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这时,一位形容威猛的侍卫跑到李世民跟前,拱手向他禀报突利可汗遣使觐见皇上。李世民得知突厥使者前来拜见自己,就知道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他清楚颉利因突利暗中背叛自己而出兵讨伐他,以突利的实力是无法对抗颉利的进攻,故而不难猜到此番突利遣使前来大唐是要向自己救援。想到这,他不禁一阵欢喜,以为削弱颉利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想派兵支援突利攻打颉利,这样就可以乘机消耗颉利的兵力,同时也可进一步加深突利与颉利的决裂,从而使他归附大唐。然而,令他为难的是,自己曾跟颉利可汗订下了盟约。这样公然撕毁盟约,是他这位以德服人的贤君该做的吗?迟疑了会儿,他还是决定请突利的使者前来觐见自己,看他怎么说,然后再作决断。于是,他高声命侍卫请突厥使者入宫觐见。
不一会儿,一位身穿胡服、相貌堂堂的中年人从殿外昂首阔步地走了进来。他来到李世民跟前,按胡人的礼节向大唐皇帝行了个礼。李世民见此突厥使者身材魁梧,气宇轩昂,颇为喜欢,就朗声回了个礼,并问他因何事而来。那使者昂首挺胸又向李世民一拱手,然后高声答道:“皇帝陛下,在下是受二可汗所托,特来向您求援。今颉利背信弃义率大军攻打突利可汗,来势汹汹,实难抵挡,恳请大唐出兵相助。”
李世民明知故问:“颉利与突利同为阿史那氏,且为叔侄,怎么会骨肉相残呢?这又是为何,请详细说来听听。”
“陛下,二可汗向来重情重义,自是不会做这亲者痛仇者快之事,其过错全在颉利。”使者声音洪亮地答道,“颉利残暴不仁,致使薛延陀、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等十部纷纷反叛降唐。颉利又急又怒,便命二可汗率军镇压叛乱。二可汗智勇双全,无奈兵力不足,故而败给薛延陀、回纥等部落联军。颉利大怒,亲自鞭笞二可汗,并指责他叛己通唐,然后调集兵马攻打二可汗。今二可汗上表恳求归附大唐,请陛下出兵相助。”
“颉利实乃无德不仁之主,不知安抚部落百姓,反倒残酷镇压,岂能不众叛亲离?”李世民听说颉利叔侄相残自是欢喜,却板着面孔说,“今颉利不念叔侄之情,勒兵攻打突利是无情无义之举,令人无比愤恨无比痛恨。如此行径,与禽兽有何异,天下之人当得而诛之也。”
“皇上所言极是。”房玄龄拱手道,“颉利不仁不义,致使草原兵戎相见,生灵涂炭。皇上心怀天下百姓,当命军助突利可汗铲除颉利这位残暴之君。”
李靖、秦叔宝、王珪、魏征等大臣紧跟着进谏:“是呀,皇上。颉利暴虐,致使国力日益衰败,今突厥各部混战,正是我军进兵的好时机。”
“陛下,请出兵吧。”突厥使者见房玄龄等大唐重臣劝李世民出兵,就不失时机地恳求道,“二可汗诚心归附陛下,恳求陛下勿负二可汗这片诚意。”
“突利可汗诚心依附于大唐,朕愿与他结为兄弟。今兄弟有难,朕不能不出手相救。”李世民又一脸为难地说,“然朕与颉利可汗也订有盟约,不可轻易背约而出兵。倘若朕答应突利可汗的请求,命军前去攻打颉利,朕将失信于颉利可汗,失信于天下。这不是要朕背负背信弃义的恶名吗?”
杜如晦振振有词地谏道:“颉利向来不守信用,屡次撕毁盟约,犯我大唐。今又恃强凌弱,率军攻打自己的侄儿,此乃有悖仁义情理。皇上若遣军前往,乃是举仁义之师讨伐不义之贼,天下人当拍手称快,颂扬皇上之威德也。如此,又怎会背负背信弃义之恶名呢?”
