刚急于逃离虎口,手中的刀使得异常凶狠,刀刀直取对方要害。他瞧见翟长孙力不从心,枪法散乱,破绽百出,攻得越发凶狠了。又斗过二三十回合,翟长孙深知自己不是宋金刚的对手,便伺机勒马往后一跃,跳出几丈开外,紧接着策马就跑。宋金刚见翟长孙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走,也不打算追击他。愣怔了下,他猛地挥鞭抽了下马背,飞身向前奔驰而去。他身后那百余士卒,见唐兵不追赶,喜出望外,纷纷使劲打马而逃。

此时,李世民已经率军彻底击溃了城外敌军,正引兵向城西飞奔而去,想乘机攻入城中,一举拿下介休。可惜的是,来到城门口时,他才发现尉迟敬德已经带领残部逃进了城内,只能对着紧闭的城门长叹一声。当下,屈突通、殷开山等将领们向李世民提议乘胜攻打尉迟敬德。然而,李世民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这并不是他担心攻克不了城池,而是另有原因。他以为尉迟敬德手下兵马不过三千,且城中缺粮,坚持不了多久,到时遣舌辩之士前往说服,兴许还能得到尉迟敬德这位自己极想得到的良将呢。正因如此,他断然拒绝了屈突通的请战,而是命令他和殷开山一道率军围城,没他的指令不许攻打尉迟敬德。屈突通、殷开山二位将军心里虽有点不高兴,但还是奉命行事。

接着,李世民又率领部下轻骑,飞也似的朝浩州方向奔去。他一口气追出几十里,来到了张难堡,却还是不见宋金刚的踪影。这时,将士们都感到饥饿难忍,李世民也已经是筋疲力尽了。于是,他便在守将张德政的再三恳求之下,引军进入堡内用膳。

酒足饭饱之后,李世民顾不上多歇息一会儿,率军出了张难堡。他们扬鞭策马,沿着那条通往浩州关寨的大道继续追击宋金刚。太阳偏西的时候,李世民来到刘弘基的营地。刘弘基见了李世民,欣喜万分,亲自为他拂凳请座,接着又兴致勃勃地跟秦王谈起了介休一战,赞不绝口。

然而,李世民的兴致明显不高。也是,追了快半天也没能把宋金刚抓住,他能高兴到哪儿去!想到自己的使命尚未完成,李世民不由得轻轻叹了口气,两道剑眉微微地蹙了起来。刘弘基瞧见秦王面有忧色,就问他为了何事。这时,李世民才把自己此番前来的缘故对刘弘基说了遍。刘弘基听后,一时间竟默不作声,低头沉思了起来。过了会儿,他很肯定地对秦王说宋金刚一定没有通过这道关口,因为这段时间一直是他亲自把守,绝不会让宋金刚和他的残部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走。李世民一向信任刘弘基,对他的话自然不会怀疑,只是让他困惑不解的是宋金刚到底逃到哪儿去了。

就在李世民百思不得其解之际,一位身材中等的探马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他气喘吁吁地向秦王禀报,说自己发现宋金刚率百余骑兵绕道逃往突厥去了。众人听后,大惊,随即又唉声叹气起来。李世民却不恼,沉吟片刻,兀自哈哈大笑了起来。众将诧异地望着李世民,齐声问他为何发笑。李世民很自信地回答他们,说宋金刚逃入突厥必死无疑。众将不解,问其中缘故。李世民振振有词地解释一番,说宋金刚投靠突厥只是权宜之计,日后他必会伺机跑回自己起兵的地方企图东山再起,而突厥人是不会容忍他这么做,必将他捉拿处死。众将听后,点头称是。

李世民得知宋金刚已逃往突厥,心情一下子就好转了,兴致颇高地跟刘弘基、丘行恭等将领谈论起介休一战。他认为此战的意义不仅仅是打败了宋金刚,同时也消灭了刘武周的主力军,从根本上动摇了定杨政权的基础。他非常自信地向众将宣布,收复太原,铲除刘武周这方割据势力的时候到了。众将听了,不禁热血沸腾,情绪高涨,他们纷纷向秦王请战,希望能即刻杀向太原。李世民见众将斗志如此昂扬,很是满意,但并没有因之而答应他们的请求,因为与刘武周决战的时机尚未成熟。他自以为应当平定介休和永安这两个定杨军据点后,再率军北上太原。