“杜大人所言甚是。”突厥使者赶紧说,“陛下,您若出兵助二可汗击退颉利,必能得到草原上所有部落百姓的真正拥戴,永远成为您最忠实的子民。”
“皇上,颉利素无信义,您又何必跟他讲信义?”侯君集直统统地说,“突厥日益衰弱,又赶上大雪灾,致使战马多被冻死,百姓纷纷逃离。今颉利又率军攻打突利,皇上您正好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灭掉颉利。颉利作恶多端,天欲亡其也,皇上您千万别坐失良机。”
“此言差矣!”李世民不以为然地说,“朕与颉利订盟却要背约,此乃不守信用;利用天灾人祸而进兵,此乃不仁不义;乘人之危而侥幸取胜,此非勇武之师。颉即便突厥所有部落都叛离,战马所剩无几,朕也不能出兵。朕一定要等到他罪不可赦之时,方能起兵讨伐他。”
“皇上圣明!”长孙无忌拱手赞成道,“颉利与突利之争,实乃内部之事。颉利并未侵犯我大唐边境,而抛弃信义兴师讨伐,此非王者之师也。微臣以为,皇上当按兵不动,以待颉利前来犯边,然后再遣大军讨伐他。如此,皇上便可不失信于天下而取颉利也。圣君当以信义服天下,岂可有失信之举?”
“颉利言而无信,待其度过难关缓过气后,必定会撕毁盟约侵犯我大唐。”杜如晦坚持道,“故而,微臣以为当乘其乱而取之。且取乱侮亡,古之道也。”
“是呀,皇上,今日不乘机灭掉颉利,到时悔之晚矣。”侯君集急切地请求道,“皇上,臣愿领兵攻打颉利,以永除边境之患。请皇上快下旨!”
“朕意已决,众爱卿不必多言。”考虑了好半天,李世民毅然决然地说道,“今颉利虽已衰败,然尚未到一举击败他的时候,故而我军得继续养精蓄锐。”
“陛下,二可汗之所以愿与您结为异姓兄弟,是因为您讲义气,肯为兄弟两肋插刀。”突厥使者得知李世民不肯出兵,心头一惊,慌忙揖礼道,“今陛下若不肯出兵相救,必伤二可汗的感情。且颉利一旦击败了二可汗,就会乘胜攻打归顺于大唐的所有部落,到时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十部落也会因大唐皇帝不讲义气而重新投奔颉利。如此一来,颉利又会因此而变得强大,从而率百万铁骑驰骋中原。这……这对陛下您将非常不利吧。”
“阿史那将军言之有理。”房玄龄若有所思地说道,“颉利一旦击败了突利可汗,就势必会攻打薛延陀、回纥、拔野古、同罗等部落。倘若这些部落重新回到了颉利麾下,那颉利又会很快强大起来。对大唐来说,这肯定是个莫大的祸患。皇上所有的精心准备,也很可能会变得毫无意义。皇上,请三思!”
“房大人所言甚是。”杜如晦紧跟着说,“皇上,就算您不愿担负背约而出兵攻打颉利,可也得想办法帮助突利可汗抵御颉利,以稳定所归附的部落。”
“杜爱卿,你说的也不无道理。”思忖良久,李世民望着兵部尚书杜如晦说,“朕的确不能让颉利威胁薛延陀、回纥等部落,否则就会失去他们。”
“皇上,您既然不想辜负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落归附大唐的心意,您就得想办法阻止颉利的进攻。”杜如晦拱手道,“臣不知皇上有何良策?”
“房爱卿,朕知你足智多谋,胸有万计,这回你该替朕寻到了良策。”沉吟了会儿,李世民面带微笑地对房玄龄说,“若有,请快说给朕听听。”
“是,皇上!”房玄龄揖礼道,“微臣以为,皇上可命并州刺史周范引军阵于边界之处,以震慑颉利。颉利见唐军有所行动,必会有所顾忌,从而不敢大举进攻突利可汗。如此,皇上既未违背同颉利所订盟约,同时也履行了对突利可汗的承诺。臣以为此乃一举两得之事,不知皇上以为如何?”
“好,好计谋。”李世民听罢,龙颜大悦,兴奋得一拍龙案大声说道,“房爱卿此计甚妙,朕就依你所言,命周范率军屯于边界处。来人,八百里加急。”
“遵命!”一名身材中等的信使闻声,连忙跑了过来,跪地受命,随后怀揣着皇上的敕诏跑出了显德殿。
“谢陛下!”突厥使者见李世民不肯出大军帮助突利可汗,心里不大满意,但还是弯腰揖礼致谢,“在下当返回幽州复命,就此向陛下告辞。”
李世民面含微笑地回了使者礼,目送他大步走出殿,然后又把眼光转向立于殿中的文武百官。沉默了会儿,他又开始跟众臣商议政事。
众臣纷纷上奏,向皇上禀报自己所管理的事情。李世民细心聆听,对办得好的大臣大加赞赏,而对有所疏忽者则婉言批评与指正。过了会儿,他忽然话锋一转,谈起了梁师都。
应该说,梁师都是李世民的一块心病,常使他感到不大舒服。这几年来,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都差不多被他荡平了,只有这雄踞北方的梁师都迟迟不肯降服。梁师都之所以敢一直跟大唐对抗,是因为他有强大的突厥作后盾。没错,自梁师都起事以来,突厥就坚定地庇护这位向自己纳贡称臣的枭雄,到了颉利可汗手上,便越发大力扶持他,以此来对付大唐。李渊父子虽一心想铲除梁师都这个后患,却因惧于突厥铁骑而迟迟不敢发兵攻打朔方。
不过,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由于突厥内部纷争,以及臣属的部落纷纷反叛降唐,使得突厥国势日衰。颉利为了讨好大唐以对付突利,一反昔日的做法,不再尽力庇护梁师都了。等到契丹首领率部归附大唐,颉利便派使臣来到大唐,向李世民请求用梁师都换回契丹部落。李世民当然不会答应颉利的条件,因为契丹归顺大唐可进一步削弱突厥的势力,而梁师都因失去颉利强有力的支持,已是瓮中之鳖,消灭他并不难。
这会儿,群臣听到皇上重提平定梁师都之事,个个都来了劲儿,一时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大都认为现在是出兵消灭梁师都一统北方的时候了,因此争相劝谏皇上立即出兵朔方。
李世民靠在椅背上,静静地听着臣子们的议论和谏言,却迟迟不置一词,许久之后才开口意味深长地说:“你等大都崇尚武力,想发兵攻打朔方,杀掉梁师都,然朕深知战争会给黎民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不到万不得已,就不应该选择发动战争。”
房玄龄琢磨着说:“皇上,您是不是以为除了出兵,还有别的办法能够平定梁师都,夺取朔方?”
“不错!”李世民面色温和地答道,“今颉利忙于内斗,根本无暇顾及梁师都。梁师都一旦失去突厥的支援,就无法跟我大唐相抗衡,若战,就只有死路一条。梁师都是个善于审时度势的聪明人,应该明白这一点。此时,朕若遣使前往朔方招降,他当纳城降我大唐。众爱卿,你们以为如何?”
“皇上所言甚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大臣随和道。
过了会儿,侯君集却有点冒失地说,“皇上,臣以为不妥。梁师都为人刚愎自用,冥顽不化,且自以为城池坚固,恐会辜负皇上您的一片好意。若不出臣所料,梁师都一定会拒绝纳城降唐。不信,就等着瞧吧。”
“侯将军说的对。”尉迟敬德出列拱手道,“臣也以为梁师都不会主动纳降,皇上派人去说降只是浪费时间,还不如乘其不备发兵一举拿下朔方好。”
“是呀,皇上,以梁师都的倔脾气,是不会凭几句说辞就乖乖来投降的,一定得兵临城下打他才行。”薛万均、秦叔宝等武将大都主张武力解决梁师都。