李世民这一想法得到了刘弘基的赞同与支持,他认为定杨两员大将尉迟敬德和寻相都还率军占据城池,不肯归顺大唐。若此时李世民率大军北上太原,他们有可能会乘机攻城掠地,重新壮大自己的实力,到时便可与刘武周构成犄角之势,夹击唐军,如此则危矣。因此,当务之急不是进兵太原,而是想办法解决介休和永安两城。众将听了刘弘基这一番言论,不由幡然醒悟过来,不再向秦王请战了。

当晚,李世民把自己带来的兵马安置在浩州关寨,进一步加强关道的防守,以阻止刘武周兵马南下,他只带着十余骑人马连夜返回了介休营中。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率部来到了介休城下,举头望着城墙上高高飘扬的定杨旗帜,冷冷地笑了一笑,在心里斩钉截铁地说句,不出两日城头上定将换成大唐的国旗。此时,他凝视着那面旌旗的目光里充满了势在必得的自信,脸上的神情也变得坚毅而果决。

屈突通身跨战马,立在秦王身旁,他的目光跟着李世民一道钉在城池之上。他看见城墙上旌旗对对,守卒执锐挺立,那双傲气十足的眼睛里也流露出些许敬服之情。不错,此时他在心里头暗自佩服尉迟敬德的治军才干。面对城外强大的唐军,他依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这实在是有大将风范!也正因为如此,他想攻取介休城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了。于是,默然会儿,他又向李世民提出了立即攻打尉迟敬德的建议。

然而,李世民依然坚持围而不攻的主张,认为主动进攻尉迟敬德必定会遭到他的顽强抵抗,到时虽然可以拿下介休城,也会损失兵马,甚至会失去自己一心想得到的骁将。说实话,他很贪心,既想得到城池,也想得到尉迟敬德这员猛将辅佐自己。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坚信能够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意图,所以不论屈突通怎么劝谏,都不想改变自己既定的取城策略。

末了,屈突通也不再劝李世民了,转而问他的取城计策。李世民沉吟一下,然后举重若轻地回答屈突通,说不用千军万马,只须一人前往城内既可。屈突通知道李世民是想派人进城说降,这确是很好的计策,只是担心尉迟敬德为人忠诚耿直,很难说服他举城降唐。李世民当然也清楚这一点,不过认为只要自己以诚相待,就一定能打动尉迟敬德,使他归顺自己。屈突通听李世民这么一说,多少宽心了些,接着问秦王将派谁前往城内说降。这人选问题,李世民早就想好了,所以想也不想就脱口而出。屈突通听说是宇文士及,表情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他知道宇文士及与尉迟敬德颇有交情,且又能言善辩,一定能劝尉迟敬德纳城降唐,到这时候屈突通完全放心了。

宇文士及得到秦王的命令后,很是欣喜,当即只身前往介休城劝降。由于两军处于交战状态,戒备森严,唐军将士是不可能进城的。为此,宇文士及只好化装成老百姓的模样,身穿粗布麻衣,头扎方巾,混在进城的普通百姓中间,从东门偷偷溜了进去。

来到营署时,宇文士及被两个身强力壮的侍卫拦住盘问起来。宇文士及镇定自若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声称自己是尉迟敬德的挚友。那两名侍卫的警惕性很高,他们可不会因为几句话就信了宇文士及,所以一人扭着一只胳膊把他送进了主帅的营署中。

这时,尉迟敬德正靠在椅背上,微仰着脸,两道浓眉紧锁着,愁云满面。他一面伸手缓缓地捋着发红的长须,一面凝视沉思着。不错,此刻他正在寻思破敌之策。听到有人进来禀报,他也不吭一声,只不耐烦地挥挥手示意来人别打扰自己。侍卫见状,也不敢多说什么,只押着嫌疑人傻呆呆地立在那儿。宇文士及看见老朋友那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就猜到了他在想什么,笑呵呵地问:“敬德贤弟,你该是在为退敌之事而烦忧吧?”