“也许你们说的对,但朕还是决定先派使臣前去劝降梁师都,尽量避免一场血腥厮杀。”李世民注视着一侧的武将们说,“朕欲以仁德服天下,而非杀伐也。故而,朕当先礼后兵,若梁师都执迷不悟,胆敢不前来归顺大唐,到时候朕定当遣一上将率虎狼之师踏平朔方。”
“皇上圣明!”长孙无忌上前拱手道,“凡圣明之君,当以仁德治天下,而非崇尚武力。今皇上遣使劝降,可向天下人彰显仁德。倘若梁师都固执不从,到时再加兵刃也不迟。如此,天下之人当以大唐为仁义之师,以皇上为仁德之君也。故而,臣以为先礼后兵,不失为明智之举,请皇上立即遣使前往朔方。”
“好,那就这么定了。”李世民想了想,就下旨道,“刘洎,你能言善辩,有苏秦之才,朕命你即日前往朔方劝降梁师都,不得有误。”
“遵旨!”刘洎出列领旨,“皇上,微臣将尽力说服梁师都前来归降,以免兵祸。”
“好,刘爱卿,辛苦你跑一趟了。”李世民又把眼睛转向将军柴绍,“柴爱卿,朕命你调集兵马,做好发兵朔方的准备。”
“遵旨!”柴绍声如洪钟地应命,“启禀皇上,臣所属人马早已作好了战斗准备,只待皇上下旨出兵。我军兵强马壮,骁勇善战,定能一战而平定朔方。”
“柴爱卿一向治军有方,威震天下,若发兵,朕相信一定能击败梁师都。”李世民赞了句姐夫,接着又风趣地笑道,“然朕更希望刘爱卿的嘴巴可胜千军万马。”说罢望着众臣欢快地笑了起来,稍后一挥衣袖,高声宣布退朝。
退朝之后,刘洎便在一帮武将的护送之下,驱车前往朔方。果不出侯君集所料,梁师都虽身处绝境,却依然铁骨铮铮,任凭刘洎怎么游说,就是要跟李世民拼个你死我活,坚决不投降。刘洎没办法,只好放弃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劝说对方,仰天长叹一声,打道回长安了。
李世民得知梁师都宁死也不肯归顺自己,不由恼羞成怒,当即就下定了攻打朔方的决心。不过,他并不急于派大军前往朔方,而是打算先让镇守夏州的将军刘旻、刘兰成想办法除掉梁师都。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一班大臣也以为此计很好,如果能够暗杀掉梁师都,就可以避免一场大规模的正面战,这不仅可以使朔方百姓免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而且能够减少唐军的消耗,从而更好备战突厥。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朝臣们都赞成皇上的主张,且大都以为刘旻、刘兰成两位足智多谋的将军能够很快寻到妙计杀掉梁师都,为朝廷铲除一大祸害。李世民见大臣都持肯定意见,当即便差人前往夏州传旨。
夏州守将刘旻、刘兰成接到圣旨,立马聚在一起商议对策。这的确是一道难题,同时又是个好机会,假如能除掉梁师都,他们的升迁就是铁板钉钉的事儿,而且很可能皇上一高兴就给他们连升三级,所以得好好把握这个能给自己加官进爵光宗耀祖的机遇。他们搜肠刮肚地寻思了好半天,最后寻得一计,就是想办法离间梁师都与群臣的关系,让他们君臣猜疑,上下异心,然后再乘机除掉此贼首。这着实是条好计,两人为此高兴得合不拢嘴。
计议一定,他们就马上行动起来。他们先是派轻骑前往梁师都的地盘践踏禾苗,破坏他们的农业生产,同时借机散布大唐皇帝将率大军进攻朔方的消息,好扰乱城中守将的心绪,动摇他们坚守城池的决心。很快不少守将信以为真,他们知道自己根本抵挡不住唐朝虎狼之师的进攻,加之对梁师都平日的薄情寡义颇为不满,就纷纷改换了城头的旗帜归顺大唐了。梁师都获知这一消息,不禁大怒,立即采取更加严酷的手段对付自己的臣民,同时疑心更重。
刘旻他们见自己的计谋凑效,很大程度上使梁师都君臣离心,为使用反间计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于是,他们便派遣心腹郑志扬潜入朔方,贿赂梁师都的宠臣梁璿,让他诬告大将李正宝暗通大唐,准备举城投靠李世民。梁师都非常信任梁璿,对他的话从不会产生丝毫怀疑。他听说李正宝要背叛自己,勃然大怒,当即令亲信偷偷前往驻地捉拿这个叛徒。好在郑志扬即时从梁璿嘴里得知这一消息,又赶紧前往李正宝的驻地向他透露这一消息。
李正宝得知梁师都听信谗言,暗中派人前来缉拿自己问罪,又气又惊,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是好。副将杨凌见主帅如此惊惶失措,反倒显得十分镇定。他了解梁师都的脾气,知道他不会轻易放过背叛自己的人,只是被他逮住就格杀勿论。他是李正宝的副手,也难以逃脱罪责,到时很可能会被梁师都一并斩首示众。为了活命,他认为只有想办法除掉梁师都这条出路了,于是沉吟了半晌便开口向李正宝说出自己的想法。
主帅李正宝听了,不免大吃一惊,两眼瞪得牛大,一时半会竟说不出话来。说实话,李正宝不仅武功高强,而且有一颗忠贞之心,他对梁师都一直忠心耿耿,没有二心,现今虽被人诬陷,却依然不想做伤害梁师都的事,因而欲亲自前往宫中向梁师都申辩,证明自己的清白。杨凌却以为李正宝这么做无异于自投罗网,必遭杀身之祸,便口齿伶俐地劝说起主帅来。经副将一番好劝,李正宝就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愚蠢念头,认为杨凌说的很有道理。杨凌见主帅回心转意,十分高兴,随即就替他出了个主意。李正宝考虑了好长一段时间,然后点头同意了杨凌的计策,并决定立即将它付诸行动。
这事说来也巧,李正宝准备刺杀梁师都的消息经他身边的人传到了逗留在那儿的郑志扬耳朵里。郑志扬一阵暗喜过后,灵机一动,决定把这消息透露给梁璿,好让梁师都作好准备抓住李正宝。在他看来,李正宝想暗杀戒备森严的梁师都几乎不可能,相反梁师都得到消息后捕杀李正宝就易如反掌了。他知道李正宝就是梁师都的支柱,一旦他被除掉,就如同赵王失去了大将李牧,唐军可轻取大梁。这么一想,他即刻策马往梁璿住处飞奔而去。
梁璿从郑志扬那儿得到这一惊天消息,大吃一惊,慌慌张张地赶往皇宫,向皇上禀报情况。梁师都听说李正宝欲作乱弑君,怒不可遏地大骂了通李正宝,然后同梁璿等心腹大臣策划如何缉拿李正宝这伙逆贼。他们精心谋划了一番后,一张天罗地网很快就布置好了,只等逆贼往里面钻。
不到一个时辰,李正宝领着杨凌等数十员猛将打马往皇宫方向驰去。他原本想多带些兵马,这样诛杀梁师都的把握就更大,却又担心人马过多会引起梁师都的怀疑,只好尽量少带了。没过多久,一行人马来到了宫门前。守卫依令,只允许大将军李正宝和他的副将入宫觐见皇上,其余兵马必须呆在门外。要在平日李正宝自会欣然接受,然而今天非同寻常,压根就不把守门将士放在眼里,冲他们大喝声,就扬鞭策马直闯进去。
进了宫门,李正宝举止张望,发现里面与平日没什么两样,那颗一直悬着的心就一下子踏实了许多。他仰头望着高高悬挂在天空中的那轮血红的太阳,哈哈一阵大笑,然后有意放慢速度朝后宫方向跑去。依惯例,他明白此时梁师都正在寝宫与嫔妃们寻欢作乐。由于没有察觉到任何异常情况,李正宝他们显得相当放松,一边沿着开满各色鲜花的石径往前奔跑,一边彼此谈笑着。然而,正在他们快到皇帝寝宫时,突然从宫殿右侧传来阵马蹄声。紧接着,一队人马闪了出来,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刀枪杀向李正宝。李正宝见状,惊得面如土色,慌忙喝令将士反击。一时间,宫殿上空响起震耳欲聋的喊杀声。