尉迟敬德听到这个久违而熟悉的声音,不由猛地欠起身。他一眼瞅见宇文士及,又惊又喜,一边厉声喝退侍卫,一边朝他大步走过去。

“稀客,稀客呀!士及兄,是什么风把你吹到我这儿来啦?”尉迟敬德把宇文士及拉到自己身边坐下,握着他的手动情地说,“你我自从西都一别,竟十载未曾晤面。这十年里,小弟我可是时刻挂念老兄你啊。”说着鼻子一酸,那双眼睛居然有些发红了。

“贤弟乃重情重义之人,愚兄我又何尝不是呢?”宇文士及感叹道,“怎奈世事多变,人生如浮萍,你我各奔东西,自难相见。今有幸在此一遇,实乃你我天大缘分哪。贤弟若不嫌弃,愚兄愿与你把盏畅谈,共叙十载别情,如何?”

“仁兄之言,甚合我意。”尉迟敬德爽声笑道,“你我多年未曾共饮,今日当举杯痛饮,开怀畅谈。”说着又对下人吩咐句,“来人,备酒。”

不一会儿,下人便将壶好酒端来,连同酒盅一块摆在几案上。尉迟敬德亲自为宇文士及满满斟了盅酒,然后才给自己倒了盅。于是,两位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边饮酒,一边愉快地谈笑着。

说着说着,宇文士及乘机把话题转到当前的战局上来。尉迟敬德听了,忍不住叹口气,垂头默然不语。宇文士及见尉迟敬德面露忧色,便说道:“秦王自率军入河东以来,屡战屡胜,昨又大败宋金刚两万精兵,可谓是锐不可当。今秦王兵临城下,不知贤弟如何退唐军哪?”

“这……”尉迟敬德心里没底,不知如何作答。抿了口酒,他冷笑声说,“士及兄,你把李世民抬高了些吧。若真如你所说,他何不攻我城池?”

宇文士及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对尉迟敬德说:“非不攻也,实乃秦王深爱贤弟之才,欲为己用,故不肯加兵,恐伤将军哪。”

尉迟敬德倏地变了脸色,硬生生地质问:“宇文士及,你今番前来,是替李世民做说客吧?”

宇文士及坦白道:“实不相瞒,愚兄前来会晤贤弟,实为此事。”

“你……”尉迟敬德恼怒地瞪眼宇文士及,气呼呼地说,“我还以为你今番前来是为了叙旧,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没想到……哼!”

“贤弟,请别动怒。”宇文士及心平气和地说,“愚兄前来劝你,也是为你好呀。今秦王大军围城,气势正盛,非城内三千弱兵所能抵挡。”

“亏你饱读诗书,岂不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理?”尉迟敬德铁骨铮铮地答道,“我尉迟敬德虽为粗人,然知忠义之事,岂可叛主而降他人耶?”

“将军乃忠义之士,世人皆知也。”宇文士及接着说,“然刘武周乃一盗贼,非真主也。天下真主,乃我大唐皇帝。将军何不弃暗投明,归我大唐,以立不世之功,流芳百世?”说时亲手捧壶为老朋友添酒,面上始终微笑着,显得温和而睿智。

尉迟敬德缓缓擎起酒盅,一面抿酒,一面低头沉思着。

宇文化及见对方不说话,就继续劝道:“今大唐兵强马壮,气势如日中天,假以时日必能扫灭天下诸雄,一统天下。故而,天下有识之士皆趋之若鹜,纷纷前来归顺我大唐。将军智勇双全,乃天下名将,何不识大势从大理,解甲纳城归顺秦王呢?今若将军执迷不悟,以孤城抗秦王,必落得个城毁人亡,为天下人所讥诮。”

“我不背主,忠心事君,有何可让天下人耻笑?”尉迟敬德理直气壮地答道,“再者,我受皇上厚恩,岂忍于危难之时背弃他,此非忠臣所为也。”