尽然李正宝和他的手下皆勇猛善战,然因被对方打了个措手不及,加之人数远不如对方多,因此奋力厮杀了阵后,就明显处于下风。李正宝看见自己的部下一个接一个倒在御林军的刀枪和乱箭之下,心如刀割般痛,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无力回天了,若不即时逃走,必葬身于此地,于是立马拨转马头,朝宫门方向杀过去。然而,从四面奔来的御林军很快就将他团团包围了,任他怎么左冲右突拼命厮杀也脱不了身,却并不想束手就擒,依然拼尽最后一点力气顽强战斗。战过一阵之后,他猛然回头一望,才发现自己的人马全都倒在了血泊之中,连副将杨凌也被乱箭射死,顿时陷入到一种锥心刺骨的悲痛与绝望之中,不禁仰天长叹一声。他很清楚自己的死期将至,就算下马就缚也免不了梁师都的杀戮,与其如此,倒不如死在刀枪之下。
此刻,李正宝已把生死抛在脑后,只顾着奋力挥动着手中的大刀砍杀对手。他武艺的确高超,但见手中那把偃月刀使得溜溜直转,威猛无比,一口气连砍十余人。御林军见李正宝近乎疯狂的砍杀,吓得一个个直往后退。恰在这时,梁师都打马赶到。他扯开大嗓门,雷鸣般冲着李正宝吼声逆贼还不快快下马受缚。李正宝听到梁师都那熟悉而浑厚的男中音,不由一怔,旋即拍马舞刀欲杀过去。可惜的是,他还没来得及扬鞭策马,一支箭就嗖地一声刺入他的咽喉。啊地一声惨叫,李正宝滚落马下,当即气绝身亡。梁师都瞧见李正宝落马,哈哈大笑数声。他放下手中那张黄金弓,大声命将士取下李正宝首级。
当郑志扬抬头看见李正宝那颗血迹凝固面目可憎的头颅在城门之上晃动时,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欣喜,当下跑出了朔方城,快马加鞭朝夏州飞驰而去。
刘兰成听说大将李正宝已死,大喜,建议设宴庆贺。不过,刘旻却高兴不起来,他的愿望是想看到梁师都被李正宝杀死,然后举城归降大唐。现在他的愿望未能实现,自然心里面有些闷闷不乐,实在没心情举杯畅饮,便拒绝了刘兰成的提议,接着正儿八经地跟他商议起下一步的行动。刘旻知道,要想拿下朔方城,只能采取军事进攻,而仅凭他部下那两三万兵马不可能击败梁师都。正因如此,他认为现在该是向皇上建议出兵的时候了。刘兰成考虑了番,也认为大军平定朔方的时机已成熟,坚定支持刘旻的决定。因此,刘旻当即起草表书,差人赶往长安向皇上请求出兵。
李世民看了刘旻的上表,得知梁师都依然好好活着,心里不免有些失望,这结果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不过,李正宝的死多少让他感到些欣慰。他清楚梁师都失去了李正宝这位智勇过人的大将,等同于塌了半边天。正如刘旻表中所说,如今梁师都已是强弩之末,正是朝廷出兵攻打他的时候了。考虑了一番后,他决定采纳刘旻的建议,发兵攻打朔方。他与房玄龄、杜如晦、柴绍等文臣武将商议好后,就下旨命柴绍为北征大元帅、薛万均为副元帅,率十万大军讨伐梁师都。柴绍、薛万均两将接旨,当下便出了正殿,回营地做出战准备。柴绍部下将士早有准备,一听说要出征,就满心欢喜地集结起来。
两天后,柴绍、薛万均率领十万大军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赴朔州。他们迎着春未的和风,踏着两旁爬满青草开着五彩缤纷的野花的大道,飞也似的朝朔州赶去。一路上,旌旗飞扬,马蹄阵阵,卷起的尘土随风飘动,遮天蔽日。
几日后,唐军进入了朔方境内。这时候,刘旻、刘兰成听说皇上已派遣柴绍、薛万均两员大将率十万雄兵征讨梁师都,兴奋不已,当下调集部下兵马,连夜向朔方东城进兵。梁师都听说刘旻引兵逼近东城,立即命将军孙达率五万兵马出城迎敌。