“贤弟忠义实为可佳,然非大忠大义也。”宇文士及辩道,“刘武周乃为贼寇,为天下人所不齿,人人欲得而诛之。将军忠心于这等贼首,岂非与天下人为敌?若此,可谓是不知明辨是非,当为天下人所讥笑。再者,城中百姓皆为无辜,若因将军固执而遭受刀枪之戮,岂非将军之罪过?如此,天下人当唾骂将军也。由此可见,将军不肯背弃刘武周,实非大忠大义,乃是愚忠不义呀。反之,将军若能听愚兄之言,举城归顺秦王,不仅可保城中生灵无虞,也可令自己不失大义于天下。如此一举两得之事,将军何乐而不为呢。此乃愚兄肺腑之言,望将军能采纳。”

“仁兄之言也不无道理。”沉吟良久,尉迟敬德沉声说道,“我的声名如何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一城的百姓哪。我,我不忍心看到生灵涂炭。”

“将军乃仁爱之士,定当爱民如子,岂会因自己一念之差而伤害了他们?”宇文士及见尉迟敬德回心转意,不禁欣喜道,“敬德贤弟,愚兄知晓你是个明大义识大体之人,自当不会做出有损天理之事。你肯归顺秦王,此乃城中生灵之幸,大唐之幸也。请贤弟早作决断!”

“我实不敢背主弃恩,然势危如此,不得已而为之也。”寻思半晌,尉迟敬德方下了决心,叹着气说,“为了城中百姓,我愿率军出城纳降。”

“好,这真是太好了。”宇文士及兴奋不已,高声说道,“敬德贤弟,你肯归顺大唐,乃是一桩大喜事,愚兄在此恭喜你了。”

“何喜之有!”尉迟敬德神情沮丧地一头靠在椅背上,低声说道,“败军之将,当引颈自戮以谢天下。今入唐营受辱,实乃人生一悲也。”

“贤弟此言差矣。”宇文士及纠正道,“将军顺应天命而归顺大唐,此乃弃暗投明,一喜也。且秦王素爱将军之才,定当委以重用,日后加官进爵,前程似锦,此二喜也。双喜已至,何言悲哉?”言毕,又举起酒盅,高声笑道,“来,贤弟,愚兄敬你一杯,祝你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官爵不敢望,富贵不敢求。”尉迟敬德执盅回敬道,“敬德只求满城百姓性命无虞,部下将士能为大唐效命,如此,我死也可瞑目了。”

“贤弟放心,秦王乃仁义之主,必会善待城内百姓及将士。”宇文士及十分肯定地答道,“若有什么不测,愚兄愿提颈上之头向贤弟谢罪。”

“我也常听人说秦王宽厚仁义,当不负我等一片诚意。”尉迟敬德郑重地说,“好,请士及兄代小弟向秦王禀报,明日午时,我将率军出降。”

“好,一言为定!”宇文士及高兴地答道,接着又举起酒盅与尉迟敬德共饮,一边叙谈往事,不时开怀大笑,甚是快活。

酒罢话别,尉迟敬德亲送宇文士及出城门。此时天色向晚,余晖脉脉地洒在远处的青山和近处的茵茵草地上,颇有几分黄昏的意境。

李世民听说尉迟敬德愿归降自己,大喜,当即便命令军士撤回北山营寨。屈突通担心尉迟敬德言而无信,劝秦王先别撤军,以静观其变。李世民哈哈一笑,说尉迟敬德是忠义之士,一定言而有信,当准时出城纳降,说完飞身上马,率军向唐营奔去。

第二天,当太阳高高悬挂在天中之时,尉迟敬德带领部下将士和骁勇民夫八千余众出城来降。但见他们人人身披战甲,手执兵器,如临阵作战。

李世民早已引军在城门外等候,看见尉迟敬德率众出城,欲单枪匹马,亲自前去迎接他。

屈突通见状,慌忙上前劝阻道:“今敬德严装披挂,列阵而出,秦王不可独自贸然前往。常言道受降如受敌,万一有变,该如何是好?请秦王三思!”

“敬德乃天下名将,信义为重,必不肯负义。”李世民坚信不疑地答道,“今敬德率军前来归顺大唐,本王岂可不亲自前去迎接?”

“兵不厌诈,在下恐敬德借机逃出介休。”屈突通一拱手说,“看他布阵而出,俨然欲与我军交战,哪像投诚之师?秦王当小心为是!”

“将军处事谨慎,实为我等楷模。”李世民赞了句,随即又换了口气说,“然敬德诚信之人,一言九鼎,不必多疑。”

屈突通谏道:“秦王欲亲自去迎,当引一队人马前往,如此可保万无一失也。”

“我若率军前往,必会令敬德生疑,以为本王不信任他。”李世民答道,“欲得敬德为己用,当深得其心,而欲得其心,当以诚相待。今番我单马轻衣前去迎接敬德,必能释其疑虑而诚心归附本王,日后当为大唐效死命。本王知将军好意,然勿多言。”

一旁的秦叔宝见李世民执意不肯领军前往,就对诸将说:“敬德乃天下名士,定当不会使诈害秦王。你等勿忧,我随秦王前去就是了。”

“叔宝屡次与敬德交手,今番亲自前往迎接,当尽释前嫌。”李世民想了想,哈哈一笑道,“好,叔宝你随本王一道前往。”

说着,李世民扬鞭策马,径直朝城门下飞奔而去。

不一会儿,李世民带着秦叔宝来到了城门口。尉迟敬德见了秦王,慌忙翻身下马就地跪拜。李世民也随即下马,上前亲手将他扶起,好言抚慰。尉迟敬德见秦王如此礼遇自己,内心十分感动,揖礼深谢秦王之厚恩。李世民久慕尉迟将军之威名,今见他诚心诚意归顺自己,自当欣喜万分。他双手紧握住对方的手,哈哈直笑了阵。默然片刻,他望着面前披甲执锐的降军,不解地问道:“将军既已归顺本王,为何又要亲自披挂,严整军伍,摆出应战之态?”

尉迟敬德听李世民这么一问,连忙拱手回答道:“回禀秦王,在下与秦王麾下屡次交战,恐怀旧恨,故而不敢轻进。在下如此严阵而出,实为防不测之事,别无他意。请秦王恕罪!”

“将军多虑了。”李世民诚恳地说,“我军与刘武周交战,皆因图王霸之业。昔时各事其主,方为仇敌,今已合成一家,哪有相仇之理?”

“秦王所言甚是。”尉迟敬德犹疑地说,“在下知秦王宽宏仁厚,当不计前嫌,然恐手下将士耿耿于怀,不肯抛却前仇。”

“将军所忧不无道理。”李世民说着扭头大声交代秦叔宝,“秦将军,请传本王命令,但有挟仇与敬德为敌者,以军法斩首。”

“是,秦王!”秦叔宝拱手答句,跟着拨转马头,奉命前往军中宣秦王口谕。

“谢秦王!”尉迟敬德听罢,大为感动,伏地叩谢秦王,随后又信誓旦旦地表白道,“敬德败将,深感秦王不杀之恩,当拼死效力,以报大恩。”

李世民大喜,俯身一把扶起尉迟敬德,解下自己的锦袍为他披上。尉迟敬德不曾想到自己能获得秦王如此厚待,一时感激得都快要掉眼泪了。默然片刻,他便恳请李世民率军入介休。不多时,屈突通、殷开山等将军随秦王一道引兵入介休城。

李世民十分赏识尉迟敬德的忠义与骁勇,当下就任命他为右一府统军,统领八千旧部,与各营相杂在一起。翌日,他又带着尉迟敬德一道出城奔往永安,准备劝说寻相归降大唐。寻相得知尉迟敬德已归顺秦王,考虑了半天也就放弃了无谓的抵抗,令军士纳城出降。

介休和永安两城相继收复后,河东之地就只剩下并州了。李世民深知刘武周气数已尽,消灭他只是时间问题,因而他并不急于进军太原。他想让部队就地好好休整几日,然后再令他们出兵晋阳。