太阳偏西时,两军对阵于城外的旷野上。刘旻身披铠甲,手执长枪,威风凛凛地勒马立于阵前,瞧见孙达,破口大骂反贼。孙达大怒,拍马舞戟直取刘旻。两马相交,战将起来。孙达原是李建成的心腹爱将,后因玄武门之变而投靠了梁师都,成了他手下一员将领。此人武功的确了得,但见手中那把方天画戟使得炉火纯青,不露一丝破绽。刘旻枪法虽也厉害,却占不到半点上风。两将大斗近百回合,也难分高下。两军将士见各自的主帅斗得凶狠而精彩,皆击鼓呐喊,高声喝彩。一时间,暮色沉沉的原野上空回荡着震耳欲聋的战鼓声和喝彩声。
又战过百余回合,刘旻见自己难以取胜,灵机一动,想用自己的绝招回马枪把对手挑落马下。于是,他使劲一把挡开孙达的画戟,趁机跳出阵外,一边策马往前跑,一边频频回头往后看,见孙达打马追来,心头暗喜不已。就在他以为马上可使用回马枪刺杀对手时,孙达出人意料地勒住了马,立在那儿一动不动。这令刘旻暗自吃了一惊,勒马提枪立住,冲着孙达骂将起来,想以此激怒对方追击自己。孰料孙达此时相当冷静,他看见刘旻气急败坏般谩骂自己,越发确信对手暗藏诡计,忽地哈哈大笑两声,然后拨转马头杀向唐军。刘兰成见梁军杀来,立即喝令将士冲杀。
两军混战,但见火把照耀的夜空下刀枪晃动,喊杀声响彻云霄。唐军虽勇猛能战,然因人马不及梁军一半,大战一阵后就逐渐陷入被动局面。刘旻不是个蛮干的武夫,而是位颇懂谋略的儒将。他看见形势对自己不利,脑筋一转定下以退为进的作战策略,立即命军后撤。刘兰成喜欢意气用事,不甘心败在孙达手下,因此不顾主将的命令,依然往前冲杀。刘旻见状,大怒,即刻以军令厉声制止他。刘兰成虽与刘旻关系不错,也不敢公然违抗他的军令,只好憋着股闷气,掉转身往回跑。唐军将士大都像刘兰成一样不甘心失利,然而军令如山,他们只得且战且走。
孙达见唐军败退,大喜,命令部队乘胜追击。梁军将士正杀得兴起,又得主帅追击令,一个个扬鞭策马挥动兵器追杀上前,直追出二十里,来到一座山谷中才突然停止了前进。孙达为人谨慎,他看见四周山林陡峭,地势险恶,胸口不由扑通跳了下,颇为疑惧。他担心山林中有唐军埋伏,便命军往后撤出山谷。梁军将士早已疲乏,听到主帅的命令,纷纷转身往回跑去。出了黑乎乎的谷地,他们便来到了地势平坦的草坡上。孙达见士卒一脸疲乏,便命他们就地歇息,等天亮之后再继续追击唐军,直到把他们赶回夏州为止。军士得令,满心欢喜,一个个倒在透着凉意的草地上睡了起来。
按理说,像孙达这样身经百战的大将应该想到唐军很可会乘机偷袭自己。然而,事实是他此时却莫名其妙地放松了戒备,不仅自己倒在地上呼呼大睡,连一个站岗放哨的人也没安排。或许他认为唐军将士也已疲惫不堪,需要好好休息一晚;或者是他们被梁军打怕了,不敢再来,至少夜晚他们不会来。
然而,孙达的这种想法恰恰中了刘旻之计。刘旻就是想用退兵来麻痹孙达,好让他放松警惕。他看见梁军退出了山谷,心中一喜,马上令军原地待命,接着亲自领着几名小将朝岑寂的谷地走过去。为了不惊动敌军,他们都不骑马,徒步穿过三里长的山谷。来到谷口时,他们惊喜地发现,梁军将士全都进入了梦乡,连一个放哨的人也没有。这真是天助大唐也!刘旻抑制不住心中的欣喜之情,忍不住哈哈笑了两三声,然后引着手下返回营地。
一回到驻地,刘旻就把部队集合起来,命令他们马上出发袭击梁军。唐军将士听说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人人振奋不已,手提刀枪,翻身上马。随着主帅一声令下,他们策马朝黑漆漆的山谷飞奔而去。不一会儿,他们穿过谷地,来到了横七竖八躺满了梁军的草地上,展开强大的攻势。
梁军听到马蹄声,还以为在做梦呢。直到唐军的大刀砍过来,他们才从睡梦中惊醒,才清楚自己被唐军偷袭了。于是,他们大呼小叫地从草地上跳起来,惊惶失措地举刀挥枪应战。孙达带着无比懊悔的心情翻身上马,大声命令部下人马反击唐军。
然而,由于仓促应战,梁军将士根本挡不住唐军的猛烈进攻,混战了阵后,死伤无数。孙达见状,勃然大怒,却又无可奈何。他心里清楚再这样打下去,最后很可能全军覆没,于是马上改变主意,喝令部下赶紧撤回城内。此地距离朔方城不过十里,逃回城内应该不是难事。因此,士兵们得到命令后,纷纷弃战而逃。那些骑兵跑在最前面,步兵只能撒开两腿拚命往前跑,不少人都因跑不过唐军轻骑而倒在血泊中,成了刀下之鬼。
刘旻见梁军不战而逃,欣喜万分,一边挥舞着手中的长枪刺杀敌人,一边高声喝令部下人马努力掩杀。唐军如潮水般奋勇追杀,直杀得梁军哭爹叫娘,尸横遍野,血流成渠。这会儿,孙达根本无法顾及手下的死活,只顾拚命拍马往东城方向奔逃。不多久,他终于领着残兵败将从东门进入城内。
梁师都听说孙达败给唐军,而且损兵折将近一半,不由得火冒三丈,本想狠狠惩罚这名败军之将,甚至砍下他的脑袋以慰死去的将士。然而,他深知大敌当前,万不可斩杀大将,以免动摇军心。再说,李正宝一死,朝中已无大将,若再杀了孙达,谁替他领兵打仗呢。这么一想,梁师都只能压住心头的怒火,好生安慰了孙达一番,接着派大臣梁璿连夜赶往突厥向颉利借兵,以解燃眉之急。这时,东城外的唐军见梁军坚守城门,也就不攻而退走了。
颉利得知李世民命大将周范引兵屯于边境,很清楚这是在防范他进攻突利,也只好按兵不动。当梁璿带着份厚礼来向他求援时,颉利犹豫了好半天,最后还是答应出兵增援梁师都,不过,兵马不多,只令将军阿史那杜乌率两万铁骑随梁璿火速赶往朔方。阿史那杜乌得令,立即调集部下兵马出了军营。
就在突厥铁骑驰往朔方的当天,柴绍也率领十万大军连夜赶往朔方。翌日晌午时分,唐军便到达了距朔方三十里处的关道。这时,突然从前方滚来阵阵尘浪,皂雕旗忽隐忽现,马蹄声越来越近,也越来越响亮,直震得地动山摇。柴绍一看就知道突厥兵马已到,心头不由一阵,慌忙命军列阵迎敌。
不多时,突厥铁骑便出现在唐军面前。阿史那杜乌抬眼一望,见唐军不仅兵马众多,而且严阵以待,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不由吃了一惊,但他生性好战,又自信部下剽悍善战,可以一当十。因此,他冷冷地瞥了眼横刀立在阵前的柴绍,猛地往后大喝一声,命令将士杀入唐阵。
柴绍见突厥铁骑横冲直撞过来,一边大声喝令部下杀敌,一边策马舞刀直取阿史那杜乌。阿史那杜乌见一柄闪着寒光的青龙偃月刀劈向自己,也不惊慌,举起手中的大铁叉迎了上去。只见当地一声闷响,头顶上空闪出串耀眼的火星。两马相交,大战起来。柴绍武功非同一般,但见手中那把刀上下翻转左右劈杀,甚是厉害。可阿史那杜乌也非等闲之辈,手里那柄铁叉使得呼呼生风,令人望而生畏。两员猛将大战百余回合,也难分胜负。
薛万均见柴绍缠住了突厥主帅阿史那杜乌,只顾引军杀入敌阵。两军混战,杀声震天。突厥铁骑虽骁勇善战,却挡不住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的刀枪,很快就一个接一个翻身落马,成了鬼魂。唐军将士越杀越勇,势不可挡。而突厥铁骑越战越心虚,越战越没了斗志。不多时,他们乱成一团,且战且逃。
阿史那杜乌见自己部下人马无心恋战,不禁恼怒不已,一边力战柴绍,一边近乎歇斯底里地吆喝士卒拚命抵抗唐兵。这些突厥兵虽剽悍善战,然因看到唐军排山倒海般涌向自己,人人不由惶恐万状,只顾抽身逃命,哪还管主将的命令。阿史那杜乌见兵无战心,自知无力回天,他只好乘机摆脱柴绍的缠斗,然后怒气冲冲地喝令手下撤退。突厥兵早就无心应战,心里只想着逃回大草原,这会儿得到主帅的撤军令,一个个拨转马头,争相奔逃。