杜如晦也认为李世民这样做是相当必要的,将士们自打追袭宋金刚以来就没怎么歇息过,如今已是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了。然而,尉迟敬德、寻相等降将却求功心切,纷纷向秦王请战。李世民不想冷了他们的心,就采取了个折中的办法,只让军队休息三天。这样一来,尉迟敬德和寻相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他们趁机加练部下人马,好在即将到来的战役中立大功建大业。

三天时间相当短暂,一转眼就过去。那天上午,李世民召集全体将士开了战前动员会,然后率领他们出了介休,向太原进发。来到浩州关寨时,刘弘基、丘行恭也引兵随同李世民一道前往太原。唐军人人求战心切,行军速度极快,不两日就抵达了太原。

刘武周先是探知宋金刚兵败引残部逃入突厥,后又闻说李世民已引兵入太原,不由大惊失色,惶恐万状,当即召集苑君璋、杨伏念、高满政等将佐前来商议退敌之策。然而,此时群臣皆恐慌不安,束手无策,半天也没人吭一声。刘武周不满地瞪了他们一眼,叹着气说:“你等平日都说自己智谋过人,可比孙、吴,不输诸葛孔明。今稍遇难事,何故久久不言,无计可出呢?”

“皇上,非臣等不才,实乃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呀。”侥幸逃回的左仆射杨伏念脸有难色地禀奏,“皇上倚重宋王,将大部兵马托付与宋王。今宋王大败,兵马尽失,我等拿什么去跟李世民十万大军相抗衡。事到如今,就算孙膑在世,孔明重生,也无法扭转乾坤。”

刘武周勃然作色,厉声质问道:“杨伏念,你这样说,是不是也想效尉迟敬德、寻相等贼人弃城降唐呀?”

“皇上,臣并无此意。”杨伏念吓得面如土色,战战兢兢拱手答道,“刚才所言,只不过是就事论事,若有冒犯之处,还请皇上恕罪。”

“好了,杨伏念,朕念你旧功,不想问罪于你。”刘武周板着面孔说了句,接着又扫了眼面前的众臣问道,“你等有何退敌之计,请说吧。”

众臣胸无良谋,只得面面相觑,默然无语。此时,晋阳宫内一片沉静,只听得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过了好半天,苑君璋才开口说:“回禀皇上,臣以为凭晋阳二万兵马,实在是无法击退李世民的十万大军。今身陷困境,实乃当初贸然进兵所致。”

“爱卿所言不无道理。”默然良久,刘武周方追悔莫及地说,“朕昔日发兵南侵,你曾谏言李渊兴仁义之师,必将成帝王之业,此乃天命所归,实非人力所为。你教朕北连突厥,南结大唐,可为长久之计。然朕一时昏昧,没有采纳你的良言,以至于有今日之败。朕深为后悔呀!今李世民大军将至,请问爱卿,你有何妙策可退敌?”

“臣以为,为今之计皇上当弃并州。”苑君璋直言道。

“是呀,皇上。”杨伏念等人随声附和道,“今李世民大军将至,我军难以击退,到时必为唐军困于晋阳。如此,皇上不如乘机引军撤出晋阳。”

“朕自马邑起兵,提三尺长剑以立定杨可汗。一路南侵,赖众将之力,势如破竹,大小数十战,未尝败绩。”刘武周悲声说道,“不料今日将败兵亡,为李世民所逼,进则得死,退则无路。此乃天将灭我定杨,朕又有能怎样?”

“皇上,今虽势穷力衰,然也未到覆灭之时。”苑君璋继续进劝道,“昔伍子胥率军征伐楚国,攻破郢都,鞭打平王尸首。楚国大夫申包胥冒死入秦国借兵,秦王不答应,申包胥哭了七天七夜。有人把这事禀报给秦王,秦王被申包胥的忠义感动,便借兵两万给他复仇。平陵一战,便使楚国复兴。今皇上与处罗可汗有通好之情,且宋王又投往他那儿,人马尚在。皇上为何不前往突厥借兵,约他们与我军腹背夹击李世民呢?”

“爱卿言之有理,只是……朕今失利,怎么好意思去见处罗?”默然半晌,刘武周叹口气说,“况且处罗此人薄情寡义,即便前去求他,也未必能借到兵马,到时岂不是自取其辱?朕乃堂堂一国之君,岂可被胡人所欺辱!”

“皇上,事已危矣。”苑君璋拱手恳求道,“李世民已率兵入晋阳,不出半个时辰将围城,到时皇上想出城也出不了。请皇上速作决断!”

“是呀,皇上,请快快出城前往突厥借兵吧。”杨伏念也高声谏道,“皇上乃处罗可汗所立,处罗可汗必当成人之美,派兵前来援救。”

“杨大人所言甚是。”苑君璋附和道,“皇上若能暂时屈膝,恳求处罗可汗遣数万铁骑至晋阳,则可击败李世民,重新夺取河东之地,兵进长安。”

接着,众臣纷纷伏地叩拜,恳请刘武周立即出城北走突厥搬救兵。刘武周也清楚这是拯救自己的唯一出路,可他就是心存疑虑,迟迟下不了决心。他靠在椅背上,紧锁着两道浓眉沉思着,那张肌肉结实的脸上凝着层愁云,看上去一下子老去了十岁。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十几分钟过去了,可刘武周依然没有开口说话。大殿内死一般的沉寂,群臣肃立在殿中,焦急万分地等待着皇上发话。

静默中突然响起了一阵马蹄声,紧接着一位身材高大的将军神色慌张跑了进来,向刘武周禀报军情。苑君璋听说唐军已至,慌忙劝刘武周道:“事危矣,皇上,请快出宫!”

刘武周得知唐军已入晋阳城,不禁大惊失色。这时候他不再犹豫了,当即从椅子里弹了起来,披甲执刀,步出宫外。他从侍卫手中接过缰绳,翻身上马,率领苑君璋、高满政等数百将士朝城门飞奔而去。运气不错,李世民的部队还没来得及围城,刘武周率部出了城,逃往突厥。

很快,唐军把晋阳城团团包围住了。城内大将杨伏念率军闭门坚守,以待刘武周援兵到。然而,苦苦支撑了数日,也不见突厥一兵一卒。杨伏念等守将不免大失所望,心灰意冷,加之军中粮草殆尽,城外唐军攻势猛烈,军心也就很快涣散了。守城军士不肯再拼命抵抗唐军的进攻,不少士卒不顾主帅的镇压纷纷逃出城外降了李世民。杨伏念看见大势已去,不得已只好纳城降唐。于是,李世民便率军进入了晋阳。

不久,晋阳失守的消息就传到刘武周的耳朵里。他为自己的惨败而自责,而嚎哭,而痛不欲生,同时又把怨气撒在处罗可汗身上,因为他害怕大唐的报复而不肯及时发兵增援晋阳,致使自己完败给李世民,痛失了河东这片大好山河。正因为刘武周内心对处罗可汗充满了怨恨,所以便与宋金刚一道谋划离开突厥,准备返回马邑东山再起。然而,不幸的是,他们这一举动被突厥大将阿史那思摩察觉,他当即引兵将他俩捉住。处罗可汗得知刘武周要叛逃,勃然大怒,一点也不顾及当初的情谊,把自己册封的定杨可汗斩了。宋金刚也跟着刘武周一起被腰斩,死时面色平静,毫无惧色。

刘武周死后,处罗可汗任命苑君璋为大行台,统率刘武周的余部,并令突厥将领郁射设督兵协助他镇守鄯阳。没过多久,苑君璋与高满政率军攻打代州,被唐军击败。李渊乘机派人劝说苑君璋归附大唐,但被他断然拒绝了。苑君璋一心想击退唐军,占据代州,以此东山再起。因此,他又再次集结残部攻打代州,可惜又一次被唐军打败。此时,高满政见定杨气数已尽,就劝苑君璋顺应天命而归降大唐。然而,苑君璋固执己见,不肯听从高满政的谏言,准备继续以大唐为敌。高满政被逼无奈,只好发动部下军士逼苑君璋就犯。苑君璋见众将叛离自己,只好连夜逃亡突厥。于是,高满政便以鄯阳投降唐军。至此,定杨政权便土崩瓦解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